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端胃切除术后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病因复杂且反复发作,给临床医师带来了很大的困扰.近端胃切除术作为一种治疗胃癌等疾病的手术方法,破坏了贲门及周边的生理结构,可能导致术后残胃反酸、反流现象的发生,从而引发GERD.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主要对近端胃切除术后GERD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以及抗反流术式的进展进行了总结,旨在为近端胃切除术后GERD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内镜下非治愈性切除浅表性食管癌后续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因存在淋巴结转移风险,当内镜黏膜切除术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未能治愈性切除病灶时需考虑追加治疗。但目前何种情况需追加治疗及后续治疗方案的选择暂无定论。本文对相关文献进行汇总分析,指出内镜非治愈性切除的浅表性食管癌实际淋巴结转移率高、肿瘤复发风险大,应追加食管癌根治术或放化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pN +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R0切除术后放化疗与化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比较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pN +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R0切除术后放化疗较化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99例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行食管癌根治术的R0切除的pN +ESCC患者病理资料。依据术后辅助治疗方法分为放化疗组( n=41)和化疗组( n=58)。主要观察指标为无瘤生存期(DFS)、总生存期(OS)及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行log-rank检验,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 结果:99例患者中位DFS和OS分别为20.0个月、28.0个月,1、3年DFS率分别为60.8%、34.5%,1、3年OS率分别为83.5%、40.2%。其中放化疗组和化疗组患者中位DFS分别为39.0个月、10.0个月,1、3年DFS率分别为79.4% vs. 48.3%、57.3% vs. 2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2.27, P<0.001);放化疗组中位OS未达到,化疗组为21.0个月,放化疗组和化疗组1、3年OS率分别为92.1% vs. 75.9%、60.8% vs. 27.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1.12, P=0.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N分期( HR=0.58,95% CI为0.34~0.97, P=0.038)、神经侵犯( HR=1.88,95% CI为1.11~3.20, P=0.020)、辅助治疗方法( HR=0.37,95% CI为0.21~0.67, P?0.001)均为pN +ESCC患者DFS的独立影响因素;辅助治疗方法( HR=0.33,95% CI为0.17~0.66, P=0.001)是pN +ESCC患者OS的独立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N分期( HR=0.54,95% CI为0.30~0.97, P=0.038)和辅助治疗方法( HR=0.38,95% CI为0.21~0.69, P=0.001)均为患者DFS的独立预后因素;辅助治疗方法( HR=0.34,95% CI为0.17~0.69, P=0.003)为患者OS的独立预后因素。放化疗组和化疗组患者辅助治疗期间,白细胞减少[65.85%(27/41) vs. 31.03%(18/58), χ2=11.75, P=0.001]、血小板减少[29.27%(12/41) vs. 10.34%(6/58), χ2=5.78, P=0.016]、放射性食管炎[21.95%(9/41) vs. 0(0/58), χ2=11.48, P=0.001]、放射性肺炎[21.95%(9/41) vs. 0(0/58), χ2=11.48, P=0.001]发生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放化疗较化疗可明显改善pN +ESCC R0切除患者DFS及OS,且不良反应可耐受。pN分期、辅助治疗方法均为患者DFS的独立预后因素,辅助治疗方法是患者OS的独立预后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中国胃癌保功能手术外科专家共识(2021版)
编辑人员丨2天前
随着胃癌外科的发展,在保证手术治疗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保留残胃功能、减少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是患者的期望和医师的追求。功能保留胃切除术(FPG)理念的出现,标志着胃癌外科的发展进入了更加个体化、精准化的时代。由于FPG尚无明确统一的定义及手术标准与规范,由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胃肠学组牵头,联合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肿瘤外科学组、中国医师学会外科医师分会上消化道学组和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胃肠病学分会组织部分专家,综合国内外文献报道,就早期胃癌保留功能手术几经讨论后达成共识。FPG的定义为:早期胃癌在保证根治性切除的前提下,缩小手术范围,合理选择重建方式,尽可能保留胃的功能。其主要术式为缩小手术范围的术式(包括保留幽门的胃切除术、节段胃切除术、胃局部切除、内镜下切除)和近端胃切除(PG)。PG手术后的消化道重建除了远端残胃与食管吻合外,近年出现的有食管-管型胃吻合、双通道吻合(DTR)、间置空肠吻合、食管残胃侧侧吻合术(SOFY吻合)及双肌瓣吻合(Kamikawa吻合)等重建方式。对于胃保功能手术后的功能评价,主要为残胃功能(包括生理通道、胃储存和初步消化-分泌)的评价、功能相关性并发症及营养状况的评价。相信本共识的出台,必将推动临床功能保护性胃手术的规范开展,促进对胃癌疾病发展规律和胃癌手术后残胃功能认知的不断深入,进一步完善胃癌保功能手术的理论基础研究。同时也相信胃癌保功能手术的适应证和手术方式也必然会不断演进、扩大和更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胃食管反流病消化内镜治疗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类由于胃食管连接处结构或功能障碍引起的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一系列食管内和/或食管外症状。抑酸治疗为首选治疗手段,但多数患者症状控制欠佳或药物控制剂量过大,造成患者生活质量不高。由于内镜设备的更新,其创伤小、恢复快、症状控制明显、并发症少等优点得到多数临床医生及患者的青睐。现将内镜辅助治疗方式综述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双侧腋窝乳晕入路达芬奇机器人甲状腺手术并发症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双侧腋窝乳晕入路(bilateral axillo-breast approach,BABA)达芬奇机器人甲状腺手术并发症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九六〇医院2014年2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1 198例经BABA行达芬奇机器人甲状腺手术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263例,女935例,年龄9~68岁。良性病变288例,恶性肿瘤910例。