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中切口联合固定并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病变的中长期随访结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正中切口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瞄准器引导下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腰椎单节段和两节段病变的中长期随访结果,并分析该技术的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共72例采用正中切口入路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瞄准器引导下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的腰椎单节段和两节段病变患者,并获得>5年随访且资料完整,其中男28例,女44例;年龄(51.23±10.16)岁(范围24~72岁)。病程(46.5±47.60)个月(范围8~360个月);疾病类型: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2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原位复发8例、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11例、腰椎管狭窄症14例、腰椎退行性滑脱(Ⅰ度)10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3例。单节段病变55例,两节段病变17例。病变部位:L 3,4 2例,L 4,5 43例,L 5S 1 10例,L 3,4及L 4,5 11例,L 4,5及L 5S 1 6例。均采用正中切口显露、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瞄准器引导下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观察其5年或以上随访结果和并发症情况。 结果:术中未出现硬脊膜损伤和脑脊液漏,出现椎弓根入点处骨折3例、终板损伤4例;切口皮肤无坏死、无感染。神经根损伤1例,考虑为椎弓根螺钉位置不正确顶压所致,予螺钉调整术。获得(81.52±12.34)个月(范围60~108个月)的随访,未发现有症状的深静脉栓塞。随访过程中出现融合器沉降17例23个节段。术后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均获得较好的恢复,但在随访中出现明显的丢失。所有节段均获得椎间融合,融合率为100%。未发现内固定松动或断裂,椎间融合器无移位。出现邻近节段退变4例。腰痛VA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5.45±0.87)分至末次随访时的平均(0.72±0.54)分,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4.658, P<0.05)。JOA评分由术前的平均(12.77±2.57)分提高到最后随访时的平均(27.1±1.68)分,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0.131, P<0.05)。 结论:正中切口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瞄准器引导下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腰椎单节段或两节段病变,既有操作的便利性、快捷性、安全性,亦有生物力学方面的优势,且中长期随访结果良好、邻近节段退变率低、无严重并发症或永久性损害,可作为部分腰椎病变固定融合的较好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斜外侧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固定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疾病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斜外侧椎间融合(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治疗腰椎固定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疾病(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is)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家医院2015年6月至2018年12月采用OLIF治疗的31例ASDis的患者资料,男17例、女14例,年龄(65.7±3.4)岁(范围59~75岁)。既往行单节段固定融合19例,双节段固定融合11例,三节段固定融合1例;原固定融合部位:L 1,2 1例、L 3,4 3例、L 4,5 11例、L 5S 1 4例、L 3~L 5 6例、L 4~S 1 5例、L 3~S 1 1例;初次固定融合术至入院时间为(82.5±45.5)个月(范围24~180个月)。ASDis发生于固定融合节段近端28例,发生于远端3例。ASDis类型: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11例,腰椎管狭窄症15例,腰椎退行性滑脱2例,退行性侧后凸畸形3例。ASDis发生部位:L 2,3 6例、L 3,4 12例、L 4,5 6例、L 1~L 3 3例、L 2~L 4 1例、L 1~L 4 3例。入院时腰椎内固定已取出3例,存留28例。采用Stand-alone OLIF 19例、OLIF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8例、OLIF联合皮质骨螺钉固定4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腰痛和腰椎功能,观察影像结果和并发症。 