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Tc m-MDP全身骨显像诊断肿瘤相关性骨软化症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女,37岁,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背部及右下肢疼痛,影响行走。就诊于本院骨科门诊,门诊体格检查见患者步态不稳,拖腿行走,下蹲后可站立,腰椎活动受限。为明确腰腿痛原因,患者行腰椎MRI、骶髂关节X线摄影和全身骨显像。腰椎MRI提示多发椎体终板炎,L 3~L 5椎间盘膨出,L 3~L 5棘间韧带变性。骶髂关节X线摄影提示右侧骶髂关节间隙变窄。 99Tc m-亚甲基二膦酸盐(methylene diphosphonate, MDP)全身骨显像(图1)示中下段胸椎及腰椎上终板显像剂摄取增高,双侧胸锁关节、双侧多根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区摄取增高,双侧骶髂关节及耻骨联合摄取增高,另在右侧第10后肋、左侧第10肋椎关节区、右侧腓骨上段、右侧下颌骨等见多处摄取增高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保留棘上韧带连续性的椎板回植、神经根管扩大术治疗腰椎退变疾病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保留棘上韧带连续性的椎板回植、神经根管扩大术治疗腰椎退变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至2018年漯河市中心医院行手术治疗的腰椎退变疾病患者的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采用超声骨刀行保留棘上韧带连续性的椎板回植、腰椎间盘切除、神经根管扩大术的为治疗组(17例),采用全椎板切除、神经根管扩大、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内固定术(PLIF)的为对照组(28例)。所有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7.8个月(12~27个月)。应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腰痛29分评分标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对两组手术前后临床疗效进行主、客观比较评价;采用腰椎动力位片及测量腰椎Cobb角进行影像学评价,记录末次随访时相邻节段退变(ASD)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JOA评分、VAS评分及腰椎Cobb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缩短,术中出血量亦较对照组减少,术后卧床时间亦较对照组短[(79±14)比(118±17) min、(151±38)比(324±70)ml和(3.4±0.7)比(4.3±1.0)d, t=-8.508、-10.724、-3.244,均 P<0.0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术后引流量也明显减少( t=-5.637, P<0.01)。术后1年两组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而治疗组VAS评分优于对照组( P<0.05)。与对照组相比,术后1年治疗组腰椎Cobb角明显增加(55.3°±3.2°比38.4°±6.2°, t=10.391, P<0.05)。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无内植物松动、断裂发生。 结论:采用超声骨刀行保留棘上韧带连续性的椎板回植、神经根管扩大术治疗腰椎退变疾病,可取得与全椎板切除减压、PLIF相同的临床疗效,且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术后腰椎曲度得到良好维持、减少相邻节段退变等优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保留近端上半椎板减压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及其对预防邻近节段退变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保留近端上半椎板减压腰椎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及其对预防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0年2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采用保留近端上半椎板、上半棘突和近侧棘上、棘间韧带减压术联合内固定融合治疗且获得2年以上随访的腰椎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患者124例(保留组),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行腰椎全椎板切除减压术联合内固定融合治疗的腰椎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患者130例作为对照(全切组)。保留组男60例、女64例,年龄(58.3±10.3)岁,巨大腰椎间盘突出50例、腰椎间盘突出伴骨化11例、单纯腰椎管狭窄10例、退变性腰椎滑脱53例;全切组男62例、女68例,年龄(59.6±9.2)岁,巨大腰椎间盘突出51例、腰椎间盘突出伴骨化13例、单纯腰椎管狭窄11例、退变性腰椎滑脱55例。