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羊水栓塞早期使用肝素治疗5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通过观察5例羊水栓塞早期应用肝素治疗的疗效来说明羊水栓塞早期使用肝素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择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医院妇产科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发生羊水栓塞的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羊水栓塞发病早期应用肝素后凝血改变情况及治疗效果.结果 5例患者中除1例行子宫次全切除外,其余均抢救成功,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结论 羊水栓塞发生后在抗过敏、解除肺动脉高压的同时早期合理使用肝素治疗能减少产妇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抢救成功率,改善救治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心脏CT三维分析在简化式左心耳封堵术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背景 简化式左心耳封堵术(LAAO)是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心脏CT三维(CT-3D)分析在LAAO术前评估和术后随访的相关研究尚少.目的 探讨CT-3D分析在简化式LAAO中的可行性、安全性、手术效率及术后随访价值.方法 前瞻性纳入 2021 年 5 月—2024 年 1 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简化式LAAO的52例患者,采用抽签方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术前行经食管心脏超声心动图(TEE)检查,研究组术前行CT-3D分析.采集患者基线资料和术中数据,包括左心耳(LAA)最大开口直径和深度,输送鞘管和LAA轴匹配率、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和曝光量、造影剂用量、封堵器一次性展开率和选择成功率、术中封堵器残余分流(PDL)以及围术期并发症等,在术后 90 d对患者进行CT-3D随访.结果 对照组和研究组均为 26 例,均使用WATCHMAN封堵器,均成功完成LAAO,均未出现严重围术期并发症.入选患者术前检查均未发现心腔内血栓.对照组LAA最大开口直径在术前TEE和术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测量值分别为(22.9±4.1)mm和(25.4±2.9)mm,两指标无相关性(r=0.374,P=0.060);对照组LAA可用深度在术前TEE和术中DSA测量值分别为(25.7±8.1)mm和(23.7±3.4)mm,两指标呈正相关(r=0.392,P=0.048).研究组LAA最大开口直径在术前CT-3D和术中DSA测量值分别为(25.0±3.3)mm和(24.9±5.8)mm,两指标呈正相关(r=0.566,P=0.003);研究组LAA可用深度在术前CT-3D和术中DSA测量值分别为(23.5±4.2)mm和(23.1±4.0)mm,两指标呈正相关(r=0.774,P<0.001).研究组输送鞘管和LAA轴匹配率[25 例(96.2%)]高于对照组[20 例(76.9%)](χ2=4.172,P=0.042);研究组房间隔穿刺时间、封堵时间、X线曝光时间、曝光量、造影剂用量均少于对照组,研究组术中微小PDL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共 37 例患者(对照组 16 例,研究组 21 例)完成术后 90 d随访,未发现器械相关血栓(DRT)或>5 mm 的PDL,部分患者封堵器未完全内皮化.结论 简化LAAO术前使用CT-3D引导能够提高手术效率,减少X线曝光时间和曝光量,降低术中微小PDL的发生率,术后随访在检测封堵器表面是否完全内皮化方面也具备一定优势.随着CT-3D在LAAO应用的进展,将来可以结合 3D打印技术,真实模拟手术过程,使LAAO手术更加安全、高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颅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对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究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患者经颅内介入栓塞术或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对症状性脑血管痉挛(symptomatic cerebral vasospasm,SCVS)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09例高分级aSAH病例资料,按治疗手段分为夹闭术组(n=54)和介入栓塞术组(n=55).夹闭术组给予颅内夹闭术治疗,介入栓塞术组给予颅内介入栓塞术治疗.分析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炎症反应、神经功能、生活质量、免疫功能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介入栓塞术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夹闭术组(P<0.05).治疗后介入栓塞术组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2(IL-2)、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低于夹闭术组(P<0.05).介入栓塞术组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免疫球蛋白IgM、IgA、IgG水平高于夹闭术组(P<0.05).介入栓塞术组并发SCVS发生率低于夹闭术组(P<0.05).结论 颅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高分级aSAH患者可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炎症反应,提高神经功能、生活质量,对免疫功能影响较小,且并发SCVS发生率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脑血管内介入与开颅手术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比较脑血管内介入与开颅手术对颅内微小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颅内微小动脉瘤病例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实验组(n=45)与对照组(n=35).对照组行开颅夹闭手术治疗,实验组行脑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动脉致密闭塞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治疗费用与治疗时间、预后情况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等指标,评价两种治疗手段差异.结果 对两组动脉致密闭塞率进行对比,实验组术后致密闭塞率为66.67%,对照组为57.