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中切口联合固定并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病变的中长期随访结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正中切口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瞄准器引导下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腰椎单节段和两节段病变的中长期随访结果,并分析该技术的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共72例采用正中切口入路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瞄准器引导下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的腰椎单节段和两节段病变患者,并获得>5年随访且资料完整,其中男28例,女44例;年龄(51.23±10.16)岁(范围24~72岁)。病程(46.5±47.60)个月(范围8~360个月);疾病类型: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2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原位复发8例、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11例、腰椎管狭窄症14例、腰椎退行性滑脱(Ⅰ度)10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3例。单节段病变55例,两节段病变17例。病变部位:L 3,4 2例,L 4,5 43例,L 5S 1 10例,L 3,4及L 4,5 11例,L 4,5及L 5S 1 6例。均采用正中切口显露、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瞄准器引导下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观察其5年或以上随访结果和并发症情况。 结果:术中未出现硬脊膜损伤和脑脊液漏,出现椎弓根入点处骨折3例、终板损伤4例;切口皮肤无坏死、无感染。神经根损伤1例,考虑为椎弓根螺钉位置不正确顶压所致,予螺钉调整术。获得(81.52±12.34)个月(范围60~108个月)的随访,未发现有症状的深静脉栓塞。随访过程中出现融合器沉降17例23个节段。术后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均获得较好的恢复,但在随访中出现明显的丢失。所有节段均获得椎间融合,融合率为100%。未发现内固定松动或断裂,椎间融合器无移位。出现邻近节段退变4例。腰痛VA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5.45±0.87)分至末次随访时的平均(0.72±0.54)分,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4.658, P<0.05)。JOA评分由术前的平均(12.77±2.57)分提高到最后随访时的平均(27.1±1.68)分,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0.131, P<0.05)。 结论:正中切口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瞄准器引导下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腰椎单节段或两节段病变,既有操作的便利性、快捷性、安全性,亦有生物力学方面的优势,且中长期随访结果良好、邻近节段退变率低、无严重并发症或永久性损害,可作为部分腰椎病变固定融合的较好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斜外侧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固定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疾病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斜外侧椎间融合(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治疗腰椎固定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疾病(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is)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家医院2015年6月至2018年12月采用OLIF治疗的31例ASDis的患者资料,男17例、女14例,年龄(65.7±3.4)岁(范围59~75岁)。既往行单节段固定融合19例,双节段固定融合11例,三节段固定融合1例;原固定融合部位:L 1,2 1例、L 3,4 3例、L 4,5 11例、L 5S 1 4例、L 3~L 5 6例、L 4~S 1 5例、L 3~S 1 1例;初次固定融合术至入院时间为(82.5±45.5)个月(范围24~180个月)。ASDis发生于固定融合节段近端28例,发生于远端3例。ASDis类型: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11例,腰椎管狭窄症15例,腰椎退行性滑脱2例,退行性侧后凸畸形3例。ASDis发生部位:L 2,3 6例、L 3,4 12例、L 4,5 6例、L 1~L 3 3例、L 2~L 4 1例、L 1~L 4 3例。入院时腰椎内固定已取出3例,存留28例。采用Stand-alone OLIF 19例、OLIF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8例、OLIF联合皮质骨螺钉固定4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腰痛和腰椎功能,观察影像结果和并发症。 