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剖锁定钢板结合骨水泥髓内支撑技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初步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解剖锁定钢板结合骨水泥髓内支撑技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初步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8年7月解剖锁定钢板结合骨水泥髓内支撑技术治疗13例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资料。男5例,女8例;年龄60~84岁,平均71岁。所有患者骨折均为闭合性骨折,采用Neer分型:二部分骨折4例,三部分骨折5例,四部分4例。术后第6、12、18、36周及术后1年摄肩胛骨正、侧位X线片,末次随访时根据患者肩关节Constant评分及上肢功能障碍评定量表(DASH)评分评定功能。结果:术后13例患者获3~12个月(平均6个月)随访。13例患者均获骨性愈合,其中2例术后1年出现肱骨头局部坏死变形,螺钉部分穿出,余患者无肱骨头内翻或螺钉穿出,无内固定物松动。末次随访时患者的Constant评分平均为82.6分(71~95分),DASH评分平均为19.2分(9.2~48.1分)。结论:解剖锁定钢板结合骨水泥髓内支撑技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有助于骨折复位,增加固定强度,防止复位丢失,早期疗效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Multiloc肱骨髓内钉系统与肱骨近端锁定内固定系统治疗成人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Multiloc肱骨髓内钉系统与肱骨近端锁定内固定系统(PHILOS)治疗成人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1年3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创伤中心就诊的83例成人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资料。男33例,女50例;左侧45例,右侧38例;骨折Neer分型:二部分48例,三部分22例,四部分13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 n=41例)实施Multiloc肱骨髓内钉系统治疗,对照组( n=42例)PHILOS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肱骨颈干角、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末次随访时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1个月观察组肱骨颈干角恢复效果(127.4°±3.6°)显著优于对照组(129.6°±4.5°),VAS评分[(1.3±0.3)分]显著低于对照组[(2.1±0.3)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时观察组Neer评分优良率(90.24%,37/41)显著高于对照组(71.43%,30/42),不良反应发生率(2.44%,1/41)显著低于对照组(19.05%,8/42),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PHILOS钢板治疗相比,Multiloc肱骨髓内钉系统治疗成人肱骨近端骨折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肩关节功能,促进肩关节活动康复,降低疼痛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髓内钉与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髓内钉与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天津医院2016年4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37例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男13例,女24例,年龄(66±5)岁。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17例)和对照组(20例),分别给予Multiloc髓内钉内固定和锁定钢板内固定。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骨折愈合时间、疼痛模拟视觉评分(VAS)、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组间数据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短[(72±7)min比(89±9)min, t=6.365, P<0.05];术中出血量为(56±6)ml,低于对照组的(74±8) ml( t=7.923, P<0.05);观察组肩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4.1%(16/17)、对照组为90.0%(18/20)(χ 2=0.209, P>0.05)。观察组术后1 d VAS评分为(3.6±0.8)分,低于对照组的(4.9±0.8)分( t=4.706, 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为(81±8)分,高于对照组的(76±8)分( t=2.156, 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外翻角度为19.21°±2.88°,大于对照组的16.32°±2.63°( t=3.189, P<0.05),肱骨头内翻角度为3.57°±0.47°,肱骨颈干角度139°±10°,均小于对照组(分别为5.24°±1.26°和146°±13°)( t=5.159、2.258,均 P<0.05)。两组术后12个月肩关节功能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髓内钉与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均可获得较好的疗效,但髓内钉手术时间更短,术后疼痛轻,恢复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交锁髓内钉与锁定接骨板治疗老年内翻型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交锁髓内钉与锁定接骨板治疗老年内翻型肱骨近端骨折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1月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46例老年内翻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7例,女19例;年龄60~84岁[(71.9±5.7)岁]。均为新鲜骨折。25例采用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固定(髓内钉组),21例采用切开复位锁定接骨板固定(接骨板组)。