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婴儿气管隆突重建术麻醉管理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儿,女性,年龄7月22 d,体质量6 kg,身长62 cm,因"检查发现支气管畸形5月余"入院。患儿38 +4周顺产,出生时1、5 min Apgar评分分别为9、10分。患儿出生后半月因"新生儿肺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衰竭、肺动脉高压、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先天性喉软骨软化病"在当地医院治疗40余天,其中呼吸机辅助呼吸15 d。住院期间胸部CT结果提示:气管隆突位置升高,右主支气管近端偏窄。因好转出院后反复呼吸道感染,至我院呼吸科住院治疗,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结果提示"气管支气管狭窄、气管支气管软化、支气管开口异常"。考虑存在先天性支气管畸形及气管支气管软化,患儿抗感染治疗好转后转入胸外科继续治疗。入院查体:RR 32次/min,HR 134次/min,呼吸稍促,可及胸骨上吸凹,两肺呼吸音稍粗,未及干湿啰音。心音有力,心律齐,胸骨L 2,3肋间可闻及2级收缩期杂音。心脏大血管(包括气道)增强CT结果示:房间隔缺损,交叉肺动脉,肺动脉高压,右上肺静脉异位引流至奇静脉,气管隆突位置高(约平T 1,2椎体层面),形态失常,局部气管管腔明显狭窄,直径约2.7 mm×1.6 mm,右主支气管开口处仅见细线样管腔影(见图1),右肺上叶支气管开口显示不清。心脏B超结果示:房间隔中部缺损,直径7 mm,右上肺静脉走行欠清晰,交叉肺动脉。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心电图正常。术前诊断为"先天性支气管畸形,肺静脉连接部分异常,房间隔缺损,先天性喉软骨发育不良"。术前2 d就术中注意事项进行多学科会诊。术前访视时患儿经鼻导管吸氧(氧流量2 L/min),呼吸稍促,无紫绀,轻微咳嗽,少许痰,ASA分级Ⅲ级,拟在全身麻醉下行"气管环状切除和隆突成形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肺门型肿瘤肺梗死患者临床及 18F-FDGPET/CT显像特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肺门型肿瘤肺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及 18F-FDG PET/CT显像特征。 方法:回顾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及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6年7月至2021年6月因肺门肿瘤行 18F-FDG PET/CT显像及同期胸部增强CT检查,且通过影像学随访或病理确诊的49例(男40例、女9例,年龄32~81岁)肺梗死患者的资料,分析患者临床及影像学特征。 结果:18F-FDG PET/CT显像共发现49例患者108个梗死灶。肺门部肿瘤以小细胞癌最常见(67.35%,33/49)。临床表现以咳嗽(69.39%,34/49)和咯血(34.69%,17/49)为主。肺梗死常多发(69.39%,34/49),可多个肺叶受累。梗死灶CT形态表现为楔形(46.30%,50/108)或斑片状(53.70%,58/108),密度以泡状实变为主(61.11%,66/108)。91个(84.26%,91/108)梗死灶呈FDG高代谢,SUV max为1.48~6.62,高代谢模式为边缘征(36.11%,39/108)或不均质高代谢(48.15%,52/108)。有19例(38.78%,19/49)患者合并肺静脉受累;26例(53.06%,26/49)患者伴同侧胸腔积液。 结论:肺门型肿瘤肺梗死以咳嗽常见。肺门肿瘤患者 18F-FDG PET/CT检查时发现外周肺内楔形变、泡状实变、边缘征、不均质高代谢病灶时,有助于对肺门型肿瘤肺梗死的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空洞型肺隔离症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例1 患者女,29岁,因“咳嗽、咳痰半年”于2020年12月21日入院。患者半年来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呈阵发性、刺激性,夜间为著,伴咳痰,为黄痰,每日量约15 ml,无发热、盗汗,无胸痛、咯血,无胸闷、憋气等不适,自服“头孢克肟”治疗,症状无改善,2020年12月17日在当地医院胸部CT可见右肺炎并局部脓肿形成,脊柱侧弯,胸骨凹陷。既往否认结核、肝病、高血压、糖尿病史,无烟酒嗜好。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体检: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85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8.4×10 9/L,中性粒细胞0.83。