-
老年人髋部骨折流行病学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老年人髋部骨折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医院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入院的2 054例60岁及以上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信息,包括年龄、性别、骨折类型、受伤至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方法、合并症等,分析髋部骨折的流行病学分布特点。结果:2011—2020年髋部骨折年收治患者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所有患者中,股骨颈骨折(1 177例、57.3%)占比高于股骨粗隆间骨折(877例、42.7%)。不同年龄段骨折类型分布有统计学差异( χ2=61.727, P<0.001)。手术治疗的患者占总人数的89.5%(1 839例),股骨颈骨折的患者最常选择的手术方式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占75.4%(783例);股骨粗隆间骨折为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术占66.8%(534例),不同骨折类型间的手术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 480.800, P<0.001)。股骨颈骨折患者住院天数长于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4.2±8.3)d和(13.2±10.9)d]( t=2.417, P=0.016),两组患者入院至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7±3.5)d和(5.4±3.3)d]( t=1.954, P=0.051)。在所有髋部骨折患者合并症中,排名前5位的疾病分别为心血管系统疾病(2 001例、97.4%)、神经系统疾病(1 105例、53.8%)、内分泌系统疾病(814例、39.6%)、骨骼与肌肉系统疾病(623例、30.3%)、消化系统疾病(472例、23.0%);合并3种合并症及以上的患者占总数的72.3%(1 485例)。 结论:老年人髋部骨折在年龄、性别、住院时间、合并症等方面均有一定的流行病学分布特征,这有利于进一步完善髋部骨折的防治策略,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老年人髋部骨折手术时机对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时机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20年1—12月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老年髋部骨折患者249例,其中男92例、女157例,年龄65~101(80.5±8.5)岁;股骨颈骨折154例,股骨粗隆间骨折95例。249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行股骨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84例,股骨颈动力交叉钉系统内固定术1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71例,全髋关节置换93例。根据患者入院至手术时间分为3组,入院至手术时间≤24 h为早期组(57例),>24~48 h为延期组(95例),>48 h的为晚期组(97例)。比较3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术后外科重症监护治疗病房(ICU)转入率、ICU留置时间、住院时间,以及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谵妄、应激性溃疡、贫血、低蛋白血症、压疮、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3个月采用Harris评分评定髋关节功能进行疗效评价,观察术后1个月与术后1年患者死亡率评价预后,比较3组患者预后情况。结果:3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部位、骨折类型、内科合并症情况、美国麻醉协会分级、手术方式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早期组手术患者住院时间、ICU转入率分别为(9.4±4.2)d、1.8%(1/57),延期组分别为(10.7±5.5)d、4.2%(4/95),均低于晚期手术组的(12.8±6.3)d、11.3%(11/9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7.51、χ 2=6.20, P值均<0.05);但3组间ICU留置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3组患者术后压疮、切口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贫血、低蛋白血症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而术后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应激性溃疡、术后谵妄等并发症发生率早期组最低、延期组次之、晚期组最高,趋势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3组患者术后1个月Harris评分早期组最高、延期组次之、晚期组最低,术后1年死亡率早期组最低、延期组次之、晚期组最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而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和术后1个月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伤后应尽早手术,入院至手术时间控制在24 h内最佳。入院至手术时间<48 h能降低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术后1年内死亡率,缩短住院时间,利于髋关节功能早期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抗心磷脂抗体、D-二聚体联合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度评分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抗心磷脂抗体(ACA)、D-二聚体(D-D)联合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度评分(RAPT)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IFF)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3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宿州医院123例老年IFF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根据术后7 d有无DVT分为DVT组(27例)和无DVT组(96例)。术前、术后3和5 d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ACA,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D-D,并进行RAPT。ACA、D-D、RAPT之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法;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老年IFF患者术后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ACA、D-D和RAPT预测老年IFF患者术后发生DVT的效能。比较不同ACA、D-D和RAPT患者术后DVT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术前ACA、D-D和RAP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DVT组术后3和5 d ACA、D-D和RAPT明显高于无DVT组[术后3 d:(12.44 ± 3.25)× 10 3 RU/L比(8.67 ± 2.81)× 10 3 RU/L、(7.29 ± 1.49)mg/L比(4.70 ± 1.23)mg/L和(9.79 ± 1.15)分比(9.21 ± 1.32)分;术后5 d:(10.28 ± 2.16)× 10 3 RU/L比(6.45 ± 2.04)× 10 3 RU/L、(5.49 ± 1.26)mg/L比(3.63 ± 1.05)mg/L和(9.57 ± 1.08)分比(9.12 ± 0.7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或<0.05)。因两组ACA、D-D、RAPT均于术后3 d达到最高峰,故选择该时间点进行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术后3 d ACA和D-D与RAPT呈正相关( r = 0.635和0.630, P<0.01),ACA与D-D呈正相关( r = 0.657, P<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术后3 d ACA、D-D联合RAPT预测老年IFF患者术后发生DVT的曲线下面积(AUC)明显大于三项指标单独预测(0.982比0.894、0.870和0.868),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1.48 × 10 3 RU/L、6.75 mg/L和9分。