结果:31例随访时间(23.6±9.6)个月(范围12~60个月);手术时间(73.8±25.3)min(范围40~180 min);术中出血量(86.2±67.4)ml(范围20~310 ml),每个节段平均出血量24.8 ml。术中出现节段静脉损伤1例、终板损伤7例,术后出现一过性髂腰肌无力2例、大腿疼痛麻木1例、不全性肠梗阻1例,无一例出现切口皮肤坏死和感染等并发症。腰痛VAS评分由术前(5.9±1.9)分降至末次随访时的(1.4±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8.47, P<0.001);ODI指数由术前的45.2%±5.7%降低至末次随访时的13.8%±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92, P<0.001)。椎间隙高度由术前的(8.7±1.6)mm增加至术后的(11.4±1.9)mm及末次随访时的(9.9±1.8)mm,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15, P=0.007),末次随访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1)。随访过程中出现融合器沉降13例、融合器移位1例,无一例出现内固定松动或断裂。椎间融合率为94%(29/31),并发症发生率为42%(13/31)。 结论:ASDis是腰椎固定融合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多需采用手术治疗。OLIF创伤小、融合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是治疗邻近节段疾病的可靠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绝经后女性腰椎退行性病变与骨密度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腰椎退行性病变与骨密度的相关性分析。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3月四川省骨科医院医学影像科收治的97例绝经后腰椎退行性变患者进行研究,使用腰椎双能X线吸收测量法(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n measurement,DXA)测定患者L1~L4椎体平均骨密度,根据骨密度T值将其分为骨量正常组(A组,28例)、骨量低下组(B组,30例)和骨质疏松组(C组,39例)。所有患者均接受腰椎MRI检查,通过Pfirrmann分级系统对腰椎间盘退变程度(L1/2、L2/3、L3/4、L4/5、L5/S1)进行评估,并分析腰椎退行性病变与骨密度的关系。结果: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发病率为40.21%,A组、B组、C组年龄分别为(52.34±3.17 vs 56.78±3.97 vs 66.08±4.05)岁,绝经时间分别为(4.06±1.02 vs 8.04±2.04 vs 14.05±2.08)年,体质量指数(BMI)分别为(26.47±1.67vs 24.05±1.52 vs 22.02±1.68)kg/m 2,C组绝经时间和年龄明显大于A、B组( P<0.05),C组和B组BMI明显低于A组,C组BMI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表1)。A组、B组、C组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评分为L1/2:(1.80±0.47 vs 2.25±0.48 vs 2.62±0.58)分,L2/3:(1.97±0.44 vs 2.49±0.51 vs 2.97±0.47)分,L3/4:(2.61±0.22 vs 2.97±0.34 vs 3.96±0.25)分,L4/5:(3.45±0.32 vs 3.78±0.34 vs 3.88±0.24)分,L1/S1:(3.52±0.46 vs 3.77±0.52 vs 3.97±0.47)分,L5/S1:(2.64±0.43 vs 3.05±0.52 vs 3.34±0.74)分,C组和B组的L1/2、L2/3、L3/4、L1~S1平均值、椎间盘退变评分高于A组( P<0.05),C组该评分高于B组( P<0.05),C组L4/5、L5/S1椎间盘退变评分高于A组( P<0.05),C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B组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3组L4/5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8),3组L5-S1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2)。骨密度与BMI呈正相关,与绝经时间、年龄、L1/2、L2/3、L3/4、L4/5、L5/S1、L1~S1椎间盘退变程度呈负相关。 结论:绝经后女性骨密度与绝经时间、年龄、腰椎间盘退变程度呈负相关关系,与BMI呈正相关关系,骨密度越低,腰椎退行性病变程度越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炎症因子及信号通路在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腰腿痛正成为当今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每年因腰腿痛所带来的社会损失巨大。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导致腰腿疼痛的主要疾病之一,目前生物医学界对其发生机制尚存争议。炎症因子是由组织细胞分泌的参与介导炎症反应的各种细胞因子,大量实验研究均表明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与髓核突出后刺激机体产生的炎症因子、退变相关基因的表达和下游表达产物有关。