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巨块型肝癌术后复发行索拉非尼序贯PD-1抑制剂联合介入治疗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 男性,29岁,因“上腹胀伴发热10 d”于2020年7月25日入院。患者10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胀痛不适,伴低热,物理降温后好转,无恶心呕吐,无腹泻,无黄疸。外院CT提示肝癌,未行治疗。起病以来,患者一般情况尚可。既往乙肝病史10余年,未接受抗病毒治疗。体检:腹软,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肋下可触及质硬肿块,脾肋下未及,Murphy征(-),腹水征(-),肠鸣音可。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未见明显异常,Child-Pugh分级A级。甲胎蛋白12 452 μg/L,异常凝血酶原13 516 mAU/ml,HBV-DNA:4.31×10 3 U/ml。吲哚菁绿15 min潴留率8%,左外叶体积:505 cm 3。肝脏CT检查结果显示,肝左内叶及右叶见大肿块,最大截面约157 mm×124 mm,增强扫描动脉期呈不均匀强化,见多发供血动脉分支,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呈持续性周边不均匀强化,病灶中心呈星芒状低密度各期均未强化,病灶周围肝实质强化欠均;肝中静脉及肝右静脉显示欠清;门静脉左右支受压,腔内未见明显充盈缺损。肝段下腔静脉受压变窄;肝内外胆管无扩张,胆囊壁增厚水肿;肝门部淋巴结增大(图1)。胸部CT检查结果显示,右肺上叶见微结节,最大径约2 mm。诊断:肝细胞癌(巴塞罗那临床肝癌分期A期,中国肝癌的分期方案Ⅰb期);慢性乙肝。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MRI检查在评估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严重程度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在评估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严重程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选择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慢性血吸虫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并以同期的3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行1.5T MRI平扫及扩散加权成像,设置弥散敏感系数(b值)为600 s/mm 2。以肝组织活检为金标准,判断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分析扩散加权成像表观扩散系数(ADC)、指数化表观扩散系数(eADC)与肝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ADC及eADC诊断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价值。 结果:50例慢性血吸虫病患者中,MRI平扫发现39例患者出现肝叶比例失调、肝裂增宽、肝右叶萎缩、肝左外叶及尾状叶明显增大,门静脉周围纤维化增生导致门静脉壁增厚,有纤维袖口征出现,T1加权像(T1WI)和T2加权像(T2WI)均呈现低信号,但对晚期钙化显示不敏感;其余11例患者无明显的肝叶轮廓改变及比例失调。其中,7例合并肝癌,44例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炎。MRI扩散加权成像检查发现,观察组与对照组ADC[(1.17 ± 0.08)× 10 -3、(1.38 ± 0.13)× 10 -3 mm 2/s]、eADC值[(0.51 ± 0.07)× 10 -3、(0.40 ± 0.06)× 10 -3 mm 2/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 8.497、7.762, P均< 0.05);且观察组各肝纤维化分期患者ADC、e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 = 21.526、23.814, P均< 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慢性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与ADC值呈负相关( r = - 0.236, P < 0.05),与eADC值呈正相关( r = 0.484, P < 0.05)。ADC值诊断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26,95%置信区间( CI)为0.785~0.953,诊断特异性为89.25%,敏感度为79.58%;eADC值诊断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AUC为0.681,95% CI为0.582~0.879,诊断特异性为81.14%,敏感度为73.81%。ADC、eADC值诊断血吸虫病肝纤维化S2~S4期的AUC均显著高于S0、S1期( P均< 0.05),但S1期与S0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 0.05)。 