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lport综合征诊疗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男,23岁,2018年10月14日因双眼视物模糊3年于外院就诊,双眼裸眼视力0.5,最佳矫正视力右眼-0.25 DS/-0.50 DC×5=0.6,左眼矫正无助;眼压右眼13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2 mmHg;考虑诊断为"双眼视神经病变"。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attern visual evoked potential,P-VEP)检查示右眼正常,左眼异常。头颅MRI检查示左侧额叶少许脑缺血灶,双眼眼眶未见异常。未检测到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3个原发突变位点mtDNA11778、mtDNA14484和mtDNA3460,初步排除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及压迫性视神经病变。2019年6月29日患者于广东省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眼前节照相示双眼晶状体前圆锥样改变(图1A,B);眼前节光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证实双眼晶状体前圆锥(图1C,D)。角膜地形图检查示双眼角膜偏薄,右眼瞳孔中心、顶点和最薄点厚度分别为471、470和466 μm,左眼分别为471、471和466 μm,最薄点均在颞下方,角膜前表面和后表面较规则,两子午线曲率差异在正常范围(图1E,F)。右眼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和六边形细胞比例分别为2 683.7个/mm 2和61%,左眼分别为2 552.7个/mm 2和70%。彩色眼底照相可见双眼黄斑周围点状色素改变(图2A,B);OCT血流成像(OCT angiography,OCTA)示双眼黄斑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不规则;右眼黄斑旁鼻侧、颞侧、上方和下方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密度分别为51.5%、46.3%、46.0%和44.1%,左眼分别为53.9%、51.3%、51.2%和50.6%;右眼鼻侧、颞侧、上方和下方黄斑旁视网膜厚度分别为321、242、275和253 μm,左眼分别为291、238、268和247 μm。双眼黄斑颞侧视网膜明显变薄,主要累及内层(图2C,D)。听力检测:右耳音平均听阈54 dB,骨导纯音平均听阈52 dB,左耳音平均听阈56 dB,骨导纯音平均听阈54 dB,提示双侧感音神经性耳聋。结合患者病史经查阅文献后初步考虑为Alport综合征。2019年7月11日尿常规检测显示红细胞148个/μl、血尿(++)、蛋白尿(+);尿渗透压+尿位相结果示尿红细胞总数明显升高,为49 500个/ml;尿蛋白定量为0.8 g/24 h。2019年7月25日于肾内科行右侧肾脏穿刺活检术,苏木精-伊红染色和特殊染色三项(PAS、PASM和Masson染色)显示部分肾小球球性硬化,肾小球系膜细胞和基质轻度增生伴局灶内皮细胞增生,基底膜略增厚,毛细血管襻基底膜染色不均一,少数肾小球球囊周纤维化,其内毛细血管襻缺血皱缩,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及颗粒变性,多灶状及片状萎缩,肾间质可见较多泡沫样细胞,多灶状及片状炎症细胞浸润伴纤维化,小动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刚果红、氧化刚果红、油红O染色均呈阴性(图3A~D);免疫荧光未见免疫复合物沉积;α1阳性对照正常;α3肾小球基底膜、肾小管基底膜表达缺失;α5肾小球包曼氏囊表达节段性缺失,肾小球基底膜、肾小管基底膜表达缺失(图3E~G);电子显微镜检查结果示,肾小球基底膜厚薄不一,基底膜致密层增厚,部分呈撕裂状和蛛网状,足突弥漫融合,未见电子致密物沉积(图3H~J)。明确诊断:Alport综合征。患者尿蛋白/肌酐比明显上升,尿白蛋白增加,经过控制血压(苯磺酸氨氯地平片10 mg,每天1片)和护肾治疗(复方α-酮酸片,每次4片和尿毒清颗粒,每次5 g,均为每天3次)后尿蛋白/肌酐比和尿白蛋白均有下降。目前继续控制血压和护肾治疗,定期门诊复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小鼠单侧输尿管梗阻模型肾损伤随时间变化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建立小鼠单侧(左侧)输尿管梗阻(UUO)模型,探究肾损伤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和相关机制。