结果:31例随访时间(23.6±9.6)个月(范围12~60个月);手术时间(73.8±25.3)min(范围40~180 min);术中出血量(86.2±67.4)ml(范围20~310 ml),每个节段平均出血量24.8 ml。术中出现节段静脉损伤1例、终板损伤7例,术后出现一过性髂腰肌无力2例、大腿疼痛麻木1例、不全性肠梗阻1例,无一例出现切口皮肤坏死和感染等并发症。腰痛VAS评分由术前(5.9±1.9)分降至末次随访时的(1.4±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8.47, P<0.001);ODI指数由术前的45.2%±5.7%降低至末次随访时的13.8%±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92, P<0.001)。椎间隙高度由术前的(8.7±1.6)mm增加至术后的(11.4±1.9)mm及末次随访时的(9.9±1.8)mm,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15, P=0.007),末次随访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1)。随访过程中出现融合器沉降13例、融合器移位1例,无一例出现内固定松动或断裂。椎间融合率为94%(29/31),并发症发生率为42%(13/31)。 结论:ASDis是腰椎固定融合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多需采用手术治疗。OLIF创伤小、融合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是治疗邻近节段疾病的可靠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YESS手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活动度和肢体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后外侧入路(YESS)手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活动度及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聊城二院(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年4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4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74例。对照组予椎板开窗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YESS手术治疗。比较两组腰椎活动度、功能障碍指数量表(ODI)评分、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7 d,观察组腰椎前屈、腰椎后伸、腰椎左侧屈、腰椎右侧屈活动度分别为(87.45±7.38)°、(26.87±3.41)°、(28.58±3.41)°、(28.39±3.41)°,均大于对照组的(68.98±6.51)°、(15.69±3.23)°、(18.69±2.32)°、(14.56±2.96)°( t=16.15、20.48、20.63、26.35,均 P < 0.001)。术后7 d,两组ODI评分均低于术前(均 P < 0.05);观察组ODI量表各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t=49.13、50.20、54.78、37.79、32.04、36.68、43.69、28.92、39.31、64.12,均 P < 0.001)。两组围术期切口感染、神经损伤、脑脊液漏、腰椎滑脱及足下垂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意义(均 P > 0.05)。 结论:椎间孔镜YESS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助于提升患者腰椎活动度,减轻患者功能障碍,手术安全性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显微镜辅助微创前路腰椎间盘切除零切迹融合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显微镜辅助微创前路腰椎间盘切除减压零切迹融合术(anterior lumbar discectomy and fusion,ALD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方法:设计、制作前路腰椎撑开器,作用为维持椎间隙撑开并显露椎间隙后缘。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采用该术式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41例,男19例,女22例;年龄29~71岁,平均42.1岁。临床表现均为顽固性腰痛。影像学表现为腰椎间盘明显退变、椎间隙狭窄。腰椎间盘突出伴终板炎7例,腰椎管狭窄伴失稳16例,腰椎滑脱18例。病变节段:L 2,3 1例,L 3,4 3例,L 2~L 4 1例,L 4,5 17例,L 5S 1 19例。L 2~L 4行腹直肌旁斜切口,L 4~S 1行正中偏左横切口,腹膜外入路显露椎间盘,切除椎间盘内容物后撑开椎间隙,安置自制撑开器,显微镜下切除突出的椎间盘髓核组织、后纤维环及椎体后缘骨赘行充分减压,椎间植入自锚式融合器。主要观察指标为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椎间隙高度、椎间隙前凸角度及滑脱率。 