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镜联合Mckeown术治疗食管癌后心肺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双镜联合三切口食管切除术(Mckeown术)治疗食管癌后心肺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采用非随机抽样的方法收集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在合肥市第八人民医院接受双镜联合Mckeown术治疗的83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住院期间心肺并发症发生情况分为发生组(15例)和未发生组(68例)。比较2组基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吸烟、糖尿病、手术时长、心功能分级、肿瘤位置、原发肿瘤分期(T分期)、淋巴结转移分期(N分期)、美国麻醉协会(ASA)分级、通气方式、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 1%pred),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明确FEV 1%pred预测食管癌患者术后发生心肺并发症的价值,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食管癌患者术后发生心肺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结果:发生组中年龄>60岁、吸烟、糖尿病、ASA分级3~5级、单肺通气的患者比例均高于未发生组(均 P<0.05),发生组FEV 1%pred水平低于未发生组( P<0.05);2组在性别构成、BMI、手术时长、心功能分级、肿瘤位置、T分期、N分期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经ROC分析证实FEV 1%pred能够用于食管癌患者术后发生心肺并发症的预测,曲线下面积为0.700,95% CI:0.548~0.852,最佳截断值为72.510%,敏感度为0.765,特异度为0.467,且 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年龄>60岁、吸烟、糖尿病、ASA分级为3~5级、单肺通气、FEV 1%pred≤72.510%是食管癌患者术后发生心肺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均 P<0.05)。 结论:年龄>60岁、吸烟、糖尿病、ASA分级为3~5级、单肺通气、FEV 1%pred≤72.510%是食管癌患者双镜联合Mckeown术后发生心肺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三切口食管癌切除颈部吻合术后常规食管造影诊断吻合口漏的临床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三切口食管癌切除颈部吻合术后常规食管造影在诊断吻合口漏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食管肿瘤微创外科接受McKeown三切口食管癌切除颈部吻合术的1 022例食管癌患者资料。男性876例,女性146例,年龄[ M(IQR)]48(16)岁(范围:36~84岁)。253例接受新辅助治疗,817例接受微创食管切除术。依据主诊医师的诊疗习惯,333例于术后常规行食管造影,其他689例患者则根据临床表现适时选择造影等检查手段。以临床症状、食管造影、CT、内镜等方法确诊的吻合口漏为参考,在常规造影组中评价食管造影诊断吻合口漏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组间比较采用 U检验或χ2检验。 结果:全部患者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为7.34%(75/1 022),常规食管造影组和非常规造影组吻合口漏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0%(30/333)比6.5%(45/689),χ2=2.027, P=0.155]。吻合口漏的诊断时间为术后第9(5)天(范围:第4~30天)。常规造影组333例患者中,16例造影检查结果提示吻合口漏,其中11例为真阳性,5例为假阳性;317例提示吻合口愈合良好,其中298例为真阴性,19例为假阴性;常规食管造影诊断吻合口漏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36.7%(11/30)和98.3%(298/303),约登指数为0.35,诊断准确率为92.8%(309/333),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1/16和94.0%(298/317)。 结论:三切口食管癌切除颈部吻合术后常规食管造影诊断吻合口漏的灵敏度低而特异度高。吻合口漏的中位发生时间为术后第9天,临床上需延长观察时间,并联合应用食管造影、CT、内镜等多种检查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倾向评分匹配的机器人辅助与胸腹腔镜微创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近期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4/5/11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微创食管癌切除术(RAMIE)和胸腹腔镜联合微创食管癌切除术(MIE)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 2021年 4月至 2022年 12月收治的188例接受微创Mckeown食管癌切除术的患者资料.其中RAMIE组69例,男性49例,女性20例,年龄(67.2±7.2)岁;MIE组119例,男性89例,女性30例,年龄(69.1±7.0)岁.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SM)对两组患者进行1∶1匹配,匹配后 RAMIE组58例,MIE组58例.采用 t检验、Pearson χ2 检验、Fisher's精确检验等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情况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经过PSM处理后,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RAMIE组和MIE组在手术时间、术后带管天数、淋巴结清扫总数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在术中出血、左喉返淋巴结清扫数目方面RAMIE组优于MI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E组在淋巴结清扫总站数方面更优(P<0.05).