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患者麻醉苏醒期寒战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患者麻醉苏醒期寒战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2021年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实施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的298例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根据患者麻醉苏醒期是否发生寒战分为寒战组(n=67)和非寒战组(n=231),使用单因素x2检验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寒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经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性别、年龄、术中体温、麻醉时间、术中舒芬太尼用量、术后疼痛评分、术中苯磺酸顺式阿曲库铵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OR=3.124)、术中体温<36℃(OR=2.994)、麻醉时间≥6 h(OR=0.204)、术后疼痛评分≥5分(OR=7.514)、术中苯磺酸顺式阿曲库铵用量≥25 mg(OR=2.317)、术中舒芬太尼用量≤45μg(OR=5.466)是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患者麻醉苏醒期寒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影响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患者麻醉苏醒期寒战发生有多个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充气式纵隔镜联合腹腔镜食管癌切除术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充气式纵隔镜联合腹腔镜食管癌切除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胸外科2017年9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269例接受充气式纵隔镜联合腹腔镜食管癌切除术(IVMTE组)或胸腹腔镜联合微创Mckeown食管癌切除术(MIME组)的患者资料。IVMTE组47例,男性31例,女性16例,年龄(68.6±7.5)岁(范围:54~87岁);MIME组222例,男性159例,女性63例,年龄(66.8±8.8)岁(范围:42~93岁)。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对两组患者进行1∶1匹配,匹配后MIME组38例,IVMTE组38例。采用 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 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等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情况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IVMTE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较少[(96.0±39.2)ml比(123.8±49.3)ml, t=-2.627, P=0.011],手术时间较短[(239.1±47.3)min比(264.2±57.2)min, t=-2.086, P=0.040],术后3 d引流量较少[85(89)ml比675(573)ml, Z=-7.575,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引流管带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淋巴结清扫组数和枚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IVMTE组Clavien-Dindo并发症分级系统1~2级肺部感染[7.9%(3/38)比31.6%(12/38), χ2=6.728, P=0.009]、总体并发症[21.1%(8/38)比47.4%(18/38), χ2=5.846, P=0.016]和肺部总并发症[13.2%(5/38)比42.1%(16/38), χ2=7.962, P=0.005]的发生率低于MIME组。 结论:充气式纵隔镜联合腹腔镜食管癌切除术安全可行,可达到与胸腔镜手术相同的肿瘤学切除范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胸段食管鳞癌腹腔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构建及其转移概率的风险亚组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胸段食管鳞癌腹腔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构建胸段食管鳞癌腹腔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模型并进行转移概率的风险亚组分析。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3月至2019年4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43例行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联合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治疗胸段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259例,女184例;中位年龄为64岁,年龄范围为41~81岁。基于胸段食管鳞癌腹腔淋巴结转移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绘制其校正曲线和决策曲线,预测模型的预测性能采用一致性指数评估。根据列线图模型对胸段食管鳞癌腹腔淋巴结转移预测的总分进一步行递归分割分析,构建决策树模型对患者进行风险亚组分析。观察指标:(1)胸段食管鳞癌腹腔淋巴结转移情况。(2)胸段食管鳞癌腹腔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3)胸段食管鳞癌腹腔淋巴结转移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构建。(4)胸段食管鳞癌腹腔淋巴结转移决策树模型的构建及转移概率的风险亚组分析。