结果:4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70~120 min,平均为90 min;术中出血量15~70 ml,平均为30 ml;均未发生神经或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时间为12~36个月,平均18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自术前(6.4±2.3)分降低至(1.1±0.9)分,ODI自术前44.9%±16.9%降低至5.8%±4.7%,椎间隙高度自术前(7.2±2.8)mm恢复至(12.1±2.1)mm,椎间隙前凸角度自术前6.9°±4.8°恢复至10.1°±4.6°。末次随访时X线片示椎间隙高度、椎间隙前凸角度均明显恢复,融合器明显无移位或下沉,植骨块模糊。18例滑脱患者滑脱率自术前16.6%±9.3%降至7.6%±5.3%,平均改善率为54.2%。结论:显微镜辅助微创ALD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能够达到充分减压和零切迹重建,近期效果优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自锚式腰椎侧方椎体间融合术在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自锚式腰椎侧方椎体间融合术(self anchored 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SA-L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9年1至12月采用SA-L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41例,男18例,女23例;年龄(59.6±11.3)岁(范围49~77岁)。诊断包括腰椎失稳伴椎管狭窄17例、椎间盘退变性疾病8例、退变性滑脱8例、退变性侧凸5例、融合术后翻修3例,其中5例伴骨质疏松;责任节段包括L 2, 3 2例、L 3, 4 11例、L 4, 5 20例、L 2~L 4 3例、L 3~L 5 5例。手术采用侧卧位,取椎间隙中点斜向腹侧6 cm小切口,经腹膜外入路显露腰大肌前缘,向背侧牵开腰大肌,切除椎间盘及处理椎间隙,试模撑开,经同切口取髂骨填充融合器,正侧方植入融合器,以融合器远侧和近侧嵌片锚定融合器与相邻椎体。术后评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融合器位置、腰椎前凸角、椎间隙高度和滑脱率。 结果:手术时间(79.0±19.5)min(范围60~100 min);术中出血量(38.0±28.2)ml(范围15~70 ml)。术后随访(10.6±4.6)个月(范围4~15个月)。41例患者VAS评分由术前(6.2±2.1)分降低至术后3个月(1.9±1.2)分、末次随访时(1.6±1.1)分,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07.48, P=0.00);末次随访时VAS改善率为73.9%±16.4%,各病因组改善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13 , P=0.97)。ODI由术前47.8%±15.1%降低至术后3个月14.6%±10.5%、末次随访时11.0%±7.3%,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29.29 , P=0.00);末次随访时ODI改善率为75.8%±16.9%,各病因组改善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01, P=0.99 )。腰椎X线片示脊柱序列明显恢复,融合器无移位或脱位。7例出现融合器下沉2~3 mm,除1例肥胖患者一过性腰痛外均无明显临床症状。末次随访时腰椎前凸角由术前36.4°±10.2°恢复至48.0°±10.7°,椎间隙高度由术前(8.3±2.5)mm恢复至(11.3±3.3)mm, 8例腰椎滑脱患者滑脱率由术前19.7%±4.4%减少至9.3%±5.3%,手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SA-L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可以增加单纯LLIF的即刻稳定性,避免后路内固定,术后近期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腰椎斜外侧椎间融合术中终板损伤的原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治疗腰椎病变术中终板损伤的特点,分析其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五个医疗中心2014年10月至2017年12月采用Stand-alone OLIF或OLIF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病变术中出现终板损伤的35例患者临床资料。男7例,女28例;年龄(62.8±8.13)岁(范围:51~78岁)。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2例、腰椎管狭窄症10例、腰椎退行性滑脱症17例、腰椎峡部裂伴或不伴椎体滑脱症2例、腰椎退行性侧凸4例。L 3,4 2例、L 4,5 21例、L 2~4 3例、L 3~5 4例、L 2~5 3例、L 1~5 2例。术前骨密度:T值>-1 SD 7例、T值-1~ -2.5 SD 24例、T值<-2.5 SD 4例。其中高髂嵴5例。融合节段:单节段25例、双节段5例、三节段3例、四节段2例。术中均发生终板损伤,共发生于39个椎间隙40个终板,1个椎间隙上、下终板均有损伤,余为单终板损伤;上终板损伤35个、下终板损伤5个;合并椎体骨折3例。发生终板损伤节段融合器位于Ⅰ~Ⅱ区3枚、Ⅱ~Ⅲ区31枚、Ⅲ~Ⅳ区5枚。主要观察指标为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椎间隙高度及融合器位置等。 