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疮疡理论辨治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认为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BPS)内镜下广泛出血、Hunner溃疡等表现以及其病情反复、迁延难愈的特点与中医学疮疡的特征相符,治疗上可参考疮疡的中医治疗思路.IC/BPS病机多表现为本虚标实,以脾肾亏虚为本,湿热、瘀血为标.治疗以托、补之法为本,兼用消法,以活血清热、通络止痛治其标.临证常用内托生肌散加减以益气活血,消肿托毒;同时结合具体症状配合四君子汤或缩泉丸健脾补肾以扶正,并根据瘀血、湿热等兼证针对性配伍三棱、莪术等活血化瘀,薏苡仁、泽泻等清热利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背根神经节感觉神经元P2X受体信号与间质性膀胱炎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BPS)模型小鼠的膀胱外周感觉神经元的兴奋性和P2X受体介导的嘌呤能信号传导的变化。方法:雄性C57小鼠50只,2月龄,体质量16~20 g。通过在膀胱壁上注射逆行示踪荧光染料3′-四甲基吲哚羰花青高氯酸盐(DiI),标记腰骶(LS:L 6~S 2)和胸腰(TL:T 13~L 2)背根神经节中的膀胱感觉神经元。两周后,在第1、3和5天腹腔注射环磷酰胺(CYP,80 mg/kg,1次/48 h)建立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BPS)小鼠模型(CYP组, n=25),对照组( n=25)小鼠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第6天取小鼠膀胱组织,使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评估膀胱组织病理学改变,髓过氧化物酶(MPO)测试评估组织炎症水平,并使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LS和TL背根神经节中的DiI阳性膀胱感觉神经元的兴奋性和三磷酸腺苷(ATP)诱导的P2X受体电流。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80 mg/kg CYP未诱发显著组织学改变或影响MPO水平,但提高了LS和TL膀胱感觉神经元的兴奋性:CYP组和对照组LS神经元基强度分别为(119±9)、(144±8)pA,TL神经元基强度分别为(123±10)、(162±17)pA;相比于对照组,CYP组LS和TL神经元基强度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025、2.047,均 P<0.05)。给予P2X受体激动剂ATP灌流后,CYP组的LS膀胱感觉神经元的P2X受体电流类型发生了显著变化:CYP组LS神经元的P2X2受体介导持续性电流比例为39.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5%;P2X2/3受体介导的慢脱敏电流比例为60.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9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5),提示CYP组小鼠LS神经元中的P2X2受体功能上调;TL膀胱感觉神经元的P2X受体电流类型(主要为P2X2/3受体介导的慢脱敏电流和P2X3受体介导的快脱敏电流)占比无明显变化。 结论:IC/BPS模型小鼠的膀胱神经元兴奋性升高,并且LS神经元的P2X受体电流成分出现变化,提示膀胱神经元的兴奋性升高和P2X受体的功能上调早于器质性病理改变,感觉神经元嘌呤能信号传导变化可能是IC/BPS的重要病理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TRPM8对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小鼠疼痛症状及神经元增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瞬时受体电位M8(TRPM8)对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BPS)小鼠疼痛症状及神经元增殖的影响。方法:将雌性野生型C57BL/6小鼠(8~10周龄)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IC/BPS模型组和IC/BPS模型+薄荷醇组(各6只);TRPM8基因敲除小鼠随机分为TRPM8基因敲除组和TRPM8基因敲除模型组(各6只)。IC/BPS模型组、IC/BPS模型+薄荷醇组和TRPM8基因敲除模型组小鼠皮下注射尿路斑块蛋白65-84氨基酸残基(UPK3A65-84)多肽;IC/BPS模型+薄荷醇组继续注射薄荷醇。建模成功后,通过机械敏感性评估各组疼痛阈值的差异;膀胱壁注射细胞膜红色荧光探针(Dil),10 d后采集背根神经节(DRG)组织,利用Western蛋白印迹法和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分别检测各组TRPM8和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的蛋白质和mRNA含量的差异;免疫荧光技术检测DRG组织中TRPM8表达与GAP43或Dil的分布情况。分析TRPM8与IC/BPS小鼠疼痛症状的关系及在神经元增殖中的作用。结果:模型均构建成功。与对照组相比,IC/BPS模型组和IC/BPS模型+薄荷醇组小鼠的疼痛阈值均降低[分别为(8.50±1.22)、(5.50±1.05)比(11.67±2.16),均 P<0.001]。与对照组相比,IC/BPS模型组和IC/BPS模型+薄荷醇组TRPM8的表达量均升高,而在TRPM8基因敲除组小鼠中TRPM8未表达[分别为(3.16±0.05)、(6.46±0.21)、0比(1.00±0.06),均 P<0.001]。各组小鼠TRPM8蛋白表达量与mRNA表达趋势相同( P<0.001)。与对照组相比,IC/BPS模型组和IC/BPS模型+薄荷醇组DRG中GAP43 mRNA的表达增加,而TRPM8基因敲除模型组的表达下降(均 P<0.001)。GAP43蛋白表达与mRNA表达趋势相同( P<0.001)。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IC/BPS模型组和IC/BPS模型+薄荷醇组DRG中GAP43阳性神经元的数量增加,TRPM8基因敲除组下降(均 P<0.001)。与对照组相比,IC/BPS组和IC/BPS模型+薄荷醇组DRG Dil阳性感觉神经元数量增加,而TRPM8基因敲除组下降(均 P<0.001)。 