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2DM患者胸椎椎体松质骨CT值变化及临床意义探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究2型糖尿病(T2DM)患者胸椎椎体松质骨CT值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医院2021年1月~2023年12月收治的89例T2DM患者(为T2DM组)和同期体检健康志愿者35例(为常规组)为研究对象,两组均行螺旋CT检查,比较T2DM组、常规组一般资料、CT值和骨代谢指标,分析T2DM患者胸椎椎体松质骨CT值与骨代谢指标的相关性,明确冠脉病变对T2DM患者胸椎椎体松质骨CT值、骨代谢指标影响,明确T2DM患者胸椎椎体松质骨CT值与冠脉病变的关系.结果 与常规组比较,T2DM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P)、甲状旁腺激素(PTH)、β-胶联降解产物(β-CTX)明显高,胸椎椎体松质骨CT值、BGP明显低(P<0.05).Pearson相关分析提示T2DM患者胸椎椎体松质骨CT值与BGP呈正比,与BAP、PTH、β-CTX呈负相关(P<0.05).与无冠脉病变患者比较,冠脉病变患者BAP、PTH、β-CTX明显高,胸椎椎体松质骨CT值、BGP明显低(P<0.05).随冠脉病变累及分支数增加患者胸椎椎体松质骨CT值随之明显降低,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2DM患者胸椎椎体松质骨CT值与骨代谢指标及冠脉病变均密切相关,有必要为T2DM患者定期进行螺旋CT检查,通过胸椎椎体松质骨CT值初步评估患者骨质疏松症及冠脉病变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骨质疏松羊模型中胸椎骨膜的结构与细胞特征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利用骨质疏松绵羊和正常羊模型深入研究胸腰段椎体骨膜在骨质疏松状态下的结构和细胞变化,为预防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提供潜在的关键治疗靶点和理论基础。方法:选用8只健康状态相似的成年雌性小尾寒羊,随机分为骨质疏松组( n=4)和正常组( n=4)。骨质疏松组实施卵巢切除术、低钙饮食和甲强龙注射以诱导小尾寒羊的骨质疏松状态。卵巢切除术后4个月,取出T 12椎体。利用微型计算机断层扫描分析骨小梁体积、厚度和数量,利用HE染色组织学评价骨膜的厚度和细胞数量,碱性磷酸酶(ALP)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评价成骨和破骨细胞的比例。 结果:与正常羊相比,骨质疏松羊的骨小梁相对体积(BV/TV)、厚度(Tb.Th)和数量(Tb.N)明显降低[(22.708±0.973)%比(35.409±1.254)%,(8.970±0.473)μm比(10.432±0.392)μm,(0.025±0.000)mm -1比(0.035±0.004)mm -1,均 P<0.05],而骨小梁分离度(Tb.Sp)明显增加[Tb.Sp (27.385±0.318)μm比(21.935±2.101)μm, P<0.05]。HE染色呈现典型的开窗小梁结构,骨质疏松羊骨膜的形成层和纤维层更厚,并且形成层的细胞数量更多(均 P<0.05)。标准化后,TRAP和ALP染色显示骨质疏松羊的TRAP +破骨细胞明显增多,而形成层和纤维层骨膜的ALP染色结果显示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骨质疏松羊的骨膜与正常羊相比在结构和细胞群上存在差异,表现为更活跃的骨吸收,而骨形成活性相当。以骨膜为靶点的治疗有望成为预防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分型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是一种脆性骨折,其中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OTLF)最为常见。目前,OTLF已逐渐成为困扰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疾病,部分患者因治疗不当可引起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因此,深入研究该疾病的防治措施对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及减轻社会负担具有重要意义。要正确选择治疗方法,必须依据骨折分型。国内外学者已提出多种OTLF分型,但各自存在不同缺陷,临床医师难以领会其中的差异,应用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为此,笔者对OTLF不同分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诊治工作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单、双侧入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椎骨折伴肋间痛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单、双侧入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性骨折(OVCF)伴肋间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2019年9月在徐州市中心医院63例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的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5例、女38例,年龄61~93岁。按照手术路径的不同分为单侧组36例和双侧组27例。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注入骨水泥量、骨水泥渗漏率、椎体高度恢复率、术后Cobb角改善程度,以及并发症情况;比较术前及术后第1天、1个月、3个月腰背部和肋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等。