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膜透析相关嗜酸粒细胞性腹膜炎:1例报告及文献回顾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eritoneal dialysis-associated peritonitis,PDAP)是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较严重、预后较差的并发症。嗜酸性粒细胞性腹膜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非感染性的PDAP,多在腹膜透析液细菌培养阴性的腹膜炎病例中发生,其病因及病理机制至今仍不完全清楚。嗜酸性粒细胞性腹膜炎主要被认为是腹膜对异物的过敏反应,但也可以在腹膜透析液细菌培养阳性的腹膜炎发作后发生。近年来随着腹膜透析技术的推广及发展,嗜酸性粒细胞性腹膜炎的临床报道有所增加,但国内报道相对较少。现将我院诊治的1例腹膜透析相关嗜酸性粒细胞性腹膜炎患者进行总结报道,并对期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式进行详细的文献综述,以期减少临床误诊及漏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腹膜透析患者腹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腹膜透析患者的腹水嗜酸性粒细胞>100/μl或嗜酸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比例>10%被称为腹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peritoneal fluid eosinophilia,PFE),其中符合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定义者,则为嗜酸性粒细胞性腹膜炎(eosiniophilic peritonitis,EP)。PFE和EP病例多发生在腹膜透析开始后3个月内,但在长程腹膜透析的任何时期均有报道。PFE和EP发病率和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自发缓解,也有经抗过敏药或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好转。本文综述了腹膜透析患者PFE的研究现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腹膜透析治疗终末期肾病合并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治疗终末期肾病合并肝硬化(liver cirrhosis,L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1日至2020年3月31日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PD中心接受规律治疗且随访时间≥6个月、年龄≥18岁PD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是否合并LC分为LC-PD组和非LC-PD组,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进行1∶4匹配,比较两组患者基线临床资料、透析充分性、腹膜炎发生率和临床转归等方面的差异。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生存率和技术生存率的差异。结果:共241例PD患者入选本研究,倾向性评分匹配后纳入LC-PD组13例,非LC-PD组52例。与非LC-PD组比较,LC-PD组患者基线尿量较少( Z=-3.546, P<0.001)、基线血清白蛋白较低( Z=-2.609, P=0.009)。随访3、6、12、24个月时,LC-PD组患者血清总蛋白( t=-3.319, P=0.002)、血清白蛋白( t=-4.019, P<0.001)、三酰甘油( Z=-2.263, P=0.024)和血磷( Z=-2.173, P=0.030)水平均低于非LC-PD组。至随访第2年,LC-PD组患者血清白蛋白较基线值显著升高( χ2=16.901, P=0.001),两组血清白蛋白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155, P=0.694)。LC-PD组患者残肾尿素清除指数(Kt/V)下降速率慢于非LC-PD组( χ2=44.589, P<0.001)。LC-PD组患者PD相关性腹膜炎发生率显著高于非LC-PD组(0.59/患者年比0.20/患者年, Z=-2.135, P=0.033)。两组患者病原菌构成均以革兰阳性菌为主(10/25例次比11/30例次),LC-PD组链球菌占比高于非LC-PD组(4/10比0/11, P=0.035),首次腹膜炎大肠埃希菌感染比例高于非LC-PD组(4/9比1/22, P=0.017)。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生存率(Log-rank χ2=0.491, P=0.484)及技术生存率(Log-rank χ2=0.408, P=0.523)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PD治疗终末期肾病合并LC安全、有效,LC-PD患者生存率和技术生存率与非LC-PD患者相当。本透析中心LC-PD患者腹膜炎发生率较非LC-PD患者高,以革兰阳性菌感染为主,提示应注意加强患者的管理与培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23年版更新的国际腹膜透析学会导管相关感染推荐概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导管相关感染是PD导管拔除和腹膜炎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2023年国际腹膜透析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Peritoneal Dialysis,ISPD)导管相关感染推荐修订和阐明了出口处和隧道感染的定义和分类,如特定致病菌的导管相关感染、培养阴性导管相关感染、难治性导管相关感染、感染相关导管拔除;推荐出口处感染率新的靶目标不应超过0.40次/患者年;降低了导管出口处局部应用抗生素乳膏或软膏的推荐级别;提出了出口处敷料覆盖的建议;修订了局部应用抗生素及抗生素治疗时间的推荐;推荐了除导管拔除外的挽救导管新方案。该文就指南更新的主要内容进行概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传统法与改良法培养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病原菌阳性率的比较及耐药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该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在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肾内科确诊为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eritoneal dialysis-associated peritonitis,PDAP)患者腹膜透析透出液样本,根据腹膜炎发生时间不同分为传统法组(2021年)和改良法组(2022年)。传统法组仅采用传统法进行病原菌培养,改良法组同时采用传统法和改良法进行病原菌培养。分析病原菌培养阳性率、培养阳性时间、病原菌谱及耐药情况。结果显示,共223例(324例次)PDAP患者被纳入该研究,传统法组115例(168例次),改良法组108例(156例次)。改良法病原菌培养阳性率显著高于传统法[84.62%(132/156)比69.23%(108/156), χ 2=18.903, P<0.001],病原菌培养阳性时间短于传统法[69.0(58.0,90.9)h比79.5(65.6,90.2)h, Z=2.061, P=0.039]。