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周及1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疼痛缓解程度,术后1,3个月及1年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评价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记录术后2 d及1年的颈干角,判断有无颈干角丢失。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32个月[(19.7±6.6)个月]。髓内钉组切口长度[(7.1±0.6)cm]、手术时间[(60.8±5.2)min]、术中出血量[(64.4±8.4)ml]及骨折愈合时间[(10.0±1.0)周]均显著短于或少于接骨板组[(13.6±0.9)cm、(80.2±8.1)min、(151.0±15.2)ml、(11.0±1.5)周]( P<0.05)。随术后时间延长,两组VAS均显著降低,Constant-Murley评分均显著增加( P<0.05)。术后1周及1个月髓内钉组VAS[(2.8±0.2)分、(1.1±0.2)分]均显著低于接骨板组[(4.0±0.2)分、(1.5±0.1)分]( P<0.05);术后1,3个月髓内钉组Constant-Murley评分[(59.9±6.9)分、(79.1±6.8)分]均高于接骨板组[(50.1±8.5)分、(73.6±8.4)分]( P<0.05),但术后1年髓内钉组Constant-Murley评分[(89.1±5.3)分]与接骨板组[(86.4±6.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年髓内钉组Constant-Murley评分优10例,良15例,优良率为100%;接骨板组优8例,良11例,可2例,优良率为91%( P>0.05)。髓内钉组术后2 d及1年颈干角[(140.2±2.9)°、(139.6±2.3)°]与接骨板组[(139.6±3.2)°、(138.8±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组内术后1年颈干角均较术后2 d略有丢失,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髓内钉组1例肩峰下撞击,并发症发生率为4%(1/25);接骨板组1例出现螺钉切出,2例肩峰下撞击,2例骨折延迟愈合,并发症发生率为24%(5/21)( P<0.05)。 结论:与锁钉接骨板相比,交锁髓内钉治疗老年内翻型肱骨近端骨折具有创伤小、骨折愈合时间快、疼痛减轻、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髓内钉固定肱骨近端骨折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对于移位的肱骨近端骨折的理想手术治疗方案目前尚无共识。随着肱骨近端髓内钉在设计方面的不断改进,其临床应用日益增多。交锁髓内钉为中心性固定,其固定力臂短于侧方锁定钢板,有良好的抗屈曲和抗旋转特性。术中经冈上肌肌腹入钉,避免医源性肩袖损伤,降低对肱骨头血运的干扰。本文回顾已发表的相关文献,从肱骨近端髓内钉的设计的演变、手术适应证、临床结果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分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髓内钉在治疗内侧柱支撑缺失的肱骨近端骨折中的应用现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肱骨近端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类型,约占全身骨折的5%,是仅次于桡骨远端骨折和髋部骨折的第3大常见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类型,常见于患有骨质疏松的老年人群 [1,2]。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具有一定挑战性,采用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达20%~60%,常见的并发症有螺钉穿出肱骨头、结节移位或不愈合、复位丢失、畸形愈合或不愈合、肱骨头坏死、螺钉松动内固定失效等 [3]。除了骨质疏松难以提供螺钉足够的把持力以维持复位至骨折愈合以外,缺乏有效内侧柱支撑是影响肱骨近端骨折预后不良及出现并发症的重要原因。对于这类骨折,采用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内翻畸形发生率高达15%~40% [4]。肱骨矩是肱骨近端内侧皮质部分,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中内侧柱支撑缺失是指肱骨头内侧解剖颈至外科颈弯曲处至少有1个骨折块。肱骨矩在肱骨近端骨折手术治疗生物力学稳定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对于伴有肱骨矩骨折、甚至缺损的患者,重建肱骨矩恢复内侧柱支撑对于维持骨折复位从而获得良好功能非常重要,否则容易出现肱骨头内翻和内固定失败 [4]。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头颈分离型类孟氏骨折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案选择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头颈分离型类孟氏骨折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9年2月期间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儿童骨病医院收治的12例儿童头颈分离型类孟氏骨折患儿资料。男8例,女4例;年龄3~14岁,平均8.3岁。所有患者均先摄X线片,急诊行手法闭合复位纠正畸形及脱位,石膏托固定,根据孟氏骨折的治疗原则先恢复并稳定尺骨的长度,根据尺骨骨折的部位及类型选择固定方式,然后再处理桡骨颈骨折。术后根据X线片评估骨折愈合及并发症情况,末次随访时按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评定疗效。结果:儿童头颈分离型类孟氏骨折临床特点为尺骨骨折伴桡骨颈骨折,桡骨头、颈完全分离,骨折远端纵轴偏离肱骨小头中心,但近端肱桡关系正常。根据尺骨骨折成角方向和桡骨颈骨折远端移位的方向分为2型:伸直外翻型7例和屈曲内翻型5例。所有患者术后获8~38个月(平均16.0个月)随访。对于尺骨骨折,1例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4例弹性髓内钉固定,5例接骨板固定,1例未予处理,1例仅行手法复位。对于桡骨颈骨折,11例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钉固定,1例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骨折愈合时间为8~12周(平均9.6周),内固定物取出时间为12~50周(平均31.2周)。术后1例患者出现桡骨头缺血坏死,1例发生桡骨近端膨大。末次随访时根据MEPS评分评定疗效:优10例,良1例,可1例。结论:儿童头颈分离型类孟氏骨折不同于一般的孟氏骨折及桡骨颈骨折,临床特点表现为尺骨骨折伴桡骨颈骨折,桡骨头、颈完全分离,骨折远端纵轴偏离肱骨小头中心,但近端肱桡关系正常;尺骨骨折治疗方案包括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弹性髓内钉固定、切开复位接骨板固定或无需固定,而桡骨颈骨折多行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钉固定,通过早期功能锻炼,可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内侧距螺钉对Multiloc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Neer Ⅲ型骨折术后疗效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内侧距螺钉的有无对Multiloc髓内钉治疗Neer Ⅲ型骨折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四川省骨科医院上肢科接受Multiloc髓内钉治疗的36例肱骨近端Neer Ⅲ型骨折的患者资料,男6例,女30例;年龄(63.9±5.3)岁。