根据ROC曲线分析的术后3 d最佳截断值将患者分为ACA低表达(≤11.48 × 10 3 RU/L,92例)和ACA高表达(>11.48 × 10 3 RU/L,31例)、D-D低表达(≤6.75 mg/L,99例)和D-D高表达(>6.75 mg/L,24例)、低RAPT(≤9分,93例)和高RAPT(>9分,30例)。结果显示,ACA高表达、D-D高表达和高RAPT患者术后DVT发生率明显高于相对应的ACA低表达、D-D低表达和低RAPT患者[43.39%(15/31)比13.04%(12/92)、54.17%(13/24)比14.14%(14/99)和53.33%(16/30)比11.83%(11/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16.91、18.06和22.81, P<0.01)。控制糖尿病等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3 d ACA、D-D和RAPT是影响老年IFF患者术后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 OR = 2.156、2.276和6.106,95% CI 1.356~3.429、1.240~4.177和1.564~23.840, P<0.01)。 结论:ACA、D-D联合RAPT可提高对老年IFF患者术后发生DVT的预测价值,对于临床早期采取及时有效干预措施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生物型股骨长柄半髋关节置换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生物型股骨长柄半髋关节置换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血清骨性标志物、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皮质醇(Cor)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在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行手术治疗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20例,按非随机临床同期对照研究与患者自愿原则,分为关节置换组和内固定组,每组60例。内固定组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关节置换组行生物型股骨长柄半髋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前后血清AngⅡ、Cor水平,手术前后血清骨标志物骨钙素(OC)、降钙素(CT)、碱性磷酸酶(ALP)水平,手术前后Harris髋关节功能量表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生命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74)评分及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优良率。结果:关节置换组下床活动时间短于内固定组,手术时间长于内固定组,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引流量高于内固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关节置换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内固定组[8.33%(5/60)比25.00%(15/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6.000, P<0.05)。两组术后第1、3天血清AngⅡ、Cor水平较术前增高,并且关节置换组高于内固定组[术后第1天:(218.68 ± 42.04)mmol/L比(158.19 ± 34.36)mmol/L、(327.15 ± 39.08)μg/L比(285.42 ± 34.06)μg/L;术后第3天:(169.46 ± 32.73)mmol/L比(138.02 ± 25.97)mmol/L、(294.83 ± 33.95)μg/L比(262.64 ± 30.57)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术后1、3个月血清OC、CT、ALP水平较术前增高,并且关节置换组高于内固定组[术后1个月:(17.40 ± 4.25)μg/L比(14.96 ± 3.79)μg/L、(1.34 ± 0.49)ng/L比(1.15 ± 0.43)ng/L、(159.49 ± 19.75)U/L比(137.24 ± 17.28)U/L;术后3个月:(19.18 ± 5.79)μg/L比(16.24 ± 4.36)μg/L、(1.46 ± 0.57)ng/L比(1.24 ± 0.50)ng/L、(180.94 ± 22.42)U/L比(163.72 ± 19.36)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术后1、3、6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量表评分较术前增高,并且关节置换组高于内固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关节置换组术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内固定组[90.00%(54/60)比75.00% (45/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4.675, P<0.05)。两组术后1、3、6个月BI、GQOL-74评分均较术前提高,并且关节置换组高于内固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PFNA内固定比较,应用生物型股骨长柄半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可促进恢复,减少并发症,减轻对骨性标志物的影响,提高患者髋关节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生命质量,但对机体创伤较重,应激反应较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股骨粗隆间骨折高龄患者闭合复位内固定术的麻醉与围术期管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1)一般情况:患者女性,年龄86岁,身高155 cm,体重60 kg,主因摔倒致右侧髋部疼痛伴活动障碍1 d余入院。患者1 d前因不慎摔倒致右侧髋部疼痛,呈持续性,活动时加重,程度剧烈,伴活动受限及肿胀,X线显示右侧股骨粗隆间骨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两种内固定方法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两种内固定方法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52例的临床资料,行闭合复位内固定术,根据置入内固定物不同分为两组,其中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76例,为A组,Intertan 76例,为B组。分析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及髋关节评分。结果:A组出血量[(197.11±37.85)mL比(226.84±54.17)mL, t=1.62, P < 0.001]、手术时间[(71.16±15.64)min比(78.49±15.88)min, t=1.67, P < 0.001]均少于或短于B组;A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13.29±0.94)周,B组骨折愈合时间(13.20±0.64)周,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33, P > 0.05);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26%(4/76),高于B组的1.32%(1/76)(χ2=4.04, P=0.048);A组术后1个月、3个月、1年髋关节术后评分分别为(63.13±2.41)分、(73.50±3.99)分、(84.13±7.57)分,B组术后1个月、3个月、1年髋关节术后评分分别为(68.65±2.65)分、(79.07±3.38)分、(89.56±7.71)分,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89、2.48、2.49,均 P < 0.001)。 