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肠双腔造口术后腹部切口严重感染全层裂开患者的护理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总结1例重症中年女性2个月内3次手术,行小肠部分切除,空肠双腔造口,术后发生腹部切口严重感染伴全层裂开合并多重耐药菌患者的处理经验.护理要点:针对重症复杂疑难腹壁切口全层裂开,肠管暴露,大量渗液患者,需整体评估患者全身状况,采用综合的治疗方案,有效管理收集并利用肠液回输,有效改善机体营养,整体护理,局部选择正确合适的新型敷料抗菌及保护肠管并结合改良负压冲洗引流装置,可有效控制伤口感染、管理渗液,促进伤口愈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改良垂直腹直肌肌皮瓣修复直肠癌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后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采用改良垂直腹直肌肌皮瓣修复直肠癌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后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19年6月—2022年7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基本外科收治5例符合入选标准的低位直肠癌男性患者,其年龄为65~70岁,肛周皮肤溃疡大小为5 cm×4 cm~11 cm×9 cm,皆行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术中会阴部继发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8 cm×6 cm~14 cm×12 cm(盆底无效腔深度为10~15 cm),均经改良垂直腹直肌肌皮瓣移植修复,肌皮瓣的皮肤面积为9 cm×7 cm~16 cm×12 cm、肌肉体积为18 cm×10 cm×5 cm~20 cm×12 cm×5 cm、血管蒂长18~20 cm。术中保留大部分腹直肌前鞘,将皮瓣通过腹腔转移至受区,将供区残留的两侧腹直肌前鞘反复多次对折缝合,将腹横筋膜的游离缘与腹直肌前鞘缝合,再将供区皮肤直接缝合。术后观察移植肌皮瓣成活情况,记录术后2周内会阴部受区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观察会阴部受区及腹部供区恢复情况,记录腹部供区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肿瘤复发与转移情况。结果:术后,5例患者移植的肌皮瓣均成活。1例患者术后2 d会阴部受区切口裂开,经间断换药及常规负压封闭引流治疗7 d后愈合;另外4例患者会阴部受区术后2周内均未发生切口裂开、切口感染、脂肪液化等并发症。出院后随访6~12个月显示,会阴部受区皮肤色泽、质地与弹性良好,外观不臃肿;会阴部受区及腹部供区均遗留线状瘢痕,无明显瘢痕增生或色素沉着;腹部供区未发生切口裂开与感染、肠粘连、肠梗阻、腹壁力量减弱等并发症,腹部外形良好,未见局部隆起或腹壁疝形成;患者均无局部肿瘤复发或转移情况。结论:采用改良垂直腹直肌肌皮瓣修复直肠癌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后皮肤软组织缺损,手术方式相对简单,术后供受区外观较好,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应用"TIME"原则与拉合加压治疗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裂开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应用"TIME"原则与拉合加压治疗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裂开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8年1~12月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裂开产妇43例,将2018年1~6月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裂开产妇20例设为对照组,由医生处理伤口;将2018年7~12月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裂开产妇23例设为观察组,由伤口护士应用"TIME"原则与拉合加压治疗伤口,观察组伤口愈合时间、换药次数、换药费用、患者满意度,比较两组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费用。结果:观察组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裂开通过应用"TIME"原则与拉合加压治疗,伤口愈合时间、换药次数,换药费用患者满意度,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应用"TIME"原则与拉合加压治疗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裂开伤口,方法正确,患者对愈合时间、换药次数、换药费用都满意,减少了患者住院日和住院费用,值得推广到所有腹部手术后切口裂开伤口的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负压伤口疗法治疗不同腹部手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采用负压伤口疗法(NPWT)治疗不同腹部手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19年6月—2020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创伤中心收治42例腹部手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患者,其中男29例、女13例,年龄23~81岁,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病程3~60 d。