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宁波地区单中心非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手部皮肤和软组织感染回顾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回顾性分析宁波地区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sis mycobacterium,NTM)引起的手部皮肤和软组织感染(skin and soft tissue infections,SSTI),分析NTM感染的临床表现、菌种鉴定结果以及治疗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至2020年期间浙江宁波地区NTM培养阳性的手部SSTI患者52例,分析年龄、职业、致病因素、感染部位、病程表现、培养结果及菌种特点。结果:本组52例患者,标本共57例。培养阳性菌株经菌种鉴定,共发现7种分枝杆菌,其中海分枝杆菌42例(73.68%),龟/脓肿分枝杆菌2例,堪萨斯分枝杆菌1例,偶然分枝杆菌2例,浅黄分枝杆菌2例,楚布分枝杆菌2例,线虫分枝杆菌1例,未知分型5例。分枝杆菌感染病理报告多提示慢性炎细胞浸润伴肉芽肿性炎。所有患者均在分枝杆菌培养同时开始经验性用药,以大环内酯类药物加左氧氟沙星为主。8例轻症患者接受了口服抗分枝杆菌药物保守治疗,平均3.5个月;余44例因保守治疗效果不佳,予住院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口服抗分枝杆菌药物治疗,平均2.7个月后痊愈,其中5例患者复发感染行二次手术或二次以上手术,仅1例截指。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手功能:优36例,良10例,可4例,差2例。结论:海分枝杆菌依然是浙江宁波地区NTM感染的最常见致病菌种,病理以肉芽肿性炎为主,对于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病例,彻底的病灶清除手术和抗分枝杆菌药物治疗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自噬与微管相关蛋白1A/1B-轻链3相关吞噬作用在抗结核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自噬是一种核心稳态机制,在对抗细胞内病原体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感染结核分枝杆菌的巨噬细胞通过自噬溶酶体的细胞溶解和抗菌特性来清除结核分枝杆菌,并且自噬诱导药物单独使用或与抗结核药物联合使用可有效提高抗结核疗效。研究发现,一种被称为"微管相关蛋白1A/1B-轻链3相关吞噬作用(LAP)"的非经典自噬途径可为巨噬细胞清除结核分枝杆菌提供助力。本综述阐述了自噬、LAP与结核分枝杆菌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为建立新的结核分枝杆菌治疗方法和疫苗研发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千层纸素A调控胆碱能抗炎通路抑制结核分枝杆菌致巨噬细胞焦亡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千层纸素A (oroxylin A,OrA)对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诱导的巨噬细胞焦亡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构建结核分枝杆菌感染J774A.1细胞体外模型;MTT法检测OrA对J774A.1细胞活力的影响;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LDH释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细胞焦亡相关蛋白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OD-like receptor thermal protein domain associated protein 3, NLRP3)、GSDMD-N、caspase1-p20、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poptosis-associated speck-like protein containing a CARD,ASC)、α7烟碱乙酰胆碱受体(α7 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α7nAChR)蛋白质表达水平及NF-κB p65的磷酸化。ELISA检测各组细胞IL-1β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检测α7nAChR蛋白及定位。结果:MTT结果表明OrA在80 μmol/L浓度范围内对J774A.1细胞无细胞毒性;OrA抑制J774A.1细胞LDH的释放,降低细胞焦亡相关蛋白NLRP3、GSDMD-N、caspase1-p20的蛋白质表达水平以及ASC寡聚化,促进α7nAChR蛋白表达,并抑制NF-κB p65磷酸化和IL-1β的释放;加入α7nAChR激动剂PNU282987可降低GSDMD-N并抑制NF-κB p65磷酸化。结论:OrA可能通过调控胆碱能抗炎通路抑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诱导的巨噬细胞焦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IRGM/Irgm1的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免疫相关鸟苷三磷酸酶M蛋白(immune-related guanosine triphosphatase M protein,IRGM/Irgm1)是免疫相关GTPases(immunity related GTPases,IRGs)家族的一员。IRGs是参与机体早期免疫应答的一类蛋白,不同物种的IRGs蛋白,其家族成员也大不相同。人类体内仅进化出两个IRG基因,一个功能性的IRGM和一个不参与免疫的IRGC。然而,在小鼠体内,IRGs是一个干扰素诱导的GTPase大家族,其Irgm1(LRG-47)功能也较为广泛,主要包括广谱的抗感染与宿主防御、细胞自噬以及在部分炎性疾病中的促炎作用。大量研究发现人类IRGM蛋白与小鼠的Irgm1发挥着相似但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学功能。