IL-1、IL-6、TNF-α、MMPs、TGF-β等作为主要的炎症因子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细胞信号转导通路是炎症因子参与调节细胞内各种生化反应的主要途径,炎症因子通过与不同蛋白之间发生相互作用,激活或抑制不同的信号通路,从而实现调控细胞周期、调节基因表达、诱导免疫炎症反应及细胞凋亡等功能。对各炎症因子在机体中的作用以及相关分子信号通路转导途径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认识和理解LDH的发生机制,也将为临床腰椎退行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技术支持与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既往研究大多只关注某一细胞因子或信号通路对椎间盘退变的影响,但不同炎症因子及其介导的信号通路之间往往通过特殊的途径相互影响、相互串扰,形成一张复杂而精密的信号转导调控网络,共同调节机体中各种生理及病理过程,并且疾病的发生往往伴随着多因素的作用,研究单一信号网络对疾病的影响无法全面解释疾病的成因和相关临床表现。因此,阐明各炎症因子在腰椎退行性病变中所发挥的作用,探索分析各因子间通过何种方式相互调节将为了解腰椎退变的机制及今后探索防治LDH的新方法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腰椎斜外侧椎间融合术中终板损伤的原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治疗腰椎病变术中终板损伤的特点,分析其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五个医疗中心2014年10月至2017年12月采用Stand-alone OLIF或OLIF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病变术中出现终板损伤的35例患者临床资料。男7例,女28例;年龄(62.8±8.13)岁(范围:51~78岁)。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2例、腰椎管狭窄症10例、腰椎退行性滑脱症17例、腰椎峡部裂伴或不伴椎体滑脱症2例、腰椎退行性侧凸4例。L 3,4 2例、L 4,5 21例、L 2~4 3例、L 3~5 4例、L 2~5 3例、L 1~5 2例。术前骨密度:T值>-1 SD 7例、T值-1~ -2.5 SD 24例、T值<-2.5 SD 4例。其中高髂嵴5例。融合节段:单节段25例、双节段5例、三节段3例、四节段2例。术中均发生终板损伤,共发生于39个椎间隙40个终板,1个椎间隙上、下终板均有损伤,余为单终板损伤;上终板损伤35个、下终板损伤5个;合并椎体骨折3例。发生终板损伤节段融合器位于Ⅰ~Ⅱ区3枚、Ⅱ~Ⅲ区31枚、Ⅲ~Ⅳ区5枚。主要观察指标为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椎间隙高度及融合器位置等。 结果:术中损伤终板的原因包括患者合并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28例、术者操作不当9例、髂嵴过高5例、终板解剖形态变异5例、椎间隙明显狭窄4例、使用的融合器偏大3例及混合因素12例。所有患者获得(18.5±8.1)个月的随访。随访期间发生融合器横向移位3例,Stand-alone OLIF 1例、OLIF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2例。35例均出现融合器不同程度的沉降,其中7例行Stand-alone OLIF者二期附加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隙高度术后均获得良好地恢复,与术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末次随访时出现较大的丢失,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腰痛VAS评分由术前(6.6±2.2)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1.3±0.74)分,ODI由术前36.3%±7.4%恢复至末次随访时9.6%±3.5%。末次随访时除3例不能明确外,余获得椎间融合,融合率为91.4%。结论:OLIF术中终板损伤的发生率较高,终板损伤既有患者自身的因素,也有手术操作的原因。终板损伤与随访期间椎间隙高度下降、融合器沉降或移位密切相关,部分病例可能需要再次手术,故需加强终板损伤的预防,一旦出现应采取及时、有效的处理,并严密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以反复出血起病的意义未明的单克隆丙种球蛋白血症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女,65岁,2021年6月10日因"左上肢瘀斑9个月余,左侧胸壁瘀斑7个月余"第一次入院。患者9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上肢瘀斑,伴局部隐痛,当地医院查血常规无异常,患者未行进一步治疗。7个月前患者左侧胸壁出现类似瘀斑,未行特殊治疗。4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齿龈出血,就诊于外院,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180 s,凝血酶时间(TT)32.50 s,血浆纤维蛋白原(FIB)0.30 g/L,D-二聚体32.07 mg/L,输注血浆、止血药物后好转出院。现患者为求进一步诊治入住我科,入院查体:左上肢可见1个15 cm×15 cm的瘀斑,左侧胸壁可见1个15 cm×10 cm瘀斑,其余未见异常。血常规示:RBC 4.53×10 12/L,HGB 133 g/L,WBC 9.15×10 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6.5%,PLT 105×10 9/L。肝肾功能正常。凝血功能示:凝血酶原活动度42%,PT 21.80 s,APTT 49.90 s,FIB<0.60 g/L,TT 32.40 s,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150 μg/ml,血浆D-二聚体>10 000 ng/ml,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百分比290%。