方法:50只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假手术组及UUO模型组(结扎左侧输尿管制成UUO模型),观察不同时间点两组生化指标、左肾重量/终末体重(LR/BW)、右肾重量/终末体重(RR/BW),并计算左肾重量/右肾重量比值(LR/RR)。采用HE、Masson及PAS染色法检测小鼠的肾脏病理学变化。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小鼠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PTC)缺失、肾实质细胞增殖(Ki67 +细胞)以及巨噬细胞(CD68 +标记)、成纤维细胞浸润及肾脏Wnt/β-catenin表达情况。 结果:UUO组小鼠体重在造模第3天迅速下降[(18.2±1.1)g vs (22.4±1.2)g],此后体重缓慢增加直至第28天,在第60天体重显著下降[(17.5±0.8)g];LR/RR和LR/BW在第3天显著上升,随后逐渐下降;第60天时肾功能明显恶化[血清肌酐(0.89±0.09)mg/dl,尿素氮(41.26±5.65)mg/dl];UUO组梗阻侧肾脏光镜显示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和肾小球硬化,随着时间的推移,PTC缺失逐渐加重;巨噬细胞最初在左肾实质内显著增多,但在28 d后开始减少;成纤维细胞数量在梗阻侧(左侧)肾脏前14 d显著增多,此后下降至正常水平;UUO组非梗阻侧肾脏的细胞数量与假手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UO组梗阻侧(左侧)Wnt/β-catenin免疫荧光强度在肾脏损伤后前14 d的表达显著上调,28 d后表达下降。结论:UUO肾脏纤维化的发展涉及很多方面的变化,包括PTC缺失、巨噬细胞的浸润、成纤维细胞激活以及表达,但是这些变化随着时间而减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补阳还五汤合参芪地黄汤化裁调控VEGF-C/VEGFR3通路抑制淋巴管新生对糖尿病肾病小鼠的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 基于调控VEGF-C/VEGFR3 通路抑制淋巴管新生探讨补阳还五汤合参芪地黄汤化裁对糖尿病肾病(DKD)小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 24 只雄性db/db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中药组(补阳还五汤合参芪地黄汤化裁,生药量 24.44 g·kg-1)和西药组(厄贝沙坦,13.5 mg·kg-1),每组 8 只,另外取 8 只db/m小鼠作为对照组.灌胃给药,每日 1 次,连续 12 周.检测小鼠血糖(FBG)、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CR)及肾脏指数;采用HE、Masson染色法观察肾脏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肾脏组织纤连蛋白(FN)、Ⅰ型胶原蛋白(ColⅠ)、波形蛋白(Vimentin)、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3(VEGFR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LYVE-1)、平足蛋白(PDPN)、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 1β(IL-1β)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肾脏组织ColⅠ、Vimentin、α-SMA、TGF-β1、VEGFR3、VEGF-C、LYVE-1、TNF-α、IL-1β蛋白表达;Real-time PCR 法检测肾脏组织 FN、ColⅠ、TGF-β1、VEGF-C、VEGFR3、TNF-α、IL-1β mRNA 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的血清FBG、TG、TC、ACR水平及肾脏指数均明显升高(P<0.05);肾小球肥大,系膜外基质增加,基底膜增厚,囊腔变窄,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间质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肾小管萎缩,纤维化水平明显升高(P<0.05);肾间质中 