对两组患者手术节段数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椎板保留范围、切除范围、硬膜囊面积及矢状面参数进行比较。末次随访时评估融合情况、邻椎稳定性及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发生率。使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保留组随访时间为(30.5±5.4)个月,全切组为(31.0±5.8)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63, P=0.528)。在单节段手术患者中,保留组的手术时间[(173.6±47.3)min]、出血量[(351.7±102.0)ml]和术后住院时间[(7.8±3.1)d]均低于全切组[分别为(196.2±34.2)min、(401.9±97.2)ml、(9.9±3.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93, P=0.004; t=2.69, P=0.008; t=3.26, P<0.001)。两组硬膜囊面积术后均得到明显改善,但保留组的椎板切除范围[(22.8±4.5)mm]小于全切组[(29.5±4.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62, P<0.001)。保留组双节段与三节段患者的上述指标均优于全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术后的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和腰椎前凸角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 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融合等级均达到Bridwell Ⅰ、Ⅱ级。保留组邻椎不稳比例(11.3%,14/124)低于全切组(22.3%,29/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5.48, P=0.019);保留组ASD总发生率(20.9%,26/124)低于全切组(36.2%,47/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7.15, P=0.008);保留组中影像学ASD(16.9%,21/124)、症状性ASD(4.0%,5/124)和手术ASD(0,0/124)均低于全切组[分别为25.4%(33/130)、9.3%(12/130)、1.5%(2/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8.20, P=0.027)。两组患者ODI和腰、腿痛VAS评分均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时保留组的ODI和腰、腿痛VAS评分与全切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保留近端上半椎板减压术可以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达到与传统减压术相当的减压效果,同时能够降低邻椎不稳及ASD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保留棘上韧带连续性的椎板回植术在治疗腰椎管内良性肿瘤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保留棘上韧带连续性的椎板回植技术在治疗腰椎管内良性肿瘤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在漯河市中心医院脊柱骨科行保留棘上韧带连续性的椎板回植技术治疗的23例腰椎管内良性肿瘤患者资料。术后所有患者随访12~23个月,采用末次随访时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进行疗效评价。采用X线片、CT及MRI结果进行影像学评价。结果:23例患者人均回植椎板数1~4个,平均2.2个。手术时间为(77.2±22.7) min,范围为67~146 min;术中出血量为(127.0±32.6) mL,范围为90~290 mL。所有患者肿瘤均切除完整,术后2例出现脑脊液漏,经补充电解质及切口局部加压处理后切口愈合。未出现脊髓损伤、硬膜外血肿、感染等相关并发症。患者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升至(23.22±2.47)分,与术前[(11.85±1.38)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8.505, P<0.001)。其中疗效优10例、良9例、中4例,优良率为82.6%。影像学指标方面,末次随访时腰椎前曲角(LLA)为(51.58±2.39) °,与术前[(52.24±3.17)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672, P=0.505)。影像学结果示肿瘤未复发,同时腰椎无滑脱不稳、椎板无移位、椎管容积未缩小。 结论:采用保留棘上韧带连续性的椎板回植技术治疗腰椎管内良性肿瘤可恢复腰椎管的正常解剖结构,具有无骨量丢失、术后腰椎曲度维持良好的优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改良后路双开门颈椎椎管成形术后十年以上的随访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改良棘突纵割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spinous process splitting laminoplasty using coralline hydroxyapatite, SLAC)的长期临床疗效及其并发症。