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觉反馈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康复作用机制的功能MRI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视觉反馈训练(visual feedback training,VFT)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及其他各种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康复治疗,并取得较好疗效,但其对运动功能影响的神经机制尚不清楚.随着功能MRI的发展,研究发现VFT与大脑网络间和网络内的功能连接改变及感觉运动皮层的激活有一定相关性,为揭示其促进运动功能康复的神经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此,本文就VFT对SCI患者运动功能康复作用机制的功能MRI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VFT在SCI患者运动康复中的临床应用提供神经影像学证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载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神经套管阻止大鼠坐骨神经缝接口处再生轴突逃逸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载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CSPGs)神经套管在SD大鼠坐骨神经横断伤端-端缝合口处的作用,并进一步观察其对周围神经损伤后修复的效果。方法:利用明胶作为载体构建载CSPGs神经套管,用于保护SD大鼠坐骨神经横断伤端端缝合口。2019年7月至9月,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直接缝合组、空白组(无CSPGs的明胶套管)和套管组(载CSPGs套管),每组8只。术后5周时,每组3只大鼠行荧光金注射以标志术侧背根神经节的感觉神经元,其余5只大鼠于术后6周行电生理学检测后分别取材,用于神经组织的苏木精-伊红(HE)染色及镀银染色,同时取术侧腓肠肌行Masson染色,评估缝合口处坐骨神经的再生情况及神经损伤后再生修复效果。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数据分析,如果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则进一步采用LSD法进行两两比较,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组织学结果表明,在坐骨神经端-端缝合口处,再生神经纤维均有不同程度的紊乱再生及逃逸现象,直接缝合组、空白组和套管组再生神经纤维的逃逸距离分别是(787.19±213.77)μm、(547.17±167.71)μm和(350.60±68.58)μm,通过缝合口进入远端基底膜管的再生轴突数目分别是(6 360±736.89)个/mm 2、(8 040±673.05)个/mm 2和(9 000±644.20)个/mm 2,术侧背根神经节中被荧光金标记的感觉神经元数目分别是(124.35±25.88)个/mm 2、(165.36±30.74)个/mm 2和(208.98±20.51)个/mm 2,套管组与另外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电生理检测及术侧腓肠肌的组织学切片均显示套管组神经损伤后再生修复效果比另外两组更好( P<0.05)。 结论:载CSPGs神经套管可通过CSPGs对再生轴突的抑制作用,有效减少再生神经纤维在坐骨神经横断伤端-端缝合口处的逃逸及紊乱再生,从而促进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有效再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智能精准辅助技术在脊髓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常导致损伤平面以下的肢体感觉运动障碍,并伴有呼吸功能衰竭、肠道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紊乱。现有治疗方法中,早期减压手术和激素类药物冲击疗法效果欠佳且易引发多种严重并发症,与此同时,康复治疗费用高昂且仅能获得有限功能恢复。脊髓电刺激(SCS)通过刺激调控残存的低位脊髓中间神经元,重塑残存神经传导束功能,可有效促进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修复。脊柱外科引入智能精准辅助技术,针对脊髓损伤不同程度、节段及病程来制订更加精准、个体化的神经调控和康复策略,结合实时反馈,不断修正算法,实现对SCS的远程安全调控,提高脊髓损伤患者救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有助于制订更为有效的康复干预方案,进一步提高临床转化价值。笔者就智能精准辅助技术在SCS治疗脊髓损伤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线粒体功能障碍在化疗所致周围神经病变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化疗所致周围神经病变(CIPN)通常表现为持续的疼痛及感觉异常,严重时可能出现振动感和关节位置感丧失、自主神经和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线粒体功能障碍可能是化疗药物诱发周围神经病变的机制之一。