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两组治疗费用对比,实验组总花费为(13.58±1.22)万元,远远高于对照组(7.65±1.14)万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实验组住院时间与康复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生活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 两种手术方式均能够有效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其中脑血管内介入手段对患者创伤较小,术后恢复速度较快,能够明显缩短住院时间与康复时间,但花费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LEO Baby支架在颅内宽颈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中的初步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LEO Baby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19年6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脑血管病科收治的21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21例患者共23个动脉瘤,其中5个位于前交通动脉,10个位于大脑中动脉分叉处,2个位于大脑中动脉M1段、3个位于M2段、3个位于大脑前动脉A3段;所有动脉瘤的颈体比均>1/2。其中,22个动脉瘤采用单纯LEO Baby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另1个采用Y形支架(LEO Baby + Neuroform EZ)栓塞。术后即刻行血管造影检查,以判断动脉瘤闭塞和支架内血流通畅情况。出院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术后3个月评估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以判断患者预后,其中≤2分为预后良好;术后6~8个月复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以判断动脉瘤闭塞和支架内血流通畅情况。结果:21例患者的手术均成功,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即刻造影显示,18个(78.3%)动脉瘤为Raymond Ⅰ级,3个(13.0%)为Ⅱ级,2个(8.7%)为Ⅲ级。2例(9.5%,2/21)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其中1例因重度肺部感染死亡;另1例因迟发性血管痉挛导致脑梗死,出院时mRS为3分。20例患者术后3个月均行mRS,其中1例为1分、1例为2分,余18例均为0分;预后均良好。16例患者的17个动脉瘤获得DSA随访,随访时间为(6.4±0.7)个月(6~8个月),其中15个为术后即刻Raymond Ⅰ级,显示闭塞完全;另2个分别为术后即刻Raymond Ⅱ、Ⅲ级,均未见瘤颈、瘤腔进一步增长。所有动脉瘤均未出现支架内狭窄或迟发性血栓形成事件。结论:初步推测LEO Baby支架应用于具有小直径载瘤动脉的颅内宽颈动脉瘤栓塞中是安全、有效的;同时为颅内位于血管分叉部和血管远端的动脉瘤治疗提供一种新的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复发性肝癌再次手术方式的选择:一项基于倾向评分匹配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本研究基于倾向评分匹配(PSM)比较挽救性肝移植(sLT)及再次肝切除(RR)的疗效,同时探讨影响复发性肝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8月宁波大学附属李惠利医院124例肝癌切除术后肝内复发再手术的患者,按照再次所行手术方式的不同,分成sLT组(46例)和RR组(78例),通过1∶1倾向评分匹配(PSM),筛选出34例患者用于数据分析,比较匹配前后两组的临床基本资料、总生存期(OS)及无瘤生存期(DFS)来探讨两种手术方式的优劣以及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匹配前sLT组的术前血清总胆红素、多发肿瘤的比例、术前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的比例及符合米兰标准的比例均要高于RR组( P<0.05),最大肿瘤直径sLT组要小于RR组( P<0.0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微血管侵犯(MVI)阳性率及术后ClavienⅢ级以上的并发症的比例均要高于RR组( P<0.05)。匹配后sLT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ClavienⅢ以上的比例均高于RR组( P<0.05);sLT组的1、3、5年OS与RR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sLT组的1、3、5年DFS与RR组相比较优( P<0.05);甲胎蛋白(AFP)≥100 μg/L是OS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方式、AFP≥100 μg/L是DFS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sLT组术前病情更重,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严重并发症率高于RR组;sLT组较RR组可取得更长的DFS,但对OS来说,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机械减容技术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机械减容技术在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介入血管外科应用Rotarex机械减容治疗的52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37例,女性15例,年龄(69.4±10.1)岁(范围:47~89岁)。病变位于髂动脉6例,股腘动脉42例,同时累及髂动脉和股腘动脉4例。所有患者应用Rotarex机械减容,残余狭窄>50%的患者同期行腔内血管成形术,部分患者应用药物涂层球囊,必要时植入支架。收集患者手术情况、并发症情况、术后靶血管再狭窄、再次手术情况等。数据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和秩和检验,并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术后靶血管通畅率。 结果:52例患者均成功行血运重建,技术成功率100%。所有患者行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11例应用药物涂层球囊扩张;24例患者植入支架共26枚(2例植入2枚支架),其中9例为髂动脉支架,15例为股腘动脉支架,支架长度为(11.3±3.3)cm(范围:6~23 cm)。术中发生远端栓塞2例,均以大腔导管抽吸方法取出栓子。1例髂动脉病变患者术后发生靶病变急性闭塞,急诊行股动脉切开取栓术,术后恢复良好。患者住院时间(4.8±1.9)d(范围:2~9 d),出院时踝肱指数为0.81±0.16,较术前的0.34±0.16明显改善( t=-25.160, P<0.01),卢瑟福分级为[ M(IQR)]1(1),较术前的3(1)明显降低( Z=-6.825, P<0.01)。中位随访时间19个月(范围:6~42个月)。