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经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后,应用RStudio 3.4软件构建列线图模型。 结果:(1)胸段食管鳞癌腹腔淋巴结转移情况:443例患者中,89例发生腹腔淋巴结转移,腹腔淋巴结转移率为20.09%(89/443)。(2)胸段食管鳞癌腹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位置、肿瘤长度、肿瘤分化程度、病理学T分期、神经侵犯、脉管侵犯和胸部淋巴结转移是胸段食管鳞癌腹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 χ2=12.177, Z=-2.754,-4.218,-4.254, χ2=3.908,33.025,30.387, 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位置、脉管侵犯和胸部淋巴结转移是胸段食管鳞癌腹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优势比=2.165,3.442,2.876,95%可信区间为1.380~3.396,1.787~6.633,1.631~5.071, P<0.05)。(3)胸段食管鳞癌腹腔淋巴结转移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构建:应用多因素分析结果筛选指标,包括肿瘤位置、脉管侵犯和胸部淋巴结转移,构建胸段食管鳞癌腹腔淋巴结转移列线图预测模型,一致性指数为0.846。校正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胸段食管鳞癌腹腔淋巴结转移概率与实际淋巴结转移概率吻合度较高。决策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胸段食管鳞癌腹腔淋巴结转移概率阈值为0.001~0.819时,应用该列线图预测模型有较好收益。(4)胸段食管鳞癌腹腔淋巴结转移决策树模型的构建及转移概率的风险亚组分析:决策树模型根据腹腔淋巴结转移概率将患者分为6个风险亚组:A组,无脉管侵犯+胸部淋巴结无转移;B组,无脉管侵犯+胸部淋巴结转移1~3枚;C组,无脉管侵犯+胸部淋巴结转移≥4枚;D组,脉管侵犯+胸部淋巴结转移0~2枚+肿瘤位于胸上段或胸中段;E组,脉管侵犯+胸部淋巴结转移0~2枚+肿瘤位于胸下段;F组,脉管侵犯+胸部淋巴结转移≥3枚。A组为低危组,腹腔淋巴结转移概率为11%;B和D组为中低危组,腹腔淋巴结转移概率分别为27%和21%;C和E组为中高危组,腹腔淋巴结转移概率分别为56%和55%;F组为高危组,腹腔淋巴结转移概率为80%。 结论:肿瘤位置、脉管侵犯和胸部淋巴结转移是胸段食管鳞癌腹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脉管侵犯对腹腔淋巴结转移影响最大,胸部淋巴结转移数目次之,而肿瘤位置最小。构建胸段食管鳞癌腹腔淋巴结转移列线图预测模型及决策树模型可将患者腹腔淋巴结转移概率分为6个风险亚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肝脏悬吊联合3D腹腔镜在Ⅶ、Ⅷ段肝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肝脏悬吊联合3D腹腔镜在Ⅶ、Ⅷ段肝肿瘤切除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浙江大学金华医院就诊的26例肝肿瘤患者资料,其中男性20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58.7岁。所有患者均行肝脏悬吊联合3D腹腔镜肝Ⅶ、Ⅷ段肿瘤切除。分析手术相关资料。结果:除1例中转开腹,余25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手术时间65~350 min,平均153 min。Pringle法阻断第一肝门15例。术中出血量30~1 200 ml,平均155 ml。术后腹水4例(16.0%),胸水2例(8.0%),无胆漏及切口感染。术后住院时间4~10 d,平均6.2 d。结论:肝脏悬吊联合3D腹腔镜应用于Ⅶ、Ⅷ段肝肿瘤切除术,结合精准解剖操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双镜联合Mckeown术治疗食管癌后心肺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双镜联合三切口食管切除术(Mckeown术)治疗食管癌后心肺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采用非随机抽样的方法收集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在合肥市第八人民医院接受双镜联合Mckeown术治疗的83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住院期间心肺并发症发生情况分为发生组(15例)和未发生组(68例)。比较2组基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吸烟、糖尿病、手术时长、心功能分级、肿瘤位置、原发肿瘤分期(T分期)、淋巴结转移分期(N分期)、美国麻醉协会(ASA)分级、通气方式、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 1%pred),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明确FEV 1%pred预测食管癌患者术后发生心肺并发症的价值,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食管癌患者术后发生心肺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结果:发生组中年龄>60岁、吸烟、糖尿病、ASA分级3~5级、单肺通气的患者比例均高于未发生组(均 P<0.05),发生组FEV 1%pred水平低于未发生组( P<0.05);2组在性别构成、BMI、手术时长、心功能分级、肿瘤位置、T分期、N分期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经ROC分析证实FEV 1%pred能够用于食管癌患者术后发生心肺并发症的预测,曲线下面积为0.700,95% CI:0.548~0.852,最佳截断值为72.510%,敏感度为0.765,特异度为0.467,且 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年龄>60岁、吸烟、糖尿病、ASA分级为3~5级、单肺通气、FEV 1%pred≤72.510%是食管癌患者术后发生心肺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均 P<0.05)。 