根据术前影像学检查、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NAC)和术中冰冻病理选择术式,总结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随访3个月~1年,187例(15.61%)患者出现并发症,手术并发症如下: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10例(0.83%),永久性喉返神经损伤1例(0.08%),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152例(12.69%),无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患者,舌下神经损伤1例(0.08%),面神经下颌缘支损伤2例(0.17%),气管损伤2例(0.17%),无食管损伤,乳糜漏5例(0.42%),颈部术区皮肤粘连错位3例(0.25%),皮下出血2例(0.17%),皮肤灼伤 2例(0.17%),血清肿5例(0.42%),颈总动脉破裂1例(0.08%),颈内静脉破裂1例(0.08%),无肿瘤种植,无臂丛神经、副神经和膈神经损伤。结论:BABA达芬奇机器人甲状腺手术并发症少,是安全的术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间置空肠残胃-空肠双通道吻合在Siewer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近端胃切除消化道重建术中的应用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近端胃切除间置空肠残胃-空肠双通道吻合术在Siewert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手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江苏省丹阳市人民医院2017年12月至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行近端胃切除术的45例SiewertⅡ和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消化道重建方式的不同,分为间置空肠残胃-空肠双通道吻合组(双通道组,15例)和食管残胃吻合术组(单通道组,30例)。间置空肠残胃-空肠双通道吻合简要步骤:行空肠-食管残端端侧吻合(第一吻合口),关闭空肠残端;行残胃大弯侧与空肠侧侧吻合(第二吻合口),关闭残胃断端;行近端空肠与远端空肠侧侧吻合(第三吻合口),关闭空肠残端。两组基线资料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均 P>0.05)。比较两组术中、术后及随访情况。 结果:相比单通道组,双通道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较长,但术后首次通气时间较短,胃管引流液量较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单通道组比较,双通道组患者出现消化系统症状(反酸、烧心、反流性食管炎以及餐后胀痛感)的概率较低,单次进食量增加,营养学指标较高(体质量增加量、血红蛋白和白蛋白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间置空肠残胃-空肠双通道吻合术是Siewert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行近端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的可行术式,具有减轻术后消化系统症状,增加患者单次进食量,改善患者营养状况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全胸腔镜下食管癌切除术与常规手术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下食管癌切除术较常规开胸手术的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6年2月于本院行食管癌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全胸腔镜下食管癌切除术(微创组)102例,常规开胸手术(对照组)48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清扫淋巴结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微创组术中出血量、术后3 d引流量、术后转入ICU例数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均 P<0.05)。并发症比较显示,微创组肺部感染、切口液化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 P<0.05);而两组吻合口漏、声音嘶哑、乳糜胸及胃排空不良的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术后1年生存率及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全胸腔镜下食管癌切除术具有出血少、恢复快、并发症少、淋巴结清扫彻底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食管癌外科治疗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充气式纵隔镜联合腹腔镜食管癌切除术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充气式纵隔镜联合腹腔镜食管癌切除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胸外科2017年9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269例接受充气式纵隔镜联合腹腔镜食管癌切除术(IVMTE组)或胸腹腔镜联合微创Mckeown食管癌切除术(MIME组)的患者资料。IVMTE组47例,男性31例,女性16例,年龄(68.6±7.5)岁(范围:54~87岁);MIME组222例,男性159例,女性63例,年龄(66.8±8.8)岁(范围:42~93岁)。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对两组患者进行1∶1匹配,匹配后MIME组38例,IVMTE组38例。采用 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 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等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情况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IVMTE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较少[(96.0±39.2)ml比(123.8±49.3)ml, t=-2.627, P=0.011],手术时间较短[(239.1±47.3)min比(264.2±57.2)min, t=-2.086, P=0.040],术后3 d引流量较少[85(89)ml比675(573)ml, Z=-7.575,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引流管带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淋巴结清扫组数和枚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IVMTE组Clavien-Dindo并发症分级系统1~2级肺部感染[7.9%(3/38)比31.6%(12/38), χ2=6.728, P=0.009]、总体并发症[21.1%(8/38)比47.4%(18/38), χ2=5.846, P=0.016]和肺部总并发症[13.2%(5/38)比42.1%(16/38), χ2=7.962, P=0.005]的发生率低于MIME组。 结论:充气式纵隔镜联合腹腔镜食管癌切除术安全可行,可达到与胸腔镜手术相同的肿瘤学切除范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多发序贯性食管、鼻腔黑色素瘤一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本文报告了1例多发序贯性食管、鼻腔黑色素瘤。食管黏膜、鼻腔黏膜起源的黑色素瘤发病率均很低,前者更为罕见。本病例胃镜显示距门齿30 cm处食管前壁可见一大小约3 cm×5 cm黏膜菜花样隆起。先后2次手术,第2次在全身麻醉下行右颈外动脉阻断+右鼻侧切开鼻腔鼻窦肿瘤切除及上颌骨部分切除术。病理诊断为右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患者术后失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