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脂肪颗粒联合纳米脂肪移植改善眶周老化的治疗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比较单纯脂肪颗粒移植、脂肪颗粒联合纳米脂肪移植改善眶周老化的治疗效果。方法: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整形外科采用单纯脂肪颗粒移植及脂肪颗粒联合纳米脂肪移植两种方法治疗眶周老化女性患者52例。其中,单纯脂肪颗粒移植组26例,年龄22~40(32.16±5.19)岁;脂肪颗粒联合纳米脂肪移植组26例,年龄25~39(30.73±4.33)岁。通过检测移植前后皮肤质地(皮肤皱纹、皮肤弹性、黑眼圈)、眶周容量缺失等指标,评估患者眶周老化的治疗效果。结果:患者眶周老化的治疗效果随移植方式不同而异。联合移植组在眶周容量缺失和皮肤质地有明显改善。联合移植组眶周老化的改善效果为84.61%(χ 2= 4.424, P=0.035),明显高于脂肪颗粒移植组53.84%。 结论:脂肪颗粒联合纳米脂肪移植在眶周年轻化治疗的疗效好于单纯脂肪颗粒移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自体冻存脂肪颗粒注射移植对面部年轻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自体纯化冻存脂肪颗粒注射移植对面部年轻化的作用。方法: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衡阳美莱医疗美容医院美容外科收治64例(男9例,女55例,年龄35~64岁,平均43岁)面部老化萎缩凹陷的美容就医者,在其腹部或大腿用肿胀吸脂术抽吸脂肪,经过低速低压离心纯化脂肪颗粒。在-20 ℃下低温冻存24周,37 ℃下复温培养1 h后,组织学观察细胞完整性;检测脂肪细胞活力,注射移植填充面部老化凹陷区域。结果:脂肪细胞冻存24周后细胞膜、细胞核仍清楚完整,细胞活力(88.89±1.23)%。64例(186个部位)中21例接受1次脂肪颗粒注射移植,35例接受2次脂肪颗粒注射移植,8例接受3次脂肪颗粒注射移植。术后随访6~24个月,面部老化症状明显改善,效果满意、持久,吸收率低,无感染、脂肪液化等并发症发生。临床疗效美容就医者及医者满意度均>82.81%,不满意的1.56%。结论:自体纯化冻存脂肪颗粒注射移植对面部年轻化效果明显、吸收率低、可重复注射、易于美容就医者接受,值得临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自体脂肪注射与眶隔脂肪重置术矫正年轻人眶下缘凹陷的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比较自体脂肪注射术与结膜入路眶隔脂肪带蒂移植术矫正年轻人眶下缘凹陷畸形的效果。方法: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收治眶下缘凹陷伴眶隔脂肪膨出患者40例,男9例,女31例,年龄20~40岁,平均30.6岁。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20例,1组经结膜入路眶隔脂肪释放重置术,2组在眶隔脂肪适量去除后行分层分区结构脂肪、微脂肪颗粒、纳米脂肪注射术。结合泪沟畸形等级量表(TTRS)和患者满意度评估术后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术后6、12个月TTR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术后6~12个月两组患者TTR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TTRS各项评分改善比较,2组患者泪槽深度( P<0.05)、色素沉着( P<0.01)、皱褶( P<0.01)改善优于1组。2组患者满意度(95%)高于1组(70%),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年轻人眶下缘凹陷经眶隔脂肪适量去除后分层分区自体脂肪注射术能获得较好效果,不仅减轻泪槽深度,还对眶周色素沉着和细纹具有改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质血管成分凝胶辅助脂肪移植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基质血管成分凝胶(SVF-GEL)辅助脂肪移植的效果。方法:60只BALB/c裸鼠分为4组,每组15只,分别为NS组、PRP组、PRF组、SVF-GEL组,将AG复合物注射于各组裸鼠背部皮下组织,观察术后1、2、4、8、12周AG复合物的大体形态、体积,免疫荧光切片观察细胞并行微血管密度计数(MVD),各组间脂肪移植保存率及MVD进行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最小显著性差异法检验。结果:术后1周仅SVF-GEL组见少许小血管簇生成;2~4周各组小血管簇形成逐渐增多,SVF-GEL组较密集。脂肪体积保存率:SVF-GEL组移植后1、2、4周体积保存率(%)分别为65.54±8.81、74.80±3.58、62.46±3.71,与其余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第8、12周时为54.38±9.14、52.67±8.34,仍优于NS组(35.75±5.21、32.88±7.48, P<0.05)。MVD:各组MVD逐渐增高并于4周时达峰值,8周时下降。术后4周,SVF-GEL组移植的MVD(CD31+细胞/视野)达32.60±10.83,脂肪组织血管化程度明显高于其余3组( P<0.05);8周时,SVF-GEL组(54.38±9.14)明显高于NS组(35.75±5.21, P<0.05)。免疫荧光染色:移植后各时间点SVF-GEL组存活区、再生区细胞数量及形态均优于NS组,且后者坏死区域较大。 