结果:术中损伤终板的原因包括患者合并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28例、术者操作不当9例、髂嵴过高5例、终板解剖形态变异5例、椎间隙明显狭窄4例、使用的融合器偏大3例及混合因素12例。所有患者获得(18.5±8.1)个月的随访。随访期间发生融合器横向移位3例,Stand-alone OLIF 1例、OLIF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2例。35例均出现融合器不同程度的沉降,其中7例行Stand-alone OLIF者二期附加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隙高度术后均获得良好地恢复,与术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末次随访时出现较大的丢失,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腰痛VAS评分由术前(6.6±2.2)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1.3±0.74)分,ODI由术前36.3%±7.4%恢复至末次随访时9.6%±3.5%。末次随访时除3例不能明确外,余获得椎间融合,融合率为91.4%。结论:OLIF术中终板损伤的发生率较高,终板损伤既有患者自身的因素,也有手术操作的原因。终板损伤与随访期间椎间隙高度下降、融合器沉降或移位密切相关,部分病例可能需要再次手术,故需加强终板损伤的预防,一旦出现应采取及时、有效的处理,并严密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责任节段上位固定椎与邻近上位椎体不稳的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手术策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术前存在责任节段上位固定椎(upper instrument vertebra,UIV)与邻近上位椎体(UIV+1)不稳定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中远期疗效及UIV与UIV+1不稳定的手术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脊柱外科接受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固定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的265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病历资料,男119例、女146例,年龄(64.93±9.76)岁(范围32~86岁)。在术前动力位X线片上测量UIV与UIV+1节段的矢状面成角(sagittal angulation,SA)和矢状面平移(sagittal translation,ST),将SA>10°或ST>2 mm的患者纳入不稳定组,再根据是否行包括UIV+1的扩大融合术分为不稳定非扩大手术组与不稳定扩大手术组,其余患者纳入稳定组。对比三组患者的影像学参数,末次随访SA、ST与术前的差值记作△SA、△ST;记录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29分法)并计算JOA评分改善率评估临床疗效。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术前影像学指标与末次随访JOA评分改善率的相关性,应用受试者工作(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确定术前SA和ST的临界值。结果:全部患者随访(73.53±12.92)个月(范围61~108个月)。稳定组124例,男61例、女63例,年龄(64.31±9.83)岁(范围44~82岁);不稳定非扩大手术组59例,男22例、女37例,年龄(65.76±11.01)岁(范围32~86岁);不稳定扩大手术组82例,男36例、女46例,年龄(65.26±8.68)岁(范围47~80岁)。末次随访时不稳定非扩大手术组△SA为0.90°±1.97°、△ST为(0.77±1.27)mm,高于稳定组的0.25°±1.57°和(0.34±0.3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564, P<0.001; t=2.311, P=0.022)。末次随访时不稳定非扩大手术组VAS评分为(2.28±0.83)分、ODI为5.91%±3.46%、JOA评分为(24.11±1.78)分、JOA评分改善率为60%,低于稳定组的(1.51±0.69)分、3.71%±1.75%、(27.33±1.91)分、83%和不稳定扩大手术组的(1.46±0.83)分、3.46%±1.81%、(26.48±1.66)分、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2.117, P<0.001; F=24.827, P<0.001; F=92.658, P<0.001; F=93.341, P<0.001)。相关分析显示JOA评分改善率与术前SA呈低等强度负相关( r=-0.363, P<0.001),与术前ST呈中等强度负相关( r=-0.596, P<0.001)。以JOA评分改善率为状态变量,ROC曲线分析确定术前SA临界值为11.5°、ST临界值为1.85 mm。 结论:术前存在责任节段UIV与UIV+1不稳定(SA>10°或ST>2 mm)会在TLIF术后远期随访期间出现加重。术前UIV与UIV+1节段SA>11.5°、ST>1.85 mm时采用包括UIV+1的扩大固定融合术能够保证中远期随访的手术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保留棘上韧带连续性的椎板回植术在治疗腰椎管内良性肿瘤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保留棘上韧带连续性的椎板回植技术在治疗腰椎管内良性肿瘤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在漯河市中心医院脊柱骨科行保留棘上韧带连续性的椎板回植技术治疗的23例腰椎管内良性肿瘤患者资料。