结论:慢性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患者MRI检查中ADC值明显下降,eADC值明显升高;且慢性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与ADC、eADC值显著相关。ADC及eADC值对于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具有一定诊断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腹腔干血栓合并肝脾梗死超声表现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儿男,10个月。腹膜后神经母细胞瘤,病变包绕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腹腔干及其分支血管(图1),于我院行肿瘤切除术。术后首日丙氨酸转氨酶2 519 U/L、天冬氨酸转氨酶7 254.9 U/L。超声检查:肝尾叶(Ⅰ段)、左外叶(Ⅱ、Ⅲ段)、部分左内叶(Ⅳ段)边缘实质回声不均匀减低(图2),脾实质呈"网格样"回声减低(图3),胆囊壁水肿增厚,胆囊腔内无明显胆泥沉积;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肝脾门均未测及动脉样血流信号(图3,4),进一步探测腹腔干分叉处,肝总动脉始段1.0 cm、脾动脉起始段1.1 cm腔内条状稍低回声充填(图5),相应节段血管腔内血流充盈缺损(图6),另探测腹主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血流充盈良好,门静脉主干血流通畅,流速约28 cm/s(图4)。考虑:腹腔干分叉处肝总动脉及脾动脉起始段血栓形成,肝脏部分、脾脏梗死。术后多次复查超声:肝尾叶(Ⅰ段)、部分左外叶(Ⅱ、Ⅲ段)逐渐坏死液化,左外叶(Ⅱ、Ⅲ段)坏死液化区内多发条索分隔结构(图7),术后1个月行肝坏死液化区穿刺引流,肝左内叶(Ⅳ段)边缘回声减低逐渐恢复、无坏死液化,病程中未出现胆汁淤积、胆瘘等胆道并发症。术后3个月复查超声,肝脾门测及动脉血流(图8),肝尾叶(Ⅰ段)、左外叶(Ⅱ、Ⅲ段)坏死液化缩小(图9),脾脏缩小,无明显液化坏死(图10)。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SHERLLM2022019)。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联合延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急性胆囊炎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PTGBD)联合延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与直接行LC在治疗急性胆囊炎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单中心病例对照回顾性研究,选择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肝胆外科2021年8月1日—2022年12月10日63例发病时间≥72 h的急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8例,女性25例,年龄(57.3±15.4)岁,年龄范围28~87岁。根据是否在LC前行PTGBD治疗,分为实验组( n=29)和对照组( n=34),实验组采用PTGBD联合延迟LC治疗,对照组仅采用LC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中转开腹率、术后住院天数、总住院天数、住院费用、LC术后短期并发症、术后排气时间等方面的差异。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 Q1, 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 2检验。 结果:实验组术中出血量、总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术后排气时间分别为0(0,50) mL、13(11,18) d、29 015.0(22 791.6,39 000.8) 元、1(1,2) d,对照组分别为50(0,88)mL、7(6,11) d、16 015.0(15 832.1,22 185.1)元、2(1,3) d,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手术时间、术中中转开腹率、术后住院天数、LC术后短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0(55,115) min、13.8%、5(3,7) d、34.5%,对照组分别为98(70,125) min、20.6%、5(3,6) d、38.2%,两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PTGBD联合延迟LC可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手术难度,与直接行LC相比对于发病时间≥72 h、胆囊张力大、胆囊壁增厚的急性胆囊炎患者是可行、有效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胆囊息肉手术适应证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附2 272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胆囊息肉的手术适应证。