凝血四项+D-二聚体、动脉血气分析、G试验、GM试验、T-SPOT、抗核抗体、ENA酶谱、PPD试验、痰真菌涂片、痰抗酸杆菌涂片、痰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均阴性。肺部肿瘤标志物、尿便常规均在正常范围。辅助检查:肺功能正常。胸部增强CT示:胸骨角下缘至剑突呈漏斗状凹陷;右肺下叶见蜂窝状密度增高影,边界清晰,内见空洞,增强扫描可见多支供血动脉来自胸主动脉,引流静脉为右肺下叶肺静脉(图1~4)。CT诊断为右下肺叶内型肺隔离症(空洞型)、漏斗胸、脊柱侧弯。治疗上给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3.375 g,1次/8 h,静脉滴注)抗感染,治疗1周后症状好转出院,患者拒绝手术治疗,定期复查中,最近复查日期为2023年 8月1日,仅复查胸部平扫CT。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严重肺静脉狭窄患者经皮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射频消融术后严重肺静脉狭窄(PVS)患者经皮肺静脉支架置入术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7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行肺静脉造影证实房颤射频消融术后PVS并接受肺静脉支架置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纳入患者进行长期随访(术后6~12个月内复查肺静脉增强CT,对CT诊断为支架内狭窄>50%的患者行肺静脉造影),记录ISR的发生情况。根据是否出现ISR分为ISR组和非ISR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和术中影像学及介入治疗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房颤射频消融术后PVS患者肺静脉支架置入术后发生ISR的影响因素。结果:研究共纳入47例患者,其中男28例(59.6%),年龄(47.1±12.2)岁。其中ISR组19例,非ISR组28例。与非ISR组相比,ISR组接受的肺静脉隔离次数较多[(2.8±0.9)比(1.8±1.3), P=0.02],并且末次消融至支架置入间隔时间较长[(19.4±9.6)比(13.0±12.4), P=0.03]。置入支架直径≤8 mm的患者ISR发生率明显高于置入支架直径>8 mm的患者[20/60(33.3%)比3/37(8.1%), 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射频消融次数>1( OR=2.1,95 %CI 1.3~3.9, P=0.02)、末次消融至支架置入时间>12个月( OR=1.5,95 %CI 1.1~2.5, P=0.03)、狭窄远端血管参考直径( OR=0.7,95 %CI 0.5~0.9, P=0.04)、术后支架内最小管腔开放直径( OR=0.4,95 %CI 0.2~0.8, P=0.02)以及置入支架直径( OR=0.6,95 %CI 0.3~0.9, P=0.03)是房颤射频消融术后PVS患者肺静脉支架置入术后发生ISR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射频消融次数越多、末次消融至支架置入时间间隔越长,房颤射频消融术后严重PVS患者经皮肺静脉支架置入术后发生ISR的风险越高,而狭窄远端血管参考直径、支架直径及术后支架内最小管腔开放直径大是此类患者发生ISR的保护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超声诊断左心房壁间血肿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男,51岁,因咳嗽、咳痰1个月,发热3 d入院。外院胸部CT:双下肺感染并双侧胸腔积液。入院后查血常规:中性粒细胞升高为主(76.9%)且超敏C反应蛋白升高明显(98.44 mg/L),脑钠肽(857.30 ng/L)及γ-谷氨酰转移酶(150.0 U/L)升高。心电图:窦性心律,V2~V6 S-T段上斜抬高。超声心动图:左房与降主动脉间见一7.7 cm×4.8 cm囊性包块(图1),边界清楚,形态不规则,内可见多发不全分隔,囊内无血流信号与心腔相通,二尖瓣口血流稍加速并可见少量反流,心包腔少量积液。增强超声心动图:囊性包块内部及分隔未见明显增强(图2)。超声提示:左房囊性包块(房壁血肿或脓肿可能)。增强CT:左心房见等密度肿块影,CT值约43 Hu,增强双期CT值约47、48 Hu(图3),左心房受压改变,左下肺静脉受压稍变窄。CT诊断为左房囊性占位。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无明显异常。遂转入心胸外科行手术治疗,术前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 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囊性包块位于左房后壁内膜与冠状静脉窦之间,包块内部见细密点状及絮状回声,左心房后壁内膜受囊性包块推挤前移并随心动周期摆动,左房形态失常,二尖瓣装置受推挤,但结构及功能未见损害(图4)。