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层肌肉刺激仪预防高强度抗阻训练后延迟性肌肉酸痛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深层肌肉刺激仪(DMS)对缓解健康成年人高强度抗阻训练后延迟性肌肉酸痛的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6至8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实习及进修人员5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28例、对照组28例,试验过程中治疗组脱落4例。两组均通过肱二头肌高强度向心-离心抗阻训练,诱发延迟性肌肉酸痛。在训练后即刻和训练后24 h,治疗组给予DMS干预,对照组给予DMS假干预治疗。在训练前、训练后、即刻干预后、24 h后、24 h干预后分别采用VAS评分、肌骨超声进行评估,观察训练前后不同时间节点的各项观察指标变化情况,对DMS在缓解延迟性肌肉酸痛方面的效果进行评定。结果:即刻干预后,治疗组的VAS评分、RI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24 h干预后,治疗组的VAS评分却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治疗组的RI值仍低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即刻干预后,两组的PSV值无统计学差异( P>0.05),而24 h干预后,治疗组的PSV值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血流分级随着时间延长,其值出现显著性改变( P<0.001),其血流分级值由大到小排序:干预后、训练后、24 h干预后、24 h后、训练前。对照组血流分级随着时间延长,其值出现显著性改变( P<0.001),其血流分级值由大到小排序:训练后、干预后、24 h干预后、24 h后、训练前。 结论:DMS能够缓解高强度抗阻训练后即刻出现的局部肌肉酸痛和肌肉僵硬,而对于DMS作用于训练24 h后出现的延迟性肌肉酸痛则无正面影响,反而会加重肌肉酸痛的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延迟性肌肉酸痛与运动性骨骼肌记忆
编辑人员丨2024/1/6
背景:不习惯的运动使骨骼肌损伤,但可以产生一种减轻肌肉再损伤减轻疼痛的特定训练效果-肌肉记忆.目的:基于延迟性肌肉酸痛的病因,综述延迟性肌肉酸痛中骨骼肌记忆的存在及其可能机制,提出防治延迟性肌肉酸痛的新见解.方法:第一作者以"DOMS,Skeletal muscle memory,Exercise Skeletal muscle adaptation,Repeat turn effect,exercise and autophagy,Autophagy and inflammation"为英文检索词,"延迟性肌肉酸痛,骨骼肌记忆,运动性骨骼肌适应,重复回合效应,运动与自噬,自噬与炎症"为中文检索词,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库1990年1月至2022年12月发表的相关文献,最终纳入102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目前认为延迟性肌肉酸痛是由于代谢紊乱、机械损伤和氧化应激所致的急性期炎症反应,而运动性骨骼肌记忆具有减轻延迟性肌肉酸痛、减轻运动再损伤的作用,当离心训练的持续时间、频率和强度逐渐增加时,损伤症状可以被最小化,甚至可以避免.因此基于运动性骨骼肌记忆机制,寻找防治或减轻延迟性肌肉酸痛及运动性肌肉损伤的方法是未来的研究方向.综述的主要目的:①明确运动性骨骼肌记忆的存在;②探讨运动性骨骼肌记忆的可能机制,并提出该记忆与骨骼肌自噬的关系;③通过改善骨骼肌自噬水平为延迟性肌肉酸痛的防治提供新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
开四关配合导引治疗延迟性肌肉酸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12/16
目的 探究开四关配合导引治疗延迟性肌肉酸痛(delayed-onset muscle soreness,DOMS)的临床疗效,并初步研究其干预机制.方法 在湖南中医药大学招募并纳入符合标准的受试者 36 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观察组、冷疗组及模型组,每组 12 例.诱发DOMS的方式为蛙跳运动.观察组予以开四关配合肢体及呼吸导引治疗,冷疗组予以冷疗干预,运动后 24h起每天治疗 1 次,共治疗 3 次.通过测试受试者的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痛阈、血清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LDH)、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β-内啡肽(β-endorphin,β-EP)评价临床疗效并探究其效应机制.结果 (1)与模型组相比,观察组、冷疗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治疗后观察组与冷疗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运动后 72 h,观察组痛阈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观察组和冷疗组第一次治疗后痛阈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模型组和冷疗组相比,在运动后 24、48、72 h时观察组CK含量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和冷疗组相比,运动后 24、72 h观察组LDH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运动后 72h观察组IL-6 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运动后 24、48 h观察组β-EP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开四关配合导引干预能够改善DOMS症状,尤其是能缓解即刻疼痛、升高痛阈、减轻痛苦,且效果优于冷疗组.