随访期间,2例患者因停用抗血小板药物,分别于术后2周和2个月时发现靶血管急性血栓形成,其中1例因静息痛明显再次行血运重建,另1例因消化道出血,不能行抗凝治疗,未再次手术;4例患者死亡,死亡原因为腹腔感染1例,肺癌1例,冠心病2例;13例患者超声提示靶血管病变再狭窄>50%,均位于股腘动脉,其中3例再次行腔内治疗。本组患者术后半年、1年和2年的靶血管累积通畅率分别为94.2%、87.4%和51.4%,股腘动脉病变术后半年和1年的靶血管累积通畅率分别为92.9%和84.3%。 结论:对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采用Rotarex机械减容安全有效,与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联合应用可减少股腘动脉支架的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颈动脉体瘤无血手术切除技术探讨(附12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实现无血手术切除颈动脉体瘤的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8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2例颈动脉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2例患者均为单侧病变(左侧7例,右侧5例)。肿瘤体积最小为4.2 cm×3.0 cm×3.0 cm,最大为8.0 cm×6.5 cm×4.0 cm。12例患者中,肿瘤血供来源于颈外动脉及其分支9例,来源于颈动脉和颈内动脉2例,来源于椎动脉1例。其中,影像学Shamblin分级为Ⅱ级者7例,Ⅲ级5例。1例患者术前行选择性肿瘤供血动脉(椎动脉的肌椎动脉)栓塞术。12例患者均于显微镜下行颈动脉体瘤切除术,术后复查头颅CT、MRI观察有无脑出血、脑梗死等并发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评估血管有无闭塞、狭窄。出院后门诊随访行颈动脉超声和CT血管成像(CTA)检查,评估有无肿瘤复发、血管狭窄及卒中事件发生等。结果:12例患者均成功切除颈动脉体瘤,手术时间为(95±25)min(60~180 min)。1例Shamblin Ⅲ级患者术中出现两处颈动脉破裂,采用缝合止血,出血量为150 ml;其余11例术中出血量为(30±12)ml(20~50 ml)。术中均无输血。12例患者的病理学结果均为副神经节瘤。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12例患者中,出现暂时性舌下神经损伤1例,1例复查CTA可见颈动脉缝合处管腔轻度狭窄,无脑梗死等并发症。所有患者均完成随访,随访时间为(18±8)个月(6~36个月)。至末次随访,12例患者均未见肿瘤复发、脑梗死等,未出现死亡病例。1例暂时性舌下神经损伤患者术后6个月时伸舌偏斜、吞咽困难症状缓解。结论: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在阻断颈动脉体瘤主要血供后,沿动脉外膜-瘤体包膜界面锐性分离,在干净无血的术野内操作,保护好周围脑神经,最大程度地切除肿瘤,可以实现安全、无血地切除颈动脉体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大型和巨大型夹层动脉瘤的疗效分析: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明确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颅内大型和巨大型夹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19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等14家临床中心进行的PLUS研究中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提取其中接受PED治疗的颅内大型(最大直径为15~<25 mm)和巨大型(最大直径为≥25 mm)未破裂夹层动脉瘤患者的数据,总结其临床特征和治疗情况。术后即刻动脉瘤的闭塞程度采用O′Kelly-Marotta(OKM)分级进行评价,治疗结局通过临床随访获得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以及影像学随访结果评估。结果:研究纳入36例患者(36个动脉瘤),共置入44枚PED。仅使用PED治疗18例(50.0%),PED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18例(50.0%);使用多枚PED治疗7例(19.4%)。支架贴壁良好率为100.0%(44/44),支架调整后的释放成功率为88.9%(32/36)。术后即刻造影结果显示,OKM分级A级20例(55.6%),B级12例(33.3%),C级3例(8.3%),D级1例(2.8%)。围手术期1例(2.8%)患者出现缺血性并发症,1例(2.8%)死亡。35例患者完成临床随访,28例完成影像学随访。随访时间为(11.7±5.3)个月(3~24个月)。末次随访时,86.1%(31/36)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良好(mRS为0~1分)。OKM分级为D级的比率为92.9%(26/28),1例动脉瘤复发。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1.1%(4/36),总病死率为5.6%(2/36)。结论:使用PED治疗颅内大型和巨大型夹层动脉瘤安全、有效,短中期随访可以观察到良好的临床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使用Woven EndoBridge治疗颅内宽颈分叉部动脉瘤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使用Woven EndoBridge(WEB)治疗宽颈分叉部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9月至2018年5月使用WEB治疗的11例颅内宽颈分叉部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男性7例,女性4例,年龄(54±11)岁(范围:31~66岁)。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5例,基底动脉尖3例,大脑中动脉分叉部3例。记录患者术中及术后随访情况,采用WEB栓塞动脉瘤闭塞量表(WOS)评估动脉瘤栓塞程度。结果:11例患者术中WEB均释放良好,术中WOS A级3例,B级1例,C级7例,无术中急性并发症发生。1例患者因经济原因未行影像学随访,临床随访至术后3年,恢复良好;10例患者获得影像学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至3年,无患者出现术后靶治疗区并发症。2例术中WOS A级、1例WOS B级的患者,术后随访时WOS均为A级;7例术中WOS C级患者中,4例随访时仍为C级,3例为D级。在获得随访的3例D级患者中,1例因动脉瘤复发形态不佳、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破裂出血可能性较大接受二次栓塞治疗,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式,术后即刻效果良好;余2例虽动脉瘤复发,但动脉瘤形态良好,血流动力学稳定,故继续临床随访,未予以二期手术治疗。11例患者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使用WEB装置治疗颅内未破裂宽颈分叉部动脉瘤的手术操作简单,手术前后无需抗凝、抗血小板治疗,临床效果较好,为颅内宽颈分叉部动脉瘤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