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胆囊切除术是治疗胆囊良性疾病最有效的方法.相比传统开腹手术方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具有创伤小、痛苦轻、住院时间短等优势[1-2].随着近十几年腹腔镜器械、设备的完善及外科医生操作水平的提高,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single-incision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SILC)得到了较大发展[3-6].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老年急性化脓性胆囊炎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是较为复杂的普外科急腹症,高发于中老年群体。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逐渐向老龄化发展,该病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老年患者具有一定的临床特殊性,就诊时多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或其他基础疾病,因此在患者治疗时应针对不同情况实施特异性方案,同时进行较为完善的风险评估。老年急性化脓性胆囊炎首选治疗方式为手术治疗,但对于一般情况差或不可耐受手术的患者,先行胆囊引流术或许是一个不错的替代方案。本文就老年急性化脓性胆囊炎的临床特点、诊断方式以及治疗方法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职业辐射接触与慢性代谢性疾病风险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职业辐射接触与慢性代谢性疾病的相关性。方法:于2020年3月,以整群抽样方法选择杭州市5所医院的医务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共572人。按是否接触电离辐射分为暴露组和非暴露组,另随机抽取同期同院体检的普通体检人员99人作为对照组;其中暴露组按辐射接触工龄分为<5年、5~10年、≥10年组。比较各组慢性代谢性疾病、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的患病情况,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慢性代谢性疾病与辐射接触时间的相关性。结果:随着辐射接触工龄延长,男性晶状体浑浊、胆囊结石、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升高( P<0.05);女性胆囊息肉的患病率升高( 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在调整了体重指数、年龄因素后,辐射接触工龄≥10年是FBG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 OR=3.052, P<0.05)。调整性别、年龄因素后,辐射接触工龄是MS的独立危险因素( OR=4.132, P<0.05)。 结论:长期电离辐射接触会增加慢性代谢性疾病患病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治疗性超声内镜:欧洲消化内镜学会指南》解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随着内镜的改进和超声成像技术的进步,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und,EUS)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内镜检查方法,也可为临近的组织和器官进行微创介入治疗。目前,EUS引导下的介入治疗已成为部分胆胰疾病的可选治疗方案。本文对2021年12月发表的欧洲消化内镜学会制定的治疗性EUS指南进行解读,旨在阐明EUS引导下胰胆管穿刺引流、胆囊穿刺引流、胃空肠吻合等治疗性EUS技术的适用条件、技术方法和疗效差异,以期为临床医师提供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旨在探讨近年引起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药物和临床特征,识别药物性肝功能衰竭和慢性DILI的危险因素,以便于早期识别和更好地管理。方法:对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诊断为DILI并随访至少6个月的22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和分析。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识别药物性肝功能衰竭和慢性DILI的危险因素。结果:中药(占62.5%)包括草药(占中药的84.3%)和一些中成药是研究中发现引起DILI的主要原因。胆汁淤积型与严重和慢性DILI更相关。已存在胆囊疾病、初始总胆红素、初始凝血酶原时间、初始抗核抗体滴度是药物性肝功能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碱性磷酸酶(ALP)、丙氨酸转氨酶(ALT)从峰值下降到峰值的50%的时间间隔(T 0.5ALP和T 0.5ALT)延长为慢性DILI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0.787,95%置信区间:0.697~0.878, P ?0.001),临界值分别为12.5?d和9.5?d。 结论:中药是导致DILI的主要原因,发生严重DILI的风险与已存在胆囊疾病、初始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和抗核抗体相关。T 0.5ALP和T 0.5ALT可作为预测慢性DILI的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JAG1基因新发变异致Alagille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对1例超声提示胆囊未见显示、肺动脉偏窄的胎儿进行介入性产前诊断及遗传学分析,探讨相关的遗传学病因。方法:采集父母外周血及胎儿羊水,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测序(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 sequence,CMA-seq)及高精度医学全外显子检测。结果:胎儿羊水核型分析结果未见明显异常。CMA-seq及高精度医学全外显子检测发现胎儿羊水中 JAG1基因1-5号外显子缺失,其父母未携带该变异,该变异为新发。 结论:该案例中胎儿羊水 JAG1基因1-5号外显子缺失在基因层面明确了诊断,同时该变异为新发突变,丰富了该疾病诊断基因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2012—2018年山东省肿瘤登记地区癌症新发病例的生存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2012—2018年山东省肿瘤登记地区癌症5年相对生存率。方法:以山东省23个肿瘤登记点上报的2012—2018年期间新发的399 072例癌症登记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参照国际疾病分类第十次修订版,登记范围为全部恶性肿瘤(C00~C97、D45~D47)、中枢神经系统的良性肿瘤(D32~D33)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动态未定肿瘤(D42~D43)。采用被动和主动随访相结合的方法,获取肿瘤患者的生存情况,随访截至日期为 2020 年12月31日。