结论:年龄>60岁、吸烟、糖尿病、ASA分级为3~5级、单肺通气、FEV 1%pred≤72.510%是食管癌患者双镜联合Mckeown术后发生心肺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三维可视化联合吲哚菁绿荧光影像实时导航在腹腔镜右肝精准解剖性肝切除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金华医院于2020年1月至2022年7月收治的22例行右肝解剖性肝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行肝脏三维重建及流域分析,确定目标肝蒂;术中结合腔镜超声、比对三维重建图像、在荧光腔镜导航下行右肝精准肝叶或肝段切除。22例患者术中出血量中位数为200 ml。术后住院时间中位数为8.5 d。术后1例患者出现胸腔积液,经胸腔穿刺置管引流后好转,无胆漏、腹腔感染、出血等并发症,无围手术期死亡。本研究表明三维可视化联合吲哚菁绿荧光影像实时导航用于腹腔镜右肝精准解剖性肝切除是安全可行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超声引导胸膜横突中间点阻滞对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患者围术期镇痛效果的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胸膜横突中间点(MTP)阻滞在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围术期中镇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19年11月—2020年1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限期行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的患者60例,其中男30例、女30例,年龄32~80(56.9±9.2)岁。60例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MTP阻滞组(MTP组)30例和静脉镇痛泵组(镇痛泵组)30例,其中MTP组采用全身麻醉联合超声引导MTP阻滞麻醉,镇痛泵组采用全身麻醉,2组患者术后均使用静脉镇痛泵48 h。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瑞芬太尼总用量,术后补救镇痛次数、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麻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麻醉满意度评分,手术结束苏醒即刻(T1)及术后4 h(T2)、8 h(T3)、24 h(T4)患者静息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结果:2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体质量指数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麻醉和手术,MTP组无穿刺误伤胸膜及血管神经等并发症发生。2组患者手术时间、静脉镇痛补救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MTP组术中瑞芬太尼使用量为(1.3±0.2)mg,低于镇痛泵组的(1.6±0.2)mg;MTP组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3.9±1.5)次,少于镇痛泵组的(8.2±1.7)次;麻醉满意度评分(4.5±1.0)分,高于镇痛泵组的(3.7±1.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10、10.17、2.22, P值均<0.05)。MTP组在T1、T2时间点VAS评分[(2.8±0.9)分和(2.7±1.0)分]低于镇痛泵组[(3.3±1.0)分和(3.4±1.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28、2.88, P值均<0.05),而T3、T4时间点VAS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2组患者的术后麻醉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MTP组为6.7%(2/30),低于镇痛泵组的30.0%(9/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45, P=0.019)。 结论:超声引导MTP阻滞穿刺操作安全,并发症少,镇痛效果好,能减少围术期阿片类药物的使用,可以为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提供安全、有效的镇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腹腔镜全胃联合胰体尾脾切除术治疗T 4b期胃癌的可行性、安全性和远期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腹腔镜全胃联合胰体尾脾切除术治疗T 4b期胃癌的可行性、安全性和远期疗效。 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胃肠外科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连续收治的侵犯胰体尾部原发性T 4b期胃癌并行腹腔镜或开放根治性全胃联合胰体尾脾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病例入组标准:(1)原发性胃癌,病理活检确诊为T 4b期腺癌;(2)胸部+腹部+盆腔增强CT提示肿瘤侵犯胰体尾部,未见远处转移病灶,术前评估潜在R 0切除可能;(3)体力状态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评分(ECOG)0~2分,身体一般状况可耐受手术。排除术中发现腹膜种植转移和肿瘤侵犯其他器官、或因其他原因改变手术方式者。所有手术均由同一外科团队完成,手术团队已有超过100例腹腔镜和100例开放胃癌根治术加D 2淋巴结清扫术的经验。手术方式的选择由手术医师与患者共同讨论并根据患者本人意愿决定。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腹腔镜手术组和开放手术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和围手术期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3年无病生存率的比较。 结果:共纳入37例患者,腹腔镜手术组21例,开放手术组16例,无腹腔镜中转开腹手术病例。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均 P>0.05)。