患者入院后完善术前检查,清创后采用NPWT治疗,根据切口裂开层次将负压值设置为-10.64~-6.65 kPa。待切口血运良好,进行Ⅱ期切口缝合。统计腹部手术原因、腹部切口裂开层次和愈合不良原因,观察腹部切口最终愈合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出现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腹部手术原因按构成比排名,前4位是结肠癌(9例,占21.4%)、胆管疾病(8例,占19.0%)、肝癌(5例,占11.9%)和阑尾炎(4例,占9.5%)。腹部切口裂开层次在深筋膜层者25例(59.5%)、浅筋膜层者17例(40.5%)。腹部切口愈合不良原因按构成比排名,前3位是感染(24例,占57.1%)、脂肪液化(11例,占26.2%)、缝线反应(5例,占11.9%)。40例患者经NPWT治疗,切口血运改善,行Ⅱ期缝合,第2~3周拆除缝线,切口愈合良好;另外2例患者在使用NPWT治疗期间分别出现了肠瘘、胆漏,拆除负压装置,经充分引流和常规换药治疗后切口愈合。结论:NPWT治疗不同腹部疾病手术后切口愈合不良,效果较佳,但临床医师需综合评估患者病情决定NPWT的使用时机和使用方式,避免肠瘘、胆漏等并发症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腹部不同位置全厚皮片修复小儿功能部位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比分析采用腹部不同位置全厚皮片修复小儿功能部位小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2019年1月—2020年6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6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因功能部位小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需行全厚皮片移植修复的女性住院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2组,剔除随访脱落患儿后,侧腹部组纳入28例、下腹部组纳入29例,年龄分别为5(3,8)、5(3,7)岁。对下腹部组患儿20(12,26)cm 2创面采用于腹下区横行皮纹处切取的(24±10)cm 2全厚皮片修复,侧腹部组患儿23(16,32)cm 2创面采用于脐平面以下至腹股沟以上的侧腹部区切取的(24±9)cm 2全厚皮片修复,供区切口均行连续皮内缝合。术后供受区均行-10.64~-6.65 kPa持续负压治疗,术后7 d开始应用医用皮肤减张闭合器治疗供区。记录供区使用医用皮肤减张闭合器情况、供区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拆线时间并计算并发症发生率;术后7 d,采用自行设计的疗效满意度调查表调查患儿家长对患儿疗效的满意度;术后1、6个月,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估供区瘢痕情况并计算2个时间点VSS评分差值,用直尺测量供区瘢痕宽度并计算2个时间点瘢痕宽度差值。对数据行独立样本 t检验或Cochran&Cox近似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 结果:侧腹部组术后供区应用医用皮肤减张闭合器时间≥4周患儿比例明显高于下腹部组( P<0.05)。术后7 d,侧腹部组中出现供区切口部分裂开、供区周围皮肤红肿、供区脂肪液化的患儿各1例,下腹部组1例患儿供区出现切口部分裂开;下腹部组患儿供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侧腹部组( P<0.05)。与侧腹部组相比,下腹部组患儿供区术后拆线时间显著缩短( t'=17.23, P<0.01)。术后7 d,下腹部组患儿家长对患儿疗效的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侧腹部组( t'=20.14, P<0.01)。术后1、6个月,下腹部组患儿供区瘢痕的VSS评分分别为(2.7±0.9)、(2.8±1.0)分,均明显低于侧腹部组的(7.1±2.2)、(9.1±2.7)分( t值分别为10.00、11.15, P<0.01)。术后6个月,侧腹部组患儿供区瘢痕的VSS评分较术后1个月明显升高( t=3.10, P<0.01),而下腹部组患儿供区瘢痕的VSS评分较术后1个月升高不明显( P>0.05);侧腹部组患儿供区瘢痕的VSS评分差值明显大于下腹部组( Z=-8.12, P<0.01)。术后1、6个月,下腹部组患儿供区瘢痕宽度分别为2.0(1.0,2.0)、2.0(2.0,3.0)mm,均明显窄于侧腹部组的6.0(4.0,10.0)、8.5(5.0,12.0)mm( Z值分别为-13.41、-14.70, P<0.01);术后6个月,侧腹部组患儿供区瘢痕宽度较术后1个月明显增宽( Z=-2.79, P<0.01),而下腹部组患儿供区瘢痕宽度较术后1个月增宽不明显( P>0.05);侧腹部组患儿供区瘢痕宽度差值明显大于下腹部组( Z=-14.93, P<0.01)。 