本文从5个方面综述了不同化疗药物导致的不同的线粒体功能障碍,包括如神经元线粒体形态异常、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激活及其相关钙失衡、线粒体生物能量学功能失调、氧化应激及轴突线粒体转运异常等。避免或改善线粒体功能障碍是预防或减轻CIPN的主要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背根神经节感觉神经元P2X受体信号与间质性膀胱炎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BPS)模型小鼠的膀胱外周感觉神经元的兴奋性和P2X受体介导的嘌呤能信号传导的变化。方法:雄性C57小鼠50只,2月龄,体质量16~20 g。通过在膀胱壁上注射逆行示踪荧光染料3′-四甲基吲哚羰花青高氯酸盐(DiI),标记腰骶(LS:L 6~S 2)和胸腰(TL:T 13~L 2)背根神经节中的膀胱感觉神经元。两周后,在第1、3和5天腹腔注射环磷酰胺(CYP,80 mg/kg,1次/48 h)建立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BPS)小鼠模型(CYP组, n=25),对照组( n=25)小鼠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第6天取小鼠膀胱组织,使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评估膀胱组织病理学改变,髓过氧化物酶(MPO)测试评估组织炎症水平,并使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LS和TL背根神经节中的DiI阳性膀胱感觉神经元的兴奋性和三磷酸腺苷(ATP)诱导的P2X受体电流。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80 mg/kg CYP未诱发显著组织学改变或影响MPO水平,但提高了LS和TL膀胱感觉神经元的兴奋性:CYP组和对照组LS神经元基强度分别为(119±9)、(144±8)pA,TL神经元基强度分别为(123±10)、(162±17)pA;相比于对照组,CYP组LS和TL神经元基强度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025、2.047,均 P<0.05)。给予P2X受体激动剂ATP灌流后,CYP组的LS膀胱感觉神经元的P2X受体电流类型发生了显著变化:CYP组LS神经元的P2X2受体介导持续性电流比例为39.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5%;P2X2/3受体介导的慢脱敏电流比例为60.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9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5),提示CYP组小鼠LS神经元中的P2X2受体功能上调;TL膀胱感觉神经元的P2X受体电流类型(主要为P2X2/3受体介导的慢脱敏电流和P2X3受体介导的快脱敏电流)占比无明显变化。 结论:IC/BPS模型小鼠的膀胱神经元兴奋性升高,并且LS神经元的P2X受体电流成分出现变化,提示膀胱神经元的兴奋性升高和P2X受体的功能上调早于器质性病理改变,感觉神经元嘌呤能信号传导变化可能是IC/BPS的重要病理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TRPM8对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小鼠疼痛症状及神经元增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瞬时受体电位M8(TRPM8)对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BPS)小鼠疼痛症状及神经元增殖的影响。方法:将雌性野生型C57BL/6小鼠(8~10周龄)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IC/BPS模型组和IC/BPS模型+薄荷醇组(各6只);TRPM8基因敲除小鼠随机分为TRPM8基因敲除组和TRPM8基因敲除模型组(各6只)。IC/BPS模型组、IC/BPS模型+薄荷醇组和TRPM8基因敲除模型组小鼠皮下注射尿路斑块蛋白65-84氨基酸残基(UPK3A65-84)多肽;IC/BPS模型+薄荷醇组继续注射薄荷醇。建模成功后,通过机械敏感性评估各组疼痛阈值的差异;膀胱壁注射细胞膜红色荧光探针(Dil),10 d后采集背根神经节(DRG)组织,利用Western蛋白印迹法和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分别检测各组TRPM8和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的蛋白质和mRNA含量的差异;免疫荧光技术检测DRG组织中TRPM8表达与GAP43或Dil的分布情况。分析TRPM8与IC/BPS小鼠疼痛症状的关系及在神经元增殖中的作用。结果:模型均构建成功。与对照组相比,IC/BPS模型组和IC/BPS模型+薄荷醇组小鼠的疼痛阈值均降低[分别为(8.50±1.22)、(5.50±1.05)比(11.67±2.16),均 P<0.001]。