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11家医疗中心收治的2 272例(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85例、陕西省核工业215医院352例、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332例、陕西省人民医院233例、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152例、延安大学附属咸阳医院138例、宝鸡市人民医院137例、汉中市中心医院125例、宝鸡市中心医院95例、安康市中心医院72例、榆林市第二医院51例)行手术治疗胆囊息肉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887例,女1 385例;年龄为(48±12)岁,年龄范围为12~86岁。观察指标:(1)手术治疗、病理学检查及住院情况。(2)随访及并发症情况。(3)非肿瘤性息肉与肿瘤性息肉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比较。(4)无胆囊结石且胆囊息肉直径为7~9 mm、10~12 mm、≥13 mm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比较。(5)无胆囊结石且胆囊息肉直径为10~12 mm患者发生肿瘤性息肉的影响因素分析。(6)无胆囊结石且胆囊息肉直径为10~12 mm患者肿瘤性息肉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及评估。采用门诊或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术后并发症及生存状况。随访时间截至2020年4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等级资料采用多样本秩和检验。剔除CEA、CA19-9缺失数据后进行发生肿瘤性息肉的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 χ2检验或多样本秩和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经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后,应用R 3.6.0 version软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 结果:(1)手术治疗、病理学检查及住院情况:2 272例患者中,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2 199例、开腹胆囊切除术43例、胆囊癌根治术28例、腹腔镜保胆取息肉术2例,术中行快速冷冻切片病理学检查1 050例。2 272例患者中,术后病理学检查为非肿瘤性息肉1 953例(胆固醇性息肉1 681例、炎症性息肉272例);肿瘤性息肉319例,其中良性息肉274例(腺瘤93例、腺肌瘤66例、腺瘤样增生81例、腺瘤合并上皮内瘤变34例),恶性息肉45例(腺癌43例、腺鳞癌1例、肉瘤样癌1例)。2 272例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为3 d(1~27 d)。(2)随访及并发症情况:2 272例患者中,1 932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5~63.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1.0个月。随访期间,发生短期并发症患者180例,发生长期并发症患者170例。(3)非肿瘤性息肉与肿瘤性息肉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比较。1 953例非肿瘤性息肉患者年龄(≤50岁、>50岁),第一次发现息肉至手术时间(<1年、1~3年、>3年且≤5年、>5年),癌胚抗原(CEA),CA19-9,CA125,术前B超检查息肉数目(单发、多发),术前B超检查息肉直径(1~6 mm、7~9 mm、10~12 mm、≥13 mm),术前B超检查息肉附壁情况(带蒂、宽基底),术前B超检查息肉形态(结节状、乳头状、球状、桑葚状),术中快速冷冻切片病理学检查(有、无),术后病理学检查息肉直径(1~6 mm、7~9 mm、10~12 mm、≥13 mm),术后病理学检查胆囊壁厚度(≤4 mm、>4 mm)分别为1 118、835例,1 027、422、230、274例,2.0 mg/L(0.2~8.6 mg/L),14.5 U/mL(2.6~116.4 U/mL),10.5 U/mL(1.2~58.7 U/mL),658、1 295例,674、741、413、125例,1 389、564例,407、1 119、292、135例,832、1 121例,698、774、385、96例,1 719、234例;319例肿瘤性息肉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60、159例,204、55、26、34例,2.9 mg/L(0.2~28.8 mg/L),19.7 U/mL(3.5~437.1 U/mL),15.0 U/mL(1.0~945.0 U/mL),203、116例,49、59、100、111例,154、165例,92、153、49、25例,218、101例,53、85、90、91例,263、56例;非肿瘤性息肉与肿瘤性息肉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5.599, Z=-3.668,-2.407,-3.023,-3.403, χ2=104.474, Z=-13.367, χ2=65.676,12.622,73.075, Z=-11.874, χ2=7.649, P<0.05)。(4)无胆囊结石且胆囊息肉直径为7~9 mm、10~12 mm、≥13 mm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比较。