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电极拔除后采用主动固定电极连接体外永久起搏器进行过渡治疗的安全性探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在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中应用主动固定电极连接体外永久起搏器(AFLEP)进行临时起搏过渡治疗的安全性。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入选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电生理室就诊的因感染性心内膜炎拔除电极导线后需要进行临时起搏器过渡治疗的患者。根据过渡治疗期间使用的是临时起搏器还是AFLEP,分为临时起搏器组和AFLEP组。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入选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症、电极导线年限、赘生物大小等基线临床资料,以及临时起搏器和主动固定电极连接体外永久起搏器使用的时间和围术期相关并发症。观察指标包括患者的感知、起搏功能异常,电极导线穿孔,电极导线脱位,电极导线赘生物,心脏填塞,肺栓塞,死亡和新植入起搏器再发感染,气胸,血肿,和深静脉血栓等的发生情况。结果:共入选患者44例,其中AFLEP组24例,临时起搏器组20例。AFLEP组患者57.5(45.5,66.0)岁,较临时起搏器组[67.0(57.3,71.8)岁]年轻( P=0.023)。两组患者中男性占比以及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和既往心肌梗死患者占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AFLEP组电极导线植入年限为11.0(8.0,13.0)年,长于临时起搏器组的8.5(7.0,13.0)年( P=0.292)。AFLEP组患者电极导线赘生物直径为(8.2±2.4)mm,临时起搏器组为(9.1±3.0)mm。两组所有患者起搏器及电极导线均临床拔除成功。两组均无患者发生气胸、血肿、肺栓塞、心脏填塞、电极穿孔和电极导线或瓣膜赘生物等并发症。AFLEP组无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临时起搏器组有4例(2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6)。临时起搏器组患者发生电极脱位2例(10.0%)、感知功能异常2例(10.0%)、起搏功能异常2例(10.0%)、死亡2例(10.0%),AFLEP组无患者发生上述并发症。AFLEP组过渡治疗时间为19.5(16.0,25.8)d,长于临时起搏器组的14.0(12.0,16.8)d( P=0.001)。AFLEP组随访23.0(20.5,25.5)个月,临时起搏器组随访17.0(14.5,18.5)个月,随访期间AFLEP组无患者发生新植入起搏器再感染,临时起搏器组有2例(10.0%)患者发生再感染。 结论:应用AFLEP对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进行过渡治疗,植入过程安全,相较于临时起搏器其感知和起搏功能障碍发生率更低、更加稳定,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第567例 皮疹—肌无力—腹胀—呼吸困难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本文报道1例恶性肿瘤继发皮肌炎、肿瘤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的诊治经过。患者女,70岁,先后出现皮疹、肌无力、腹胀及呼吸困难,伴抗小泛素样修饰物活化酶(SAE)抗体阳性,糖类抗原19-9(CA19-9)显著升高,CT提示肺栓塞、肺部占位、胆囊底壁缩窄,后PET-CT提示胆囊为恶性病变,手术病理证实为胆囊癌伴肝转移,最终诊断为胆囊癌、肿瘤相关性皮肌炎、急性肺栓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患者CT肺血管造影的特征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患者CT肺血管造影(CTPA)的特征。方法:对2015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中日友好医院完成CTPA并确诊的CTEPH患者的临床资料、CTPA影像学直接和间接征象进行总结,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分析CTEPH患者CTPA影像学特征,并根据血栓起始部位分为近段病变组和远端病变组,比较不同部位病变患者之间的影像学征象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共纳入135例CTEPH患者,CTPA显示血栓病变分布上,133例(98.5%)为双肺分布,血栓起始部位分级以Ⅰ、Ⅱ和Ⅲ级为主,Ⅳ级病变仅8例(7.3%),无0级病变。CTEPH患者慢性血栓在CTPA上最常见的直接征象为血管闭塞(134例,99.3%),其次是偏心附壁充盈缺损(111例,88.2%)、蹼样征(80例,59.3%)、血管狭窄/纤细(41例,30.4%)。近段病变与远端病变组患者比较,偏心附壁充盈缺损、血管壁不规则更常见于近端病变者,而血管狭窄/纤细更常见于远端病变组患者( P值均<0.05)。肺实质与胸膜腔继发改变在CTPA上最常见的征象为马赛克征(104例,77.0%),其次是肺梗死灶(79例,58.5%),肺梗死的表现形式包括胸膜下斑片状实变密度影(35/79,44.3%),其次为索条影(23/79,29.1%),斑片状实变密度影与索条影并存(13/79,16.5%)。