与对照组相比,IC/BPS模型组和IC/BPS模型+薄荷醇组TRPM8的表达量均升高,而在TRPM8基因敲除组小鼠中TRPM8未表达[分别为(3.16±0.05)、(6.46±0.21)、0比(1.00±0.06),均 P<0.001]。各组小鼠TRPM8蛋白表达量与mRNA表达趋势相同( P<0.001)。与对照组相比,IC/BPS模型组和IC/BPS模型+薄荷醇组DRG中GAP43 mRNA的表达增加,而TRPM8基因敲除模型组的表达下降(均 P<0.001)。GAP43蛋白表达与mRNA表达趋势相同( P<0.001)。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IC/BPS模型组和IC/BPS模型+薄荷醇组DRG中GAP43阳性神经元的数量增加,TRPM8基因敲除组下降(均 P<0.001)。与对照组相比,IC/BPS组和IC/BPS模型+薄荷醇组DRG Dil阳性感觉神经元数量增加,而TRPM8基因敲除组下降(均 P<0.001)。 结论:TRPM8可加剧IC/BPS小鼠的疼痛症状,其机制可能与诱导DRG水平的感觉神经增殖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诱发肌电在脑瘫患儿选择性脊神经后根离断术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脊神经后根离断能有效抑制痉挛性脑性瘫痪患儿处于兴奋-抑制失衡状态的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兴奋性,从而达到降低其对应肌群肌张力、改善患儿运动功能的目的。但由于人体仅双下肢感觉相关的脊神经后根就有数十枚,如何精准选择需要毁损的脊神经后根一直是临床面临的棘手问题。脊神经诱发肌电监测为这一难题提供了极具操作性的解决方案,为获得稳定及有效的诱发肌电数据,选择性神经后根离断术(selective dorsal rhizotomy,SDR)中麻醉程度、监测肌群及电刺激参数等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串刺激及单刺激是目前较为常用的肌电诱发刺激模式。刺激模式不同,会导致对于脊神经后根的最终"选择"不同。因此,探寻一个安全、有效、量化并能适度降低痉挛肌群肌张力的术中脊神经后根"选择"方案是SDR手术及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团队未来的研究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海人藻酸受体功能调节机制在脊髓痛觉敏化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海人藻酸(kainate, KA)受体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广泛分布,通过调节外周和中枢感觉神经元之间的兴奋性信号参与疼痛处理。近年研究发现,多个与KA受体功能相关的蛋白在KA受体功能调节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从而参与伤害性疼痛信号的传递。文章通过综述KA受体特点、KA受体在疼痛通路中的表达与分布以及KA受体功能调节机制,包括与之互相作用的多种蛋白,深入探讨KA受体在神经突触可塑性和痛觉敏化中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营养性神经病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营养缺乏相关的神经病变临床并不少见。大多数营养缺乏相关的神经病是长度依赖性感觉轴突病变,而钴胺素缺乏性神经病通常表现为非长度依赖性感觉神经病。钴胺素和铜缺乏特征性地伴有脊髓病变,脊髓小脑综合征与维生素E缺乏相关。与营养素缺乏导致神经病变不同,吡哆醇毒性可导致非长度依赖性感觉神经元病变。营养不良、吸收不良、营养损失增加(如透析)、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恶性贫血)和某些抑制营养吸收的药物都可以导致营养缺乏。早期发现及治疗性营养补充可稳定或改善这些神经病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初级感觉神经元与巨噬细胞的交互作用在痛觉敏化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急性疼痛是由伤害性感受器激活引起的一种保护机体的反应,相比之下,慢性疼痛通常作为炎症性疾病的临床症状出现,逐渐发展为中枢敏化或外周敏化。目前普遍认为免疫系统对慢性疼痛的发生与维持有重要影响。神经损伤后,免疫系统的巨噬细胞与痛觉感受器进行双向通信在疼痛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具体表现为组织常驻巨噬细胞的增殖、外周巨噬细胞的浸润以及周围和中枢神经系统中炎症介质的产生。文章重点介绍了介导初级感觉神经元与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a, DRG)内巨噬细胞相互作用的分子,以及近期出现的治疗痛觉敏化新靶点,如P物质(substance P, SP)、血管紧张素Ⅱ受体(type 2 angiotensin Ⅱ receptor, AT2R)、微RNA(microRNA, miRNA)以及外泌体,为痛觉敏化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