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胫骨近端纵横比和胫骨假体匹配度的相关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胫骨近端纵横比(PTAR)与年龄、疾病状态、截骨参数密切相关,且存在与性别、种族因素无关的巨大个体变异,因此,胫骨假体不匹配是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的常见问题。尽管各种常见胫骨假体系统的覆盖率均可达80%以上,但其精确匹配率一般低于50%。对称型假体很难避免前后向不匹配,且在内侧优势型或PTAR较小的胫骨平台表面更易出现假体内旋;而解剖型假体在对称型或外侧优势型的胫骨平台表面则存在明显前内侧悬突趋势。未来的研究应更多聚焦于胫骨近端形态学的个体间变异规律,更科学地量化定义胫骨近端各分区关键形态参数的“理想匹配”安全范围,以及如何以更少的假体型号实现更大范围的胫骨假体“理想匹配”。随着增材制造与数字骨科技术的飞速发展,个体化定制有望成为TKA假体匹配领域新的突破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非髌骨表面置换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髌骨弹响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非髌骨表面置换的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髌骨弹响综合征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关节科行TKA治疗的222例患者资料。男43例,女179例;类风湿关节炎38例,关节炎184例。根据术后有无发生髌骨弹响综合征分为髌骨弹响综合征组( n=56)和非髌骨弹响综合征组( n=166),TKA术后早期髌骨弹响综合征的发生率为25.2%(56/222)。记录患者性别、关节炎类型、假体类型(PS假体和CR假体)、术后膝关节活动度、术后髌骨厚度、Insall-Salvati指数、术后关节线高度、术后下肢肌力分级、胫骨平台至髌腱距离等,并通过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分析确定髌骨弹响综合征的危险因素。 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假体类型、术后关节线高度、术后下肢肌力分级、胫骨平台至髌腱距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PS假体相对CR假体是独立危险因素( OR=2.791, 95% CI: 1.411~5.521, P=0.003),下肢肌力分级提高是独立保护因素( OR=0.295, 95% CI: 0.148~0.587, P=0.001)。 结论:非髌骨表面置换的TKA后髌骨弹响综合征发病率相对较高,PS假体相对CR假体是独立危险因素,而术后下肢肌力分级的提高是独立保护因素,TKA术后肌力的恢复与加强需要引起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股骨远端球轴型旋转铰链膝关节的设计与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球轴型旋转铰链膝关节假体重建股骨远端骨缺损的可行性及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1年11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〇医院及天津市天津医院收治的13例股骨远端原发肿瘤患者和3例膝关节周围假体置换术后翻修患者资料,男8例、女8例,年龄(43.3±17.8)岁(范围15~71岁)。13例股骨远端肿瘤患者中,骨肉瘤6例、骨巨细胞瘤5例、平滑肌肉瘤1例、软骨肉瘤1例;3例假体置换术后翻修患者中,肿瘤型假体术后无菌性松动2例、表面人工膝关节假体周围骨折1例。设计并制作球轴型旋转铰链膝关节假体重建16例患者肿瘤切除或假体翻修术后股骨缺损。术后定期随访,复查X线片评估下肢力线,采用中文版36条简明健康调查量表(36-item short-form,SF-36)评价术后生活质量,应用美国骨骼肌肉系统肿瘤协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93膝关节功能评分评估肢体功能。结果:16例患者均顺利安放假体,除2例行全股骨置换患者外,其余14例患者肿瘤切除后骨缺损长度(18.2±11.7) cm(范围8.6~47.1 cm)、手术时间(138±19) min(范围110~170 min)、术中出血量(211±118) ml(范围100~500 ml)。术后下肢全长正位X线片示16例患者下肢机械轴线与膝关节中心的距离为0.1(0,0.7) cm,髋膝踝角179.0°±2.3°(范围173.3°~182.2°)。术后随访12~36个月,16例患者均未发现假体并发症。SF-36评分显示生理功能评分为(56.7±7.0)分(范围42.7~67.4分)、心理功能评分(54.1±7.6)分(范围40.5~66.3分)。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为120.0°±15.6°(范围95°~130°),其中肿瘤相关的15例患者MSTS 93评分为(25.0±1.7)分(范围22~28分),其中优7例、良8例。1例患者术后10个月出现肿瘤肝、肺转移,术后18个月死亡;其余15例患者至末次随访时均存活,无瘤生存时间为(25.8±8.4)个月(范围12~36个月),无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球轴型旋转铰链膝关节重建股骨远端骨缺损,术中假体安装简单、快速,短期随访未出现假体相关并发症,临床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运用QCC提升骨科膝关节表面置换外来器械配置精准率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消毒供应中心针对膝关节表面置换外来手术器械配备过多的现象,运用品管圈(QCC)管理提升配包精准率,提高手供工作效率。方法:2018年7~12月于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由消毒供应中心、手术室、骨关节外科和器械商多方联合开展QCC活动。回顾分析2018年1~6月骨科膝关节表面置换外来器械在消毒供应中心产生的管理问题,制定的整改方案有:培训和考核消毒供应中心人员识别膝关节表面置换外来器械,并制成器械图谱作为工作指引;规范医生通知器械商手术信息的方式;规范器械商按手术信息准确配置。结果:膝关节表面置换外来手术器械配置精准率由改善前的10.42%上升到改善后的96.72%,较活动前提升了86.30%,运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 χ2检验,以 P<0.000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目标达标率146.62%。并在多方合作下促成了器械商配备备用包,应急情况得到保障,更好地保障了患者安全。 