方法:回顾性纳入2005年5月至2011年7月行SLAC手术治疗的患者,收集围手术期资料,并进行随访研究,共纳入病例165例。男115例,女50例;年龄(56.5±11.4)岁(范围26~84岁),随访时间(136.5±23.2)个月(范围108~182个月)。采用改良日本骨科协会(modified 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m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价患者临床疗效,影像学评估指标为患者的颈椎曲度和颈椎活动度变化,并记录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mJOA评分由术前的(11.4±2.9)分改善至术后早期(15.0±1.8)分,mJOA改善率为63.5%;但在末次随访时下降到(14.0±2.5)分( F=77.096, P<0.001),mJOA改善率降至50.8%。NDI由术前19.2%±14.4%,下降到术后早期的13.0%±15.0%,但末次随访时上升到14.0%±14.9%( F=6.915, P<0.001)。颈椎曲度方面,C 2~C 7 Cobb角由术前的14.8°±9.1°下降到11.1°±10.5°,至末次随访时维持在11.0°±10.1°( F=1.083, P=0.342)。颈椎活动度术后下降明显,主要是前屈时颈椎活动明显受限,前屈位C 2~C 7 Cobb角由术前的-19.8°±13.6°下降至末次随访时的-3.7°±10.6°( P< 0.001)。共72例(44.0%)术后发生并发症。6例(3.6%)患者在随访期间出现神经症状加重,mJOA评分下降3分以上。62例(37.6%)患者出现轴性症状,7例在术后6个月内得到缓解,余55例患者症状持续至末次随访,其中17例(10.3%)疼痛较为明显。术后出现C 5神经根麻痹者10例(6.1%),9例在术后2年内缓解,余1例患者末次随访时仍未恢复。 结论:改良SLAC手术能够有效的缓解患者神经症状,并长期维持疗效和颈椎前凸曲度。术后持续轴性症状的发生以及颈椎前屈活动度的丢失是SLAC手术术后长期随访的主要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细胞间黏附分子-1在强直性脊柱炎间充质干细胞黏附与迁移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在强直性脊柱炎(AS)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黏附与迁移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AS和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对照,HC组)术中骨髓组织和韧带组织,采用Ficoll分离法,分离培养MSCs。高分辨率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并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对比分析AS与HC组MSCs的细胞骨架差异。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和流式细胞术分析AS与对照组的组织ICAM-1表达。Transwell迁移实验及伤口愈合实验计算两组MSCs的迁移个数和迁移面积差异,评估两组细胞的迁移速率。结果:取AS组患者(2男1女,年龄分别为33、37、32岁)和对照组患者(2男1女,年龄分别为35、32、38岁)骨髓和棘间韧带组织。明场和荧光染色观察到AS-MSCs相较于HC-MSCs细胞形态宽大。棘间韧带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AS患者表达更多的ICAM-1(68.38±3.42比48.31±2.43)和CD105(37.97±2.16比23.36±2.06)(均 P<0.001)。通过Western印迹法和RT-qPCR结果分析,AS-MSCs的ICAM-1的蛋白表达和转录水平均明显高于HC组(均 P<0.001)。流式细胞术验证AS-MSCs的ICAM-1的荧光强度值高于HC-MSCs(924.30±54.99比636.47±40.03, P=0.002)。在细胞黏附效率上,AS-MSCs在黏附初期与HC-MSCs无差异[0.5 h:(1 496±213)比(1 205±163)个, P=0.133],后期AS-MSCs的黏附效率高于HC-MSCs[1 h:(2 894±172)比(1 908±155)个, P=0.002;2 h:(4 540±286)比(3 334±188)个, P=0.004;3 h:(5 212±281)比(4 208±303)个, P=0.014]。细胞迁移实验证明AS-MSCs的迁移能力比HC-MSCs更强[(5 449±172)比(4 016±155)个, P<0.001],并且使用ICAM-1抑制剂A-205804后,对于AS-MSCs迁移速率的抑制效率高于HC-MSCs[(2 145±239)比(3 539±316)个, P=0.004]。 结论:ICAM-1异常表达对于MSCs黏附和迁移有显著影响,AS-MSCs的ICAM-1表达显著性增加,进而增加了AS-MSCs的迁移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全髋关节置换术直接前入路改良切口与股外侧皮神经损伤的解剖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直接前方入路(DAA)改良切口和经典切口的解剖特点,为术中避免股外侧皮神经(LFCN)损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由蚌埠医学院解剖教研室提供成年国人尸体髋关节及股骨标本6具6侧,其中男2具2侧、女4具4侧,年龄48~72(61.7±8.2)岁。