心脏与大血管异常的最常见CTPA征象为肺动脉增宽(132例,97.8%)和右心室肥大(130例,96.3%),其他包括下腔静脉造影剂逆流(70例,51.9%)、支气管动脉扩张(68例,50.3%)。所有继发征象在近段病变与远端病变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CTEPH患者CTPA最常见直接征象为血管闭塞、附壁充盈缺损及蹼样征,常见间接征象包括肺内马赛克征、肺梗死灶、右心室肥大、肺动脉扩张、体循环动脉扩张等,而附壁充盈缺损更常见于近端病变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胃肠癌患者腹腔镜术后发生PE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胃肠癌患者行腹腔镜术后发生肺栓塞(PE)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胃肠癌患者85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术后是否发生PE分为PE组和非PE组.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胃肠癌患者腹腔镜术后发生PE的危险因素.结果 852例胃肠癌患者中共有68例发生PE,PE发生率为7.98%(68/852).PE组年龄≥60岁、术中气腹压力>15 mmHg、术后卧床时间≥3 d、有脑梗死病史、合并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者占比高于非PE组及手术时间长于非P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手术时间长、术中气腹压力>15 mmHg、术后卧床时间≥3 d、有脑梗死病史、合并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均是导致胃肠癌患者腹腔镜术后发生PE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年龄≥60岁、手术时间长、术中气腹压力>15 mmHg、术后卧床时间≥3 d、有脑梗死病史、合并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均是导致胃肠癌患者腹腔镜术后发生PE的危险因素,临床应加大对具备上述特征的胃肠癌患者关注度,及早做好干预治疗,以预防或减少PE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老年患者急性肺血栓栓塞症临床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索老年患者急性肺栓塞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1日 至2019年2月1日 间于北京协和医院住院的急性肺栓塞患者,按年龄划分老年组(≥60岁)与非老年组(<60岁),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合并症、实验室指标、肺栓塞严重指数(PESI)及病死率。比较不同年龄层老年患者的病死率。采用Cox回归分析老年患者肺栓塞7及30 d死亡的预后影响因素。结果:共503例急性肺栓塞患者纳入研究,其中老年组279例,非老年组224例。老年组出现心脏骤停比例更高,胸痛、咯血发生率较低,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病比例更高,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较少。预后方面,老年组PESI评分及7、30 d病死率均高于非老年组。随年龄增大,老年患者病死率呈升高趋势。Cox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感染、低白蛋白血症、低钙血症、cTnI升高、NT-proBNP升高及PESI等级与30 d内死亡相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PESI等级、血钙浓度降低是老年患者肺栓塞7 d死亡的预后影响因素。PESI等级、血钙浓度降低及感染是30 d死亡的预后影响因素。结论:老年肺栓塞患者病死率高于非老年患者,且随年龄增大,病死率逐渐增高。PESI等级、血钙降低及感染是老年患者肺栓塞30 d内死亡的预后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患者核素肺通气/灌注分布异质性的初步定量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研究核素肺通气/灌注(V/Q)SPECT显像在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分布异质性中的应用,探讨分布异质性定量指标与肺动脉压力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18年2月至12月经右心导管及肺动脉造影确诊的CTEPH患者20例(CTEPH组),其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48.75±14.07)岁;13名正常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7名、女性6名,年龄(54.46±8.56)岁。CTEPH组患者和对照组健康者均行肺V/Q SPECT显像及同床位低剂量CT扫描,CTEPH患者在一周内行超声心动检查,估测肺动脉收缩压(PASP)。通过图像重建和分析,获得肺V/Q放射性分布异质性指标LogSD V、LogSD Q和LogSD VQR(SD为标准差;V、Q、VQR分别为通气、灌注的放射性计数及二者的比值)。