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腰椎间盘真空现象的位置与分级对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椎体融合手术疗效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腰椎间盘真空现象(IDVP)的位置与严重程度分级对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21年1—12月徐州市中心医院行TLIF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病变的患者64例,其中男24例、女40例,年龄50~76(60.7±8.8)岁。根据IDVP所在位置分组,IDVP在融合手术节段内者纳入融合IDVP组(34例),IDVP在融合手术邻近节段者纳入邻椎IDVP组(30例);每组再根据IDVP的Willhuber分级及IDVP严重程度的分类方法,分为轻度IDVP、重度IDVP 2个亚组。观察指标:(1)比较融合IDVP组和邻椎IDVP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IDVP的位置、分级等基线资料。(2)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脑脊液漏、神经损伤、感染、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发生情况。(3)比较融合IDVP组与邻椎IDVP组及其组内轻、重度IDVP亚组术前和术后1、12个月时腰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的差异。结果:(1)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IDVP所在节段和分级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2)6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患者术后均随访12个月,随访期内均无脑脊液漏、神经损伤、感染、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发生。(3)融合IDVP组与邻椎IDVP组2组间术前和术后1个月腰痛VAS评分、JOA评分、O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术后12个月融合IDVP组VAS评分、ODI分别为(2.6±1.0)分、19.3%±5.6%,均小于邻椎IDVP组的(5.1±1.1)分、27.6%±5.8%,JOA评分(20.6±4.2)分大于邻椎IDVP组的(16.5±4.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9.58、5.84、0.69, P值均<0.001)。组内比较:融合IDVP组和邻椎IDVP组术后1、12个月腰痛VAS评分、ODI均低于术前,融合IDVP组JOA评分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而邻椎IDVP组手术前后不同时间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亚组间比较:在融合IDVP组中,除了术后12个月重度IDVP的JOA评分低于轻度IDV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外,术前和术后1、12个月腰痛VAS评分、ODI,以及术前和术后1个月JOA评分,轻度IDVP与重度IDVP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邻椎IDVP组中,术前和术后1、12个月腰痛VAS评分、JOA评分、ODI,轻度IDVP与重度IDVP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在融合IDVP组中,轻度IDVP、重度IDVP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术后1、12个月腰痛VAS评分、ODI均低于术前,术后12个月腰痛VAS评分、ODI均低于术后1个月;轻度IDVP术后12个月JOA评分高于术前和术后1个月,重度IDVP术后1、12个月JOA评分均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在邻椎IDVP组中,轻度IDVP、重度IDVP的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术后1、12个月腰痛VAS评分、ODI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而JO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IDVP的位置与腰椎融合手术节段的关系影响TLIF手术后的临床疗效,而IDVP的严重程度对疗效无明显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皮骨水泥椎间盘成形术治疗老龄真空征型的椎间不稳症患者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探讨经皮骨水泥椎间盘成形术(percutaneous cement discoplasty,PCD)对患有椎间不稳且影像学上伴有真空征的老年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研究中心于2019年6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27例椎间不稳且影像学伴真空征的患者,对其采用PCD手术治疗.记录患者手术时间、骨水泥用量、术中出血及住院总时间.通过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VAS评分、ODI指数及腰椎JOA评分来评价患者疼痛及腰椎功能状况的改善.同时,通过术前及术后影像学资料比较患者的椎间隙高度的改变并统计椎间隙截面骨水泥分布率.结果 27例行PCD手术的患者均得到有效随访.患者平均住院时间(4.2±1.85)d,手术时间单节段(32.3±4.51)min、双节段(53.6±12.17)min、三节段(74.4±6.33)min、四节段(90.0±10.36)min,术中出血量(6.11±4.97)mL,较传统椎间融合术有明显降低.患者术后VAS疼痛评分及腰椎功能的ODI及JOA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脊椎功能得到部分恢复.