传统法组共培养病原菌120株,其中革兰阳性(G +)菌69株(57.50%),革兰阴性(G -)菌46株(38.33%),真菌5株(4.17%);G +菌中常见菌株为表皮葡萄球菌(17株,14.17%)和唾液链球菌(10株,8.33%)。改良法组共培养病原菌134株,其中G +菌106株(79.10%),G -菌24株(17.91%),真菌4株(2.99%);G +菌中常见菌株为唾液链球菌(20株,14.93%)和表皮葡萄球菌(15株,11.19%)。G +菌对苯唑西林的耐药率最高(50/85,58.82%),G -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最高(21/35,60.00%),真菌仅对氟康唑耐药(1/9,11.11%)。提示改良法可提高腹膜透析透出液病原菌培养阳性率,缩短培养时间;G +球菌为本中心PDAP的主要致病菌;苯唑西林和氨苄西林不宜作为本中心治疗PDAP的首选用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与腹膜透析患者频发性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lymphocyte ratio,PLR)与腹膜透析患者发生频发性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eritoneal dialysis-associated peritonitis,PDAP)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于贵州省人民医院住院诊断为PDAP的患者资料。根据腹膜炎发生频率分为单发组(1年内仅发生1次PDAP)和频发组(1年内发生2次或2次以上PDAP)。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等人口学资料,初次发生腹膜炎时患者的血压、透析龄、腹膜炎发生诱因等临床资料及实验室资料,以及治疗后患者的转归情况。利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PLR与频发性PDAP的关系,同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PLR对频发性PDAP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PDAP患者78例,男53例,女25例,平均年龄为45.2岁。中位随访时间16个月,总人年数为765.1人年,总腹膜炎发生率为0.10例次/人年。其中单发组53例,频发组25例。与单发组患者相比,频发组患者的透析龄更长,收缩压和PLR水平更高,体重指数和血尿酸水平更低,腹膜透出液耐药菌生长比例更高(均 P<0.05)。频发组患者最终因腹膜炎无效拔管率高达44.0%(11/25),明显高于单发组[15.1%(8/53)](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高PLR水平是频发性PDAP发生的独立相关因素( OR=1.006,95% CI 1.002~1.010, P=0.003),且ROC分析PLR预测频发性PDAP的曲线下面积为0.783(95% CI 0.663~0.904, P<0.001)。 结论:高PLR为腹膜透析患者发生频发性PDAP的独立相关因素,可作为腹膜透析患者发生频发性PDAP的潜在预测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胎儿弯曲杆菌致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该文报道胎儿弯曲杆菌( Campylobacter fetus)致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1例,该患者为中年男性,因“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脏病5期”规律进行腹膜透析治疗6年,因腹痛、透出液浑浊7 d入院。患者腹膜透出液培养为阴性,病原宏基因组学检测提示胎儿弯曲杆菌,使用阿米卡星留腹抗感染效果欠佳,需拔除腹膜透析导管转血液透析治疗,继续予罗红霉素口服抗感染治疗至4周,患者好转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22版国际腹膜透析协会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防治指南更新重点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相关性腹膜炎(PD-associated peritonitis,PDAP)是PD的严重并发症,防治PDAP对降低患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至关重要。近期发布的2022版国际腹膜透析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Peritoneal Dialysis,ISPD)有关PDAP防治指南中,对于难治性腹膜炎(refractory peritonitis)、再发性腹膜炎(recurrent peritonitis)、复发性腹膜炎(relapsing peritonitis)、重现性腹膜炎(repeat peritonitis)、腹膜炎相关导管拔除(peritonitis-associated catheter removal)、腹膜炎相关转血液透析(peritonitis-associated haemodialysis transfer)、腹膜炎相关死亡(peritonitis-associated death)、腹膜炎相关住院(peritonitis-associated hospitalisation)等概念均赋以明确定义,提出了一些新的腹膜炎类型和预后概念,如PD前腹膜炎(pre-PD peritonitis)、肠源性腹膜炎(enteric peritonitis)、导管相关性腹膜炎(catheter-related peritonitis)及腹膜炎的临床治愈(medical cure)。新指南建议PDAP的总体发生风险应低于0.4例次/患者年,每年无腹膜炎患者占比应高于80%。对于PD系统污染的处理、侵入性操作的抗生素预防、PD培训与再评估以及腹膜炎可预防的风险因素如豢养宠物、H2受体拮抗剂等热点问题均在新指南中给予了阐释。经验性抗生素的选择和剂量,及针对特殊病原菌口服N-乙酰半胱氨酸辅助减轻氨基糖苷类耳毒性的新方法也在新指南中进行了介绍。最后,指南对未来腹膜炎防治的研究方向给出了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腹膜透析相关腹膜炎(PDAP)是腹膜透析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本文就PDAP的病因、诊治和预防作一综述,旨在加强预防和管理,降低腹膜炎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细小脲原体导致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病原体检出对改善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的预后非常重要。该文报道1例采用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etagenomics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技术诊断由细小脲原体导致的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病例。患者为中年女性,因腹痛伴透出液浑浊入院,头孢他啶联合万古霉素等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传统离心法培养未见细菌生长,采用mNGS技术检出细小脲原体,改用多西环素抗感染治疗后患者炎症得到控制,提示mNGS技术对常规培养阴性的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病原体的检出有重要价值。该文通过病例报道结合文献复习,为此类患者的诊治提供了临床经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