2 272例患者中,剔除合并胆囊结石311例后,胆囊息肉直径为7~9 mm 706例,直径为10~12 mm 459例,直径为≥13 mm 205例。706例胆囊息肉直径为7~9 mm患者第一次发现息肉至手术时间(<1年、1~3年、>3年且≤5年、>5年),CEA,CA19-9,术前B超检查息肉数目(单发、多发),术前B超检查息肉附壁情况(带蒂、宽基底),术前B超检查息肉形态(结节状、乳头状、球状、桑葚状),术前B超检查息肉回声强度(略强、中等、弱),术中快速冷冻切片病理学检查(有、无),息肉病理学类型(非肿瘤性息肉、良性息肉、恶性息肉)分别为291、170、107、138例,2.2 mg/L(0.5~8.6 mg/L),21.0 U/mL(2.8~116.4 U/mL),207、499例,620、86例,118、463、75、50例,252、410、44例,379、327例,657、49、0例;459例胆囊息肉直径为10~12 mm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267、85、43、64例,1.6 mg/L(0.4~9.3 mg/L),10.4 U/mL(3.3~354.0 U/mL),205、254例,237、222例,158、223、51、27例,222、213、24例,263、196例,373、79、7例;205例胆囊息肉直径≥13 mm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28、38、20、19例,2.1 mg/L(0.6~28.8 mg/L),10.2 U/mL(3.6~307.0 U/mL),120、85例,75、130例,68、97、22、18例,98、95、12例,148、57例,113、71、21例;胆囊息肉直径为7~9 mm、10~12 mm、≥13 mm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46.482,8.093,39.504,66.971,277.043,60.945,19.672,22.340,197.854, P<0.05)。(5)无胆囊结石且胆囊息肉直径为10~12 mm患者发生肿瘤性息肉的影响因素分析:459例无胆囊结石且胆囊息肉直径为10~12 mm患者中,非肿瘤性息肉373例,肿瘤性息肉86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EA、CA19-9、术前B超检查息肉数目、术前B超检查息肉直径、术前B超检查息肉附壁情况是影响无胆囊结石且胆囊息肉直径为10~12 mm患者发生肿瘤性息肉的相关因素( χ2=10.342,5.616,20.009, Z=-4.352, χ2=6.203, 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EA>5.0 mg/L、CA19-9>39.0 U/mL、术前B超检查息肉数目单发、术前B超检查息肉直径为11mm、术前B超检查息肉附壁为宽基底是影响无胆囊结石且胆囊息肉直径为10~12 mm患者发生肿瘤性息肉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8.423,0.082,0.337,3.694,2.318,95%可信区间为1.547~45.843,0.015~0.443,0.198~0.575,1.987~6.866,1.372~3.916, P<0.05)。(6)无胆囊结石且胆囊息肉直径为10~12 mm患者肿瘤性息肉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及评估:将CEA、CA19-9、术前B超检查息肉数目、术前B超检查息肉直径、术前B超检查息肉附壁情况导入R 3.6.0 version软件建立肿瘤性息肉列线图预测模型,其结果显示:CEA>5.0 mg/L,CA19-9>39.0 U/mL,术前B超检查息肉数目单发,术前B超检查息肉直径为10 mm、息肉直径为11 mm、息肉直径为12 mm,术前B超检查息肉附壁为宽基底列线图评分分别为25、27、100、0、26、72、98分;列线图预测模型C-index为0.768。列线图预测结果显示:直径为10、11、12 mm胆囊息肉,多发、带蒂、CEA≤5.0 mg/L和CA19-9≤39.0 U/mL的患者,肿瘤性息肉发生率分别为0、6%、10%;直径为10、11、12 mm胆囊息肉,单发、宽基底息肉患者,肿瘤性息肉发生率分别为43%、53%、70%。校准图曲线显示: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肿瘤性息肉的发生率和实际发生率较为一致。 结论:CEA>5.0 mg/L、CA19-9>39.0 U/mL、术前B超检查息肉数目单发、术前B超检查息肉直径为11 mm、术前B超检查息肉附壁为宽基底是影响无胆囊结石且胆囊息肉直径为10~12 mm患者发生肿瘤性息肉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直径为10、11、12 mm,单发和宽基底胆囊息肉患者,应及时行胆囊切除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胆囊壁增厚超声检查评估分级系统国际专家共识》解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2022年2月,全世界首个针对胆囊壁增厚的超声检查评估分级系统(GB-RADS)国际专家共识发布。GB-RADS将胆囊壁增厚的恶性风险分为6级,即GB-RADS 0~5级,风险逐级递增。GB-RADS主要基于以下胆囊壁超声特征:受累及部位的均匀性和范围(局限型或弥漫型)、胆囊壁层次、壁内特征(囊肿或回声灶)以及胆囊壁与肝脏的交界面等。