开四关配合导引干预可调节 DOMS 后血液CK水平,下调IL-6、β-EP、LDH的含量,以此起到抗炎止痛、调节机体应激反应水平、促进局部损伤修复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16
-
按法对肱二头肌延迟性肌肉酸痛志愿者血清T-AOC和CK-MM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按法对男性健康志愿者肱二头肌延迟性肌肉酸痛(DOMS)的影响.方法:男性大学生志愿者共30名,随机分成空白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10名.空白组不接受任何干预;模型组接受非利侧上肢主动负重离心运动造模,不接受任何治疗;治疗组接受造模和按法治疗.各组分别于造模前、造模后即刻以及造模后24、48、72、96和120 h进行主观体力等级评定量表(RPE)、主观酸痛感觉阈和酸痛等级测定;于造模前、造模后即刻、以及造模后24、48和72 h测定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于造模前、造模后24、48和72 h测定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MM(CK-MM).结果:造模后24、48、72和120 h,治疗组的酸痛等级均低于模型组(均P<0.05);造模后即刻及造模后24、48、72、96和120 h,治疗组的RPE评分均低于模型组(均P<0.05);造模后即刻及造模后24、48、72和96 h,治疗组的主观酸痛感觉阈高于模型组(均P<0.0S).造模后即刻,治疗组T-AOC值高于模型组和空白组(均P<0.05);造模后48 h和72 h,治疗组CK-MM值均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按法通过加强机体抗氧化能力与肌肉细胞的抗损伤能力对肱二头肌DOMS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可以有效减轻酸痛,加速疲劳损伤的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负重离心收缩诱导人体肱二头肌延迟性肌肉酸痛模型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利用负重状态下离心收缩的方式是否诱导人体肱二头肌延迟性肌肉酸痛症(DOMS)模型.方法 实验对象从在校大学生中招募志愿者60名,随机分为造模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0例;造模组做负重状态下离心收缩运动两组,每组25个,每个动作操作时间20秒,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通过观察志愿者的血清磷酸肌酸激酶(CK)、主观酸痛阈、主观体力等级评定量表(RPE)、DOMS临床评价(CEC)等级来评价模型是否成功.结果 造模组与对照组比较,试验后24h和48h主观酸痛阈低于对照组,试验后72h CK高于对照组,试验后即刻、24h、48h、72h RPE明显高于对照组,试验后即刻、24h、48h、72h、120h CEC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组试验后与试验前比较,试验后24h、48 h和72h主观酸痛阈明显低于试验前,试验后48h、72h和120h CK高于试验前,试验后即刻、24h、48h、72h RPE明显高于试验前,试验后即刻、24h、48h、72h、120 h CEC高于试验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负重状态下离心收缩可以诱导肱二头肌DOMS模型,各项指标变化符合文献记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运动性骨骼肌损伤大鼠膜修复蛋白dysferlin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目前关于 dysferlin 的研究多集中在肌肉疾病(如肌营养不良)上,而针对运动后肌损伤发生后细胞膜的修复与dysferlin的关系鲜有研究.目的:观察急性离心运动后大鼠腓肠肌细胞膜通透性及膜修复蛋白dysferlin及calpain3表达变化,为深化肌组织再生分子机制及肌肉疾病的运动治疗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将32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运动后24,48,72 h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Western blot及qRT-PCR等方法检测大鼠腓肠肌细胞膜完整性和dysferlin,calpain3蛋白及基因表达.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运动后24 h组血清肌酸激酶活性、Calpain3 mRNA,dysferlin蛋白表达及骨骼肌细胞膜损伤程度均增高(P < 0.05或P < 0.01);运动后 24,48 h组大鼠dysferlin mRNA表达量高于运动后72 h组(P < 0.05).