按照是否使用内侧距螺钉分组:无内侧距螺钉组17例,有内侧距螺钉组19例。比较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前屈上举、外旋、内旋摸背、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ASES)、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Constant评分)、颈干角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36例患者术后获13.5(12.0,19.8)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无内侧距螺钉组患者前屈上举、外旋、内旋摸背、VAS评分、ASES评分、Constant评分、颈干角分别为134.1°±8.4°、32.1°±5.3°、14.0(13.0,15.5)、0.0(0.0,1.0)分、(78.2±5.2)分、(78.0±5.8)分、137.6°±8.1°,与有内侧距螺钉组[134.7°±6.1°、35.0(30.0,35.0)°、14.0(13.0,15.0)、1.0(0.0,1.0)分、(78.2±5.4)分、(76.7±4.5)分、136.9°±6.4°]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分别有6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1.000)。 结论:内侧距螺钉的使用对Multiloc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Neer Ⅲ型骨折术后功能及并发症的发生均无显著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髓内增强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的有限元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探究何种肱骨近端锁定内固定系统(PHILOS)的髓内增强固定方式能够为治疗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提供最有效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在1名老年女性(年龄78岁,骨密度T值为-3.0)志愿者肱骨CT数据基础上,通过Mimics 19.0、Geomagic Studio 12、Creo 2.0 ANSYS Workbench2019等数字医学软件建立肱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建立不稳定性肱骨近端骨折模型,分别行单纯PHILOS固定(PHILOS组)、PHILOS结合6 cm腓骨固定(PHILOS-F-C-6组)、PHILOS结合6 cm腓骨无calcar螺钉固定(PHILOS-F-6组)、PHILOS结合9 cm腓骨固定(PHILOS-F-C-9组)、PHILOS结合9 cm腓骨无calcar螺钉固定(PHILOS-F-9组)5种方式固定。模拟肩关节外展25°的受力方式,加载200 N的压缩载荷,研究不同固定方式的内固定应力分布及骨折断端位移等数据,比较不同内固定的力学稳定性。结果:在肩关节外展25°、200 N载荷作用下,PHILOS-F-C-9组模型的内固定的最大应力、断端两点位移(38.678 Mpa、0.012 mm)较PHILOS-F-C-6组(55.321 Mpa、0.022 mm)分别下降30.08%、45.45%,PHILOS-F-9组模型的(77.012 Mpa、0.033 mm)较PHILOS-F-6组(88.106 Mpa、0.039 mm)分别下降12.48%、15.38%。PHILOS-F-C-6组模型的内固定的最大应力、断端两点位移较PHILOS-F-6组分别下降37.21%、43.59%,PHILOS-F-C-9组模型的较PHILOS-F-9组分别下降49.83%、63.63%。结论:更长的腓骨髓内支撑及calcar螺钉的放置能够降低内固定的应力,减少骨折断端的位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肱骨近端锁定钢板系统与Multiloc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前脱位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肱骨近端锁定内固定系统(PHILOS)与Multiloc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前脱位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21年4月郑州市骨科医院上肢骨科收治的33例肱骨近端骨折前脱位患者资料,均行骨折脱位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按照不同内固定方式分为髓外组(采用PHILOS钢板固定)和髓内组(采用Multiloc髓内钉固定)。其中髓外组18例,男8例,女10例;年龄(53.3 ± 10.6)岁;Neer骨折分型:二部分1例,三部分15例,四部分2例。髓内组15例,男8例,女7例;年龄(51.5 ± 11.2)岁;Neer骨折分型:三部分14例,四部分1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情况及术后12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肩关节活动度、Constant-Murley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完整随访,随访时间为(20.8 ± 4.7)个月。髓内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为(11.6 ± 1.7)cm,显著短于髓外组[(17.6 ± 2.0)cm],髓内组术患者的中出血量为(106.7 ± 34.4)mL,显著少于髓外组[(151.7 ± 45.7)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周、1个月髓内组患者的疼痛VAS[2.0 (2.0, 3.0)、0.0 (0.0, 1.0)分]均显著低于髓外组[3.0 (3.0, 3.3)、1.0 (0.0, 1.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时肩关节外旋角度髓内组患者(65.3° ± 15.5°)显著大于髓外组(50.6° ± 1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间手术时间、术后发生并发症患者数、术后12个月VAS、末次随访时Constant-Murley评分及肩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于肱骨近端骨折前脱位,PHILOS钢板和Multiloc髓内钉切开复位内固定均可获得良好预后,但是髓内钉术后早期疼痛缓解更明显,手术创伤更小,术后肩关节外旋功能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