结论:采用下腹部全厚皮片修复小儿,尤其是女性患儿功能部位小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方法,行之有效、简便易行、符合美学修复原则;与侧腹部全厚皮片移植相比,下腹部全厚皮片移植术后供区并发症发生率低、瘢痕增生不明显,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隐蔽切口法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儿童肾肿瘤根治术标本取出中的应用体会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初步探讨隐蔽切口法(Hidden Incision)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儿童肾肿瘤根治术(Robot-assisted laparoscopic radical nephrectomy,RAL-RN)标本取出中应用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6例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肾肿瘤根治性切除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2例;平均年龄3岁11个月;肾母细胞瘤3例,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肾癌2例,后肾腺瘤1例;肿瘤位于左肾3例,右肾3例。术中均采取健侧60°卧位,目镜Trocar位于脐缘(病灶对侧缘),操作孔1位于前正中线脐上6~7 cm(具体取决于患儿腹壁空间),操作孔2进皮点位于前正中线与下腹部腹横纹交点,进腹腔点在进皮点上方约1.5 cm处(Trocar于皮下潜行)。如需辅助孔,则辅助孔Trocar置于患侧下腹部腹横纹延长线上。所有患儿均实施根治性切除术,标本切除后完整置入标本袋,延长下腹部切口(切口长度大于等于瘤肾最小径),标本袋经下腹部腹横纹切口完整取出。结果:6例患儿中,采用辅助孔3例,未采用辅助孔3例。切口长度5~8 cm,平均6.5 cm。所有标本均经下腹部腹横纹切口通道完整取出,无一例术中中转开放。术后住院4~7 d,平均4.5 d。术后伤口无活动性出血、裂开、感染等情况发生。术后随访4~46个月,平均25个月。术后伤口恢复可,未见明显瘢痕增生。结论:隐蔽切口法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儿童RAL-RN术中标本的取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单中心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根治术术后早期并发症影响因素分析及治疗体会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单中心先天性胆总管囊肿(CCC)根治术术后早期并发症影响因素,为减少术后并发症提供一定临床依据及指导。方法:病例对照研究。分析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0年9月至2019年10月诊断明确并已行根治术的124例CCC患儿的临床资料,男29例,女95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并发症(胆漏、肠肠吻合口瘘、出血、切口裂开、胆管炎、腹腔感染、胰腺炎、淋巴瘘)分为并发症组(A组)和无并发症组(B组),对2组患儿的年龄、实验室指标(术前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丙氨酸转氨酶、前白蛋白及术后白蛋白)以及2组患儿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囊肿类型、囊肿直径、肝总管直径,是否合并腹部手术史、胆泥结石、肝胆管解剖变异、胆胰合流等相关临床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其中的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行 t检验,非正态分布行非参数秩和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124例手术病例发生并发症25例(20.16%),未发生并发症99例(79.84%),其中胆漏14例(11.29%),7例再次手术,7例保守治愈;肠肠吻合口瘘2例(1.61%),1例再次手术,1例保守治愈;出血1例(0.81%),再次手术治愈;切口裂开2例(1.61%),1例再次手术,1例保守治愈;胆管炎2例(1.61%)、腹腔感染2例(1.61%)、胰腺炎1例(0.81%)、淋巴瘘1例(0.81%)均保守治愈。其中非正态分布指标:2组年龄及白细胞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2组失血量及囊肿直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符合正态分布指标的术后白蛋白(27.84±4.62) g/L比(32.45±3.72) g/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254, 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术前贫血( OR=7.922,95% CI:1.468~42.757)、合并胆泥结石( OR=1.295,95% CI:1.075~4.359)是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白蛋白( OR=0.055,95% CI:0.012~0.244)是术后并发症发生的保护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胆总管囊肿直径越大、术中出血量越多,越增加手术风险。术前纠正贫血、术中精细操作清理肝胆管淤泥、减少出血及加强围术期白蛋白、血红蛋白的监测,可预防及减少CCC根治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腹部术后切口愈合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周前