FN、ColⅠ、Vimentin、α-SMA、TGF-β1、VEGFR3、LYVE-1、TNF-α、IL-1β蛋白表达,胞质中VEGF-C蛋白表达及肾小管毛细血管周围VEGFR3、PDPN蛋白表达均明显上调(P<0.05);肾脏组织中ColⅠ、Vimentin、α-SMA、TGF-β1、VEGFR3、VEGF-C、LYVE-1、TNF-α、IL-1β 蛋白表达均明显上调(P<0.05);肾脏组织中 FN、ColⅠ、TGF-β1、VEGF-C、VEGFR3、TNF-α、IL-1β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小鼠的血清TG、TC、ACR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肾脏组织损伤有不同程度好转,炎性细胞浸润有一定程度减轻,纤维化水平明显降低(P<0.05);肾间质中FN、ColⅠ、Vimentin、α-SMA、TGF-β1、VEGFR3、LYVE-1、TNF-α、IL-1β蛋白表达,胞质中VEGF-C蛋白表达及肾小管毛细血管周围VEGFR3、PDPN蛋白表达均明显下调(P<0.05);肾脏组织中ColⅠ、Vimentin、α-SMA、TGF-β1、VEGFR3、VEGF-C、LYVE-1、TNF-α、IL-1β蛋白表达均明显下调(P<0.05);肾脏组织中FN、ColⅠ、TGF-β1、VEGF-C、VEGFR3、TNF-α、IL-1β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 补阳还五汤合参芪地黄汤化裁可降低DKD小鼠肾脏组织炎症及纤维化水平,其机制可能与调控VEGF-C/VEGFR3 通路抑制淋巴管新生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铜稳态失衡与肾脏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3/30
肾脏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肾脏病进展至终末期肾病的共同病理表现及病理生理基础.其主要特征包括细胞外基质的异常合成和堆积,伴随着炎性细胞渗透、肾小管萎缩以及周围毛细血管网络的减少等病理改变.这些变化导致肾实质逐渐减少,最终引发肾功能衰竭.肾脏纤维化的机制复杂,目前缺乏特异性治疗靶点,难以延缓或阻止其进展.铜离子是人体中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作为多种蛋白和酶的催化结构或辅助因子,参与多个生物学过程,如能量生成、皮肤色素生成、自由基清除和细胞增殖等.既往研究已证实铜离子与肝脏纤维化和肺纤维化相关,近期研究发现铜离子也可能参与肾脏纤维化的发生.本文将从铜离子在机体和细胞代谢中的角色入手,总结铜及相关蛋白在肾脏纤维化中的作用机制,为深入探讨肾脏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丹参调节肾组织A Q P2效应与其活血利尿功效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究丹参调节肾组织水通道蛋白2(Aquaporin 2,AQ P2)效应与其活血利尿功效的相关性,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方法:收集30只大鼠,分成正常组、模型组和丹参组,其中模型组和丹参组采用定量化打击法制备血瘀证模型,对照组和模型组用生理盐水10μl/g灌胃,丹参组用丹参混悬液1g/kg灌胃,均持续治疗1周,1周后用免疫组化法观察3组在A Q P2蛋白表达情况,观察其在局部肌肉、肾组织病理变化.结果:尿量上丹参组(24.67 ± 4.13)ml,模型组(13.24 ± 2.15)ml,正常组(7.11 ± 0.87)ml,丹参组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模型组AQ P2浓度、肾组织AQP2表达、Western blot表达分别为(13.13 ± 0.85)、(1156.74 ± 98.59)、(0.32 ± 0.06)mg/L,丹参组则分别为(7.99 ± 0.57)、(694.31 ± 23.46)、(0.12 ± 0.03)mg/L,模型组显著高于丹参组(P<0.05),正常组和丹参组在以上三个指标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组织学上,模型组局部肌纤维索损伤,周围炎性细胞浸润显著,肾小球不同程度扩张,上皮细胞增生,毛细血管肿胀,肾小管扩张变性,毛细血管充血显著.丹参组肌纤维接近正常,肾小管-间质变显著改善,仅有少数毛细血管扩张,但程度均较轻,而正常组肌纤维结构清晰,肾小球正常,肾小管上皮细胞排列整齐.故丹参组运用后能促使模型小鼠病理组织上趋向正常.