人类IRGM基因在自噬靶向消灭结核分枝杆菌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且IRGM与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的发病风险密切相关,现就人类IRGM/Irgm1的功能及其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苏州地区非结核分枝杆菌病病原学流行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苏州地区非结核分枝杆菌(NTM)病的病原学特征。方法:回顾性选取就诊于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确诊为NTM病患者,收集年龄、性别等基本信息,同时对留痰、肺泡灌洗液、脑脊液、尿沉渣、胸腹水等NTM阳性样本进行全基因测序,建立基因进化树分析菌株间同源性,对100%同源样本进行全基因组共线分析。结果:苏州地区共发现NTM病例67例,病例由2014年的3例增加到2018年的22例,以胞内分枝杆菌为主(38株,56.7%)。基因进化树分析发现堪萨斯分枝杆菌各菌株间同源性偏高。同一患者的菌株基因共线性范围较高。结论:苏州地区NTM病发现例数逐年增多,致病菌种以胞内分枝杆菌为主。今后需密切关注堪萨斯分枝杆菌在人际间传播的可能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溶脂术后皮肤产免疫分枝杆菌感染2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女,58岁,因背部红斑、皮下结节半月于2020年7月22日就诊。自诉半月前在私人美容诊所行"背部溶脂术"(注射成分不详),随后溶脂部位出现米粒至豆粒大小红色丘疹、结节,部分皮疹表面破溃后有脓性分泌物渗出,有明显压痛。于外院行脓性分泌物培养,提示浅黄色分枝杆菌,予口服抗生素治疗1周(方案不详),自觉治疗效果欠佳,皮疹及脓性分泌物仍增多,遂就诊于我院。皮肤科检查:左侧肩背部可见散在豆粒大小浸润性红斑、结节(图1),质韧,压痛明显,部分红斑表面破溃结痂,境界清楚,表面未见明显分泌物。肩背部红斑结节组织病理:表皮轻度肥厚,真皮内可见片状密集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浆细胞及多核巨细胞浸润,有肉芽肿形成(图2A)。抗酸染色:找见少量抗酸杆菌(图2B);PAS染色阴性。肩背部皮损组织真菌培养阴性。肩背部皮损组织细菌培养: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NTM)复合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巨噬细胞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模型功能特点的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巨噬细胞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multidrug-resistant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MDR- Mtb)感染模型的吞噬和杀菌功能特点,探讨其在吞噬杀菌过程中免疫应答和代谢功能的变化,为完善巨噬细胞在耐多药结核病(multi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 MDR-TB)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依据。 方法:分别建立巨噬细胞MDR- Mtb和H37Rv株感染模型,采用菌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 unit,CFU)计数、液相芯片技术和Cholesterol Assay试剂盒分别观察MDR- Mtb对巨噬细胞吞噬和杀菌功能、分泌细胞因子[Th1因子(IL-12/23 p40、IL-27和TNF-α)、Th2因子(IL-6和IL-10)]和胆固醇代谢的影响。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应用均值±标准差(Mean± SD)表示,比较采用 t检验或 F检验。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1)MDR- Mtb感染巨噬细胞后,胞内CFU计数逐渐增高,至感染后24 h达峰值;胞外CFU计数逐渐降低,至感染后24 h达低值。感染后48 h,胞内CFU计数较感染后24 h降低,胞外CFU计数则较感染后24 h增高( P<0.05),均与感染后4 h相接近( P>0.05)。感染后8~48 h,MDR-TB组胞内CFU计数均低于H37Rv组,而胞外CFU计数则高于H37Rv组( P<0.05)。(2)MDR-TB组巨噬细胞上清液IL-12/23 p40、IL-27、TNF-α、IL-6和IL-10表达量均高于空白对照组( P<0.05)。与感染后4 h相比较,仅感染后24 h、48 h的TNF-α和IL-6表达量增高( P<0.05)。与H37Rv组相比较,MDR-TB组感染后48 h的IL-12/23 p40和TNF-α及感染后24 h的IL-6表达量降低,而其感染后48 h的IL-27表达量则增高( P<0.05)。(3)MDR-TB组感染后24 h、48 h胆固醇的表达量较感染后4 h降低,且低于空白对照组( P<0.05),但与H37Rv组各时间点胆固醇表达量相接近( P>0.05)。(4)当感染后24 h MDR-TB组胞内CFU计数达峰值时,仅TNF-α表达量达峰值;当感染后48 h MDR-TB组胞内CFU计数降低时仅IL-6表达量达峰值。当感染后MDR-TB组胞内CFU计数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时,胆固醇表达量呈现降低趋势。 结论:MDR- Mtb感染巨噬细胞后可诱导其吞噬和杀菌功能,刺激相关Th1和Th2因子高表达,利用和消耗胆固醇。但此作用弱于H37Rv标准株。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外泌体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中的作用及其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是一种生活在宿主巨噬细胞吞噬体内的细胞内细菌,其侵入人体后,可引起一系列免疫反应,一部分Mtb可经机体免疫作用消灭;但仍有一部分可经免疫逃逸机制存活,引发机体潜伏结核感染(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LTBI)或结核病(tuberculosis,TB)。