手术切口愈合不良是腹部外科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高达10%[1].腹部术后切口愈合不良主要表现为切口脂肪液化,切口裂开及切口感染[2-3].与其他外科手术类型相比,腹部术后切口更易感染,其发生率高达15%~25%[4].此外,有报道,腹部术后切口裂开的发生率为0.4%~3.5%,但其相关的死亡率高达10%~45%[1].术后切口愈合不良不仅阻碍患者快速康复,还延长了住院时间.在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iagnosis related groups,DRG)付费改革形势下,明确腹部术后切口愈合的影响因素,缩短切口愈合时间、降低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已成为亟需解决的热点和挑战问题[5].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负压封闭引流与外科常规换药对腹部术后伤口愈合不良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究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与伤口常规换药对腹部术后伤口愈合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0-08-01/2023-09-30日作者医院普通外科225例腹部术后伤口愈合不良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伤口换药方式,将患者分为VSD组(n=110)和常规伤口换药组(n=115).比较两组腹部术后伤口愈合不良患者的临床疗效、住院天数、换药次数、换药天数、Ⅱ期清创缝合时间、血清学炎症指标.结果 225例腹部术后伤口愈合不良患者中,伤口出现脂肪液化或组织坏死110例(VSD组53例、常规伤口换药组57例),大量脓液或深部脓腔80例(VSD组42例、常规伤口换药组38例),切口裂开35例(VSD组15例、常规伤口换药组20例).两组腹部术后伤口愈合不良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SD组腹部术后伤口愈合不良患者中,伤口出现脂肪液化或组织坏死、大量脓液或深部脓腔、切口裂开的患者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伤口换药组,住院天数、换药天数、换药次数、Ⅱ期清创缝合时间均少于常规伤口换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换药后,两组腹部术后伤口愈合不良患者伤口出现脂肪液化或组织坏死、大量脓液或深部脓腔、切口裂开的患者的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EU)、白细胞介素 6(interleukin 6,IL-6)、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较换药前均明显下降,且VSD组低于常规换药组(P均<0.05).结论 与常规伤口换药相比,应用VSD伤口换药有利于加快腹部术后伤口愈合不良患者伤口恢复,降低感染发生率,有效缩短创面Ⅱ期清创缝合时间,改善患者血清炎症指标,促进术后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单孔腹腔镜完全腹膜外补片修补术治疗成人脐疝13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2023/12/9
背景与目的:单孔腹腔镜技术(SILS)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腹部手术中,但在脐疝修补术中的应用鲜见报道.笔者科室在前期成熟开展单孔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TEP)手术的基础上,尝试使用单孔腹腔镜完全腹膜外补片修补术(SIL-TES)治疗成人脐疝并取得一定经验.本文探讨SIL-TES治疗成人脐疝的可行性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8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疝外科13例行SIL-TES治疗的成人脐疝患者资料,其中,男性9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为(38.9±6.1)岁,疝环平均直径(2.4±0.6)cm.SIL-TES的基本要求包括:以三孔腹腔镜完全腹膜外补片修补术为基础,配合单孔腹腔镜的操作技巧,扶镜手与主刀的默契配合,合理放置腹腔镜及器械,尽可能减少操作过程中出现的"筷子"效应;需熟练掌握腹壁的多层解剖,避免术中解剖层次错误、腹膜破损,导致补片不能放置于正确层面.结果:13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放.手术时间平均(138.5±20.9)min,术后3 d疼痛评分2.5±0.9,术后留置引流管平均(4.1±1.1)d.术后平均住院时间3~6d,中位时间4.1 d,无术区血清肿、出血、切口裂开、切口感染、脐部皮肤坏死、肠梗阻、肠瘘等并发症.平均随访时间(14.7±6.3)个月,无复发及慢性疼痛等.结论:采用SIL-TES治疗成人脐疝是可行的,可作为成人脐疝的补充手术方式,但碍于病例数少、随访时间短,远期疗效需进一步明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