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伤椎分布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单侧组手术时间、注入骨水泥量均少于双侧组,分别为(31.75±6.60)、(38.96±6.77)min和(4.07±0.52)、(5.65±0.51)mL,而术后骨水泥渗漏率(27.8%,10/36)则高于双侧组(7.4%,2/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242、11.863, χ 2=4.152, P值均<0.05);两组椎体高度恢复率、术后伤椎Cobb角改善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患者术后均获随访1~3个月。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均未见明显神经、脊髓损伤,以及穿刺血肿、感染等并发症。两组患者术后各随访时间点腰背部疼痛、肋间痛VAS评分、ODI均较术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术前、术后第1天、1个月、3个月腰背部疼痛VAS评分、ODI,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肋间痛VAS评分、ODI比较,术后第1天、1个月双侧组均低于单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术前和术后3个月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单、双侧入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伴有肋间痛的OVCF,其止痛和恢复脊柱稳定性的效果相近,但双侧入路骨水泥渗漏率更低,术后早期缓解肋间痛更有效,是一种更加安全可靠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经皮椎体成形术后骨水泥渗漏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后骨水泥渗漏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多中心大样本病例对照研究分析4所医院2018年5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2 273例(2 689个椎体)OVCF行PVP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994例,女1 279例;年龄52~91岁[(69.1±3.1)岁]。根据是否出现骨水泥渗漏分为渗漏组(581例,604个椎体)和无渗漏组(1 692例,2 085个椎体)。记录患者性别、年龄、骨折部位、椎体压缩率、上下终板完整性、手术节段、手术入路及骨水泥注入量等指标。采用单因素分析上述指标与PVP术后骨水泥渗漏的相关性,再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PVP术后骨水泥渗漏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骨折部位、椎体压缩率、骨水泥注入量与PVP术后骨水泥渗漏相关( P<0.05或0.01);上下终板完整性、手术节段、手术入路与PVP术后骨水泥渗漏不相关( P均>0.05)。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胸椎骨折( OR=1.68,95% CI 1.11~2.55, P<0.05)、椎体压缩率>40%( OR=1.98,95% CI 1.29~3.02, P<0.01)、骨水泥注入量≥5.5 ml( OR=1.55,95% CI 1.07~2.26, P<0.05)与PVP术后骨水泥渗漏显著相关。 结论:胸椎骨折、椎体压缩率>40%、骨水泥注入量≥5.5 ml是OVCF行PVP术后骨水泥渗漏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骨水泥分布对老年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疗效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骨水泥分布情况对老年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后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8年12月—2020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单节段OVCFs患者218例,其中男100例、女118例,年龄65~79(72.6±4.1)岁。218例患者均行PVP治疗,按术后第1天X线检查的骨水泥分布情况分为良好组105例和欠佳组113例。(1)比较2组患者年龄、性别、受伤至手术时间及体质量指数(BMI)等基线资料;(2)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情况;(3)比较2组患者术后第1天、术后1年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Cobb 角、椎体前缘高度(AVH)、椎体后缘高度(PVH),以及术后1年骨密度变化和邻近椎体骨折、椎体高度再丢失、残余痛的发生情况。结果:(1)2组患者年龄、性别、受伤至手术时间、BMI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 >0.05)。(2)218例患者均顺利手术,均无脊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2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 >0.05)。(3)218例患者均获随访1年,良好组发生邻近椎体骨折3例、椎体高度丢失8例、残余痛6例,欠佳组发生邻近椎体骨折11例、椎体高度丢失20例、残余痛18例。良好组术后1年邻近椎体骨折、椎体高度丢失、残余痛发生率均低于欠佳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4.28、4.94、5.80, P值均 <0.05)。