结论:TRPM8可加剧IC/BPS小鼠的疼痛症状,其机制可能与诱导DRG水平的感觉神经增殖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2022版美国泌尿外科学会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指南更新解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2022年美国泌尿外科学会更新了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BPS)的诊断和治疗指南,本次更新在治疗推荐方面做了大幅改动,不再推荐一线至六线治疗,而将目前已有的治疗方案分为五大类,包括行为和非药物治疗、口服药物、膀胱药物灌注、经尿道手术和骶神经调节,以及尿路重建手术。这种改变强调了IC/BPS患者的异质性及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打破了长期以来层级递进式的治疗观念,并且鼓励患者参与治疗方案的决策。同时,专家委员会强调了IC/BPS病程早期进行膀胱镜检查的重要性,也指出应用戊聚糖多硫酸盐导致视网膜色素性黄斑病的风险,并且认为尿路重建手术仅作为治疗IC/BPS的最后手段,且收益风险比不明确。更新后的指南就IC/BPS的诊断和治疗为医师提供了新的认识和决策依据,但需要注意的是,实践中需考虑中国患者的临床特征,做到指南应用本土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低能量体外冲击波联合膀胱药物灌注治疗IC/BPS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低能量体外冲击波(Li-ESWT)联合膀胱药物灌注治疗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BPS)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10月来本院就诊的36例女性IC/BPS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各18例。对照组采用膀胱药物灌注治疗,治疗组采用膀胱药物灌注联合Li-ESWT治疗。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行O′Leary-Sant间质性膀胱炎症状指数(ICSI)和问题指数评分(ICPI),并采用泌尿生殖系统疼痛评分(GUPI)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疗效。结果:经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O′Leary-Sant症状评分(OSS)、ICSI、ICPI、GUPI及VA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均 P<0.001),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各项评分均优于治疗前(均 P<0.001);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改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3.33% vs. 44.44%, P=0.034)。 结论:Li-ESWT联合膀胱药物灌注治疗IC/BPS安全有效,为临床治疗IC/BPS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骶神经调节治疗难治性IC/BPS的长期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骶神经调节(SNM)治疗难治性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BPS)的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和河北燕达医院应用SNM治疗28例难治性IC/BPS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例,女23例;中位年龄63.00(47.50,66.75)岁。所有患者入院前均接受过IC/BPS相关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等),疗效不佳。SNM治疗前尿急程度评分4(3,4)分,24h排尿次数26.0(20.5,32.5)次,夜尿次数9.0(7.0,12.0)次,次均尿量59.00(41.25,79.50)ml,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9.0(8.0,9.0)分,O’leary-Sant评分31.00(20.25,33.00)分,单次最大尿量100.0(80.0,127.5)ml。SNMⅠ期自固定电极置入术后,测试期评估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如症状较治疗前改善>50%,可行Ⅱ期永久刺激器置入术。永久刺激器置入术后随访患者症状改善情况。结果:28例测试期尿急程度评分2(1,3)分,24 h排尿次数17.00(15.00,22.75)次,夜尿次数5.5(4.0,7.0)次,次均尿量87.50(70.25,110.00)ml、VAS评分4.0(3.0,6.0)分和O’leary-Sant评分20.00(17.00,23.00)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 P<0.05);单次最大尿量135.0(102.5,160.0)ml,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28例均接受Ⅱ期永久刺激器置入术。术后中位随访时间29.5(21.25,61.75)个月。28例中,3例分别于术后11、13、35个月因症状复发,拔除全套SNM系统后接受膀胱全切+回肠通道术;尿流改道后评估,2例症状显著改善,1例中度改善。25例末次随访时仍使用SNM治疗,其中15例联合其他方式治疗:6例联合口服药物(抗组胺药物、戊糖多硫酸钠、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治疗,2例联合膀胱灌注(1例应用肝素、1例应用透明质酸钠)及口服抗组胺药物,3例联合肉毒毒素注射,1例联合口服抗组胺药物及传统中药,2例联合传统中药治疗;此14例中4例症状显著改善,8例中度改善,2例轻度改善。1例联合膀胱扩大术及肉毒毒素治疗,症状显著改善。10例未联合其他治疗,其中2例显著改善,4例中度改善,1例轻度改善,3例无缓解;3例无缓解患者中,1例因电极移位而出现症状复发。