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侧踇趾纵向弧形骨骺1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手足纵向弧形骨骺(longitudinal epiphyseal bracket,LEB)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遗传疾病,既往多被称为德尔塔骨(delta bone),常表现为手足的短管状骨或胫骨骨化障碍。此类疾病的表现主要包括:骨骺发育异常,受累的管状骨短粗,干骺端两侧的纵缘长短不一,X线影像呈"D"形或梯形、三角形,骨骺形似"U"纵向包裹干骺端纵缘的一侧或双侧,X线影像呈"J"形或"C"形。LEB在国内十分罕见,仅见极少数个案报道,目前其发病率及具体的发病原因、遗传环境因素等尚不明确。本文介绍1例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接受诊治的双足同时出现踇趾LEB并发多并趾畸形患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老年糖尿病合并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行单髁置换术后胫骨后倾角变化对患者关节活动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合并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行单髁置换术(UKA)后胫骨后倾角(posterior tibial slope,PTS)变化对患者关节活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 2020 年 6 月至 2022 年 6 月在本院接受 UKA的96 例老年糖尿病合并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计算手术前后 PTS的变化值(△PTS),根据△PTS分为PTS减小组(△PTS<-2.5°,n =36)和PTS微减组(-2.5°≤△PTS<0°,n =42)及PTS增大组(△PTS≥0°,n =18).所有患者术后均至少随访 12 个月,比较各组患者术后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膝关节主动活动时所能达到的最大屈曲角度(max flexion degree,MFD)、膝关节协会临床评分(Knee Society Clinical Score,KSS-C)、膝关节协会功能评分(Knee Society Functional Score,KSS-F),并记录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采用 Pear-son相关性分析△PTS与术后 ROM、MFD、KSS-C、KSS-F 的相关性.[结果]PTS 减小组患者术后 ROM、MFD、KSS-C、KSS-F均高于PTS微减组及PTS增大组(P<0.05).△PTS与 ROM、MFD、KSS-C、KSS-F呈负相关(P<0.05).各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糖尿病合并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UKA术后PTS适当减小可显著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胫骨端在膝关节镜下ACL重建术中应用不同固定方式的临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究膝关节镜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中胫骨端加强固定方式的临床疗效及意义.方法 选择73例本院行膝关节镜下ACL重建术的患者,对照组(37例)胫骨端应用单纯固定方式,而观察组(36例)胫骨端应用加强固定方式.比较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术后1年两组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及Tegner评分均较术前增加,KT-2000平移距离及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IKDC)评分均较术前下降(P<0.05);术后观察组膝关节活动度及IKDC评分大于对照组(P<0.05),优良率高于对照组(χ2=4.356,P=0.037),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小于对照组(Log-rankχ2=4.142,P=0.041).结论 胫骨端应用加强固定方式有助于改善膝关节功能恢复,同时提高了膝关节活动度,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治疗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后交叉韧带不同部位囊肿的诊治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后交叉韧带不同部位囊肿的手术处理方式及疗效.方法 收集2011年1月至2016年9月明确诊断为后交叉韧带囊肿的17例患者资料.5例位于韧带股骨侧(上1/3),8例位于中段(中1/3),4例位于胫骨侧(下1/3).手术15例,2例未手术.位于韧带中上1/3囊肿共13例,均通过关节镜下前方两入路切除,其中2例因囊肿穿破后方关节囊而加做后方开放入路切除.2处胫骨侧囊肿借助后内、后外两入路切除.手术前后采用Lysholm评分和Glasgow评定法对膝关节功能和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15例手术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6~24(12.6±3.2)个月,均无复发,无一例关节感染、韧带松弛等并发症,Lysholm评分由术前的(57.5±5.2)分提高到术后的(92.5±3.6)分(P<0.05),Glasgow疗效评定,15例患者全部为优.结论 关节镜为治疗膝关节后交叉韧带囊肿的主要方式.韧带中上部的囊肿可通过前方入路解决,下部需借助后侧入路,必要时加做开放入路处理关节外的部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D-D、CRP水平与胫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胫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本院行胫骨骨折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122例(观察组),另外选择同期在本院健康体检者122例成年人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受试者D-D、CRP 水平及不同水平 D-D、CRP 患者的血栓发生率,分析D-D、CRP水平与DVT发生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 D-D、CRP 水平显著高于术前,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术后血栓发生率与D-D、CRP水平呈正相关,当 D-D>600 ug/L、CRP>50 mg/L时,DVT发生率可达到15 %左右.