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模拟搬举作业的表面肌电数据处理方法差异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不同表面肌电信号数据截取方法在判断肌肉疲劳应用中的差异。方法:于2019年7至10月,以模拟手工搬举作业为模型,采集13名受试人员肱桡肌、肱二头肌、三角肌、左竖脊肌、右竖脊肌及股外侧肌产生的表面肌电信号。应用3种不同的肌电信号处理方法(全部信号、波峰信号、规定动作信号)对原始数据进行时域[均方根值(RMS)]、频域[平均中位频率(MDF)]分析,利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以及非线性曲线拟合分析不同肌电数据截取方法间的数据差异性。结果:模拟搬举作业受试人员年龄(24.31±2.02)岁,身高(173.78±4.84)cm,体重(66.28±5.58)kg,体重指数(BMI)21.94±1.58;肱三头肌皮褶厚度(14.08±4.86)mm,肩胛骨下皮褶厚度(15.54±3.59)mm。应用不同肌电信号截取办法处理信号数据后,经正态性检验、方差齐性检验、Wilcoxon检验,除肱二头肌MDF指标外,其余各肌肉RMS、MDF信号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6)。全部信号截取方法处理的数据分布离散度多数优于其他信号截取方案,RMS信号斜率变化率高于其他信号截取方案。非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全部信号截取方法处理数据的波动性小,回归方程拟合度高。 结论:不同肌电信号处理方法存在差异,以动作周期起始点至结束点的全部信号截取法处理数据的波动性最小,肌电时域、频域指标随时间变化灵敏度最高,适用于在动态复杂作业中判断肌肉疲劳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按法对肱二头肌延迟性肌肉酸痛志愿者血清T-AOC和CK-MM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按法对男性健康志愿者肱二头肌延迟性肌肉酸痛(DOMS)的影响.方法:男性大学生志愿者共30名,随机分成空白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10名.空白组不接受任何干预;模型组接受非利侧上肢主动负重离心运动造模,不接受任何治疗;治疗组接受造模和按法治疗.各组分别于造模前、造模后即刻以及造模后24、48、72、96和120 h进行主观体力等级评定量表(RPE)、主观酸痛感觉阈和酸痛等级测定;于造模前、造模后即刻、以及造模后24、48和72 h测定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于造模前、造模后24、48和72 h测定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MM(CK-MM).结果:造模后24、48、72和120 h,治疗组的酸痛等级均低于模型组(均P<0.05);造模后即刻及造模后24、48、72、96和120 h,治疗组的RPE评分均低于模型组(均P<0.05);造模后即刻及造模后24、48、72和96 h,治疗组的主观酸痛感觉阈高于模型组(均P<0.0S).造模后即刻,治疗组T-AOC值高于模型组和空白组(均P<0.05);造模后48 h和72 h,治疗组CK-MM值均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按法通过加强机体抗氧化能力与肌肉细胞的抗损伤能力对肱二头肌DOMS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可以有效减轻酸痛,加速疲劳损伤的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负重离心收缩诱导人体肱二头肌延迟性肌肉酸痛模型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利用负重状态下离心收缩的方式是否诱导人体肱二头肌延迟性肌肉酸痛症(DOMS)模型.方法 实验对象从在校大学生中招募志愿者60名,随机分为造模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0例;造模组做负重状态下离心收缩运动两组,每组25个,每个动作操作时间20秒,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通过观察志愿者的血清磷酸肌酸激酶(CK)、主观酸痛阈、主观体力等级评定量表(RPE)、DOMS临床评价(CEC)等级来评价模型是否成功.结果 造模组与对照组比较,试验后24h和48h主观酸痛阈低于对照组,试验后72h CK高于对照组,试验后即刻、24h、48h、72h RPE明显高于对照组,试验后即刻、24h、48h、72h、120h CEC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组试验后与试验前比较,试验后24h、48 h和72h主观酸痛阈明显低于试验前,试验后48h、72h和120h CK高于试验前,试验后即刻、24h、48h、72h RPE明显高于试验前,试验后即刻、24h、48h、72h、120 h CEC高于试验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负重状态下离心收缩可以诱导肱二头肌DOMS模型,各项指标变化符合文献记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