25例末次随访时尿急程度评分2(1,3)分,24 h排尿次数16.50(13.00,19.75)次,夜尿次数5.5(4.0,9.0)次,次均尿量105.00(72.50,120.00)ml,VAS评分4.5(3.0,6.0)分,O’leary-Sant评分16.00(14.00,22.50)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 P<0.05),与测试期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单次最大尿量125.0(102.5,150.0)ml与术前及测试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SNM作为难治性IC/BPS的一种治疗选择,可以改善多数患者的症状,联合其他治疗方式可维持较好的长期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骶神经调节术治疗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骶神经调节术治疗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1年3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例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患者的病例资料,男1例,女7例。中位年龄58(42,72)岁。病程(39.6±41.3)个月。8例均采用抗生素和M受体阻滞剂等治疗2个月以上无效,其中4例有膀胱水扩张手术史,2例有膀胱水扩张+透明质酸钠灌注治疗史,1例有膀胱水扩张+透明质酸钠灌注+A型肉毒毒素膀胱逼尿肌注射治疗史。O’Leary-Sant量表评分(34.00±1.93)分。疼痛模拟视觉量表(VAS)评分(9.38±0.92)分。生活质量(QOL)评分(5.50±0.53)分。术前24 h排尿次数(39.12±6.75)次,夜尿次数(15.87±5.14)次,每次尿量(51.62±16.51)ml。8例均局麻下行SNM一期手术,将电极置入S3孔。术后测试治疗2~4周,记录其症状改善情况,尿频、尿急、疼痛等临床症状较术前改善>50%,认为治疗有效,可行二期永久刺激器植入手术。结果:本组7例女性患者临床判定有效,转二期永久刺激器植入手术,转化时间(41.71±22.48)d。1例男性患者临床判定无效,拆除临时刺激器。7例转二期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24h排尿次数分别为(39.12±6.75)次、(17.71±3.40)次、(14.71±4.27)次,VAS评分分别为(9.38±0.92)分、(2.71±1.38)分、(2.29±1.1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2例女性患者分别于二期术后3、6个月尿频症状复发,予调整频率后症状缓解,此2例均于术后12个月更换为变频模式,更换模式后随访3个月症状未再反复。7例转二期患者症状控制后3、6个月的24 h排尿次数分别为(12.57±4.40)次、(12.86±5.30)次,VAS评分分别为(2.14±1.21)分、(2.28±1.11)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骶神经调节治疗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的短期疗效和长期疗效均较好,是一种可靠的治疗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前列腺素E2诊断膀胱过度活动症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前列腺素E2(PGE2)与膀胱过度活动症(OAB)的关系。方法:通过计算机从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中检索建库至2020年4月所有关于PGE2与OAB关系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资料,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数据提取及文献质量评价,使用Review Manager Versio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篇文献。分析结果显示,OAB组患者的尿PGE2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SMD=3.85,95% CI:0.96~6.74, P=0.009);OAB患者的尿PGE2/Cr水平高于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PBS)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SMD=0.39,95% CI:0.04~0.74, P=0.03)。 结论:OAB患者尿PGE2水平明显增高,但尿PGE2尚不能作为诊断OAB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也不能作为鉴别OAB和IC/PBS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扶正活血通络法治疗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的临床思路
编辑人员丨2024/3/30
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BPS)是一种慢性、复杂性泌尿系统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现代医学尚无特效治疗手段.庞然教授根据古今医家观点,结合多年临证经验,认为本病的中医病机以正虚为本,湿热为标,瘀血阻络贯穿本病始终,在扶正固本治疗的基础上,重用活血药及虫类药以化瘀通络,临床疗效显著.阐明IC/BPS的病因病机,总结扶正活血通络法临床辨治体会,分析有效案例,为临床同行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诊治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9/23
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BPS)是表现为与膀胱相关的疼痛、压迫感或不适且伴有下尿路症状,症状持续6周(或6个月)以上的一组症候群.自首次报道至今,该病始终是临床诊治的难题,也一直经历着认知革新,其涉及疾病分类分型、相关基础研究、影像学、症状评分、膀胱镜检、治疗以及新的潜在治疗靶点内源性大麻素系统等诸多方面,亦是本文要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