血电解质示钙2.35 mmol/L,钾3.54 mmol/L,磷0.91 mmol/L,氯101.70 mmol/L。尿液及大便隐血均阴性。查凝血因子示活性均轻度减低。抗磷脂抗体谱正常,抗增殖细胞抗核抗体(+),其余自身抗体阴性。易栓症筛查示蛋白C活性76%,蛋白S活性10%。全脊柱核磁共振示颈、胸、腰椎退行性改变、腰椎间盘变性并L5/S1轻度膨出、腰骶部软组织水肿。骨盆X线示双侧髋关节退行性变。血管超声检查示三尖瓣中度关闭不全,左室舒张功能减低。四肢血管超声示右侧腘静脉附壁血栓形成。骨髓细胞检查示粒系成熟加速,浆细胞增多,骨髓增生活跃。骨髓流式细胞术分析示异常浆细胞占0.77%。免疫固定电泳可见单克隆IgG及λ轻链条带。免疫球蛋白测定:IgG 18.40 g/L、λ轻链17.10 g/L、M蛋白带可疑(β区带)。骨髓细胞FISH检测分析未见异常。腹壁皮肤活检刚果红染色阴性。出凝血相关基因高通量测序(NGS)检测:1号染色体109510247外显子发生杂合变异。入院后根据相关检查考虑诊断:意义未明的单克隆丙种球蛋白血症(MGUS);凝血功能障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皮肤软组织感染;皮下血肿;颈椎退行性病变;三尖瓣关闭不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腰椎间盘真空现象的位置与分级对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椎体融合手术疗效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腰椎间盘真空现象(IDVP)的位置与严重程度分级对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21年1—12月徐州市中心医院行TLIF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病变的患者64例,其中男24例、女40例,年龄50~76(60.7±8.8)岁。根据IDVP所在位置分组,IDVP在融合手术节段内者纳入融合IDVP组(34例),IDVP在融合手术邻近节段者纳入邻椎IDVP组(30例);每组再根据IDVP的Willhuber分级及IDVP严重程度的分类方法,分为轻度IDVP、重度IDVP 2个亚组。观察指标:(1)比较融合IDVP组和邻椎IDVP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IDVP的位置、分级等基线资料。(2)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脑脊液漏、神经损伤、感染、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发生情况。(3)比较融合IDVP组与邻椎IDVP组及其组内轻、重度IDVP亚组术前和术后1、12个月时腰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的差异。结果:(1)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IDVP所在节段和分级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2)6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患者术后均随访12个月,随访期内均无脑脊液漏、神经损伤、感染、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发生。(3)融合IDVP组与邻椎IDVP组2组间术前和术后1个月腰痛VAS评分、JOA评分、O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术后12个月融合IDVP组VAS评分、ODI分别为(2.6±1.0)分、19.3%±5.6%,均小于邻椎IDVP组的(5.1±1.1)分、27.6%±5.8%,JOA评分(20.6±4.2)分大于邻椎IDVP组的(16.5±4.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9.58、5.84、0.69, P值均<0.001)。组内比较:融合IDVP组和邻椎IDVP组术后1、12个月腰痛VAS评分、ODI均低于术前,融合IDVP组JOA评分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而邻椎IDVP组手术前后不同时间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亚组间比较:在融合IDVP组中,除了术后12个月重度IDVP的JOA评分低于轻度IDV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外,术前和术后1、12个月腰痛VAS评分、ODI,以及术前和术后1个月JOA评分,轻度IDVP与重度IDVP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邻椎IDVP组中,术前和术后1、12个月腰痛VAS评分、JOA评分、ODI,轻度IDVP与重度IDVP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在融合IDVP组中,轻度IDVP、重度IDVP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术后1、12个月腰痛VAS评分、ODI均低于术前,术后12个月腰痛VAS评分、ODI均低于术后1个月;轻度IDVP术后12个月JOA评分高于术前和术后1个月,重度IDVP术后1、12个月JOA评分均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在邻椎IDVP组中,轻度IDVP、重度IDVP的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术后1、12个月腰痛VAS评分、ODI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而JO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IDVP的位置与腰椎融合手术节段的关系影响TLIF手术后的临床疗效,而IDVP的严重程度对疗效无明显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斜外侧椎间融合技术术后再手术原因与策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斜外侧椎间融合技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术后再手术原因和策略,并提出预防性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10月至2019年12月采用OLIF技术治疗失败后再次手术的23例患者资料,男9例,女14例;年龄44~81(61.89±8.80)岁.