结论:SVF-GEL辅助脂肪颗粒移植可促进移植物初期血管化及成脂化,提高移植脂肪最终存活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自体脂肪移植在面部轮廓塑形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自体脂肪颗粒移植改善年轻美容就医者面部轮廓,获得满意外观的应用效果。方法:2017年10月至2020年10月,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整形外科收治面部轮廓欠佳年轻美容就医者10例,男1例、女9例;年龄18~35岁,平均28岁。用肿胀法抽吸自体脂肪,经过清洗、提纯后将超量10% ~ 30%脂肪颗粒注入面部轮廓欠佳的部位。术后随访,观察手术效果及患者满意度。结果:10例患者面部轮廓得到较好的改善,术后无面部不对称、局部皮肤凹凸不平、皮肤感染坏死、脂肪栓塞等并发症出现,其中8例经过1次填充,2例经过2次填充。随访6~24个月,术后效果较好,患者、整形医师、第三方医师评估改善程度优良率均>80%。结论:用自体脂肪改善年轻美容就医者的面部轮廓,手术易行、创伤小、效果较好,值得临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修复大鼠骨外露创面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治疗大鼠骨外露创面的疗效。方法:取10~12周龄,250~300 g的雄性SD大鼠24只,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3组,每组8只。将所有SD大鼠前头盖骨区域1.5 cm×1.5 cm皮肤全层切除及并去除颅骨表面的骨膜。PRF组创面覆盖PRF;脂肪移植组创面覆盖等量脂肪颗粒;对照组创面覆盖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第4、7和11天对创面换药。使用Image J软件对骨外露面积进行量化评估。应用HE染色和马松三色染色评估创面新生血管和胶原沉积情况。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创面肉芽组织生长因子水平。组间比较采用随机资料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术后第4天时,PRF组大鼠骨外露比例为57.99%±11.29%;脂肪移植组骨外露比例为45.92%±9.55%;对照组骨外露比例为77.73%±5.57%。第7天时,PRF组大鼠骨外露比例为4.29%±2.28%;脂肪移植组骨外露比例为29.52%±6.33%;对照组骨外露比例为36.90%±8.43%。第11天时,仅PRF组的骨外露创面完全被肉芽组织覆盖,脂肪移植组及对照组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骨外露,分别为10.15%±1.49%和21.69%±2.40%。PRF组在各时间点创面骨外露面积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在第7天和第11天时,PRF组的骨外露比例显著低于脂肪移植组,但是在第4天时,脂肪移植组的骨外露比例却低于PRF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1)。第11天时,HE染色结果显示PRF组的新生微血管密度为(10.37%±0.49%)显著高于脂肪移植组(4.86%±0.83%)和对照组(2.91%±0.31%)( P<0.05),马松三色染色结果显示PRF组的胶原纤维最丰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结果提示第11天时PRF组的生长因子水平均明显升高,与脂肪移植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PRF作为一种取材方便的治疗手段,对修复创面具有良好的疗效,可加快骨外露创面愈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微创瘢痕松解联合自体小颗粒脂肪移植在面部凹陷性瘢痕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微创瘢痕松解联合自体小颗粒脂肪移植治疗面部凹陷性瘢痕的临床效果。方法:2015年9月至2019年5月,河南大学淮河医院收治面部凹陷性瘢痕患者11例,男5例,女6例,年龄5~27岁,中位年龄20岁。均以针状瘢痕分离器或10 ml注射器针头,经皮潜行剥离瘢痕组织、充分松解瘢痕纤维化粘连;从腹部抽取自体脂肪颗粒,静置、分离纯化后用1 ml注射器将脂肪均匀注入剥离后间隙及其周围0.5 cm范围。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石溪瘢痕量表对治疗前、治疗后3及6个月瘢痕进行评分,采用视觉模拟量表进行患者满意度评价。数据分析采用SPSS 25.0,计量资料如果符合正态性及方差齐性,以 ± s表示,对多时点数据应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组内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11例患者治疗后即刻瘢痕凹陷消失,6个月后观察可见瘢痕表面平坦,颜色和弹性接近正常皮肤,局部皮肤质地柔软。随访6个月所有患者无复发,11例患者满意。治疗前、治疗后3及6个月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分别为(7.27±1.10)分、(2.64±0.81)分和(0.91±0.54)分,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67.98, P<0.001);治疗后3及6个月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治疗后3个月与6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治疗前、治疗后3、6个月石溪瘢痕量表评分分别为(2.00±0.89)分、(3.91±0.70)分和(4.45±0.69)分,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67.00, P<0.001);治疗后3、6个月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治疗后3个月与6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6)。