腹腔镜手术组较开放手术组手术时间长[(264.0±35.1)min比(226.6±49.9)min, t=2.685, P=0.011],术中失血少[(65.7±37.4)ml比(182.2±94.6)ml, t=-4.658, P<0.001],术后肛门排气时间缩短[(2.8±0.7)d比(4.1±0.7)d, t=-5.776, P<0.001],术后住院天数短[(13.3±2.8)d比(16.6±4.3)d, t=-2.822, P=0.008]。腹腔镜手术组与开放手术组术后并发症(包括吻合口漏、胰漏、腹腔脓肿、腹腔内出血和十二指肠残端漏)发生率分别为19.0%(4/21)和4/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705)。无术后吻合口出血、吻合口狭窄病例。腹腔镜手术组和开放手术组术后30 d病死率分别为0和1/16( P=0.432);两组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38.1%和37.5%( P=0.75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由经验丰富的专科团队开展腹腔镜全胃联合胰体尾脾切除术治疗T 4b期胃癌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双镜联合微创手术对胸段食管癌患者肺功能及肿瘤微转移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双镜联合微创手术对胸段食管癌患者肺功能及肿瘤微转移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于嘉兴市第二医院确诊为胸段食管癌并住院治疗的患者109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微创组(60例)和对照组(49例)。微创组在胸腔镜、腹腔镜辅助条件下进行手术,而对照组予以传统食管癌手术切除。比较两组患者的肺功能、红细胞免疫功能及病灶内侵袭基因表达量的差异。结果:术后3 d,两组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1s用力呼气容积(FEV1)、肺活量(VC)较治疗前均下降( P<0.01),但微创组明显高于对照组[(69.90±7.07)vs (48.62±5.09),(75.12±7.93)vs(42.99±4.81),(74.57±7.30)vs(41.37±4.69)( P<0.01)];两组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蛋白1(TRAP1)mRNA较治疗前均下降( P<0.01),而微创组明显高于对照组[(0.54±0.09)vs(0.42±0.06),(0.52±0.08)vs (0.41±0.06)( P<0.01)];两组Krüppel样因子4(KLF4)、钙粘附蛋白E(E-cad-herin)mRNA较治疗前均升高( P<0.01),而微创组明显低于对照组[(2.87±0.30)vs(3.17±0.36),(2.92±0.32)vs(3.19±0.38)( P<0.01)]。手术结束微创组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BC-ICR)较手术前1 d数值均有所升高( P<0.01),且术后1 d逐渐下降,术后3 d恢复至术前水平;手术结束微创组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BC-C3bRR)、红细胞黏附肿瘤细胞花环率(TRR)较手术前1 d数值均下降( P<0.01),且术后1 d逐渐升高,术后3 d恢复至术前水平;除术前1 d外,微创组其余时间点的红细胞免疫功能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结束时:(30.29±4.80)vs(34.68±5.47),(16.02±1.58)vs(12.03±1.17),(17.50±2.86)vs(12.59±2.26);术后1 d:(29.13±4.19)vs(35.01±5.29),(20.98±2.86)vs(16.23±2.40),(22.50±2.56)vs(17.39±2.34);术后3 d:(26.01±3.80)vs(31.50±5.01),(23.30±3.37)vs(18.02±2.79),(25.80±2.10)vs(21.19±2.60)( P<0.01)]。 结论:在行胸段食管癌根治术患者中,应用胸腔镜联合腹腔镜对其肺功能、红细胞免疫、肿瘤微转移的影响较小,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的LTE术式与CTLE术式治疗Ⅰ~Ⅲ期颈段食管癌的围手术期及远期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无气腹腹腔镜下经膈肌裂孔游离食管的颈段食管癌切除术(LTE)与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CTLE)治疗Ⅰ~Ⅲ期颈段食管癌的围手术期及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同仁医院胸外科200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的Ⅰ~Ⅲ期颈段食管癌行微创CTLE或LTE术式的连续158例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均衡组间混杂因素的影响后,匹配40对病例(CTLE和LTE术式各40例),其中男43例,女37例,年龄51~81(62.5±7.0)岁,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主要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重症监护病房监护时间以及术后肺炎和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率)及远期预后。结果:LTE组的手术时间[(148.0±31.3)min比(201.3±48.3)min)]、术中出血量[(192.6±77.9)ml比(387.8±112.4)ml]、重症监护病房监护时间(0 d比1 d)以及术后肺炎(0比15%)和心律失常(2.5%比20%)的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CTLE组(均 P<0.05);CTLE组淋巴结清扫数目高于LTE组[(21.2±6.1)枚比(12.9±4.3)枚, P<0.001]。LTE组3、5年总体生存率(OS)和无病生存率(DFS)(OS:53.53%和34.27%,DFS:43.62%和24.89%)与CTLE组(OS:59.48%和37.29%,DFS:49.12%和28.82%)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LTE在减少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重症监护病房监护时间和降低术后肺炎、心律失常发生率等方面有优势,其远期预后与CTLE相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