通过解剖标志定位的方式做DAA手术切口,切口起点均为髂前上棘最高点向下向外3 cm;DAA经典切口延长方向指向腓骨小头;改良切口将切口延长方向向经典切口外后方偏移,偏移角度为髂前上棘最高点分别与腓骨小头、股骨大粗隆顶点连线夹角的1/2。解剖显露LFCN以及所有分支:(1)观察LFCN走行及其与DAA经典切口、DAA改良切口的关系;(2)对LFCN进行分型;(3)测量DAA经典切口和改良切口与LFCN最短距离,判断LFCN与DAA经典切口和改良切口的解剖关系。结果:(1)LFCN由髂前上棘内侧0.8 cm经腹股沟韧带下方走向股骨前方,LFCN走行向前、向外近乎平行于髂前上棘最高点与腓骨小头连线。DAA经典切口远端与LFCN有交叉,有直接损伤LFCN可能,延长DAA经典切口会增加损伤LFCN概率;而DAA改良切口与LFCN无交叉。(2)6侧标本LFCN分型:缝匠肌型3侧,后向型2侧,扇形型1侧。(3)LFCN与DAA改良切口最短距离为1.2~2.4(2.0±0.40)cm,与经典切口最短距离为0~1.4(0.98±0.55)cm。缝匠肌型和后向型LFCN主干及分支与DAA改良切口的最短距离均>2.0 cm;与DAA经典切口无交叉,且LFCN所有分支与DAA改良切口最短距离均>0.7 cm。扇形型LFCN与DAA经典切口有交叉,而与DAA改良切口无交叉,最短距离为1.2 cm。结论:在解剖关系上,DAA改良切口比DAA经典切口距离LFCN更远,DAA全髋关节置换术中更不易发生LFCN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国儿童和青少年前十字韧带损伤诊疗指南:胫骨髁间棘骨折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胫骨髁间棘骨折(tibial spine avulsion fractures,TSAFs)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少见,但发生率有逐渐增加趋势。因为骨骺尚未闭合,这个年龄段TSAFs在诊断和治疗上独具特点。但目前国内临床医生在儿童和青少年TSAFs诊疗上还缺乏统一的认识,而规范化的诊疗对临床工作和社具有重要意义。指南由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小儿骨科学组、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小儿创伤与矫形学组以及中华骨科杂志编辑部发起,采用推荐意见分级的评估、制订及评价(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GRADE)分级体系和国际实践指南报告标准(Reporting Items for Practice Guidelines in Healthcare,RIGHT),遴选出骨科医生最为关注的21个临床问题,最终形成21条循证医学推荐意见。推荐条目1~4为儿童青少年TSAFs的分型及手术指征,条目5~14为保守和手术治疗方法及合并损伤的处理原则,条目15~16为保守和手术治疗后康复方法及重返运动标准,条目17~21为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处理原则。指南制订旨在提高儿童和青少年TSAFs诊疗的科学性,并最终提升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生育期子宫脱垂患者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高位宫骶韧带悬吊术(laparoscopic high uterosacral ligament suspension,LHUS)联合宫颈截除术与经阴道骶棘韧带固定术(vaginal sacrospinous ligament fixation,SSLF)治疗生育期子宫脱垂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妇科2011年10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78例Ⅱ度以上子宫脱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LHUS组(40例)和SSLF组(38例)。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术前及术后6个月采用盆腔器官脱垂生活质量问卷(prolapse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P-QOL)、盆腔脏器脱垂/尿失禁性功能量表(pelvic organ prolapse/incontinence sexual function questionnaire-12,PISQ-12)、盆底功能障碍问卷简要版-20(pelvic floor distress inventory-short form 20,PFDI-20)及盆底功能影响问卷简表(pelvic floor impact questionnaire-short 7,PFIQ-7)对患者生活质量、性功能及盆底功能进行评价,采用配对 t检验比较同组术前及术后6个月上述评分。 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1.593、1.203、0.535, P均>0.05)。