将诊断年份分为2012—2014、2015—2017和2018—2020三个时期,分别采用队列法、现时生存和杂交法计算5年癌症生存率,同时分析不同性别、城乡、癌种及年龄组的生存状况。结果:399 072例新发癌症病例年龄为(63.5±13.7)岁;男性占57.77%(230 538例);城市占32.89%(131 247例)。2012—2014、2015—2017和2018—2020年,山东省5年癌症生存率分别为32.3%、34.7%和40.2%。2018—2020年5年生存率较高的癌症依次为甲状腺癌(86.0%)、乳腺癌(78.2%)、睾丸癌(75.7%)、膀胱癌(70.3%)及子宫癌(69.2%),5年生存率较低的癌症依次为胰腺癌(15.5%)、肝癌(16.8%)、胆囊癌(19.6%)、骨肿瘤(22.7%)及肺癌(24.4%)。2018—2020年女性5年生存率(47.8%)高于男性(33.8%),城市地区(45.7%)高于农村地区(37.3%)。男性5年生存率前5位的癌症依次为甲状腺癌(87.1%)、睾丸癌(75.7%)、膀胱癌(70.9%)、肾癌(65.6%)及前列腺癌(62.8%),后5位的癌症依次为胰腺癌(14.3%)、肝癌(16.8%)、胆囊癌(18.2%)、骨癌(19.9%)及肺癌(21.7%);女性5年生存率前5位的癌症依次为甲状腺癌(85.5%)、乳腺癌(78.0%)、子宫癌(69.2%)、膀胱癌(68.8%)及肾癌(66.8%),后5位的癌症依次为肝癌(17.2%)、胰腺癌(17.2%)、胆囊癌(22.0%)、骨肿瘤(27.2%)及肺癌(29.1%)。结论:2012—2018年山东省5年癌症生存率有上升趋势,不同癌症间的生存率存在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胆囊腺肌瘤病超声漏诊和误诊原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根据胆囊腺肌瘤病(gallbladder adenomyoma,GBA)超声诊断与病理对照情况,分析超声诊断GBA漏诊及误诊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18年11月解放军总医院426例术后病理诊断为GBA且术前病历完整的患者信息,分析其术前超声诊断、临床症状、病理分型等因素,计算超声诊断GBA符合率、漏诊率,根据多因素及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超声诊断GBA的漏诊及误诊影响因素。结果:本组病例超声诊断符合率为46.9%(200/426),漏诊率为35.2%(150/426),误诊率为17.8%(76/426)。将GBA误诊为胆囊占位65例(85.5%,65/76),胆囊结石7例(9.2%,7/76),慢性胆囊炎4例(5.3%,4/76)。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胆囊结石( OR=5.112, P<0.001)、慢性胆囊炎( OR=4.613, P<0.001)、胆囊占位( OR=6.565, P<0.001)以及胆固醇结晶( OR=8.634, P<0.001)是超声正确诊断GBA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目前超声对GBA具有较高漏诊及误诊率,需要超声医生完整扫查胆囊切面;大部分病例合并其他胆囊疾病,故超声检查胆囊不能只满足于单一疾病的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第494例——急性胰腺炎、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严重过敏反应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本文报道1例以腹痛、发热起病的青年男性患者,临床诊断高甘油三酯血症性急性胰腺炎明确。在胰腺炎恢复过程中,患者出现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大肠杆菌感染及巨细胞病毒血症,并在使用抗生素后多次发生严重过敏反应,但亦不能完全以药物过敏解释。本文通过对同一患者中出现多种疾病的病程进行详细分析,分析相互之间的可能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腹腔镜胆胰转流十二指肠转位术治疗肥胖症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胰转流十二指肠转位术(BPD-DS)治疗肥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9月至2020年1月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收治的10例肥胖症病人的临床资料;男7例,女3例;年龄为(32±9)岁。病人均行腹腔镜BPD-DS。观察指标:(1)术中和术后情况。(2)随访情况。采用电话和微信方式随访,了解病人术后3个月、6个月并发症,体格相关指标,术前合并症缓解情况以及血液生化指标。随访时间截至2020年7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重复测量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法。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1)术中和术后情况:10例病人均顺利行腹腔镜BPD-DS,其中1例因胆囊结石同时行胆囊切除术。10例病人术中未见明显出血,无中转开腹及围手术期死亡,手术时间为(256±28)min,术后住院时间为11 d(4~38 d)。2例病人术后发生并发症。(2)随访情况:10例病人均获得术后6个月随访。随访期间,3例病人大便次数明显增多,大便频次为3~5次/d;7例病人大便频次为1~2次/d。10例病人中,4例术后胆汁淤积,2例新发胆囊结石,4例未见异常。10例病人术前体质量、体质量指数、腰围分别为(139±22)kg、(46±10)kg/m 2、(139±14)cm;术后3个月上述指标分别为(107±19)kg、(35±8)kg/m 2、(118±17)cm;术后6个月上述指标分别为(92±17)kg、(30±6)kg/m 2、(104±12)cm,术前与术后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170.01,104.42,120.25, P<0.05)。10例病人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的多余体质量减少率分别为58%±36%和81%±4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3.00, P<0.05)。10例病人中,术前合并2型糖尿病、高三酰甘油血症、高胆固醇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尿酸血症、高血压病分别为5、4、6、8、9、9例,术后3个月完全缓解分别为4、2、5、5、1、1例,术后6个月完全缓解分别为5、3、4、6、7、5例。术后3个月和6个月高血压病部分缓解病人分别为8例和4例。5例术前合并2型糖尿病病人术前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分别为(11.4±3.1)mmol/L和9.3%±1.6%,术后3个月上述指标分别为(5.6±1.0)mmol/L和5.5%±0.5%,术后6个月上述指标分别为(4.9±0.5)mmol/L和4.8%±0.5%,术前与术后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14.55,39.84, P<0.05)。10例病人视黄醇结合蛋白、维生素E、血清铁、血清锌术前检测值均正常;术后3个月上述指标分别有5、2、1、1例缺乏;术后6个月上述指标分别有3、3、2、4例缺乏;上述营养素缺乏病人均无相应临床症状。10例病人术前维生素A缺乏、低钙血症、叶酸缺乏分别为2、2、0例;术后3个月上述指标分别有5、0、0例缺乏;术后6个月上述指标分别有3、0、1例缺乏。10例病人术前及术后均未发生维生素D、维生素B12及铁蛋白缺乏,均无贫血。 结论:腹腔镜BPD-DS治疗肥胖症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