结论:丹参的活血利尿功效可能和其降低肾小管A Q P2水平紧密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高压氧辅助抗蛇毒血清治疗对五步蛇毒中毒大鼠肾保护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高压氧(HBO)辅助抗蛇毒血清治疗对五步蛇毒中毒大鼠肾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96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蛇毒中毒组(B组)、血清治疗组(C组)、血清联合HBO治疗组(D组),每组24只.B、C、D组大鼠经尾静脉注射五步蛇蛇毒0.8×LD50(LD50=1.594 mg/kg)建立中毒模型,观察五步蛇毒中毒后肾组织的病理变化.C组于建模成功后即从尾静脉注射抗蛇毒血清(0.8×78 U/kg),D组于注射抗蛇毒血清后0、4、11、23 h予以HBO治疗1次,A组不予任何处理.结果 B、C、D组静脉注射蛇毒后大鼠出现明显的中毒症状.与B组比较,C、D组大鼠肾功能、凝血功能明显改善(P<0.05),且D组优于C组(P<0.05).B组大鼠出现肾小球出血、肾小囊扩张,周围毛细血管存在不同程度的充血,肾小管管腔扩张,可见细胞低平,刷状缘脱落,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化,肾间质组织炎性细胞浸润.随着中毒时间的延长肾出血减少,炎性细胞浸润增加.C、D组大鼠以上病变明显改善.结论 五步蛇毒中毒可导致大鼠肾损伤;采用HBO辅助抗蛇毒血清治疗对五步蛇毒中毒大鼠肾损伤有保护作用,并且越早采用其保护效应越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火绒草致间质性肾炎1例诊治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肾脏血流丰富,大多数药物及其代谢产物都由肾脏排出体外,肾小管特定的转运机制及肾小管周围丰富的毛细血管交换区域,导致药物易在肾小管管腔内蓄积,因此肾小管-间质是药物最常见的损伤靶点[1],而老年慢性肾脏病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慢性肾脏病一体化的治疗中更应注意急性肾损伤发生的高危因素[2].本文为我院一例火绒草导致间质性肾炎诊治分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UUO幼年大鼠肾间质微血管损伤趋势及其相关分子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单侧输尿管结扎模型(UUO)幼年大鼠肾间质纤维化过程中局部微血管损伤趋势及其特征分子血小板反应蛋白(TSP-1)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组织定位表达和时相表达的趋势、潜在的病理意义,并评价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苯那普利干预的效应.方法:制备单侧输尿管结扎模型(UUO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UUO模型组、UUO模型治疗组;以术后第1、2、3、4周为时间点,取病变肾脏石蜡包埋并切片;HE染色评价肾组织常规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大鼠肾组织CD34、TSP-1、VEGF的表达.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随试验时间的延长,CD34及VEGF在UUO模型组肾组织中表达量及面积显著减少(P<0.01),TSP-1在UUO模型组肾组织中表达量及面积显著增加(P<0.01),干预组这种变化趋势明显减缓.结论:在幼年大鼠梗阻性肾间质纤维化进展中,存在着肾间质微血管的损伤,这种损伤可能与VEGF和TSP-1对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调控作用失衡有关.早期应用ACEI干预可有效延缓肾间质纤维化的进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5-羟基-1-甲基海因对百草枯中毒小鼠肾损伤的防护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5-羟基-1-甲基海因(HMH)对百草枯(PQ)中毒所致肾损伤的防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5只SPF级健康昆明小鼠分为生理盐水(NS)对照组、PQ中毒模型组和HMH干预组,每组5只.采用一次性灌胃30 mg/kg PQ溶液制备PQ中毒模型;NS组灌胃等量NS ;HMH组于制模后立即给予100 mg/kg的HMH继续灌胃.