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创治疗非扩张性肝外胆管结石230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非扩张性肝外胆管结石的微创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10月至2018年12月胆囊结石合并非扩张性(胆总管直径≤8 mm)胆总管结石患者230例,治疗方法包括内镜胰胆管逆行造影术(ERCP)+同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ERCP+二期LC、腹腔镜联合胆道镜经胆囊管胆道探查取石术(LTCBDE),比较不同方法的优势及疗效。结果:ERCP+同步LC 69例(69/70)取石成功,ERCP+二期LC 118例(118/120)胆管取石成功,LTCBDE 38例(38/40)取石成功。不同治疗方法的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LTCBDE组平均术后住院时间最短( F=243.22, P=0.000)、平均住院费用最少( F=300.40, P=0.000)及并发症发生率最少(10.00%, P<0.05)。 结论:微创治疗非扩张性肝外胆管结石适应证的合理选择至关重要,LTCBDE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管损伤的风险因素分析及术中防治措施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是治疗胆囊结石、胆囊息肉等胆囊良性疾病的首选方式。胆管损伤是其严重并发症,虽然发生率较低,但处置不当会严重影响病人的生命质量,因此,预防和正确处理LC胆管损伤至关重要。笔者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探讨LC胆管损伤的风险因素,分享术中及时发现、诊断、规范处理经验,为肝胆外科医师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胆囊注射吲哚菁绿在症状性胆囊结石合并肝硬化手术中的疗效评价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经胆囊注射吲哚菁绿在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硬化患者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22年5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因胆囊结石伴胆囊炎发作行LC的96例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病史及辅助检查等确诊并按照组别进行胆囊切除,根据是否使用吲哚菁绿将其分为荧光组( n=49)和白光组( n=47),其中荧光组术中直接经胆囊注射吲哚菁绿后在荧光模式下行LC,白光组为在白光模式下行常规LC。比较两组识别三管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损伤、中转开腹及输血情况、术后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手术前后感染及肝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服从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 M( Q1, 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 结果:两组均成功实施手术,荧光组识别三管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术后谷氨酰转肽酶、术后总胆红素分别为(14.96±1.49) min、(52.14±7.36) min、5(5,10) mL、(1.61±0.61) d、(2.37±0.49) d、31.5(22.0,44.8) U/L、38.0(21.0,91.5) U/L、18.0(11.5,22.8) μmol/L,白光组分别为(29.87±3.37) min、(84.36±13.25) min、10(10,20) mL、(2.70±0.69) d、(3.15±0.42) d、45.0(28.0,64.8) U/L、73.0(32.0,132.0) U/L、23.0(16.1,29.3) μmol/L,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荧光组无术中损伤及中转开腹例数、有2例术后并发症,白光组有2例术中损伤、1例中转开腹例数、5例术后并发症,两组均无输血例数,两组以上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荧光组和白光组术前实验室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荧光组和白光组术后第一次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等肝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症状性胆囊结石合并肝硬化患者行LC时,术中经胆囊注射吲哚菁绿显影胆囊及胆管结构简单易行,在安全高效解剖肝外胆管及胆囊床的同时加快手术进度,减少术后创伤,且能避免吲哚菁绿经肝脏代谢的劣势,该技术具有较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磁锚定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是胆囊结石、胆囊息肉等胆囊良性疾病治疗的“金标准” [1, 2]。经典三孔法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LC手术方式。为进一步减轻手术创伤,经脐单孔LC被部分腔镜外科医师用于临床 [3]。然而,单孔腹腔镜手术操作中,操作器械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筷子效应” [4],增加了手术操作难度,使术者的操作体验不佳,导致单孔LC在临床上尚未广泛开展。磁锚定技术(magnetic anchor technique,MAT)在腹腔镜手术中可用于辅助牵拉暴露,替代副操作孔器械的功能,从而实现减少戳孔的目的。