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ultiloc肱骨髓内钉系统与肱骨近端锁定内固定系统治疗成人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Multiloc肱骨髓内钉系统与肱骨近端锁定内固定系统(PHILOS)治疗成人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1年3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创伤中心就诊的83例成人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资料。男33例,女50例;左侧45例,右侧38例;骨折Neer分型:二部分48例,三部分22例,四部分13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 n=41例)实施Multiloc肱骨髓内钉系统治疗,对照组( n=42例)PHILOS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肱骨颈干角、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末次随访时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1个月观察组肱骨颈干角恢复效果(127.4°±3.6°)显著优于对照组(129.6°±4.5°),VAS评分[(1.3±0.3)分]显著低于对照组[(2.1±0.3)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时观察组Neer评分优良率(90.24%,37/41)显著高于对照组(71.43%,30/42),不良反应发生率(2.44%,1/41)显著低于对照组(19.05%,8/42),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PHILOS钢板治疗相比,Multiloc肱骨髓内钉系统治疗成人肱骨近端骨折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肩关节功能,促进肩关节活动康复,降低疼痛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固定治疗Vancouver B1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生物力学特性的有限元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元分析探讨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PHILOS)固定治疗Vancouver B1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力学稳定性。方法:在1名志愿者(男性,34岁,身高173 cm,体重65 kg)股骨CT数据基础上,通过Mimics 21.0、3-matic12.0、Geomagic12.0、Hypermesh 2017.0等数字医学软件建立股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在股骨模型上切割股骨转子,植入股骨柄,分别行PHILOS(PHILOS组)和Cable-Ready GTR钛缆钩板系统(Cable组)固定。对两组模型分别施加700、1 400和2 100 N的压缩载荷和约束,研究不同内固定模型的Von Mises应力及变形分布,比较两组模型的力学稳定性。结果:两组模型的最大变形量均发生在假体的股骨球头上。在2 100 N载荷时,PHILOS组模型的最大变形量为3.77 mm,高于Cable组模型的3.58 mm;最大应力峰值为491.54 MPa,较Cable组模型(733.61 MPa)低约49.2%。PHILOS组模型的最大应力峰值主要分布于接骨板的第4、5枚固定螺钉尾端,而Cable组模型的应力峰值主要分布于骨折线下第2根钛缆上。结论:在各种载荷作用下,PHILOS和Cable-Ready GTR钛缆钩板系统均能提供足够的力学稳定性。PHILOS固定的应力峰值远低于Cable-Ready GTR钛缆钩板系统,可作为Vancouver B1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有效固定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三种内固定治疗粉碎性肱骨大结节骨折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解剖型锁定钢板、肱骨近端内固定锁定系统(PHILOS)及解剖型锁定钢板联合锚钉治疗粉碎性肱骨大结节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骨科自2016年10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33例粉碎性肱骨大结节骨折的患者资料。男20例,女13例;年龄(53.5±13.6)岁。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3组:A组12例(经三角肌入路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B组10例(经胸大肌三角肌入路PHILOS钢板内固定治疗),C组11例(采用三角肌入路解剖型锁定钢板联合锚钉内固定治疗)。记录并比较3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肩关节活动度、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Constant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三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获(14.5±4.1)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骨折均愈合。