影像学方面,术后患者椎间隙高度较术前改善,同时操作节段椎间隙中切面骨水泥弥散相对良好.脊柱的力学稳定性得到恢复.结论 对于合并严重并发症不适宜行开放手术的患者,PCD是一种可待选择的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MRI对新鲜与陈旧性腰椎压缩性骨折的鉴别诊断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MRI对新鲜与陈旧性腰椎压缩性骨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144例新鲜腰椎压缩性骨折与陈旧性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入院后初诊时均行X线检查,共173个椎体,均行螺旋CT检查,其中29例共37个椎体接受了MRI检查.结果:新鲜腰椎压缩性骨折合计101个,陈旧性腰椎压缩性骨折合计72个.新鲜腰椎压缩性骨折的CT表现:骨折线清晰锐利87个,脊椎旁软组织影82个,椎间盘真空征7个,脊髓挫伤出血11个,椎体周围脏器挫裂伤24个,椎体骨小梁结构紊乱硬化25个,附件骨折18个.陈旧性腰椎压缩性骨折的CT表现:骨折线清晰锐利14个,脊椎旁软组织影6个,椎间盘真空征33个,脊髓挫伤出血0个,椎体周围脏器挫裂伤0个,椎体骨小梁结构紊乱硬化43个,附件骨折1个.新鲜腰椎压缩性骨折与陈旧性腰椎压缩性骨折的CT表现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新鲜腰椎压缩性骨折的MRI表现:24个椎体,在T1WI上呈不均匀低信号,在T2WI上呈不规则高信号.7例椎间盘呈长T1、T2信号.7例后纵韧带断裂,13例棘突间分离,15例合并椎旁软组织水肿.陈旧性腰椎压缩性骨折的MRI表现:13个椎体,在T1 WI和T2 WI上压缩椎体呈等T1、等T2信号,在T2 WI上椎体呈低信号,未见软组织异常改变.结论:MRI能够发现新鲜与陈旧性腰椎压缩性骨折的脊髓及韧带损伤,能够弥补CT在这方面的不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CT对氟骨病患者骨密度的观察运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评价利用CT测量氟骨病患者骨密度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3月本院收治的氟骨病患者66例,均进行腰椎间盘区域CT扫描,观察氟骨病患者骨质改变的CT征象及腰椎椎体松质骨骨密度含量.结果 纳入的66例氟骨病患者,经CT扫描均伴有椎间小关节增生硬化,其中黄韧带增厚20例,关节间隙真空征象16例,黄韧带骨化13例,骨性椎管狭窄10例,竹节样改变7例,合并不同层面椎间盘突出或膨出43例.氟骨病男性患者腰1~3骨密度值呈现递减趋势.氟骨病女性患者腰1~3骨密度值呈现递减趋势.男性患者各年龄段腰椎骨密度峰值高于女性,且50岁之前高于女性程度较大,50岁之后男、女性患者腰椎骨密度值随年龄下降趋势明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T可定量反映氟骨病患者腰椎骨密度变化,有助于氟骨病骨量丢失的早期诊断及监测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脊柱骨折的临床与影像特点
编辑人员丨2023/8/5
背景 合并脊柱骨折的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患者逐年增多,临床上极易延误诊治,相关研究多为个案报道或小样本研究,缺乏大样本的回顾性研究.目的 探讨AS合并脊柱骨折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20年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住院就诊的AS合并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研究共纳入102例患者,男性占83.3%,平均年龄(49.6±12.9)岁,平均病程(18.7±9.3)年.其中自发性骨折43例(42.2%),最常累及胸椎、腰椎(各25例,58.1%);创伤性骨折59例(57.8%),最常累及颈椎(26例,44.1%).AS特征性骨桥骨折共14例,最常累及腰椎(11例,78.6%),确诊骨桥骨折需行CT及三维重建.本组研究中有10例Andersson骨折,影像学检查显示椎间盘破坏及真空征.结论 合并脊柱骨折的AS患者多为中老年男性,病程较长.对于有疼痛性质改变的此类患者,应警惕脊柱骨折的发生.椎体间有多发骨桥形成的患者,容易出现自发性骨桥骨折,仅凭X线检查难以诊断,需行CT平扫+三维重建检查.Andersson骨折通常累及三柱,可能被误诊为结核或感染,应注意鉴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椎管内积气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5
脊柱真空现象是指骨折的椎体、退行性改变的椎间盘、关节间隙及椎管内产生气体积聚的现象[1].导致脊柱真空现象的因素较多,主要有椎间盘退行性改变、椎体骨折、脊柱感染、多发性骨髓瘤、手术等[2-6].有研究[2]证明脊柱真空现象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为2%,而在椎间盘退行性改变人群中的发病率高达20%.临床上根据病因将脊柱真空现象分为椎间盘真空现象、椎体真空现象、椎小关节真空现象和椎管内真空现象.目前临床关于椎间盘真空现象、椎体真空现象及椎小关节真空现象的报道较多,而关于椎管内真空现象产生的气体积聚压迫脊髓及神经根引起腰部疼痛、下肢疼痛麻木症状的临床报道较为少见,其发病率约为0.15%[7].笔者于2021-07诊治1例腰椎管内积气,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椎间盘真空征的临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椎间盘真空征由Magnusson[1]于1937年首次描述,是指随着椎间盘的退行性变,椎间盘脱水和裂隙扩大导致气体积聚.正常成年人群中1%~3%可通过影像学检查观察到椎间盘真空征[2],50岁以上腰腿痛患者检出率为20%[3].椎间盘真空征可改变椎间盘的应力负荷,导致轴向不稳,加速退行性变,引起椎间盘源性腰痛[4];部分合并有明显椎间盘突出的患者或气体积聚在硬膜外尤其是位于侧隐窝区、椎间孔区及椎间孔外口时,可压迫神经根,出现坐骨神经痛或严重的腰腿痛[5-6].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