疾病类型: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3例,椎间盘源性腰痛1例,腰椎退行性滑脱6例,腰椎管狭窄症9例,腰椎退行性侧后凸4例.初次手术采用Stand-alone OLIF 16例,OLIF联合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7例.融合节段:单节段17例,2节段2例,3节段4例.均于初次术后3个月内接受了再次手术.再手术方法:予附加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16例;予后路椎板间隙开窗并融合器调整神经根松解2例、内镜下关节突成形神经根松解1例、后路椎板间隙开窗神经根松解1例、椎弓根螺钉调整1例、椎间孔内镜下探查减压术1例;椎间融合器和椎弓根螺钉翻修1例.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并对比再次手术前、末次随访时腰痛、腰椎功能恢复情况,随访过程中观察融合器沉降或再移位现象,以及椎间融合情况.测量并对比初次术前、初次术后、再次手术前、再次手术后3~5 d、再次手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的变化.结果:再次手术后患者切口皮肤无坏死、无感染.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48(28.1±7.3)个月.初次术后出现神经损伤及术后神经症状未缓解病例其神经症状于3~6个月完全缓解或恢复.随访过程中未出现椎弓根螺钉系统松动或断裂现象,融合器无进一步移位.椎间隙高度在初次术后均获得明显恢复,但出现早期的快速丢失,经再次手术后,椎间隙高度仍有部分丢失.腰痛VAS由再次术前的(6.20±1.69)分至末次随访时的(1.60±0.71)分(P<0.05);ODI由再次术前的(40.60±7.01)%恢复至末次随访时的(9.14±2.66)%(P<0.05).结论:OLIF术后存在因失败而需再次手术风险,再手术原因包括患者术前存在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初次手术采用Stand-alone方式、术中的终板损伤、术中的神经损伤、术后融合器的明显沉降、术后融合器移位等.只要发现及时、处理得当,OLIF术后再手术多能获得较好的临床结果,但仍需加强预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黄韧带BMP-2、VEGF和维生素D受体水平变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腰椎退行性病变[腰椎间盘突出症(LDH)和腰椎管狭窄症(LSS)]患者黄韧带骨形态发生蛋白(BMP)-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维生素D受体(VDR)水平变化.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该院接受手术治疗的LSS患者作为LSS组(n=43),LDH患者作为LDH组(n=47),选择同期在该院行手术治疗的腰椎骨折患者作为对照组(n=33).观察三组黄韧带中BMP-2、VEGF、VDR表达水平.结果 LDH和LSS组患者黄韧带中BMP-2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LDH和LSS组患者黄韧带中BMP-2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DH和LSS组患者黄韧带中VEGF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LSS组患者黄韧带中VEGF高于LDH组(P<0.05).LDH和LSS组患者黄韧带中VDR均低于对照组(P<0.05),LSS组患者黄韧带中VDR表达低于LDH组(P<0.05).结论 LDH和LSS患者黄韧带中 BMP-2均呈现高表达;此外,与LDH患者相比,LSS患者黄韧带中表现为VEGF水平升高和VDR水平降低,可能与更严重的炎症和慢性变性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内镜术后症状性椎间盘假性囊肿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024/8/24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较为常见的腰椎退行性疾病之一,往往导致腰臀部疼痛及下肢放射痛、麻木等一系列临床症状.经皮脊柱内镜技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e-tomy,PELD)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式[1-2],由于微创、恢复快等优势,更容易被患者接受.但PELD也有不可忽视的并发症,主要集中于椎间盘突出复发、神经损伤、脑脊液漏等[3-4];而对于术后症状性椎间盘假性囊肿(post-dis-cectomy discal pseudocyst,PDP)这种罕见的并发症,并不为医生所熟知.PDP是指突出髓核被摘除后手术区域出现的囊性病变,一部分患者出现下肢根性症状,与术前症状相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