治疗后6个月视觉模拟量表患者满意度评价为(95.00±6.74)分。11例中有1例出现术后结节,经曲安奈德注射和按摩后缓解。 结论:微创瘢痕松解联合自体小颗粒脂肪移植治疗凹陷性瘢痕,可避免新的瘢痕形成及再次粘连,有效改善瘢痕的色泽和质地,操作简便、效果确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面部自体脂肪注射引发兔血管栓塞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对实验兔面动脉注射不同类型脂肪引起兔失明、脑梗死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机制。方法:2022年5月至2023年10月,在陕西中医药大学临床实验室选取雄性新西兰兔64只,分为8组,每组8只;分别为研磨脂肪组、脂肪颗粒组、脂肪脂质、生理盐水组,每组又分为0.2 ml组和0.4 ml组。从兔腹股沟切取脂肪,将脂肪切碎或用胶原酶Ⅰ处理,分离脂肪脂质和脂肪颗粒及其他组织。在下颌角下方沿切口暴露出兔面部动脉,将0.2 ml或0.4 ml切碎脂肪、脂肪颗粒、脂质逆行注射到各个组兔面动脉,然后在显微镜下缝合切口。术后观察和记录眼科和神经学症状,并进行视觉电生理和眼底镜检查以验证视力和眼底动脉梗阻。结果:术后2周,0.2 ml组出现眼科症状的情况分别为研磨脂肪组8只、脂肪颗粒组5只、脂肪脂质组0只、生理盐水组0只;0.4 ml组出现眼科症状的情况分别为研磨脂肪组8只,脂肪颗粒组7只、脂肪脂质组1只、生理盐水组0只。0.4 ml组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的情况分别为5、2、0、0只。接受注射后死亡情况,0.2 ml组分别为3、1、0、0只,0.4 ml组分别为8、4、0、0只。结论:给实验兔注射未经胶原酶Ⅰ处理的研磨脂肪组织更易引起严重并发症,单纯脂质进入血管不会阻塞相关动脉,脂肪体积大小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呈正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改良式自体脂肪移植治疗上睑凹陷畸形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改良式自体脂肪移植对上睑凹陷的治疗效果,旨在简化手术方法和减少并发症。方法:2014年1月至2018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对55例(女54例,男1例;年龄29~70岁,平均43.2岁)上睑凹陷患者行改良自体脂肪填充注射,将以往在上睑皮下深层注入较大团块注射方法改良为在皮下浅层片状均匀地注入细小颗粒的自体脂肪,并对术后效果及并发症进行评估。结果:55例患者均在术后即刻表现为轻度上睑臃肿和轻度短时间(7~10 d)睁眼费力,两侧对称情况较好。>8个月随访,47例患者上睑凹陷明显改善,8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包括不对称3例、上睑臃肿3例、上睑结节1例、臃肿伴不对称1例。结论:改良式自体脂肪移植手术方法操作简单,并发症较少;但上睑臃肿、不对称、结节时有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颗粒脂肪与脱细胞真皮基质微粒联合移植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索脱细胞真皮基质微粒(mADM)与颗粒脂肪联合注射后是否能提高移植物体积保留率及二者混合的适宜比例。方法:2022年11月至2023年3月,于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医院动物实验科取16只大鼠腹股沟脂肪,剪碎后与mADM分别以不同比例混合,另取15只大鼠分别在背部两侧注射不同的填充物。根据注射物的不同,分为6组,对照组为单纯颗粒脂肪组(C1组)、单纯mADM组(C2组),实验组分别为颗粒脂肪与mADM 1∶1混合组(E1组)、颗粒脂肪与mADM 2∶1混合组(E2组)、颗粒脂肪与mADM 4∶1混合组(E3组)、颗粒脂肪与mADM 6∶1混合组(E4组),每组注射0.5 ml,分别于第4、8、12周随机抽取5只取出标本检测移植物的体积,对移植物进行组织学分析并观察新生血管生成情况。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整体多组间、多时间点数据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多组间各时间点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6组移植物体积均随时间有显著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注射后的第4、8、12周,C2组体积均大于C1组,在各实验组中,E1组体积保留率最高。组织学分析显示,C2组早期无明显炎性细胞浸润,8周后逐渐发生炎症反应,C1组可见空泡形成,且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实验组中E1组炎症反应最轻微;mADM与颗粒脂肪混合注射物随mADM占比越大,其胶原纤维越多、排列越规则。6组移植物新生血管数量在移植后第4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8、12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mADM联合颗粒脂肪皮下注射能较长时间有效维持注射物的体积,且二者1∶1混合后效果较为适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