A、B、C三组患者手术时间分别为(57.9±7.8)、(73.0±7.1)、(63.6±9.5)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1.7±18.9)、(82.0±22.9)、(46.4±13.6) mL,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A、C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显著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时A、B、C三组患者肩关节外展活动度分别为144.0°±7.7°、138.7°±10.7°、148.5°±6.2°,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C组显著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三组患者肩关节前屈、外旋、内旋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A、B、C三组患者Constant评分分别为(90.4±5.7)、(86.1±6.6)、(93.1±3.4)分,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C组显著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VAS评分分别为1(0,2)、1(0,2)、1(0,1)分,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A组出现1例关节僵硬,1例骨折再移位并发肩峰撞击综合征;B组出现1例关节僵硬,3例骨折再移位;C组未出现术后并发症。 结论:对于肱骨大结节粉碎性骨折,三种手术方式均可获得较好的效果,但传统PHILOS钢板手术创伤较大,术后并发症较多;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较满意;解剖型锁定钢板联合锚钉内固定术后功能恢复最佳,并发症最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三种内固定方式治疗肱骨大结节劈裂骨折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空心螺钉联合缝线锚钉、单纯空心螺钉与肱骨近端锁定钢板系统(PHILOS)治疗肱骨大结节劈裂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20年8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骨关节外科收治的54例肱骨大结节劈裂骨折患者资料。男17例,女37例;年龄(58.4±12.1)岁。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3组:A组18例(采用关节镜下空心螺钉联合缝线锚钉治疗)、B组18例(单纯采用空心螺钉治疗)、C组18例(单纯采用PHILOS钢板治疗)。记录并比较3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及末次随访时肩关节功能活动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ASES)。结果:3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A组手术切口最短(0.7±0.1)cm,其次B组(5.0±1.4)cm,最后C组(12.8±2.1)cm,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时肩关节前屈活动度分别为159.7°±13.4°、154.9°±16.2°、160.5°±12.9°,外展活动度分别为149.6°±11.3°、142.4°±12.0°、145.1°±10.4°,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外旋活动度分别为41.1°±8.1°、38.1°±7.8°、43.7°±6.2°,B组和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背伸活动度分别为T 12(L 5至T 6)、T 12(L 5至T 7)、T 12(L 3至T 6),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和ASES评分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A、B、C组分别有2、6、4例患者发生并发症,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关节镜下空心螺钉联合缝线锚钉、单纯空心螺钉与PHILOS治疗肱骨大结节劈裂骨折均可较好地缓解疼痛并恢复关节功能,但关节镜下空心螺钉联合缝线锚钉具有微创及并发症少的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经三角肌微创入路与胸大肌三角肌入路肱骨近端锁定内固定系统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经三角肌微创入路与胸大肌三角肌入路肱骨近端锁定内固定系统(PHILOS)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中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南通大学附属南通第三医院骨科行手术治疗的65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资料。男20例,女45例;年龄(64.6±9.2)岁。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微创组(34例,采用经三角肌微创入路PHILOS固定)与标准组(31例,采用胸大肌三角肌入路PHILOS固定)。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后2年影像学评分及末次随访时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微创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97.9±16.6)mL显著少于标准组的患者(155.8±27.4)mL,术中透视次数(12.0±1.8)次显著多于标准组患者的(6.7±1.8)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所有患者术后获(43.9±5.5)个月随访。两组患者术后2年影像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标准组患者比较,微创组患者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的力量评分显著较低,Neer分型四部分骨折Constant-Murley评分显著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微创组与标准组均有1例螺钉穿出,均有1例患者出现完全缺血性坏死,分别有1、3例患者出现部分缺血性坏死。 结论:与胸大肌三角肌入路相比,经三角肌微创入路具有软组织损伤小、术中出血量少、肱骨头血供破坏少等优势。