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肺功能保留研究现状及展望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影响全球的主要慢性气道疾病之一,然而在临床上有一部分特殊人群,肺功能检查不符合慢阻肺的诊断标准,但有慢性呼吸系统症状且反复急性加重,影像学也有气道壁增厚和(或)肺结构破坏表现。针对此特殊情况,提出了肺功能保留的概念。相关研究发现,肺功能保留的患病率较高,有很大比例进展为慢阻肺,往往容易合并心血管疾病,且与呼吸道症状增加、病情恶化、病死率增加以及其他多种疾病发生均有关,因此早期识别可能进展为慢阻肺或预后较差的肺功能保留的患者,并对此部分患者开展早期治疗尤为重要。本文就肺功能保留患者的流行病学、转归、预后及可能反映预后的预测指标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住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住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非随机抽样法,选取遂宁市第一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的住院AECOPD患者359例。根据排除和入选标准,最后纳入AECOPD患者267例,其中未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63例,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4例。收集和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基础疾病、肺功能、血常规、感染指标、血气分析及肝肾功能等数据。首先对数据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共线性分析,然后对差异变量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并采用Nomogram及相关曲线进行验证和可视化。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与AECOPD未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相比较,AECOPD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年龄更大[68(62,74)岁比73(67,78)岁, Z=3.75, P<0.001],体质量指数更高[(21.93±3.17) kg/m 2比(23.12±3.16) kg/m 2, t=2.99, P=0.00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9.2%比30.8%, χ2=20.36, P<0.001)和2型糖尿病(8.6%比23.1%, χ2=10.92, P=0.001)发生率更高,血白细胞(WBC)[(8.04±3.12)×10 9/L比(8.86±3.38)×10 9/L, t=2.03, P=0.044]、血中性粒细胞(NS)[4.92(3.68,7.27)×10 9/L比6.00(4.26,8.06)×10 9/L, Z=2.43, P=0.015]、血肌酐(Cr)[71.00(58.00,87.70) μmol/L比77.60(65.92,96.00) μmol/L, Z=3.04, P=0.002]、降钙素原[(0.18±0.35) μg/L比(0.27±0.47)μg/L, t=1.65, P=0.099]及C反应蛋白(CRP)[(23.20±34.77) g/L比(31.62±42.78) g/L, t=1.76, P=0.079]水平均显著升高。进一步分析发现WBC与NS存在显著共线性(特征根为0.005,条件指数为23.096)。因此,排除WBC保留NS后,共纳入8个变量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方程(C指数为0.734),显示年龄( OR=1.04, P=0.023)、体质量指数( OR=1.12, P=0.012)、CAD( OR=3.21, P=0.002)、CRP( OR=1.01, P=0.059)及Cr( OR=1.01, P=0.066)与原发性高血压相关。采用Nomogram对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进行验证和可视化,效应曲线的平均绝对误差为0.026,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为0.724,提示该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一致性和准确性。DCA曲线显示Nomogram的风险阈值在0.09~0.89时该模型的预测净获益>0,提示有较好的临床预测价值。 结论:高龄、肥胖、合并CAD、更易合并肾功能不全及更严重的炎症反应是AECOPD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主要临床特征。因此,在对AECOPD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诊治过程中应积极完善CAD、肾功能不全及感染等合并症的相关检查,并给予对应的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更新版国内外肺量计检查指南的异同及重点解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美国胸科学会(ATS)和欧洲呼吸协会在2019年更新了肺量计检查标准化指南。我国目前应用的指南为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CTS)发布的肺量计检查指南,以及CTS和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联合发布的肺功能检查报告规范。本文对比并重点解读了不同版本国内外指南主要内容的异同点。