[结论]D-D、CRP水平与胫骨骨折内固定术后 DVT的发生率呈正相关,其可作为DVT发生率的预测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C臂X线监护下经皮解剖型钛质锁定接骨板治疗胫骨远端Pilon骨折临床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微创C型臂监护下经皮解剖型钛质锁定接骨板治疗胫骨远端Pilon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本院收治的65例Pilon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应用微创C型臂监护下经皮解剖型钛质锁定接骨板治疗.骨折分型按AO分型A型32例,B型23例,C型10例.术后部分病例辅以外固定,术后3~4周肿胀部分消退后开始不负重关节功能锻炼.疗效按Johner-Wruhs胫骨骨折疗效评定标准评定分为优、良、可、差四级.[结果]本组65例伤口均愈合,3例延迟愈合,其中2例为糖尿病患者.术后随访6.3~38.2(17.3±8.4)个月,X线片示骨痂出现时间13周,骨折平均临床愈合时间7.3~18.2(11.3±4.6)个月,无短缩以及旋转畸形,外观无明显畸形,骨折无延迟愈合,无畸形愈合,膝踝关节功能正常.按Johner-Wruhs胫骨骨折疗效评定标准,其中优32例、良26例、可5例、差2例,优良率89.23%(58/65).[结论]微创C型臂监护下经皮解剖型钛质锁定接骨板治疗胫骨远端骨折临床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间隙平衡、测量截骨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股骨外翻截骨的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对比间隙平衡与测量截骨用于股骨外翻截骨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影响.方法 124例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按股骨外翻截骨方法分为间隙平衡组64例,测量截骨组60例,对比两组手术效果.结果 间隙平衡组胫骨外侧平台截骨量、股骨外髁远端截骨量、股骨内后髁截骨量低于测量截骨组,假体相对内旋角大于测量截骨组(P<0.05).术后1个月,屈膝90°应力状态下,间隙平衡组内侧及外侧胫股关节角小于测量截骨组(P<0.05).术后1~24个月,间隙平衡组下肢力线与小腿解剖轴线夹角小于测量截骨组(P<0.05).术后6~24个月,间隙平衡组膝关节活动度大于测量截骨组(P<0.05).结论 间隙平衡截骨技术能够减少下肢力线与小腿解剖轴线夹角,保持屈伸间隙平衡,改善远期膝关节活动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同方法治疗胫骨髁间后棘骨折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价三种不同方法治疗胫骨髁间后棘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7年9月本科收治的35例胫骨髁间后棘骨折的患者资料.其中10例患者行后内侧小切口空心钉固定,17例患者行关节镜下不可吸收线8字固定,8例患者行关节镜下锁扣带袢钛板(TightRope固定系统)固定.随访3个月,比较三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关节稳定性、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手术时间、并发症以及影像学检查评价骨折愈合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无切口感染及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3个月患膝关节CT检查证实34例骨折愈合,另1例术后6个月复查时骨折愈合.三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关节稳定性及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心钉固定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关节镜下手术组(P<0.05).结论 对于胫骨髁间后棘骨折,后内侧小切口空心钉固定、关节镜下不可吸收线8字固定及关节镜下锁扣带袢钛板固定三种手术方法各有利弊,关节镜下微创治疗是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MOPPO与IIN治疗胫骨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比较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MIPPO)与交锁髓内钉内固定(IIN)治疗胫骨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本院进行胫骨骨干骨折治疗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MIPPO组和IIN组各50例.比较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中C臂X线机平均透视次数、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Johner-Wruhs评分.[结果]MIPPO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C臂X线机平均透视次数和骨折愈合时间均少于IIN组(P<0.05),但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MIPPO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IIN组(P<0.05);MIPPO组患者的优良率明显高于IIN组(P<0.05).[结论]MIPPO对于胫骨骨干骨折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具有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好等优点,适于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传统切开复位普通钢板和经皮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传统切开复位普通钢板和经皮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8年2月在本院诊治的93例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微创组(n=54)和开放组(n=39),开放组患者采取传统切开复位普通钢板内固定治疗,微创组患者采取经皮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情况(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踝关节和膝关节功能.[结果]微创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手术切口长度均短于开放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开放组,其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开放组(P<0.05).微创组患者踝关节及膝关节功能优良率分别为83.33%、90.74%,均显著高于开放组的69.23%、74.36%,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切开复位普通钢板内固定治疗相比,经皮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临床疗效更为显著,并发症更少,踝关节和膝关节功能恢复更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