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学特点及MYD88 L265P突变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IVLBCL)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MYD88 L265P基因突变情况。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3月至2019年12月诊断的IVLBCL 14例,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预后,原位杂交法检测EB病毒,Sanger测序法检测MYD88 L265P基因突变情况。结果:患者男性6例,女性8例,中位年龄62岁(年龄范围48~73岁);PET-CT示累及:肾上腺7例,骨6例,中枢神经4例,皮肤、女性生殖系统及病灶局域淋巴结各3例,前列腺、肝及脾各2例,蝶窦、阴茎、膀胱及右肺各1例;临床症状以发热最多见(7例),神经症状及下腹痛各2例,皮疹伴水肿、双下肢无力伴麻木及停经后阴道出血伴排便困难各1例;患者多处于Lugano Ⅳ期(11例);伴噬血细胞综合征(HPS)4例;累及骨髓6例。镜下:瘤细胞主要聚集于小~中等大血管或血窦内;肿瘤细胞体积偏大,核圆形或卵圆形、略不规则,染色质粗糙,核仁明显1~3个,1例可见胚胎样核;2例局部见血管外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成分。免疫表型:14例肿瘤细胞CD20、CD79α均弥漫强阳性,12例均为非生发中心细胞表型(non-GCB),6/11为双表达淋巴瘤,7/12 CD5阳性;12/12 EBER均阴性;1/10 MYD88 L265P突变。随访时间0.5~24.0个月,11例存活,3例死亡。结论:IVLBCL罕见,国内患者临床表现以亚洲型多见,肿瘤细胞少,结合临床特点及免疫组织化学可减少漏诊及误诊;IVLBCL可伴有MYD88 L265P突变,其突变率仍需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胎茎系于脾"安胎机理时-空演绎及"证-方-药"体系现代化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1/13
近年中医各家论治"胎漏"、"胎动不安"、"滑胎"等病多从"肾"切入,强调补肾或脾肾同治权重核心.然,溯源古中医安胎历史沿革,与近现代不同在于明、清年代之前众家高度重视"脾胃气血"论,而鲜有补肾安胎相关条文."胎茎系于脾"一词出自明代浙派医家赵献可《邯郸遗稿》,该著作应用取象比类思维对"脾"在安胎的作用进行了高度概括.与"肾主生殖"相对比,目前单纯关于"脾"与安胎的相关研究报道均呈碎片化展示,未将理论溯源、临床效应、实验研究融合系统性探讨,因此难以明晰健脾、补肾客观生物学差异、权重争议及协同机理.本文基于上述问题,从"胎茎系脾"切入,通过整合式研究,以古、今中医妇科诸家理论争议为"经",以"证-方-药"现代化研究进展为"纬",初步揭示安胎治法时(历史沿革)空(地域流派)演绎关键拐点,系统探讨脾"主卫气"、"主运化"、"主升清"和"主肌肉"相关安胎证治客观化进展与研究瓶颈,进而提出中医方-证代谢与时空组学是未来解决安胎思路权重争议与难点的重要应用趋势,为现代中医生殖理论的传承、创新、突破及精准化探索提供崭新的参考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