国外指南新增检查适应证,禁忌证设置基于患者病理生理角度,有别于国内指南按禁忌证强度划分;肺量计仪性能测试标准在国内外指南分别采用ATS 标准和ISO 26782∶2009标准测试;国外指南增加了对3 L定标筒的质控规定,并对操作者提出了培训、达标及能力维持要求,质量等级增加了U级,还新增了质控不合格警告,患者指导和标准化操作者评论等标准,这些在国内指南的建议中有些未详细解释。国内指南强调的用力吸气相指标及小气道指标在国外指南中无明确要求。相比而言,国外较国内指南在采用指标的要求更严,原因解释更详细,优秀部分值得我国指南的更新版借鉴,但结合我国国情的肺量计指标需予保留和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保留比值受损肺功能人群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保留比值受损肺功能(PRISm)是指一秒率(FEV 1/FVC)正常但出现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 1)降低的肺功能测定模式。PRISm在人群中普遍存在,但在目前的研究中被低估。欧美队列研究发现PRISm人群的慢阻肺发生风险、心血管相关死亡风险和全因死亡风险较肺功能正常人群显著增加,其可能是慢阻肺前期人群之一,因此早期发现和防治PRISm至关重要。本文就目前PRISm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增加对PRISm的认识,更好地为PRISm人群提供综合全面的评估和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双气相CT扫描肺血管定量参数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高危人群的诊断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双气相CT肺血管定量参数的差值、相对值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诊断及高危人群预警中的价值。方法:该研究为横断面研究。回顾分析2018年8月至2020年12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双气相胸部CT检查的受试者624例,根据肺功能检查进行分组:正常组321例、保留比率的肺功能受损(PRISm)组204例及COPD组99例。双气相CT图像导入工作站得到肺血管定量参数:呼气相、吸气相全肺距胸膜9、12、15、18、21 mm水平的肺血管数量(N total)、横截面积小于5 mm 2肺小血管数量(N CSA5)、血管面积(VA total)及全肺血管总体积(TBV)、全肺横截面积<5 mm 2的肺小血管体积(BV5),并计算呼气相与吸气相差值、呼气相与吸气相相对值。使用ANOVA检验或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3组肺血管定量参数的差异,两两比较时采用LSD或Bonferroni检验。 结果:正常组、PRISm组及COPD组中吸气相全肺距离胸膜9、12、15、18、21 mm水平的N total、N CSA5、VA total及TBV、BV5整体呈现先减少后增多的趋势,PRISm组低于正常组( P<0.05)。COPD组与正常组在距离胸膜9、21 mm水平N total、N CSA5、VA total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而呼气相与吸气相差值、呼气相与吸气相相对值在COPD组与正常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双气相CT肺血管定量参数差值、相对值比单一吸气相血管参数更有助于区分COPD患者与正常人群的肺血管重塑变化,同时也补充PRISm人群的肺血管特征,为COPD及高危人群的早期预警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非小细胞肺癌的外科治疗之全肺切除术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全肺切除术是中央型肺癌的一种治疗手段,为了最大程度切除肿瘤组织需要切除一侧肺组织,其导致结果包括:(1)肺容积减少及肺通气换气量减少;(2)肺血管床减少及由此导致的肺动脉高压,右心室后负荷增加;(3)健侧肺门与纵隔移位及由此引起的肺通气,心脏血流动力学改变;(4)与局部血供不良,术后低氧,局部张力增高等危险因素相关的气管残端或气管支气管吻合口愈合不良,及可能出现的支气管胸膜瘘或气管支气管吻合口瘘。这导致全肺切除术相比较保留肺功能的肺切除术术后并发症风险有所增加。但并不意味着要退而求其次,放弃其在肺癌治疗中其他手术方式所不能比拟的肿瘤学治疗效益。术前精准评估患者肿瘤与淋巴结情况及手术可切除性、心肺功能,挑选出能够最大程度获益于该手术方式的患者;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以减少麻醉通气中造成的肺损伤,术中避免膈神经、喉返神经、迷走神经肺支等神经损伤,降低如支气管残端或气管支气管吻合口周围血供不良等引起残端或吻合口愈合的风险因素;优化术前、术中、术后管理中的气道管理、呼吸机管理、液体管理、疼痛管理、营养支持、心肺支持、自主咳嗽、早期活动等。可能会在规避风险的同时最大程度发挥一种手术方式本身在肿瘤学治疗中带来的效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法探讨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与肺叶切除对术后患者肺功能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术和传统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对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7月至2019年7月共326例胸腔镜肺手术患者,其中解剖性肺段切除术209例,肺叶切除术117例,所有手术由同一术者完成,根据性别、年龄、肿瘤位置、吸烟史、体质量指数等因素进行倾向性得分匹配,肺段切除组和肺叶切除组各89例入组,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及手术前后肺功能各项指标。