组内比较:与术前比较,2组患者术后第1天VAS评分、ODI及Cobb角均减少,AVH及PVH均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 <0.001)。与术后第1天比较,良好组术后1年VAS评分、ODI、Cobb角及AVH、PVH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 >0.05);欠佳组术后1年VAS评分、ODI及Cobb角增大,AVH、PVH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 <0.001)。2组术后1年的骨密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01)。组间比较:2组患者术前和术后第1天VAS评分、ODI、Cobb角、AVH、PVH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良好组术后1年VAS评分、ODI、Cobb角均小于欠佳组,AVH、PVH均大于欠佳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术前、术后1年的骨密度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528,0.783)。 结论:单节段OVCFs患者行PVP治疗,骨水泥分布良好可降低术后椎体高度丢失、残余痛、邻近椎体骨折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Kümmell病经皮椎体成形术骨水泥渗漏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Kümmell病经皮椎体成形术骨水泥渗漏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9年6月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309例(351节椎体)Kümmell病患者资料,男80例,女229例;年龄(75.1±7.5)岁(范围60~94岁)。记录患者年龄、性别、症状时间、Kümmell病分期、骨折位置(胸椎、腰椎)、有无椎体皮质连续性中断、骨折形态(楔形、双凹、压缩)、骨折程度(轻度、中度、重度)、椎体后壁皮质是否突入椎管、是否发现椎基底静脉孔、穿刺方式(单侧、双侧)、骨水泥形态(团块样、海绵样)、骨水泥量、渗漏(是、否)、骨水泥渗漏类型。骨水泥渗漏类型分为:经椎基底静脉型、经骨皮质型、经椎体节段静脉型。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临床因素与骨水泥渗漏的关系。结果:351节椎体,总渗漏发生率65.8%(231/351)。经椎基底静脉型渗漏率21.4%(75/351),经骨皮质型渗漏率37.6%(132/351),经椎体节段静脉型渗漏率22.8%(80/35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渗漏相关的因素包括:椎体皮质连续性中断、存在椎基底静脉孔、骨水泥形态;与椎基底静脉型渗漏相关的因素包括:存在椎基底静脉孔、骨水泥形态;与骨皮质型渗漏相关的因素包括:椎体皮质连续性中断、骨水泥形态;与椎体节段静脉型渗漏相关的因素包括:存在椎基底静脉孔、骨水泥形态、骨水泥量、骨折位置。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Kümmell病时发生骨水泥渗漏的危险因素包括椎体皮质连续性中断、存在椎基底静脉孔、骨水泥形态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第7~9胸椎CT值对国人成年女性骨密度评估价值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胸椎CT值在国人成年女性骨密度(BMD)值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20年3月—2021年7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成年女性体检者287名,年龄21~84(55.8±13.6)岁。287名被试者均行胸部CT扫描,以标准算法重建图像,采用定量CT(QCT)测量软件分别测量T 7~9椎体的BMD值,计算平均BMD值;在影像存储和传输系统中测量T 7~9椎体的CT值,计算平均CT值。观察胸椎CT值与BMD值之间的相关性。将胸椎BMD值转换为腰椎BMD值,根据腰椎BMD值诊断被试者骨质状态,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依据胸椎平均CT值诊断骨质疏松(BMD<80 mg/cm 3)和骨质正常(BMD>120 mg/cm 3)的灵敏度、特异度和最佳阈值。 结果:T 7~T 9椎体的BMD和T 7~9椎体平均BMD分别为(125.17±47.42)、(121.84±48.33)、(123.93±49.24)和(123.67±47.73)mg/cm 3,T 7~T 9椎体的CT值和T 7~9椎体平均CT值分别为(157.48±56.97)、(154.92±58.37)、(158.03±60.02)和(156.81±57.78)HU。T 7~9各椎体CT值、平均CT值均与相应椎体的BMD值呈正相关( r=0.946、0.960、0.956、0.968, P值均<0.001)。287名被试者中,骨质疏松77例,骨质减少102例,骨质正常108例。ROC曲线显示:平均CT值诊断骨质疏松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88[95%可信区间( CI)0.997~0.999, P<0.001],平均CT值<116 HU时诊断骨质疏松的灵敏度为98.6%,特异度为92.2%;平均CT值诊断骨质正常的AUC为0.997(95% CI 0.993~1.000, P<0.001),平均CT值>170 HU时诊断骨质正常的灵敏度为100.0%,特异度为96.1%。 