遂开右房及房间隔行心内探查:卵圆孔未闭,可见一大小约0.3 cm分流束;二尖瓣后瓣至右下肺静脉开口处可见一大小约7.0 cm×5.0 cm囊性包块,包块位于房壁间。切开左房包块囊壁,囊内可见凝血块及积血,切开囊性包块左房反复冲洗,彻底清除后行4#0带垫片Prolene线连续缝合加固。术后观察到左房内及壁间未见占位(图5),心内、外膜结构正常。因包块囊壁无法切除,且未见实性组织,未送病检。术后TEE:上述囊性包块明显变小,大小约2.8 cm×1.3 cm,内可见少量分隔(图6)。术后10 d经胸超声心动图复查:左房不大,形态未见异常,内血流通畅,后壁近房室沟处稍厚,未见明显囊腔形成(图7)。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胸腔镜下解剖性病灶切除术治疗儿童先天性肺畸形的初步探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初步探讨胸腔镜下解剖性病灶切除(anatomic lesion resection,ALR)治疗儿童先天性肺畸形(congenital lung malformations,CLMs)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以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接受ALR的72例先天性肺畸形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0例,女22例,年龄5个月至3岁,平均年龄10个月。所有患儿于术前行胸部增强及高分辨薄层CT检查,明确肺部病灶位置及边界,初步评估后再结合术中病灶边界行ALR治疗,术后病检结果均支持CLMs,其中先天性肺气道畸形(congenital pulmonary airway malformation,CPAM)45例,叶内型肺隔离症(intralobar pulmonary sequestration,ILS)27例。所有患儿术后接受至少3个月的随访,并于术后3个月和1年复查胸部平扫CT。结果:72例均在胸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无一例中转开放手术。手术时间(68.2±18.6)min(38~142 min);术中出血量(6.2±2.4)mL,病灶直径(4.2±1.7)cm。病灶位置:38例位于右肺下叶,2例位于右肺上下叶,2例位于右肺中下叶,22例位于左肺下叶,8例位于左肺上叶。所有患儿术中置16Fr引流管1根,引流管拔除时间为术后(1.32±0.25)d。所有患儿术后无支气管胸膜瘘、出血、肺不张、肺部感染、病灶残留、复发、再次手术等情况发生。1例术后1个月出现气胸,予重新置入胸腔闭式引流管、保守治疗1周后愈合出院。2例术后1个月因咳嗽、发热就诊于呼吸内科,胸部CT提示病灶切除位置出现规则圆形囊腔,予以抗炎等对症治疗后康复出院。术后住院时间为(3.3±0.2)d。3例术后3个月胸部平扫CT提示肺部有代偿性气肿表现,其余患儿患侧肺叶复张良好。结论:ALR结合术前薄层CT和术中病灶边界,基于肺静脉行解剖性肺内游离,是仅切除病灶的保肺手术,治疗CLMs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但该术式需要精准的肺内操作,对术者要求较高,且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食道闭锁患儿易伴发支气管肺血管异常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食道闭锁常伴发其他畸形。我们利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T)来检测这种情况下的胸内畸形发生情况。方法:对1996年至2013年出生的0~16岁食道闭锁患儿进行回顾性研究,并在里尔大学的法国罕见食道疾病中心进行随访。234例患儿中,有48例在随访期间接受了CT扫描,并由胸部放射科医生进行阅片。结果:超过三分之二的CT扫描是为了检查持续呼吸道症状的病因。我们发现6例患儿伴发肺畸形:4例肺叶发育不全,1例右肺发育不全,1例先天性囊性腺瘤样畸形。通过CT检查,我们偶然发现了16例胸部畸形:4例肺叶发育不全,6例动脉发育异常,5例永存左上腔静脉,1例部分肺静脉异位回流。另外,还确诊了5例疑似畸形:1例先天性囊性腺瘤样畸形,1例肺发育不全,2例右侧主动脉弓和1例交通性支气管肺前肠畸形。结论:食管闭锁常合并胸内畸形,对有持续呼吸道症状的患儿应行胸部CT增强扫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纤维素性纵隔炎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纤维素性纵隔炎(FM)是一种少见疾病,本研究通过探讨FM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提高临床和影像科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非随机抽样法选取甘肃省人民医院2015年12月至2022年1月通过胸部CT平扫、胸部增强CT扫描、CT肺血管造影检查、部分接受介入治疗(肺血管支架置入或球囊扩张)、支气管镜检查、手术治疗的FM患者的住院资料。