结论:两种内固定方法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均疗效显著,Intertan钉术后髋关节评分较高,术后并发症少,但手术出血量较多,手术时间较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高龄外侧壁危险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合并高血压患者行国产InterTan髓内钉治疗的效果、功能恢复与远期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高龄外侧壁危险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合并高血压患者行国产InterTan髓内钉的治疗效果、功能恢复与远期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6月安徽省歙县人民医院收治的59例高龄外侧壁危险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不同的内固定方式分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组(28例)和国产InterTan髓内钉组(31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资料,包括住院及手术时间、负重时间、切口总长度、术中失血量、透视次数及骨折愈合时间,比较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患者的疼痛情况和髋关节Harris评分,并记录术后局部及全身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国产InterTan髓内钉组透视次数及术中失血量高于PFNA组 [(24.36 ± 2.62)次比(19.57 ± 2.94)次、(183.09 ± 20.55) ml比(171.25 ± 22.47)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国产InterTan髓内钉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负重及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PFNA组[(72.23 ± 16.47) min比(91.43 ± 12.65) min、(13.97 ± 4.52) d比(16.43 ± 4.31) d、(4.31 ± 0.63) d比(5.38 ± 0.72) d、(11.96 ± 2.51)周比(13.35 ± 2.75)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个月国产InterTan髓内钉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低于PFNA组,髋关节Harris评分高于PFNA组[(4.58 ± 1.54)分比(5.56 ± 1.73)分、(64.63 ± 8.36)分比(58.29 ± 7.4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局部并发症和全身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国产InterTan髓内钉和PFNA对高龄外侧壁危险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合并高血压患者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国产InterTan髓内钉治疗的抗旋转作用及稳定性更佳,但对于身体条件差且存在诸多合并症的患者而言,PFNA治疗能有效减少术中创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固定术后应用负压引流装置产生负面影响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术后使用密闭式负压引流系统引流治疗ITFs的效果具有临床不确定性,此项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旨在研究应用PFNA固定治疗ITFs术后防止负压引流系统是否对患者有益。方法:对60例符合纳入标准应用PFNA固定治疗的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决定是否在术后安放负压引流装置。在术后第4、10、90天测量视觉模拟量表(VAS),对镇痛药用量、大腿肿胀宽度、伤口状况和感染情况进行评估;同时,评估术后不同时间点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水平、总失血量和输血量。结果:引流组的总失血量(579.1±236.71 mL)大于非引流组的总失血量(427.8±239.77 mL; P=0.01);引流组的输血量(443.33±176.30 mL)大于非引流组的输血量(307.83±155.42 mL; P=0.01);与非引流组(1.7±0.72)相比,引流组术后4 d的VAS评分更高(2.3±0.6, P=0.02)。两组在镇痛药用量、大腿肿胀、伤口感染和血肿、住院时间或在转诊后各时间点并发症总例数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ITFs行PFNA治疗的患者中,引流组的输血需要量和总失血量均高于非引流组;此外引流装置可能对术后伤口状况没有短期益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LPFP与PFNA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锁定钢板(LPFP)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将2017年5月至2020年6月在湖州市菱湖人民医院就诊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3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PFNA治疗)和对照组(LPFP治疗),每组65例。观察两组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与骨折愈合时间,于术后1、3、6个月采用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评价患者的髋关节恢复情况,并比较两组髋内翻、切口感染、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189.26±48.15)mL比(96.47±40.21)mL],切口长度、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4.03±1.48)cm比(12.16±1.55)cm、(72.13±28.75)min比(120.34±29.01)min、(9.89±1.52)周比(13.63±1.74)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1.93、-30.59、-9.52、-13.05,均 P < 0.001)。两组术后1个月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28, P > 0.05),两组术后3、6个月Harris评分均逐步提高( F=13.44、8.26,均 P < 0.001),观察组术后3个月、6个月Harri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85.17±4.29)分比(79.50±4.12)分,(95.30±1.04)分比(87.69±1.25)分]( t=7.69、37.73,均 P < 0.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54%(1/6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77%(7/65)(χ 2=4.80, P=0.029)。 结论:相较于LPFP,PFNA能更有效减少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加速骨折愈合进度,促进其髋关节的恢复,且并发症少,值得推广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高压氧联合旋刀片式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骨折愈合及关节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高压氧联合旋刀片式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 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对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骨折愈合情况及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解放军第九六○医院淄博院区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9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9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 n=46)和观察组( n=46)。2组患者均采取PFNA内固定术治疗,术后采取常规抗感染等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联合高压氧辅助治疗。观察2组患者临床疗效、血液流变学指标、骨密度及骨愈合状况,同时评估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血液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及红细胞沉积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观察组骨密度及骨折愈合情况分别为-2.15±0.13、73.91%及-1.96±0.10、93.48%,均优于对照组的-2.30±0.16、54.35%及-2.11±0.14、82.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临床有效率为91.30%,显著高于对照组76.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术后髋关节功能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高压氧联合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显著,术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及骨密度均有显著改善,能有效提高骨折愈合率,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