结论:胸椎平均CT值能反映BMD的情况,对骨质疏松的诊断效能较高,胸椎平均CT值的测量可作为预测高危人群BMD情况的辅助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甲状旁腺激素(1-34)在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甲状旁腺激素(PTH)(1-34)在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后邻近椎体再骨折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山西白求恩医院骨科收治的43例胸腰椎OVCF PKP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14例,女29例;年龄平均73.7岁(61~84岁);邻近椎体再骨折部位:T 9 1例,T 10 2例,T 11 7例,T 12 14例,L 1 12例,L 2 4例,L 3 2例,L 4 1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3组:A组行PKP治疗(22例),B组行PKP+PTH(1-34)治疗(9例),C组行PTH(1-34)治疗(12例)。记录并比较3组患者入院时、术后6个月X线椎体前缘、中线高度及后凸cobb角,入院时及治疗后6、12个月左侧髋部骨密度,入院时、治疗后3、6、12个月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 结果:3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A组中有3例患者再次出现邻近椎体压缩骨折,B、C组中未出现再次OVCF。A、B组治疗后6个月时椎体高度及后凸cobb角均较入院时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C组无改善。B组治疗后6、12个月及C组治疗后12个月时骨密度T值较入院时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A组无改善。3组患者的VAS、ODI评分较入院时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PTH(1-34)治疗胸腰椎OVCF PKP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可明显改善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的骨密度,防止伤椎塌陷并减少PKP术后骨折患者邻近椎体再骨折。PTH(1-34)结合PKP还可以恢复椎体高度,减少椎体后凸畸形,是治疗OVCF PKP再骨折有效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后路楔形截骨与椎体成形术联合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不愈合伴后凸畸形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后路楔形截骨(PSO)与椎体成形术(VP)联合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不愈合伴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江南医院收治的72例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不愈合伴后凸畸形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6例,女56例;年龄55~84岁[(68.2±5.2)岁]。骨折节段:T 11 3例,T 12 19例,L 1 31例,L 2 19例。神经功能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D级31例,E级41例。51例采用经伤椎PSO联合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PSO组),21例采用VP联合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VP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测量后凸Cobb角、矢状面平衡(SVA)、胸椎后凸角(TK)及腰椎前凸角(LL),评价矫形效果;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疼痛程度及功能改善情况。末次随访时观察ASIA分级改善情况。观察并发症情况。 结果:患者均获随访24~46个月[(33.2±5.9)个月]。PSO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长于或多于VP组( P均<0.01)。术前两组后凸Cobb角、SVA、TK、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术后2周两组TK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PSO组后凸Cobb角、SVA明显小于VP组,LL明显大于VP组( P<0.05或0.01)。末次随访时PSO组后凸Cobb角为(8.5±1.1)°,SVA为(2.6±0.5)cm,TK为(28.8±6.2)°,VP组分别为(14.2±1.5)°、(4.4±0.9)cm、(32.6±5.9)°,PSO组明显小于VP组( P均<0.01);PSO组LL为(43.1±3.9)°,明显大于VP组的(36.9±5.3)°( P<0.01)。术前两组VAS及O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术后2周两组间VAS及O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但较术前均明显减少( P均<0.01);末次随访时PSO组VAS为(1.4±0.5)分,ODI为22.5±2.5,优于VP组的(1.8±0.6)分、25.5±5.1( P均<0.01)。末次随访时31例D级患者ASIA分级均恢复至E级。PSO组出现硬脊膜破裂和近端交界性后凸各1例,VP组出现骨水泥渗漏3例,椎弓根螺钉松动1例。PSO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9%(2/51),低于VP组的19.0%(4/21)( P<0.05)。 结论:与VP组比较,经伤椎PSO联合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不愈合伴后凸畸形,虽然手术时间更长、术中出血量更多,但能获得更大的后凸畸形角度及矢状位失平衡矫正,且中远期可更好地维持椎体高度及脊柱矢状面平衡,更有效减轻疼痛及功能障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