于HMH灌胃后1 d处死各组小鼠并留取心脏血和肾脏组织备检.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光镜下观察肾组织形态学改变;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步骤检测肾组织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检测肾组织血红素氧合酶-1 (HO-1)、白细胞介素-1β(IL-1β)蛋白表达;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TOF-MS)检测血清代谢产物,用主成分分析法(PCA)观察各组样本之间的整体分布状况,用多维分析法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评价模型的准确性,以重要性投影(VIP)值>1来筛选有差异的代谢物.结果 光镜观察显示:NS组肾小球结构清晰,肾间质及血管周围无充血、无炎性细胞浸润;PQ组部分肾小球萎缩坏死,肾小球内毛细血管充血,周围炎性细胞浸润,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管腔轻度狭窄,偶尔出现上皮细胞坏死脱落;HMH组肾损伤程度较PQ组明显减轻.与NS组比较,PQ组肾组织MDA含量显著增加(nmol/g :6.70±0.84比2.70±0.43,P<0.01), SOD活性显著降低(kU/L :33.30±4.66比50.20±3.23,P<0.05),肾组织HO-1、IL-1β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加(HO-1/β-actin:1.11±0.12比0.61±0.13,IL-1β/β-actin:0.93±0.13比0.32±0.06,均P<0.05).与PQ组比较, HMH组MDA含量显著下降(nmol/g:5.10±0.93比6.70±0.84,P<0.05),SOD活性显著增加(kU/L:61.00±9.02比33.30±4.66,P<0.05),HO-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HO-1/β-actin :0.77±0.07比1.11±0.12,P<0.05),而IL-1β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L-1β/β-actin :0.87±0.13比0.93±0.13,P>0.05).代谢产物检测结果显示:与NS组比较,PQ组肌酐、甘氨酸、琥珀酸、富马酸、柠檬酸水平显著增加(VIP值分别为1.50、1.58、1.64、1.74、1.95,均P<0.05),而软脂酸、α-生育酚和6-磷酸葡糖酸水平显著下降(VIP值分别为1.10、1.55、1.56,均P<0.05).与PQ组比较,HMH组肌酐、柠檬酸水平显著下降(VIP值分别为1.50、1.86,均P<0.05),而反式4-羟基-脯氨酸、D-甘油酸、果糖-2,6-二磷酸、6-磷酸葡糖酸、氨基丙二酸水平显著增加(VIP值分别为1.36、1.55、1.63、1.68、1.76,均P<0.05).结论 HMH通过纠正三羧酸循环紊乱、脂质过氧化、能量代谢紊乱,从而防护PQ中毒致肾损伤,其机制与通过Nrf2通路调控HO-1蛋白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药物性肾损伤常见类型及病理改变
编辑人员丨2023/8/6
药物性肾损伤(DIKI)是指使用药物后新出现的肾脏损伤或原有肾脏疾病在使用药物后加重[1].肾脏是药物损伤常见的靶器官,这与其特有的结构及生理功能密不可分:(1)肾脏血流量丰富:肾脏血流量占心输出量的1/4,使外源性药物可大量、迅速到达肾脏;(2)肾小球毛细血管襻或及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非常丰富,药物与肾脏接触面积大,容易出现内皮细胞损伤;(3)肾小球滤过膜由内皮细胞、基底膜、足细胞构成的物理屏障及表面蛋白形成的电荷屏障组成,使大分子药物易停滞在局部;(4)肾小管具有浓缩、稀释、排泄、重吸收、泌酸等功能,可致某些药物在肾小管内浓缩或析出结晶,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或肾小管阻塞导致肾小管和间质炎症反应,甚至可在尿路形成结石;(5)肾髓质的逆流倍增机制使许多药物在肾髓质浓度高,而肾髓质组织耗氧量大,易出现缺血性和肾毒性损伤.根据DIKI是否与药物剂量相关可分为:(1)A型发应,即剂量依赖型:根据已知的药物不良反应可预测,通过调整药物剂量或停药可减少发病;(2)B型发应,即非剂量依赖型:根据已知的药物不良反应难以预测,与用药剂量无关且需停药肾损伤才可恢复[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