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描述,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值( P25, P75)描述,组间比较采用 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描述,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 Fisher确切概率法。 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时FVC改变量[(0.48±0.40)L对(0.34±0.37)L, P=0.215]、FEV1改变量[(0.52±0.46)L对(0.43±0.77)L, P=0.364)、FVC改变率(%)[15.23(8.74,21.25)对14.58(7.75,19.40), P=0.122]、FEV1改变率(%)[17.25(9.56,22.78)对16.42(9.15,20.28), P=0.154]、DLCO%改变率(%)[18.54(10.88,25.68)vs. 17.45(9.58,23.75), P=0.245]均无统计学差异。术后6个月时肺叶切除组与肺段切除组FVC改变量[(0.50±0.47)L对(0.29±0.31)L, P=0.031)、FEV1改变量[(0.44±0.34)L对(0.24±0.23)L, P<0.001)、FVC改变率(%)[14.27(7.87,22.32)对9.95(5.56,17.24), P=0.008]、FEV1改变率(%)[15.23(8.36,22.17)对10.05(5.15,18.54), P<0.001]、DLCO%改变率(%)[13.74(6.24,19.78)对4.45(-2.32,13.75), P=0.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2个月时肺叶切除组与肺段切除组FEV1改变量[(0.34±0.49)L对(0.18±0.26)L, P=0.006)、FEV1改变率(%)[10.45(3.15,21.32)对6.50(1.55,14.24), P<0.001]、FVC改变率(%)[9.28(2.15,18.94)对5.24(0.52,11.45), P=0.00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FVC改变量(0.29±0.36)L对(0.21±0.24)L, P=0.176)和DLCO%改变率(%)[8.35(2.15,16.45)对6.23(2.12,14.54), P=0.1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无论是在术后短期6个月内还是在术后中期1年内,肺段切除术比肺叶切除术能够更好的保留术后肺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亚肺叶切除在含磨玻璃样成分的早期肺腺癌中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随着胸部低剂量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在肺癌筛查中的普及应用,胸外科的治疗对象较前出现了明显的改变,早期磨玻璃样肺腺癌的增多使得亚肺叶切除的比重日益上升。大量的回顾性研究表明对于早期磨玻璃样肺腺癌,亚肺叶切除在肿瘤学预后以及术后肺功能保留上并不劣于肺叶切除,然而亚肺叶切除能否代替解剖性肺叶切除成为早期磨玻璃样肺腺癌的首选治疗方式仍有待进一步的前瞻性临床试验证实。因此,本文将围绕亚肺叶切除在肿瘤学预后、围手术期康复、肺功能保留和未来研究方向的最新研究证据和尚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便携式肺功能仪原理、质控及临床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便携式肺功能仪相较于传统实验室肺功能仪具有小型、便携、操作简便和造价低廉的优势。它可作为实验室肺功能仪的补充,适用于社区、基层等卫生机构。目前,国内尚缺乏便携式肺功能仪相关的指导性文件,本专家共识将从设备硬件、设备质量要求,操作要领、操作质控、临床应用和人员培训等几方面进行阐述。便携式肺功能仪由肺量计和计算机系统组成。它的核心部件是流量传感器,其保留了实验室肺功能仪的核心功能即常规通气功能、舒张试验,但不具备测定肺容积、残气量和弥散功能的能力。便携式肺功能仪产品需通过国家和国际权威机构的质量检测,需达到ISO26782:2009的标准。便携式肺功能仪的质控包括设备质控、操作过程质控、报告质控等,其技术细节与实验室肺功能仪的质控要求一致。它可用于呼吸疾病早筛、流行病学调查、体检筛查、临床试验、呼吸慢病管理及行动不便者床旁检查等。便携式肺功能仪器的操作技术培训主要针对基层社区医务工作者,培训方式灵活多样,注重理论和实践操作相结合。便携式肺功能仪具备实验室肺功能仪没有的一些高科技技术,如数据智能传输、云数据库、大数据管理、生物传感器等,这些技术的应用将使肺功能仪更加智能化和多元化,也将极大提升呼吸慢病管理的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保留比例肺功能受损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探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保留比例肺功能受损(PRISm)是临床实践中一种常见的肺功能表型,其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的加速下降、呼吸道症状、全身性炎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以及病死率增加等相关。目前对于这种现象产生的机制尚不清楚,部分患者可能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早期阶段,重视和早期识别PRISm可能减缓疾病进展,改善生活质量。本文简要讨论了PRISm的临床特征及其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