结论:对骨科膝关节表面置换外来器械管理采用QCC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较好地提升膝关节表面置换外来器械配置精准率,致手术室、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效率和骨科医生的手术效率均有提高,规范了器械商对膝关节表面置换外来器械的配置流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非接触式低频超声清创技术治疗假体周围感染早期效果的前瞻性单臂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非接触式低频超声清创技术治疗假体周围感染(PJI)的早期效果。方法:前瞻性纳入2021年8月至2022年1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应用非接触式低频超声清创技术治疗的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假体周围感染患者。参考2016年肌肉与骨骼感染协会对PJI的诊断标准进行感染诊断。所有患者在机械清创完成后使用8 mm手持式非接触低频超声探头在整个术区进行超声清创(功率90%、频率22.5 kHz,每次持续10 s,暂停3 s,共5 min)。期间通过移动探头在术区所有软组织、骨界面及金属假体表面[行保留假体清创术联合抗菌药物(DAIR)治疗者]之间反复振荡。对髋关节股骨髓腔和膝关节股骨髓腔及后方关节囊,使用特制直角探头充分振荡。超声振荡前后各抽取术区液体20 ml分别注入需氧培养瓶及厌氧培养瓶行病原菌培养。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和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评估患肢功能。治疗失败定义为同一关节感染复发。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及之后每年门诊随访一次,随访截止时间为2022年8月。各种观察数据的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秩和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 χ2检验,采用Bonferroni方法进行多组间率的两两比较。 结果:研究中共纳入45例患者,男性21例,女性24例;年龄(65.8±15.2)岁(范围:20~80岁),体重指数(29.3±4.2)kg/m 2(范围:20.2~38.5 kg/m 2)。其中28例(18例髋、10例膝)接受一期人工关节翻修术,17例(5例髋、12例膝)接受DAIR治疗。至随访结束,3例(6.7%,3/45)患者感染复发。所有患者未见术区超声振荡相关并发症(神经、血管、肌肉损伤,切口愈合不良,脂肪液化)。17例接受DAIR治疗患者的随访时间[ M(IQR)]为9(3)个月,2例分别于术后3周和3个月感染复发。28例接受一期翻修患者的随访时间为9(2)个月,1例于术后6个月感染复发。术前穿刺液病原菌培养的阳性率为47.6%(20/42),术中软组织培养的阳性率为86.7%(39/45),术区低频超声清创前液体培养的阳性率为46.7%(21/45),经过低频超声清创后培养的阳性率为75.6%(34/45),假体离体超声振荡培养的阳性率为88.9%(40/45),5次培养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5.483, P<0.01)。进一步两两比较结果显示,术区低频超声清创后病原菌培养的阳性率高于超声清创前液体培养阳性率( χ2=7.901, P=0.005),其余培养方法阳性率的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低频超声清创后术区液体接种24 h菌落量为2 240(1 310)CFU/ml(范围:310~3 140 CFU/ml),多于振荡前的450(550)CFU/ml(范围:10~910 CFU/ml)( U=43, P=0.017)。髋关节术后患者的Harris评分和膝关节术后患者的HSS膝关节评分分别为(78.6±4.2)分(范围:70.5~85.3分)和(76.4±4.8)分(范围:68.5~84.3分),较术前[(46.0±9.8)分(范围:27.5~64.3分)和(45.5±10.3)分(范围:27.6~63.1分)]显著提升( t=-14.6、-12.7, P值均<0.01)。 结论:非接触式低频超声清创可增加术中病原菌培养的阳性率,短期随访感染控制率良好,在患者深部关节腔内使用未见相关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一期全膝关节置换术联合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合并胫骨应力性骨折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一期全膝关节置换术(TKA)联合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合并胫骨应力性骨折患者的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甘州区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3例膝关节骨关节炎合并胫骨应力性骨折患者资料。3例均为女性;年龄54~76岁,平均66岁;2例为横形骨折,1例为短斜形骨折,且均为膝关节内翻畸形。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左侧平均37.6分(28~50分),右侧平均28.3分(22~39分)。患者均行一期关节表面置换术+右侧胫骨应力性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记录患者骨折愈合时间、HSS评分、关节活动度等。结果:3例患者术后随访25~44个月,平均32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4~7月,平均5个月。末次随访时均无假体松动及假体周围骨溶解、关节不稳定等并发症发生。膝关节内翻畸形纠正,末次随访时膝关节HSS评分:左侧平均89.6分(88~91分),右侧88.3分(85~90分)。结论:一期全膝关节置换术联合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可恢复膝关节的功能,疗效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关节内万古霉素预防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假体周围关节感染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关节内注射万古霉素预防膝关节置换术早期假体周围关节感染(PJI)的临床效果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22年4月至2023年6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接受初次膝关节置换术的1 86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687例,女性1 180例,年龄(68.0±11.2)岁(范围:45~87岁)。根据术中关节囊闭合后是否于关节内注射万古霉素溶液(万古霉素粉1 g溶于30 ml 0.9%的氯化钠水溶液),将患者分为万古霉素组和对照组。