但对于Neer四部分骨折,可能更适合采用胸大肌三角肌入路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新型解剖型锁定钢板与肱骨近端锁定内固定系统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新型解剖型锁定钢板与肱骨近端锁定内固定系统(PHILOS)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行手术治疗的35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资料。男13例,女22例;年龄24~83岁,平均56.7岁。根据使用固定物不同分为2组:新型钢板组14例(采用新型解剖型锁定钢板固定)与PHILOS组(采用PHILOS固定)21例。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分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1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美国加州大学(UCLA)肩关节评分、上肢功能障碍评分(DASH)及术后并发症进行随访和比较。结果:新型钢板组与PHILOS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获6~21个月(平均11.3个月)随访。新型钢板组手术时间为(83.9±29.2)min,术中出血量为(36.4±27.1)mL,住院时间为(2.3±1.1)d,术后1个月UCLA评分和DASH评分分别为(20.1±4.7)、(55.5±19.1)分,末次随访时UCLA评分和DASH评分分别为(28.5±4.6)、(25.1±24.4)分,术后有2例患者发生并发症;PHILOS组手术时间为(85.0±38.8)min,术中出血量为(62.9±46.8)mL,住院时间为(2.4±0.9)d,术后1个月UCLA评分和DASH评分分别为(21.0±3.8)、(49.6±23.7)分,末次随访时UCLA评分和DASH评分分别为(28.0±5.1)、(19.1±17.3)分,术后有3例患者发生并发症。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新型解剖型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可以获得良好的骨折愈合,患者肩关节功能满意,与PHILOS固定疗效相当,是一种可行的内固定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Neer Ⅵ型肱骨近端骨折脱位的新分型及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提出Neer Ⅵ型肱骨近端骨折脱位的细化新分型,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骨科收治的36例接受肱骨近端锁定内固定系统(PHILOS)手术治疗的Neer Ⅵ型肱骨近端骨折脱位患者资料。男25例,女11例;年龄(46.1±4.7)岁。根据骨折脱位情况及肱骨头干分离情况,将Neer Ⅵ型肱骨近端骨折脱位患者再细化为3个亚型(称为STAB分型):T型组(肩关节脱位伴大结节骨折, n=14),A型组(肱骨近端骨折脱位,但肱骨头与肱骨干不分离, n=12)和B型组(肱骨近端骨折脱位伴肱骨头与肱骨干分离, n=10)。由4位不同资历的医生分别在入院时、2周后对所有患者同样的影像资料进行STAB分型。验证该新分型的观察者间和观察者内部一致性。记录3个分型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Constant-Murley评分和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3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获(11.2±4.2)个月随访。STAB分型的观察者间和观察者内部 Kappa值分别为0.94和0.95。T型组、A型组、B型组手术时间分别为(68.9±5.6)、(90.0±5.2)、(113.0±9.2)min,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9.0±0.8)、(10.3±1.2)、(11.8±0.9)周,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分别为1.0(1.0,2.0)、2.0(1.0,2.0)、2.0(2.0,3.0)分,Constant-Murley评分分别为(83.6±2.8)、(74.5±3.0)、(62.7±5.5)分。以上项目3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总体闭合复位成功率为61.1%(22/36),T型组、A型组、B型组闭合复位成功患者数分别为13、7、2例,发生并发症患者数分别为2、3、6例,以上项目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本研究提出的STAB分型组内和组间一致性强。尽管均为Neer Ⅵ型肱骨近端骨折脱位,但经STAB分型细化后显示出不同的效果差异,STAB分型或许可以为临床个性化决策提供更精确的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肱骨近端锁定内固定系统联合微创接骨板技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锁定内固定系统(PHILOS)联合微创接骨板技术(MIPO)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技术体会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20年3月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人民医院骨科采用PHILOS钢板联合MIPO技术治疗的30例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资料。男11例,女19例;年龄45~80岁,平均61.0岁。所有患者均采用闭合复位,透视确认骨折复位后,于肩峰下方做小切口,肩袖附着点留置骨科缝线,于结节间沟外侧4 mm插入PHILOS钢板,骨科缝线穿入钢板近端缝线孔备用,PHILOS钢板加压孔拧入加压螺钉,牵拉缝线对抗肩袖应力,维持肱骨头内倾角,复位后用多枚克氏针临时固定,透视证实骨折复位及钢板位置良好,置入锁定螺钉。记录并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时患侧肱骨头内倾角。