在术后并发症方面RAMIE组和MIE组两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AMIE近期疗效与MIE食管癌切除术相当;机器人辅助微创食管癌切除术可以减少术中出血同时在淋巴结清扫中尤其是在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清扫中更具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管状胃延长术是食管癌切除术后胃食管高位吻合时的应急选择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介绍管状胃延长术这一创新的手术方法 ,并报道应用该手术方式实行食管癌切除及食管-管状胃颈部吻合的成功案例.方法 报道我科自2015年9月~2016年10月收治的5名食管癌患者,2例诊断为颈段食管癌,3例胸中段食管癌,颈段食管癌患者行下咽切除+全喉切除+食管内翻拔脱+胃口咽吻合术,胸中段食管癌患者行左颈、右胸、腹正中三切口食管癌切除+食管-胃颈部吻合术,术中发现患者胃长度不够,难以在口咽部进行吻合,故被迫进行管状胃延长术以尽量延长管状胃.结果 全部患者手术成功,术后恢复情况良好,术后7~12 d行上消化道造影未发现明显异常,术后2~3周病情平稳出院.结论 食管癌切除食管-胃高位吻合时,若发现管状胃长度不够或吻合口张力较高,管状胃延长术也许是个不错的应急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经胸骨后与后纵隔管状胃上提路径对食管癌术后并发症及近期生活质量影响的病例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比较管状胃经胸骨后或后纵隔两种不同上提路径对三切口食管鳞状细胞癌(鳞癌)切除术后患者术后并发症和早期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8月上海市胸科医院行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14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管状胃不同的上提路径将患者分为两组:胸骨后组,93例,男71例、女22例,平均年龄(63.5±7.7)岁;后纵隔组,51例,男39例、女12例,平均年龄(62.3±8.0)岁.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以及术后第1、3个月生活质量.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肿瘤位置及术后病理肿瘤分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骨后组患者接受术前新辅助放化疗比例高于后纵隔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1% vs.5.9%,P=0.075).后纵隔组行机器人辅助下食管癌根治术的患者比例高于胸骨后组[27例(52.9%)vs.42例(45.2%),P=0.020].胸骨后组与后纵隔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ICU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51.3±59.1)min vs.(253.1±27.7)min,P=0.862;(223.7士75.1)ml vs.(240.0±75.1)ml,P=0.276;(3.7士6.6)dvs.(2.3±2.1)d,P=0.139)],后纵隔组淋巴结清扫数量更多,术后住院时间更短(P<0.001),胸骨后组R1/2切除的患者比例更高(12.9% vs.5.9%,P=0.187).两组均无围术期死亡.术后并发症方面,胸骨后组吻合口瘘发生率更高(25.8% vs.5.9%,P=0.003),且术后早期吻合口狭窄发生率也高于后纵隔组(25.8% vs.5.9%,P=0.003).两组术后第1个月和第3个月生活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两组患者第3个月生活质量均比第1个月明显提高(P<0.001).胸骨后组患者术后第1个月吞咽困难症状评分比后纵隔组高(3.3士1.5 vs.2.6±1.1,P=0.007),而术后第3个月反流症状评分比后纵隔组低(3.0±1.8 vs.3.6±1.6,P=0.045).结论 经胸骨后路径和后纵隔路径上提管状胃对于三切口食管鳞癌切除术均是安全可行的,经胸骨后路径会增加早期吻合口瘘发生的几率,并带来更多的吻合口狭窄率,但相对后纵隔组可降低患者术后反流症状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食管癌术后颈部吻合口后壁瘘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食管癌术后颈部吻合口后壁瘘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阳市肿瘤医院胸三科2007年1月至2015年12月食管癌切除术后发生颈部吻合口后壁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共1623例患者行食管癌根治术并行颈部器械吻合,其中左颈、左胸两切口手术入路1182例,右颈、右胸及上腹三切口手术入路425例,左颈、上腹两切口手术入路(食管拔脱术)16例.发生吻合口瘘共82例(5.1%,82/1623),其中后壁瘘15例(0.9%,15/1623).15例中瘘入纵隔2例,瘘入胸腔2例,局限于颈部11例.采用保守方法治愈14例,1例未愈.结论 后壁瘘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吻合器型号选择过大或吻合口张力过大;治疗应个体化.有效引流非常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全食管切除术中升主动脉破裂出血1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2023/8/6
当食管癌病灶与主动脉粘连紧密,手术操作过程中极易造成主动脉损伤或食管固有动脉支根部断裂而导致主动脉出血[1].我科于2015年3月对1例食管癌患者行全食管切除手术,术中发生主动脉意外出血,采用直接间断缝合修补术得以止血,报告如下.1 病历资料忠者男,51岁,因“进行性吞咽困难3月余”入院.外院胃镜检查示:进镜23 cm于食管见不规则隆起,表面不平,充血、糜烂;病理:鳞状细胞乳头状瘤样增生,细胞轻度变形.术前检查示梅毒抗体(+).