结果说明,离心运动后24 h,骨骼肌细胞膜损伤最为严重,人体通过Ca2+内流,激活了细胞内钙激活酶calpain3基因表达,进而通过促进膜特异性修复蛋白dysferlin表达修复受损的骨骼肌细胞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实兵对抗演习坦克乘员肌疲劳特征及影响因素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调查某训练基地参加实兵对抗演习坦克乘员肌疲劳特征及影响因素,为相关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制调查表,对演习中1121例坦克乘员肌疲劳发生情况进行调查,按照延迟性肌肉酸痛评分法(DOMS)进行疲劳程度分级,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肌疲劳后疼痛程度,并分析不同专业、季节以及不同军龄、驾乘时间等因素对肌疲劳的影响.结果:坦克乘员肌疲劳总体发生率38.8%,其中,驾驶员组肌疲劳发生率53.3%,非常显著高于车长组的17.4%(P<0.01);1年军龄组肌疲劳发生率非常显著高于2年军龄组及≥3年军龄组(P<0.01);驾驶员组VAS评分(7.3±2.4)分,非常显著高于车长组(4.7±1.3)分(P<0.01);从事坦克专业驾乘时间<4年组肌疲劳发生率非常显著高于>9年组(P<0.01);7月、9月和1月份演习时坦克乘员肌疲劳发生率非常显著高于5月和10月(P<0.01).肌疲劳发生率以腰骶部最高,为49.5%,下肢最低,为9.7%;肌疲劳程度以轻、中度为主,其中,轻度占51.5%,中度占37.5%,重度占11.0%.结论:实兵对抗演习中坦克乘员肌疲劳发生率较高,与军龄、演习季节、乘员专业及从事时间、作业姿势、舱内环境、工作负荷、演习科目等因素有关,应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针灸治疗延迟性肌肉酸痛取穴规律探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分析总结针灸治疗延迟性肌肉酸痛(DOMS)文献中的取穴规律.方法:按文献检索策略,经万方、维普、中国知网、PubMed等数据库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DOMS文献,对其取穴规律进行探索分析.结果:针灸治疗DOMS主要选用膀胱经、脾经以及阿是穴;使用频率最高的腧穴依次为足三里、血海、阿是穴.结论:针灸治疗DOMS以循经取穴、局部取穴相结合,主要选用膀胱经、睥经,常使用足三里、血海、阿是穴等穴位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肌内效贴对运动性膝关节延迟性肌肉酸痛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当前报道肌内效贴对延迟性肌肉酸痛的影响研究对象多为普通人群,缺乏肌内效贴干预对运动员群体延迟性肌肉酸痛的报道,且衡量指标以疼痛指数为主,缺少对生化指标的分析.目的:对比观察运动员双膝进行肌内效贴对延迟性肌肉酸痛的影响.方法:招募运动训练专业运动员43名,随机分为身高和体质量相匹配的试验组(n=21)和对照组(n=22),进行双膝5组(10次/组,组间休息120 s)70%最大负荷的伸膝干预,制作延迟性肌肉酸痛人体模型,其中试验组双膝进行肌内效贴干预;对照组不贴肌内效贴.测试所有受试者延迟性肌肉酸痛即刻、24 h、48 h和72 h的疼痛目测类比评分、白细胞介素6和肌酸激酶.结果与结论:①试验组目测类比评分和肌酸激酶浓度在即刻、24 h、48 h和72 h均非常显著小于对照组(P<0.01),白细胞介素6质量浓度在即刻非常显著小于对照组(P<0.01)、24 h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②试验组组内目测类比评分随着时间增加先上升后下降,且与前一时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或P<0.05);白细胞介素6质量浓度随着时间增加逐渐减小,且与即刻相比,各时间点质量浓度显著减小(P<0.05或P<0.01);与24 h相比48 h和72 h显著减小(P<0.05);肌酸激酶浓度随着时间增加先上升后下降,与即刻相比24 h显著增大、72 h浓度显著减小(P<0.05);与24 h相比48 h和72 h显著减小(P<0.05);③结果说明,肌内效贴减轻了运动员延迟性肌肉酸痛的炎症反应并缩短了恢复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冲击波治疗32例延迟性肌肉酸痛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延迟性肌肉酸痛(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 DOMS)是指人体进行不习惯的运动或肌肉高强度离心收缩,运动结束12~48 h后出现的肌肉酸痛,可持续5~7天,是一种特殊的肌肉疲劳.虽然DOMS随着时间推移可自愈,但轻者可出现肌肉轻度发僵,活动时减轻;严重者疼痛剧烈,肌肉肿胀,严重影响活动和日常生活 [1].目前许多学者致力于研究 DOMS的相关机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提出了各自的假说,比如机械损伤学说、肌肉痉挛学说、乳酸堆积学说以及炎症理论、能源物质消耗与代谢调节酶系失活理论等.但这些假说并不足以全面说明 DOMS的发生、演变、转归的规律.DOMS机制尚不明确,其治疗尚未有较好的方法.目前DOMS的治疗临床多采用维生素E/C、中药、按摩、针灸、冷热疗法等 [2],但并没有一种方法能够完全消除 DOMS的症状.冲击波是新兴的康复治疗手段,在软组织疼痛中应用非常广泛,但在DOMS的治疗方面鲜有报道.将冲击波引入DOMS治疗领域是本研究的创新之处,本研究使用冲击波治疗了32例DOMS,初步表现出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