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线粒体精氨酰tRNA合成酶基因缺陷致早发癫痫脑病二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总结2例线粒体精氨酰tRNA合成酶(RARS2)基因变异致早发癫痫脑病患儿的临床特征并进行文献复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首次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内科的2例RARS2基因变异致脑桥小脑发育不良6型(PCH6)患儿的临床特征和基因变异位点。以“RARS2”“pontocerebellar hypoplasia type 6”“early onset epileptic encephalopathy”为检索词,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及PubMed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5月),选取有RARS2基因变异且临床资料完整的文献进行复习总结该病临床特征。结果:2例(例1男、例2女)患儿分别在2月龄和29日龄以早发癫痫脑病起病,临床表现为癫痫、发育落后、小头畸形和血乳酸升高。例2还伴有生后呼吸困难、低血糖、代谢性酸中毒。2例患儿起病时头颅磁共振成像均正常,分别在4月龄(例1)和8月龄(例2)复查提示大、小脑萎缩,无脑桥萎缩改变。全外显子测序发现例1(p.Arg560His, p.Arg6His)和例2(p.Arg254Trp, p.Phe5Ser)在RARS2基因杂合变异,均为未报道的新变异。检索符合条件的英文文献17篇,无中文文献。排除资料不全病例,共有20个家系34例PCH6(包括本组2例)。所有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发育落后,94%(32/34)在3月龄内起病,93%(28/30)伴发癫痫,89%(25/28)有渐进性小头畸形。药物难治性癫痫占71%(20/28)。共发现31个变异位点,以错义变异为主(68%,21/31)。结论:RARS2基因变异致PCH6多于3月龄内发病,以早发癫痫脑病为特征,多数为药物难治性癫痫,伴发育落后、小头畸形和乳酸升高,头颅磁共振成像提示大脑或脑桥小脑渐进性萎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一例脑桥小脑发育不全6型胎儿的 RARS2基因变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对1例小脑发育不良、侧脑室增宽引产胎儿进行基因变异检测,明确其可能的致病原因。方法:获取引产胎儿皮肤组织标本和其父母的外周血样本,对胎儿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应用PCR及Sanger测序对可疑致病位点进行验证。结果:产前超声提示胎儿NT增厚(0.4 cm)和侧脑室增宽,磁共振显示胎儿幕下脑发育不良。全外显子组测序结果显示胎儿 RARS2基因存在c.1A>G和c.1564G>A复合杂合变异,其中c.1A>G变异为已知致病性变异,c.1564G>A为尚未报道过的变异,分别遗传自父母。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c.1564G>A变异为可能致病性变异(PM2+PM3+PP3+PP4)。 结论:RARS2基因的c.1A>G和c.1564G>A复合杂合变异可能是患儿的致病原因,新变异的检出丰富了 RARS2基因的变异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MRI下蜗神经未见显示人工耳蜗植入患者影像学特点及术后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了解MRI下内听道内蜗神经未见显示的人工耳蜗植入患者的颞骨CT及内耳MRI影像学特点,观察其术后听觉及言语康复效果,探讨影像学测量指标与术后效果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4年5月至2018年10月在山东省耳鼻喉医院行人工耳蜗植入的蜗神经发育不良患儿共88例,排除伴有耳蜗发育畸形的患儿,仅保留耳蜗结构正常且MRI下内听道内蜗神经未见显示的蜗神经发育不良患者,共64例,其中双侧植入4例,共68耳。患儿植入时年龄范围1~6岁,平均2.8岁。人工耳蜗为澳大利亚Cochlear公司产品(型号包括24RECA和512)。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内耳MRI和颞骨CT扫描,影像学评估指标包括颞骨CT下蜗神经管宽度、内听道宽度,内耳MRI下桥小脑角处位听神经直径、面神经直径以及面神经与位听神经的直径比。分别于术后12、24和36个月时进行听觉言语功能评估,包括听觉行为分级问卷(Categories of Auditory Performance,CAP)和语言可懂度分级评估问卷(Speech Intelligibility Rating,SIR)及助听听阈测试。采用SPSS 13.0软件对术后助听听阈、CAP、SIR结果与影像学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64例蜗神经未见显示患者中,有CT资料的56耳显示颞骨CT中蜗神经管宽度为(0.72±0.30)mm(均数±标准差,下同),内听道宽度为(4.07±1.10)mm;有MRI资料的66耳显示内耳MRI桥小脑角处位听神经的直径为(1.58±0.27)mm,面神经的直径为(1.57±0.27)mm,面神经与位听神经的直径比为(1.02±0.23)。术后12、24及36个月时平均助听听阈分别为(46.8±2.5)dB HL、(40.7±0.8)dB HL和(36.8±1.5)dB HL,即术后助听听阈随植入时间的延长而不断降低。术前和术后12、24及36个月时CAP得分分别为(1.0±1.0)分、(3.8±1.4)分、(4.5±1.4)分和(5.1±0.7)分,即术后听觉功能不断提高。术前和术后12、24及36个月时SIR得分分别为(1.1±0.3)分、(1.9±0.9)分、(2.5±0.9)分和(2.9±0.6)分,即术后语言清晰度缓慢提升。术后24个月时的助听听阈与颞骨CT的内听道宽度呈负相关( r=-0.349, P=0.037),术后36个月时的助听听阈与内耳MRI桥小脑角处面听比呈正相关( r=0.740, P=0.001)。 结论:MRI下内听道内蜗神经未见显示的蜗神经发育不良患儿可以从人工耳蜗植入中获益,术后的听觉及言语功能较术前均有明显进步,且随开机时间的延长不断提高。