末次随访时依据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评定疗效,并记录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0例患者术后获6~18个月(平均12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切口感染及血管神经损伤,无内固定物失效。其中25例患者骨折达解剖复位,5例功能复位,肱骨头内倾角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平均1.9分。随访复查X线片示所有患者均达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6~18个月,平均9个月。末次随访时患侧肱骨头内倾角为130°±5°,与术前的90°±11.2°相比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所有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末次随访时依据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评定疗效:优22例,良6例,中2例。 结论:PHILOS钢板联合MIPO技术适于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髓内增强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的有限元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探究何种肱骨近端锁定内固定系统(PHILOS)的髓内增强固定方式能够为治疗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提供最有效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在1名老年女性(年龄78岁,骨密度T值为-3.0)志愿者肱骨CT数据基础上,通过Mimics 19.0、Geomagic Studio 12、Creo 2.0 ANSYS Workbench2019等数字医学软件建立肱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建立不稳定性肱骨近端骨折模型,分别行单纯PHILOS固定(PHILOS组)、PHILOS结合6 cm腓骨固定(PHILOS-F-C-6组)、PHILOS结合6 cm腓骨无calcar螺钉固定(PHILOS-F-6组)、PHILOS结合9 cm腓骨固定(PHILOS-F-C-9组)、PHILOS结合9 cm腓骨无calcar螺钉固定(PHILOS-F-9组)5种方式固定。模拟肩关节外展25°的受力方式,加载200 N的压缩载荷,研究不同固定方式的内固定应力分布及骨折断端位移等数据,比较不同内固定的力学稳定性。结果:在肩关节外展25°、200 N载荷作用下,PHILOS-F-C-9组模型的内固定的最大应力、断端两点位移(38.678 Mpa、0.012 mm)较PHILOS-F-C-6组(55.321 Mpa、0.022 mm)分别下降30.08%、45.45%,PHILOS-F-9组模型的(77.012 Mpa、0.033 mm)较PHILOS-F-6组(88.106 Mpa、0.039 mm)分别下降12.48%、15.38%。PHILOS-F-C-6组模型的内固定的最大应力、断端两点位移较PHILOS-F-6组分别下降37.21%、43.59%,PHILOS-F-C-9组模型的较PHILOS-F-9组分别下降49.83%、63.63%。结论:更长的腓骨髓内支撑及calcar螺钉的放置能够降低内固定的应力,减少骨折断端的位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肱骨近端锁定钢板系统与Multiloc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前脱位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肱骨近端锁定内固定系统(PHILOS)与Multiloc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前脱位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21年4月郑州市骨科医院上肢骨科收治的33例肱骨近端骨折前脱位患者资料,均行骨折脱位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按照不同内固定方式分为髓外组(采用PHILOS钢板固定)和髓内组(采用Multiloc髓内钉固定)。其中髓外组18例,男8例,女10例;年龄(53.3 ± 10.6)岁;Neer骨折分型:二部分1例,三部分15例,四部分2例。髓内组15例,男8例,女7例;年龄(51.5 ± 11.2)岁;Neer骨折分型:三部分14例,四部分1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情况及术后12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肩关节活动度、Constant-Murley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完整随访,随访时间为(20.8 ± 4.7)个月。髓内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为(11.6 ± 1.7)cm,显著短于髓外组[(17.6 ± 2.0)cm],髓内组术患者的中出血量为(106.7 ± 34.4)mL,显著少于髓外组[(151.7 ± 45.7)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周、1个月髓内组患者的疼痛VAS[2.0 (2.0, 3.0)、0.0 (0.0, 1.0)分]均显著低于髓外组[3.0 (3.0, 3.3)、1.0 (0.0, 1.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时肩关节外旋角度髓内组患者(65.3° ± 15.5°)显著大于髓外组(50.6° ± 1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间手术时间、术后发生并发症患者数、术后12个月VAS、末次随访时Constant-Murley评分及肩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于肱骨近端骨折前脱位,PHILOS钢板和Multiloc髓内钉切开复位内固定均可获得良好预后,但是髓内钉术后早期疼痛缓解更明显,手术创伤更小,术后肩关节外旋功能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