万古霉素组925例,其中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782例,机器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RA-TKA)27例,膝关节单髁表面置换术(UKA)116例。对照组942例,其中行TKA 767例,RA-TKA 99例,UKA 76例。评估患者术后3个月内早期PJI发生率、切口并发症情况,并观察万古霉素相关不良反应情况,包括急性肾功能衰竭、耳毒性和过敏反应等。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对患者围手术期数据及随访资料进行比较。 结果:万古霉素组患者均未发生PJI;对照组TKA患者发生早期PJI 5例(0.7%,5/76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0);对照组RA-TKA和UKA患者各发生早期PJI 1例,与万古霉素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万古霉素组TKA患者发生切口并发症2例(0.3%,2/782),对照组4例(0.5%,4/7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449);万古霉素组RA-TKA患者未发生切口并发症,对照组发现1例(1.0%,1/9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UKA患者均未发现切口并发症。所有患者未发生万古霉素相关的急性肾功能衰竭、耳毒性或过敏反应等。 结论:TKA术中关节囊关闭后关节内注射1 g万古霉素溶液对于降低术后早期PJI的发生率有一定价值,且不会增加切口并发症和万古霉素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单髁置换在膝关节骨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和争议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随着膝关节骨关节炎阶梯治疗理念的逐步发展,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KA)的应用逐渐增多。UKA仅对病变间室进行表面置换,手术创伤小,术后康复快,不损伤膝关节其他结构,术后关节功能及运动学更接近自然关节。虽有大量证据证实,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手术技术准确的基础上,UKA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但也有一些关节登记中心的数据表明,与全膝关节置换相比,UKA假体存活率较低。客观地认识UKA在膝关节骨关节炎治疗中的地位与争议,才能把握好这一治疗手段,正确运用于临床,更好地发挥其治疗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腓总神经"预松解"预防重度膝外翻畸形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神经麻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腓总神经"预松解"在预防重度膝外翻畸形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TKA)后神经麻痹的应用。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福建省立医院骨科重度膝外翻畸形的患者20例(22膝)。采用内侧髌旁入路、股骨远端外翻3°~5°截骨、腓总神经预松解、常规置换髌骨。检查和评估术后不同时间点腓总神经支配区感觉(LSUHSC评分)及相关肌肉的肌力情况,统计和测量患者手术前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ROM)、胫股角(FTA)、髋-膝-踝角度(HKA)、髁-髋角(CHA)、平台-踝角(PAA)。手术前后数据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 结果:本组患者获得18~55个月的随访,平均(38±8)个月。Krackow分型均为Ⅱ型。所有患者术后1 d、3 d、7 d、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小腿外侧、足背、第1趾蹼区感觉无减退或缺失,LSUHSC评分均为5分;胫前肌、踇长伸肌、趾长伸肌、腓骨长肌、腓骨短肌等肌力无减退,均为5级。末次随访VAS评分、KSS评分、HSS评分、ROM、HKA、CHA、PAA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1.602、-70.238、-82.455、-20.560、16.058、9.682、3.439,均 P<0.05)。下肢力线基本矫正,FTA值由术前31.7°±8.0°降低至末次随访的5.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6.725, P<0.05)。随访期间假体位置良好,无翻修病例,无迟发性腓总神经麻痹者。 结论:腓总神经"预松解"对预防重度膝外翻畸形TKA术后神经麻痹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全膝关节置换术对膝骨关节炎患者本体感觉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究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患者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前后本体感觉的变化.方法 选择34 名KOA患者作为实验组,术后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全膝关节置换术(CR-TKA)组和后稳固型全膝关节置换术(PS-TKA)组,并对患者进行 3 个月术后随访,同时纳入 20 名健康受试者作为对照组.采用Biodex System Ⅲ多关节等速测试系统、自行设计的施力装置、无线表面肌电测试系统采集健康受试者以及患者手术前后的本体感觉(位置觉、运动觉和力觉)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 与健康受试者相比,KOA患者患侧和对侧膝关节 30°、45°和 60°位置觉、运动觉、半腱肌力觉显著变差(P<0.05);术后 3 个月,CR-TKA组患者患侧股二头肌力觉和对侧半腱肌力觉与健康受试者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CR-TKA组和PS-TKA组患者患侧和对侧的位置觉、运动觉、力觉术后 3 个月与术前的差值做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KOA患者膝关节本体感觉较健康受试者明显减退.术后 3 个月,CR-TKA和PS-TKA两组患者本体感觉未见明显改善.不同手术方式对本体感觉的影响没有差异.研究结果 可以为医生的临床诊疗提供一定数据支持,以及为后续的康复方案确定一个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