外泌体是由活细胞分泌的、直径为30~100 nm的一种细胞外囊泡,其富含蛋白质、脂质和核酸,存在于人体多种体液中。Mtb感染后,机体所释放的外泌体的组分可以发生显著变化,并且可以在机体感染免疫中发挥作用,从而为结核感染的预防、诊治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该文将对外泌体在Mtb感染中的作用及应用价值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福格特-小柳-原田综合征伴眼球震颤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男,49岁,于2020年2月12日因双眼红、右眼视物变暗,夜间急诊就诊于我院眼科,当时诊断为双眼结膜炎,给予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点眼治疗。2月14日自觉双眼视力下降、视物变暗,再次就诊我院眼科。当时眼部查体:裸眼视力(UCVA)右眼0.12,左眼0.1,矫正视力右眼+3.0=0.9,左眼+3.0=0.8。双眼结膜轻度充血,其余前节未见明显异常。眼底彩照见图1,当时就诊医师认为眼底未见明显异常。诊断双眼结膜炎,给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每日4次点双眼治疗,4 d后自觉视力好转,继续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点眼治疗。2月22日患者出现头痛,头皮针刺感,自行口服羊角片,布洛芬胶囊对症治疗。2月24日自觉头痛及头皮针刺感加重,不能触摸头皮,当时患者就诊神经内科行头部CT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患者继续间断口服布洛芬胶囊对症治疗。3月2日患者出现视力下降再次就诊我院眼科,UCVA:双眼0.1,矫正视力:右眼+3.0 D=0.2,左眼+3.0 D=0.12。双眼结膜轻度充血,角膜下方灰白色的角膜后沉积物(Keratic precipitate,KP),前房清,瞳孔光反射灵敏,晶状体透明,玻璃体呈颗粒样混浊(见图2),眼底:右眼视盘边界不清,视盘周围线状出血,视网膜动静脉大致正常,后极部视网膜局部水肿,黄斑区反光消失。左眼视盘边界不清,视网膜动静脉大致正常,后极部视网膜局部水肿,黄斑区反光消失。辅助检查: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检查(见图3)提示:双眼黄斑区浆液性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层呈波浪样改变。双眼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 (见图4)提示:双眼视盘区毛细血管扩张,晚期视盘周围荧光素渗漏,荧光增强,后极部局部视网膜可见针尖样高荧光。根据患者双眼全葡萄膜炎和头痛的症状和体征,初步诊断为福格特-小柳-原田综合征(Vogt-Koyanagi-Harada syndrome,VKHS)。给予口服醋酸泼尼松片60 mg/次,1次/日,晨起口服。3月4日患者晨起后出现眩晕、耳鸣、恶心、无呕吐、双下肢无力、走路不稳收入眼科住院治疗。既往身体健康,否认家族眼病史,偶有吸烟、饮酒。否认糖尿病史、屈光不正史。全身情况:秃发,未发现白发和皮肤改变。眼部查体:UCVA:右眼0.1,左眼0.1,矫正视力:右眼+1.5 D=0.2,左眼+1.5 D=0.12,右眼眼压16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5 mmHg。眼前节及后节同2 d前查体情况。眼球运动检查:第一眼位时双眼水平震颤,向左侧注视时水平震颤较第一眼位时加重,向右侧注视时水平震颤较轻。颅脑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轻度缺血性脑白质病变,左侧上颌窦、筛窦、蝶窦炎(见图5)。化验:血常规正常,结核分枝杆菌抗体阴性,肝肾功能正常,血糖正常,梅毒特异性抗体阴性,钾离子3.47 mmol/L,超敏C反应蛋白正常,抗"O"正常,血沉正常,抗核抗体谱均阴性,抗单纯疱疹病毒I型IgG阳性,抗巨细胞病毒IgG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的病理学特征及分子病理在其诊断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分子病理学方法在其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2016年2月至2019年8月石蜡包埋标本诊断肺部非结核分枝杆菌(NTM)感染的45例患者病理组织学形态、抗酸杆菌形态特征及临床、影像、细菌学资料;荧光PCR方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特异基因序列IS6110;探针熔解曲线方法行分枝杆菌菌种鉴定;选取同期确诊肺结核病例50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NTM肺病病理组织学表现为坏死性肉芽肿34例(75.6%,34/45),非坏死性肉芽肿1例(2.2%,1/45),非肉芽肿病变10例(22.2%,10/45);坏死为粉染坏死、富于核碎片的嗜碱性坏死及化脓性坏死,与肺结核比较,后者更多表现为粉染坏死及嗜碱性坏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0.270, P=0.001;χ 2=7.449, P=0.006);17例(37.8%,17/45)NTM肺病中观察到巨大奇异形多核巨细胞,与肺结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3.446, P<0.01)。抗酸杆菌数量多少不一,形态多样,胞内分枝杆菌常见大量抗酸杆菌,堪萨斯分枝杆菌奇异形抗酸杆菌易见。胞内分枝杆菌18例(40.0%,18/45),蟾蜍分枝杆菌8例(17.8%,8/45),鸟、堪萨斯、龟分枝杆菌各6例(13.3%,6/45),猿猴分枝杆菌1例(2.2%,1/45)。 结论:NTM肺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值得病理医师关注,仅靠组织形态学特征和抗酸杆菌形态特点不能明确诊断,分子病理学方法是确诊结核病和NTM肺病的重要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