对FM患者的临床表现、纵隔内组织器官受累情况进行总结。结果:总共纳入110例患者,男48例,年龄(68.8±7.5)岁,年龄范围为53~87岁;女62例,年龄(67.3±8.1)岁,年龄范围为51~83岁。58例(52.7%)有肺结核病史;6例(5.5%)怀疑肺结核;2例(1.8%)有自身免疫性疾病;44例(40.0%)未知病因。106例(96.4%)患者有气短;70例(63.6%)有咳嗽;17例(15.5%)有咯血;3例(2.7%)有胸痛;1例(1.0%)有吞咽困难。64例(58.2%)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0例(18.2%)合并支气管哮喘;106例(96.4%)合并肺动脉高压;64例(58.2%)合并慢性肺源性心脏病;54例(49.1%)合并高血压病;24例(21.8%)合并2型糖尿病;21例(19.1%)合并肺栓塞;16例(14.5%)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胸部影像学显示,FM患者存在纵隔内浸润性肿块,肺动脉狭窄103例(93.6%);肺静脉狭窄83例(75.5%);21例(19.1%)存在肺栓塞;63例(57.3%)存在胸腔积液,其中双侧胸腔积液37例(33.6%),单侧胸腔积液26例(23.6%);心包积液13例(11.8%);60例(54.5%)肺门或纵隔内钙化灶;38例(34.5%)胸膜增厚。78例(70.9%)行右心导管检查;68例(61.8%)行肺动脉造影;50例(45.5%)行肺静脉造影;47例(42.7%)行肺动脉支架置入;41例(37.3%)行肺静脉支架置入;33例(30.0%)行肺动脉球囊扩张;32例(29.1%)行肺静脉球囊扩张;13例(11.8%)行支气管镜检查;1例(1.0%)行手术活检;16例(14.5%)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患者中8例(7.3%)行CT冠状动脉造影。结论:肺结核是导致FM的主要病因。FM胸部影像学表现为纵隔内浸润性肿块,肺动脉受累最常见,其次是肺静脉、浆膜腔、支气管。肺动脉高压是FM最常见的并发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最常见的合并症,气短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识别FM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有助于该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血栓性肺栓塞八例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儿童血栓性肺栓塞(PTE)临床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治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2014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8例PTE患儿(男4例、女4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点和诊治情况。结果:8例PTE患儿年龄9小时龄~14岁10月龄。发热4例、咳嗽加剧4例、气促3例、胸痛2例、腹痛和背痛1例、咯血2例、发绀1例、下肢水肿2例。肺部局部呼吸音降低2例、痰鸣音3例、胸膜摩擦音1例。超声发现胸腔积液5例。6例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0.66~9.96 mg/L),5例超敏C反应蛋白升高(10.78~78.00 mg/L)。胸部增强CT提示肺动脉或静脉充盈缺损,其中肺动脉栓塞7例、肺静脉栓塞1例。原发病包括肺炎支原体肺炎4例、肾炎2例和先天性心脏病术后2例。7例患儿接受抗凝治疗后痊愈,1例因家长拒绝进一步治疗自动出院。结论:对于有肺炎支原体肺炎、免疫紊乱、长期激素治疗、心血管有创操作等高危因素的患儿,出现发热、咳嗽加重、呼吸急促、胸痛和腹背痛伴胸腔积液等,要注意PTE可能,尽早行胸部增强CT检查以确诊。抗凝可以作为儿童PTE首选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巨大供血动脉肺隔离症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38岁女性患者。间断咳嗽、发热1年,咳痰、痰带血丝1周。胸部增强CT及CTA检查示左肺下叶后基底段区见团块状稍混杂低密度影,周围见斑片状密度增高影,内多发血管影和囊状影,其中一较粗大血管(直径约2 cm)与胸主动脉相连。全麻下行单操作孔胸腔镜左肺下叶切除术。手术优先处理变异供血动脉,再单向式法处理下肺静脉、下叶支气管、下肺动脉、斜裂肺组织,完整切除左肺下叶。术后病理示(左肺下叶)部分肺组织纤维化、实性变,肺间质内供血动脉伴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和胆固醇结晶沉积,符合肺隔离症表现。患者术后症状缓解,顺利出院。随访2个月,患者无不适,复查胸部CT未见明显异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