在CT图像上采用肺CT阈值的方法自动勾画左肺、右肺和全肺的感兴趣区,并将之复制于肺灌注图像上,获得左肺、右肺和全肺的标准化摄取值(SUV),包括SUV的峰值(SUV peak)、最大值(SUV max)、最小值(SUV min)、平均值(SUV mean)和标准差(SUV SD),其中SUV SD代表肺灌注放射性分布的异质性。2组之间的比较采用 t检验,分布异质性指标与PASP的相关性采用 Pearson相关性分析。 结果:健康对照组的肺V/Q放射性分布曲线呈对称性单峰状分布,而CTEPH组的肺V/Q放射性分布曲线呈非对称性的多峰分布。与健康对照组相比,CTEPH组的LogSD V、LogSD VRQ、全肺灌注的SUV peak、SUV max、SUV SD均明显升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SD V:0.56±0.16对0.31±0.11, t=4.91, P=0.000;LogSD VQR:0.61±0.15对0.40±0.14, t=3.89, P=0.001;SUV peak:19.12±7.94对10.81±4.05, t=3.48, P=0.002;SUV max:20.19±8.30对11.44±4.33, t=3.49, P=0.001;SUV SD:3.54±1.44对2.42±0.91, t=2.50, P=0.018);而2组的LogSD Q、SUV mean和SUV min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TEPH组的PASP为(72.80±0.15)mmHg,LogSD VQR与PASP呈中等程度相关( R=0.544, P=0.013)。 结论:核素肺V/Q显像可定量评估CTEPH患者肺V/Q放射性分布的异质性,同时可反映CTEPH患者肺动脉压力的状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儿童嗜酸性实性和囊性肾细胞癌1例并文献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嗜酸性实性和囊性肾细胞癌的临床特点、诊治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1例儿童嗜酸性实性和囊性肾细胞癌患儿临床资料。以"eosinophilic solid and cystic renal cell carcinoma"或"eosinophilic solid and cystic renal cell cancer"为检索词,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相关文献;以"嗜酸性实性和囊性肾细胞癌"为检索词检索万方数据库及中国知网相关文献;检索时间2000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排除重复文献后进行文献复习,总结该类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预后情况。结果:患儿女,9岁,因"右侧腹部隆起3 d"入院,术前影像学检查提示右肾巨大占位;行右肾巨大肿瘤根治性切除术,病理诊断为儿童嗜酸性实性和囊性肾细胞癌;免疫组化提示:CK20(+)、PAX-8(+)、CD117(+)、CK7(-)。术后未行放化疗,截至目前已随访6个月,未见复发及转移。共获得3篇符合要求文献,共报道6例嗜酸性实性和囊性肾细胞癌患儿,其中男4例,女2例;平均年龄14岁(9~17岁),2例因腹痛、腹部肿块、双下肢疼痛就诊,均未表现出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TSC)相关临床症状;1例为双侧,其余为单侧(2例右侧,1例左侧,2例未注明侧别)。1例行部分肾切除术,其余行根治性肾肿瘤切除术,其中1例出现下腔静脉受累,合并肺栓塞,术后辅助化疗2年后出现肝转移。 TSC基因突变5例,均为 TSC2基因突变。中位随访时间18个月(6~132个月),无一例肿瘤复发。 结论:儿童嗜酸性实性和囊性肾细胞癌罕见,一般无特异度临床症状,辅助检查亦无明显特殊表现,但具有独特的病理学表现,部分病例存在 TSC基因突变;行根治性手术治疗预后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老年脊柱压缩骨折患者行椎体成形术围手术期服用阿司匹林手术疗效及安全性评估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老年骨质疏松椎体骨折(OVF)患者行椎体成形术(VP)围手术期服用阿司匹林的安全性及对手术疗效影响。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6年1月到2020年12月北京医院骨科136例行VP治疗OVF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服用阿司匹林组(接受PVP术前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并排除服用其他抗凝药物的患者)71例和未服用阿司匹林(对照组)65例患者临床资料、治疗效果、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及血肿等发生情况。结果:阿司匹林组与对照组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中、镇痛药物评分、活动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阿司匹林组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VAS评分为(7.12±1.33)分、(2.37±1.01)分;镇痛药物评分为(3.01±0.95)分、(1.56±0.65)分、(1.61±0.57)分;活动能力评分为(2.75±0.53)分、(1.32±0.63)分、(1.44±0.5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阿司匹林组和对照组患者随访期间均未发生手术感染、大血管损伤、椎管内血肿神经脊髓压迫、肺栓塞等。