前期,我们将MAT用于LC中,实现了两孔法LC,取得了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 [5, 6]。现将MAT在经脐单孔LC中的临床应用情况报告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胆囊管缺如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总管损伤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 女性,21岁,藏族。因“反复右上腹痛6个月,加重4 d”于2024年4月8日就诊于我院普外科。患者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性右上腹痛,入院4 d前进食油腻食物后疼痛加重,伴放射性右肩背部痛。无发热、黄疸、恶心、呕吐。体检:皮肤及巩膜无黄染,右上腹压痛,Murphy征阳性。实验室检查结果未见明显异常。超声检查结果提示胆囊壁略增厚,胆囊多发结石。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检查结果提示,胆囊结石伴胆囊炎,肝内外胆管、胰管均无明显异常,似可见胆囊管结构(图1)。完善术前准备后,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高龄患者胆囊腹壁瘘的诊断与治疗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胆囊-腹壁瘘通常是因急性胆囊炎治疗不及时,胆囊周围脓肿形成后与腹壁粘连,侵蚀皮肤,形成自发性胆囊-腹壁瘘。患者可有胆囊结石、急性胆囊炎症状,超声检查方便,可了解胆囊情况、是否与腹腔相通以及有无血流信号,从而明确诊断,以便及时治疗。笔者介绍1例高龄患者胆囊腹壁瘘的诊断与治疗经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并行手术治疗的140例胆囊结石或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比较患者相关病史、影像学资料、部分血清学指标。结果:本研究结果显示,结石最大直径(≥10 mm)(χ 2=7.896, P=0.019),乳头旁憩室(有)(χ 2=10.849, P=0.013),胆囊结石数量(多发)(χ 2=9.760, P=0.080),年龄( t=2.767, P=0.006),胆总管直径( t=8.068, P=0.000),总胆红素( t=2.372, P=0.019),碱性磷酸酶( t=2.448, P=0.016)等与合并胆总管结石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多因素回归结果显示胆囊结石最大直径≥10 mm、胆总管扩张、乳头旁憩室形成、胆囊多发结石是合并胆总管结石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性别、有无糖尿病病史、有无高血压病病史、结石形状、体质量指数、胆囊最大直径、丙氨酸转氨酶、门冬氨酸转氨酶、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等与合并胆总管结石形成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是由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胃转流术后Petersen疝超声表现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女,35岁,上腹痛8 d,进食后疼痛,不剧烈,呈持续性,无放射,能耐受,无发热,无皮肤黄染,腹部平坦,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腹部可见多个手术瘢痕,无腹壁静脉曲张,上腹部轻压痛。实验室检查:超敏C反应蛋白47.3 mg/L,总蛋白61.6 g/L,前白蛋白0.15 g/L,葡萄糖6.89 mmol/L,血红蛋白88 g/L,平均红细胞体积63.2 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19.8 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313 g/L。当地医院CT检查怀疑胆囊结石收入我院微创外科,临床医生要求腹部超声检查。二维超声可见一大小约21.2 cm×8.2 cm×6.5 cm巨大囊性结构占据右上腹、左上腹、左下腹,外形呈不规则囊袋状,内透声差呈点状低回声,循其走行方向移动探测其右上为盲端,而左下似与扩张的肠管结构相延续,扩张的肠管可见"琴键征"(图1)。该囊性结构位于胆囊左下,胰腺前方,脾脏右下(图2,3)。以上发现提示该囊性结构可能为高度扩张的胃腔,但询问患者并无呕吐。为查明该巨大囊性病变的来源,嘱患者少量饮水,超声实时观察饮水后该囊性结构的变化以确定其与胃的关系。结果发现水并未进入该囊性结构内而是进入其浅侧的狭小管道内(图4),该简单试验说明最初胃扩张的推测是错误的。详细询问病史得知患者曾有腹腔镜下Roux-en-Y胃-空肠吻合胃转流减重手术史,推测该囊性结构可能为旷置胃扩张,结合病史及超声表现认为Roux-en-Y胃-空肠吻合术后内疝(Petersen疝?)造成的胆胰袢梗阻不能除外。CT检查提示胃十二指肠扩张积液,但X线钡餐造影显示上消化道通畅(图5)。根据以上影像学检查结果临床医生考虑Petersen疝不除外,决定进行腔镜下探查及治疗手术。术中发现了上腹部巨大囊性结构为扩张的旷置胃,循其出口即十二指肠端探查发现Roux-en-Y术式的胆胰端肠袢经Petersen间隙疝出形成了内疝伴不完全梗阻,但梗阻位于十二指肠与空肠端侧吻合口的近端,所以并不影响胃转流手术的新建通路,因而患者并未出现呕吐等肠梗阻症状。腔镜下将疝出的肠管复位(图6)并缝合Petersen裂孔(图7)。术后患者排出大量墨绿色稀便,症状减轻,复查CT显示胃及十二指肠扩张积液消失,痊愈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改良T3亚分期对胆囊癌患者预后影响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AJCC第8版TNM分期中T3分期提出的改良亚分期在评估胆囊癌预后中的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1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190例T3期胆囊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资料。