术后所有患者随访12~23个月,采用末次随访时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进行疗效评价。采用X线片、CT及MRI结果进行影像学评价。结果:23例患者人均回植椎板数1~4个,平均2.2个。手术时间为(77.2±22.7) min,范围为67~146 min;术中出血量为(127.0±32.6) mL,范围为90~290 mL。所有患者肿瘤均切除完整,术后2例出现脑脊液漏,经补充电解质及切口局部加压处理后切口愈合。未出现脊髓损伤、硬膜外血肿、感染等相关并发症。患者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升至(23.22±2.47)分,与术前[(11.85±1.38)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8.505, P<0.001)。其中疗效优10例、良9例、中4例,优良率为82.6%。影像学指标方面,末次随访时腰椎前曲角(LLA)为(51.58±2.39) °,与术前[(52.24±3.17)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672, P=0.505)。影像学结果示肿瘤未复发,同时腰椎无滑脱不稳、椎板无移位、椎管容积未缩小。 结论:采用保留棘上韧带连续性的椎板回植技术治疗腰椎管内良性肿瘤可恢复腰椎管的正常解剖结构,具有无骨量丢失、术后腰椎曲度维持良好的优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腰椎峡部裂脊柱解剖学相关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腰椎峡部裂是指腰椎单侧或双侧椎弓上下关节突和横突移行区之间的骨质损伤,是导致患者下腰痛的常见病因,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腰椎峡部裂的发生发展机制较为复杂,峡部遭受长期应力磨损和突发外力损伤是主要病因。同时,脊柱解剖学相关危险因素是导致腰椎峡部裂的重要病因。充分认识腰椎峡部裂的发病机制、早期识别高危人群并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可降低其发生率。为此,笔者从脊柱解剖学相关的遗传易感因素、局部解剖因素和整体脊柱骨盆序列因素3个方面对腰椎峡部裂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峡部裂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脊柱骨盆参数探讨腰椎峡部裂患者椎弓根-关节突的形态特点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基于脊柱骨盆参数分析腰椎峡部裂患者椎弓根-关节突形态学特点,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20年5月至2023年1月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L 5峡部裂患者121例(峡部裂组)、L 4,5退行性滑脱患者108例(滑脱组)以及L 4,5正常但L 5S 1椎间盘突出的患者100例(对照组),均行腰椎X线片及CT三维重建检查。在站立中立位腰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椎体滑移率(percentage of slip,SP)和脊柱骨盆参数,包括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和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在腰椎CT三维重建像上测量L 4和L 5椎弓根-关节突关节的形态参数,包括关节突关节角(facet joint angle,FJA)、椎弓根-关节突关节角(pedicle facet angle,PFA)、关节突关节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分级和关节突关节不对称性(facet joint tropism,FT)。比较峡部裂组、滑脱组和对照组脊柱骨盆参数、椎弓根-关节突关节形态参数的差异,分析各组组内脊柱骨盆参数和L 4和L 5椎弓根-关节突关节形态参数的相关性,比较各组内L 4和L 5椎弓根-关节突关节形态参数的差异。 结果:峡部裂组、滑脱组和对照组患者SS、LL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1.910, P<0.001; F=22.439, P<0.001),峡部裂组患者SS、LL最大,滑脱组次之,对照组最小。三组间椎弓根-关节突关节形态参数比较结果显示,峡部裂组L 4 FJA最大,对照组次之,滑脱组最小( F=344.791, P<0.001);滑脱组L 4 PFA最大,峡部裂组次之,对照组最小( F=193.725, P<0.001);滑脱组L 4关节突关节OA分级明显重于峡部裂组和对照组( H=467.925, P<0.001),而峡部裂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各组内SS、LL与FJA均呈负相关,而SS、LL与PFA均呈正相关( P<0.05);各组内L 4 FJA均小于L 5,L 4 PFA均大于L 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峡部裂组L 4关节突关节OA分级明显轻于L 5( Z=7.043, P<0.001),滑脱组L 4关节突关节OA分级明显重于L 5( Z=11.868, P<0.001),对照组L 4与L 5关节突关节OA分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0.556, P=0.578)。 结论:腰椎峡部裂患者具有更大的SS和LL,其椎弓根-关节突形态学特点的明显变化提示腰椎局部受到生物应力作用更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