该系统对胆囊疾病的规范化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解读该共识,介绍GB-RADS的评估要点和分级标准,展望其未来应用及研究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胆囊管缺如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总管损伤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 女性,21岁,藏族。因“反复右上腹痛6个月,加重4 d”于2024年4月8日就诊于我院普外科。患者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性右上腹痛,入院4 d前进食油腻食物后疼痛加重,伴放射性右肩背部痛。无发热、黄疸、恶心、呕吐。体检:皮肤及巩膜无黄染,右上腹压痛,Murphy征阳性。实验室检查结果未见明显异常。超声检查结果提示胆囊壁略增厚,胆囊多发结石。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检查结果提示,胆囊结石伴胆囊炎,肝内外胆管、胰管均无明显异常,似可见胆囊管结构(图1)。完善术前准备后,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男,34岁,因“上腹部疼痛2月余”入院。入院前2月余饱餐后出现中上腹钝痛,疼痛呈进行性加重,无恶心、呕吐、呕血、腹胀、皮肤瘙痒等不适。外院CT示肝门部囊状病变伴肝内胆管扩张,胆囊结石。肝功能:总胆红素109.0 μmol/L,碱性磷酸酶380.0 U/L。予以保肝治疗后症状无明显缓解。2个月后复查上腹部CT及MRI均提示:胆囊癌累及邻近肝实质可能。复查肝功能:总胆红素19.8 μmol/L,碱性磷酸酶279.0 U/L。患者为寻求进一步治疗入我院。入院后上腹部增强CT:胆囊壁增厚,肝门区胆管壁增厚,考虑恶性,伴临近肝实质累及,肝内胆管扩张,肝门区淋巴结转移;胆囊结石。PET-CT示:胆囊壁不均性增厚,高代谢改变,考虑胆囊癌,并肝门区转移灶(胆管受累可能),侵及邻近肝脏及结肠,肝门区淋巴结转移(图1)。肝功能:总胆红素8.9 μmol/L,谷氨酰转移酶205.0 U/L,余正常。肿瘤指标正常。查体无殊。初步诊断为:胆囊占位性病变,胆囊结石。多学科讨论认为:行保肝等治疗后患者黄疸及肝功能好转,肿瘤标志物未见明显异常,临床表现与恶性肿瘤不符,但患者影像学表现提示胆囊癌并发胆管癌可能性大,PET-CT提示胆囊癌,并肝门区转移灶(胆管受累可能),侵及邻近肝脏及结肠,肝门区淋巴结转移。患者为年轻男性,建议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或腹腔镜下活检明确病理,根据病理结果决定下一步治疗方案,如为恶性,建议行新辅助化疗后行手术切除。遂行超声引导下病理穿刺,因肝门区界限不清,穿刺损伤胆管风险较大,中止操作。完善术前检查后行腹腔镜探查术,腔镜下见胆囊大小约8 cm×6 cm×4 cm,胆囊三角欠清晰,与邻近组织粘连致密,肝十二指肠韧带与大网膜粘连致密。行开腹探查术,取上腹部正中切口,经解剖后,见胆囊三角粘连致密,解剖肝十二指肠韧带,见肝4b段直径3 cm大小脓肿,打开脓肿吸出大量脓液,冲洗脓腔,探查脓腔与胆道不相通,决定对肝脓肿仅行切开引流。游离胆囊底体部至胆囊管,缝扎胆囊管开口,切除胆囊。胆囊床电凝止血。取出标本,见胆囊内结石数枚。术中冰冻病理:黄色肉芽肿胆囊炎。术后病理:黄色肉芽肿胆囊炎。术后恢复可,终至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特瑞普利单抗相关性胆管炎并胰腺炎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前关于免疫抑制剂相关性胆管炎、胰腺炎的研究甚少。现报道1例确诊右肺鳞状细胞癌Ⅲb期经二线化疗及放射治疗后进展的患者,经特瑞普利单抗(Toripalimab)治疗11个月后出现胆道扩张无梗阻,胆总管管壁增厚,肝内胆管扩张,胰腺增大,胆管酶相对于肝酶显着增加,血淀粉酶升高,CD8 +T细胞浸润。多学科讨论后考虑Toripalimab相关性胆管炎、胰腺炎,予以停用Toripalimab、经皮肝穿刺胆囊引流术及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醋酸泼尼松片抗炎及护肝等对症治疗后患者症状缓解、肝功能好转及胰酶水平下降。此病例有助于治疗相关不良事件的病例积累,为免疫治疗患者免疫相关不良事件的诊断标准和管理策略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原发性胃十二指肠恶性黑色素瘤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男,73岁,因“上腹隐痛10余天”就诊于武警湖北省总队医院。入院前10余天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上腹隐痛,夜间明显,无恶心、呕吐、腹泻、黑便。既往有胆囊切除术及冠心病史;无特殊家族史。全身查体无特殊。完善胃镜检查见胃底、胃体、胃窦、十二指肠黏膜多发大小不一隆起灶及点状黑色改变,隆起中心为黑色,周围黏膜肿胀,表面光滑,其中最大者为靠近十二指肠乳头处(约1.2 cm×1.5 cm)(图1、2);肠镜提示结肠多发息肉,未见黑色病灶。胃镜病理:(胃体)黏膜固有层可见小灶色素沉着(图3)。免疫组化:HMB45(+), Ki-67(+, 40%),Melan-A(+), S-100(+), SOX10(+)。全身PET/CT示:胸腹盆腔多发淋巴结或结节代谢增高;胃体胃壁局限增厚、代谢增高;全身多发代谢增高灶。最终确诊为原发性胃十二指肠恶性黑色素瘤Ⅳ期(TxN 2M 1)。予以全身化疗及免疫治疗8个月后,患者因病情恶化死亡。原发性上消化道恶性黑色素瘤极为罕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故诊断困难,且因其侵袭性强,缺乏有效治疗方法,预后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