排除手术禁忌后行经颈、胸、腹三切口全食管切除术,术中探查见肿瘤位于食管上段,自主动脉弓达胸顶,约8 cm×5 cm大小,穿透食管全层,阻塞管腔,侵犯纵膈、气管及主动脉弓,且固定成团,分界不清,纵膈内见多枚肿大淋巴结,遂决定行姑息性全食管切除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与传统三切口食管癌切除的临床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对比分析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与传统三切口食管癌切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在山西省肿瘤医院接受食管癌切除术的患者62例,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腔镜组(28例)和传统组(34例),分别接受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术和三切口食管癌切除术,记录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和术后第1天引流量、24 h呼吸机使用情况及气管切开例数,出院时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住院时间、闭式引流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腔镜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闭式引流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3.22 ±0.64)h、(218.20 ±45.42)mL、(235.67 ±42.15)mL、(3.32 ±1.81)d、(14.28 ± 2.53)d,均显著优于传统组的(4.52 ±1.11)h、(407.42 ±50.06)mL、(321.71 ±37.82)mL、(5.16 ±1.78)d、(17.35 ±4.38)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764、15.438、8.465、4.020、3.448,均P<0.05);腔镜组肺部感染、肺不张发生率分别为3.57%、0.00%,显著低于传统组的23.53%、17.65%(χ2=4.929、5.471,均P<0.05);腔镜组24 h呼吸机使用率及气管切开率均为0.00%,显著低于传统组的23.53%、14.71%( χ2=7.564、4.479,均P<0.05).结论 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术清扫淋巴结彻底、手术安全可靠,与传统术式相比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恢复快等优点,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单中心单医疗组全腔镜食管癌切除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颈胸腹联合三切口食管癌切除术(McKeown)被广泛应用于食管癌的治疗.侧俯卧位的全腔镜食管癌切除术目前被认为是合适的治疗方式.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本中心的食管癌全腔镜手术的经验.创新点:目前全腔镜食管癌手术在国内仍是少数大的医疗中心开展,对于多数医院仍未能开展.本研究单中心单医疗组全腔镜食管癌病例分析以及学习曲线,目前国内类似经验总结尚不多,对于该术式推广有一定指导意义.方法:在2016年4月至2018年2月之间,共82例食管癌病人在我中心由单医疗组进行全腔镜食管癌切除手术,手术方式、临床资料、手术、病理、并发症等资料被回顾性分析.全部的腔镜手术全部被成功完成,无一例术中转为开放手术.手术时间为260分钟,术中出血100毫升.胸部和腹部的淋巴结清扫枚数分别为20.1和13.5枚.术后30天内未出现死亡病例.总并发症率为24.4%,包括吻合口瘘4例(4.9%),喉返神经损伤5例(6.1%),肺部感染3例(3.7%),乳糜胸1例(1.2%),胸腔积液4例(4.9%),不全肠梗阻2例(2.5%),颈部切口感染1例(1.2%).术后平均住院天数12天.根据学习曲线,我们分析了不同阶段的出血量、手术时间、并发症率、淋巴结清扫数量等数据.不同阶段的手术时间(P=0.006)、术后住院天数(P=0.015)、总淋巴结清扫数(P=0.003)、胸腔内淋巴结清扫数(P=0.006)和腹腔内淋巴结清扫数(P=0.022)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全腔镜食管癌切除手术被认为是安全的、合适的.对于 Ⅰ 期、Ⅱ 期的食管癌病人,随着手术例数的积累手术技巧会更熟练,并在25例左右到达平台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胸腔镜联合腹腔镜辅助下Ⅱ、Ⅲ期食管癌切除二野淋巴结清扫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通过对胸腔镜联合腹腔镜辅助下与传统开放三切口这两种手术方式在Ⅱ、Ⅲ期食管癌行切除+二野淋巴结清扫中的临床效果对比,研究分析胸腔镜联合腹腔镜辅助下方法 的治疗优势,以期为治疗Ⅱ、Ⅲ期食管癌行切除+二野淋巴结清扫患者提供更好的途径.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7月在本院行食管癌切除+二野淋巴结清扫的Ⅱ、Ⅲ期食管癌患者112例,按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58例),实验组(54例),对照组行传统开放三切口食管癌切除术,实验组行胸腔镜联合腹腔镜辅助下切除术,对比分析①实验组、对照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史、是否吸烟等;②实验组、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清扫淋巴结数目及术后住院时间等;③术后并发症:出血、肺部感染、声音嘶哑、胸腔积液、心律失常、动静脉血栓等.④实验组对照组炎症细胞因子IL-6、IL-8、IL-10、TNF-α术前后浓度变化.结果 实验组、对照组患者病史、是否吸烟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手术时间(278±45)min、出血量(218±127)mL均少于对照组(291±39)min、(241±136)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清扫淋巴结数目(22.28±5.9)个高于对照组(20.67±5.8)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出现肺部感染(20.4%)、声音嘶哑(11.1%)及心律失常(3.7%)比例均小于对照组(38.1%)、(22.4%)、(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现出血、胸腔积液、动静脉血栓等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实验组IL-6、IL-10、TNF-α因子浓度(2.13±1.25)pg/mL、(0.55±0.42)pg/mL、(1.63±0.85)ng/mL与对照组(2.96±1.64)pg/mL、(0.78±0.53)pg/mL、(2.67±1.45)ng/m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腔镜联合腹腔镜辅助下Ⅱ、Ⅲ期食管癌切除+二野淋巴结清扫术较传统手术有较为明显的微创优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少于传统手术,可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