LHUS组患者术前P-QOL、PISQ-12 、PFDI-20、PFIQ-7评分分别为(55.4±11.1)、(25.1±4.6)、(15.0±4.9)、(8.9±2.8)分,SSLF组分别为(53.7±10.5)、(23.9±3.7)、(14.1±4.2)、(9.2±3.0)分,两组患者术前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0.694、1.265、0.869、0.457, P均>0.05)。与术前比较,手术后6个月LHUS组患者P-QOL 、PISQ-12评分[(87.9±12.0)、(39.1±6.1)分]、SSLF组P-QOL 、PISQ-12评分[(81.3±11.7)、(35.6±4.0)分]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12.574、11.589、10.823、13.236, P均<0.001),且术后6个月LHUS组患者P-QOL评分高于SSL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458, P<0.05);术后6个月LHUS组PFDI-20、PFIQ-7评分[(2.1±0.3)、(1.3±0.2)分]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16.619、17.123, P均<0.001),且术后6个月LHUS组患者PFDI-20、PFIQ-7评分均低于SSLF组[(2.7±0.3)、(1.9±0.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10.096、13.073, P均<0.001)。 结论:LHUS联合宫颈截除术治疗生育期子宫脱垂,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性功能、盆底功能,效果优于SSLF,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应用脊柱后柱截骨术治疗类"Lenke 5型"腰椎先天性脊柱侧凸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脊柱后柱截骨术(posterior column osteotomy,PCO)治疗类"Lenke 5型"腰椎先天性脊柱侧凸的矫形机制及其疗效。方法:2008年4月至2019年9月行PCO手术治疗且随访资料完整的腰椎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16例,男6例,女10例;年龄(23.9±11.7)岁(范围14~48岁);分节不良8例,形成障碍5例,混合型3例;平均行PCO手术节段5.3个。术中置入椎弓根螺钉后行PCO手术,去除棘突、韧带及上、下关节突,置入矫形棒矫正畸形。测量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的腰弯Cobb角、冠状面平衡(distance between C 7 plumbline and center sacral vertical line,C 7PL-CSVL)、畸形角(deformity angle,DA)、固定节段椎间隙矫正角(disc correction angle,DCA)、上端固定椎上方椎间盘角(disc angle above upper instrumented vertebra,DAAU)、下端固定椎间盘成角(lower instrumented vertebra disc angle,LDA),上端固定椎倾斜角(upper instrumented vertebra slope,US)、下端固定椎倾斜角(lower instrumented vertebra slope,LS)、下端固定椎偏移(lower instrumented vertebra offset,LO),以及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胸腰段交界性后凸角(thoracic junctional kyphosis,TJK)等矢状面参数。临床疗效评价采用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简明量表调查问卷(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 questionnaires-22,SRS-22)。 结果:16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16.69±7.65)个月(范围12~36个月)。冠状面DA为26.74°±10.59°,矢状面DA为14.70°±11.63°。术前腰椎侧凸Cobb角为51.19°±12.91°,术后为23.25°±12.85°,末次随访为24.26°±13.19°,术后侧凸矫正率为57.17%±16.31%。DAAU、LDA、US、LS及LO手术后均获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矢状面参数中LL术前为33.69°±14.01°,术后增加至44.28°±10.07°,末次随访为41.97°±6.69°;TJK术前为29.02°±20.74°,术后改善至16.20°±12.62°,末次随访为16.07°±13.33°;TK术前为13.41°±12.37°,术后改善至23.52°±8.10°,末次随访为24.21°±7.39°;其余无明显变化。末次随访时患者SRS-22自我形象和心理状况维度评分较术前有提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5.457, P<0.001; t=14.726, P<0.001),余各维度无明显改善( P>0.05)。 结论:脊柱后柱截骨术治疗类"Lenke5型"腰椎先天性脊柱侧凸可获得满意的冠状面及矢状面畸形矫正,随访期间无明显丢失,并发症发生率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