男性67例,女性123例,年龄为[ M(IQR)]63(14)岁(范围:17~88岁)。根据肿瘤侵犯部位划分为4个亚分期:(1)T3a:侵透全层,未侵犯肝脏或其余组织器官;(2)T3b:侵透全层并侵犯一个周围组织器官,未侵犯肝脏;(3)T3c:侵透全层并侵犯肝脏,未侵犯周围组织器官;(4)T3d:侵透全层并同时侵犯肝脏及一个周围组织器官。使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单因素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 结果:依据改良T3亚分期方法:T3a期34例(17.9%),T3b期24例(12.6%),T3c期97例(51.1%),T3d期35例(18.4%)。T3a期、T3b期、T3c期、T3d期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72.0、32.0、12.0、10.0个月,T3a期患者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79.4%、53.3%、53.3%,T3b期患者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79.2%、44.6%、26.0%,T3c期患者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49.5%、27.5%、18.1%,T3d期患者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42.9%、15.9%、15.9%,组间总体生存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8.349, P<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胆囊结石、病理学分化、神经浸润、N分期、术后辅助治疗及改良T3亚分期为患者的预后因素( P值均<0.05)。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改良亚分期为T3c期( HR=2.043,95% CI:1.176~3.549)及T3d期( HR=2.419,95% CI:1.284~4.555)、有胆囊结石( HR=1.661,95% CI:1.150~2.398)、病理学分化为低分化( HR=1.709,95% CI:1.198~2.438)、N分期为N1期及N2期( HR=1.602,95% CI:1.090~2.355、2.714,95% CI:1.621~4.544)为T3期患者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而术后辅助化疗( HR=0.351)为独立预后保护性因素( P值均<0.05)。T3a期及T3b期患者行肝脏楔形切除与肝段或以上切除术后患者的生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402),伴有肝脏侵犯的T3c期及T3d期患者行肝脏楔形切除与行肝段或以上切除术后患者的生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8)。 结论:依据肿瘤浸润深度及侵犯方向提出的改良T3亚分期可能有助于进一步对胆囊癌患者进行预后分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同期三镜联合手术与分期两镜手术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同期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胆道镜探查、取石+内镜引导下鼻胆管置入术(三镜联合手术)与分期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LC(两镜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6月南京鼓楼医院肝胆胰中心同一治疗组完成的83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将其分为三镜组( n=42)和两镜组( n=41),三镜组中患者均行同期三镜联合手术(同期LC+胆道镜探查、取石+内镜引导下鼻胆管置入术),两镜组中患者均行ERCP后择期行LC,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结石一次清除率、术后排气时间、术后排便时间、住院总费用、术后急性胰腺炎发生率、术后结石复发率、术后胆管炎发生率、术后胆瘘发生率、总住院时间、术后胆管狭窄发生率。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Mean± 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 P25, P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 2检验。 结果:两组均无死亡病例,三镜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结石一次清除率、术后排气时间、术后排便时间分别为(167.98±47.37) min、50(50, 100) mL、100%(42/42)、(2.10±0.76) d、3(3, 4) d,两镜组分别为(143.80±34.47) min、50(50, 50) mL、85.4%(35/41)、(1.53±0.99) d、2(1, 3) d,两组相比,三镜组均高于两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5)。三镜组住院总费用、术后急性胰腺炎发生率、术后结石复发率分别为(3.46±0.77) 万元、0(0/42)、2.38%(1/42),两镜组分别为(4.22±1.50) 万元、9.8%(4/41)、19.5%(8/41),两组相比,三镜组均低于两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均未发生术后胆管炎及胆瘘。两组的总住院时间、术后胆管狭窄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于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同期三镜联合手术与ERCP后择期LC均安全有效,且各具优势。应该根据患者的病情,结合治疗团队的技术优势合理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