阿司匹林组与对照组患者术中和术后出血量(12.0±3.5)ml比(11.0±3.6)ml( t=1.60)、单椎骨水泥注入量(4.5±1.9)ml比(4.0±1.7)ml( t=1.40)、骨水泥外溢14例(19.7%)比9(17.0%)( χ2=0.15);神经根刺激症状3例(4.2%)比1例(1.9%)( χ2=0.43);再骨折(含椎体及全身骨折)5例(7.0)比3例(5.7%)( χ2=0.10);椎管外血肿8例(11.3%)比5例(9.4%)( χ2=0.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OVF行VP治疗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术后疼痛评分、疼痛药物服用、活动能力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与未服用阿司匹林患者比较,手术疗效及安全性无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儿童急性骨髓炎合并肺栓塞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儿 男,11岁,因“急性髂骨骨髓炎”于2020年1月入住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小儿骨科,手术后出现呼吸困难急转入小儿重症医学科,因体循环高压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肺动脉高压,进一步行心脏大血管CT造影(CTA)发现右下肺动脉栓塞,给予积极抗感染,依诺肝素皮下注射及口服利伐沙班序贯抗凝治疗,1个月后复查CTA示肺栓塞消失,随访1年患儿恢复良好。儿童急性骨髓炎合并肺栓塞临床特征不典型,临床上极易误诊,临床医师亟需提高对该病的认知和诊疗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急性肺栓塞患者远期死亡危险因素及超声心动图的预测价值探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回顾急性肺栓塞(APE)患者抗栓治疗后的长期随访资料,分析超声心动图对急性肺栓塞长期预后的预测价值,以及远期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12月至2014年11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就诊并经CT肺动脉血管成像或肺通气灌注显像确诊的急性肺栓塞患者109例,收集患者发病48 h内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参数、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经过临床规范化抗凝、溶栓或取栓治疗,并定期进行随访,随访(7.20±1.04)年,根据随访结果分为生存组与死亡组。采用 t检验或χ2检验比较2组患者发病后48 h内的超声心动图参数、初次生化实验室指标,用Cox回归分析影响急性肺栓塞患者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对超声心动图评价患者有右心室扩大和/或功能障碍和无右心室扩大和/或功能障碍患者进行生存分析,并绘制生存曲线,两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 结果:排除失访患者14例,其余95例纳入患者中生存者58例,死亡者37例,全因死亡率为39.0%。高龄( HR=2.32,95% CI:1.31~4.13, P=0.004)、恶性肿瘤( HR=6.49,95% CI:2.32~18.14, P<0.001)、右心房(RA)/左心房(LA)面积比增高( HR=2.01,95% CI:1.16~3.48, P=0.013)、右心室扩大和/或功能障碍( HR=5.90,95% CI:1.45~23.94, P=0.013)、Charlson合并症指数(CCI)评分增高( HR=1.75,95% CI:1.04~2.96, P=0.035)、低血氧饱和度( HR=1.70,95% CI:1.14~2.53, P=0.009)为急性肺栓塞患者远期死亡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右心室扩大和/或功能障碍组患者随访1、3、5和7年的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2.8%、66.7%、59.4%和52.2%,无右心室扩大和/或功能障碍组患者随访1、3、5和7年的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6.2%、92.3%、84.6%和8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6)。 结论:急性肺栓塞患者远期死亡率高,早期超声心动图右心室扩大和/或功能障碍、RA/LA面积比增高、高龄、恶性肿瘤、CCI评分增高、低血氧饱和度是急性肺栓塞患者远期死亡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超声评价患者有无右心室扩大和/或功能障碍在预测肺栓塞患者远期死亡中有一定的价值,右心室扩大和/或功能障碍患者的远期死亡风险高于无右心室扩大和/或功能障碍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