患者颞骨CT内听道宽度及内耳MRI桥小脑角处面神经与位听神经直径的比值可能与术后远期助听听阈有一定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儿童线粒体疾病相关癫痫62例的临床和遗传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总结儿童线粒体疾病相关癫痫的临床特点和遗传特征.方法 对2011年10月至2018年12月在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内科就诊,基因确诊的62例线粒体疾病相关癫痫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对癫痫控制情况进行随访,按治疗结果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应用t检验或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62例中男33例、女29例,发病年龄为3.38(0~12.00)岁;癫痫发作类型以局灶性运动发作最多(68%,42例),其余依次为全面性或继发性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32%,20例),肌阵挛发作(23%,14例),痉挛发作(7例),强直发作(4例),失神、失张力、阵挛发作各1例;癫痫持续状态16例(26%),其中持续性部分性癫痫6例;52%(32例)的患儿有2种或2种以上发作类型.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MELAS)29例,Leigh综合征(LS)11例,联合氧化磷酸化缺乏症6例,肌阵挛癫痫伴破碎红纤维5例,Alpers综合征4例,脑桥小脑发育不良6型、线粒体缺失综合征9型各2例,ACAD9基因缺陷致线粒体复合物Ⅰ缺乏症、进行性空泡脑白质病、生物素酶缺乏症各1例.线粒体DNA(mtDNA)变异40例(65%),其中26例为m.3243A>G变异,6例为m.8344A>G变异,3例为m.8993T>G/C变异,m.3271T>C、m.3481G>A、m.3946G>A、m.13094T>C、m.14487T>C变异各1例;核DNA(nDNA)变异22例(35%),其中编码线粒体氨酰tRNA合成酶的基因7例,POLG基因和编码复合物Ⅰ的基因各4例,SUCLG1、SDHA基因各2例,PDHA1、BTD、TRIT1基因各1例.随访43例,随访时间为20(3~84)个月,其中癫痫治疗有效组19例(44%),无效组24例(56%).癫痫治疗有效组与无效组起病年龄、发作时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42(0~11.50)岁比0.92(0~9.50)岁,0(0~7.00)年比0(0~4.83)年,t=1.662、0.860,P=0.104、0.395].有效组与无效组使用抗癫痫药数量<2种的例数分别为12例和9例,≥2种分别为7例和15例、癫痫首发例数分别为13例和15例、非首发分别为6例和9例、mtDNA变异例数分别为14例和11例,nDNA变异例数分别为5例和13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794、0.164、3.380,P=0.095、0.686、0.066).结论 儿童线粒体疾病相关癫痫发作类型多样,以局灶性运动发作最常见,其次为全面性或继发性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多数患儿存在2种以上发作类型.MELAS是最常见的临床表型,其次为LS;基因变异以mtDNA变异为主,其中m.3243A>G变异是最常见的热点变异,其次为编码线粒体氨酰tRNA合成酶的基因变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急性后循环脑梗死(acutepos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ion,APCI)是一种与后循环动脉(包括颅内外椎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及其分支)狭窄、灌注不足、原位血栓形成或栓塞相关的急性缺血性临床综合征,占所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20%~25%[1-2].与前循环比较,后循环的解剖结构更为复杂,其中以脑干最为特殊,因为走行于脑干的运动及感觉神经纤维分布密集、核团多[3].并且后循环的血管变异更为常见,如椎动脉发育不良、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基底动脉弯曲、椎动脉直接延续为小脑下后动脉等[4-6].有研究显示,急性前循环脑梗死与APCI在病因和危险因素方面存在较大差异[7].与前者比较,后者远期预后差[胡.有研究显示,定量磁共振血管成像测量症状性椎动脉和(或)基底动脉狭窄率≥50%或闭塞患者后循环区域大血管的血流状态,是评估其预后的有力指标[9].另外,高分辨率MRI作为一种新型成像工具,不仅可以清晰的显示基底动脉管壁斑块的位置,有助于鉴别脑桥梗死的病因分型,还可以评估APCI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10-12].以上的影像学进展为我们进一步研究APCI提供了可能性.现将APCI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RARS2基因变异一家系报告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RARS 2基因变异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一家系2例RARS 2基因变异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患儿为姐妹,均于4月龄起病,表现为喂养困难、顽固性局灶性癫痫发作、四肢肌张力减低、小头畸形,血乳酸一过性升高;头颅磁共振示双侧大脑半球萎缩,右侧颅板下出血,右侧基底节区异常信号.先证者检测到RARS 2基因复合杂合变异,NM_020320 c.1157 G>T(p.R 386 L),NM_020320 c.1210 A>G(p.M 404 V).先证者姐姐首次基因检测无发现,再次分析发现RARS 2基因同样变异,并于1岁4月龄死亡.检索到相关文献19篇,包括本家系2例共37例患儿.其中男37.2%、女62.8%,大多在6月龄内起病;临床表现有癫痫发作,精神运动发育停滞或倒退,喂养困难,肌张力减低,小头畸形;大部分患儿血、脑脊液乳酸增高及脑桥小脑发育不良.共发现RARS 2基因33个变异位点.结论 RARS 2基因变异的临床表现有顽固性癫痫发作、喂养困难、精神运动发育迟滞或倒退、小头畸形、肌张力减低,部分患儿无桥脑小脑发育不良,预后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