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沟眶象和臭椿沟眶象对不同诱源的趋性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6
沟眶象Eucryptorrhynchus scrobiculatus和臭椿沟眶象Eucryptorrhynchus brandti是中国北方严重危害臭椿的钻蛀性害虫.为开发这两种象虫的诱捕技术,本文比较了8种不同波长的LED灯、黑光灯、频振式杀虫灯,糖醋液和臭椿木段对两种象甲的引诱效果,并在室内、野外进行回捕试验.室内不同诱源选择结果表明,沟眶象对臭椿木段最敏感,臭椿沟眶象对频振式杀虫灯最敏感;在室内,臭椿木段对沟眶象的回捕率最高,频振式杀虫灯对臭椿沟眶象的回捕率最高;在野外,频振式杀虫灯对沟眶象和臭椿沟眶象的回捕率均最高.本研究建议使用频振式杀虫灯监测和防治沟眶象和臭椿沟眶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臭椿沟眶象幼虫消化道解剖方法
编辑人员丨2023/8/6
臭椿沟眶象幼虫消化道柔软脆弱,尤其是1龄与2龄幼虫的消化道纤细易断,解剖难度较大.本文介绍了臭椿沟眶象幼虫消化道的具体解剖方法,根据不同龄期幼虫脂肪含量与消化道韧性差异,对1-2龄和3-7龄幼虫,分别使用纵切法和剥离法解剖.结果 表明:臭椿沟眶象幼虫消化道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前肠为窄而细的管状,没有明显的嗉囊和前胃.中肠分为2部分,前部膨大,后部为光滑的管状.后肠由回肠和直肠组成.马氏管6根.这两个方法提高了此幼虫消化道解剖的效率与成功率,希望能为具有体壁柔软、消化道脆弱易损等特点昆虫幼虫的消化道解剖提供借鉴与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臭椿沟眶象成虫越冬场所选择的关键因子
编辑人员丨2023/8/5
昆虫成虫越冬前会选择合适的越冬场所,为了更好地控制臭椿沟眶象Eucryptorrhynchus brandti(Harold)成虫,需要了解其越冬场所的特点,找出影响其越冬场所选择的关键因素,以便开展越冬场所管理和翌年发生预测.在宁夏臭椿沟眶象发生区,采用平行线取样方法中的随机调查法调查臭椿沟眶象越冬场所(寄主、寄主树下植被、土壤温湿度)、越冬的树干方位、越冬位置距树干距离等情况.用皮尔逊相关性与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确定影响其越冬的主要因素为胸径(X1)、流胶孔数(X2)、羽化孔数(X2)、土壤湿度(X3)、越冬土壤深度(X5)、越冬树干方位(X7)对臭椿沟眶象越冬成虫数量有显著影响(P≤0.05),建立的多元回归模型为Y=-26.267+0.258X1-1.138X2+5.276X3+0.824X5+20.191X7-0.707X10,R2=0.586,正判率为63.4%.对越冬成虫数量的实测值与预估值进行t-检验,发现预估值与实测值之间无显著差异(P=0.103≥0.05).建立的多元回归模型,能够预测翌年害虫发生情况,利用其选择越冬场所的特点,为开展臭椿沟眶象潜所诱杀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昆虫假死行为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假死是昆虫重要的防御行为,与生存策略密切相关.昆虫受到天敌或类似天敌的外部物理刺激时,足、触角等附肢收缩,强直静止,自发进入假死状态.近年来,昆虫假死行为相关的研究逐渐增多,进展明显,明确了多种昆虫假死的发生时间、发生频率、刺激方式和诱发因素等特征,涉及臭椿沟眶象Eucryptorrhynchus brandti、赤拟谷盗 Tribolium castaneum、绿豆象 Callosobruchus chinensis、马铃薯甲虫 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甘薯象甲 Cylas formicarius、毛健夜蛾Brithys crini、长壮蝎蝽Laccotrephes robustus等40种昆虫;但昆虫假死行为的发生机制仍未明确.随着技术的发展,从昆虫生理学(生物胺)、神经生物学甚至分子生物学角度研究昆虫假死行为机制成为可能.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昆虫假死行为的研究成果,重点介绍了昆虫假死行为发生机制方面的进展,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沟眶象属两近缘种不同虫态转录组的气味受体基因鉴定及表达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基于沟眶象属Eucryptorrhynchus两近缘种沟眶象E.scrobiculatus和臭椿沟眶象E.brandti不同虫态的转录组数据进行气味受体(odorant receptor,OR)基因的鉴定及表达特征分析,补充两种象甲的气味受体信息,为之后的功能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沟眶象(幼虫、蛹和成虫)和臭椿沟眶象(卵、幼虫、蛹和成虫)不同虫态转录组数据库中筛选OR基因序列;基于两种象甲触角转录组数据,对两种象甲筛选得到的ORs进行种间和种内的序列比对;利用最大似然法对两种象甲新鉴定的ORs进行系统发育分析;根据两种象甲不同虫态转录组数据中OR基因的FPKM(fragments per kilobase per million mapped fragments)值对新鉴定的OR 基因进行表达丰度分析;利用qPCR检测新鉴定的OR基因在沟眶象和臭椿沟眶象不同发育阶段和成虫不同组织中的表达谱.[结果]从沟眶象和臭椿沟眶象不同虫态转录组数据库中分别鉴定出6和4个OR基因,都具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根据与触角转录组数据的序列比对结果,从沟眶象和臭椿沟眶象分别新鉴定出4个(EscrOR50-53)和2个(EbraOR46-47)OR基因;在两象甲种间发现了一对可能的同源基因EscrOR53和EbraOR45.系统发育树显示,6个新鉴定的OR蛋白分属于鞘翅目OR亚家族2B和7.结合不同虫态转录组的FPKM数据及qPCR检测的时空表达谱得知,沟眶象3个和臭椿沟眶象2个新鉴定到的OR基因均在成虫的非嗅觉组织中高表达,且在卵、幼虫或蛹期也有表达.[结论]本研究明确了沟眶象和臭椿沟眶象不同虫态转录组中的气味受体基因及其时空表达谱,并且发现两种象甲的生殖器官中可能存在非嗅觉的功能性的ORs,提示其可能在发育的早期阶段就已发挥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三种杀虫剂对昆虫病原线虫侵染臭椿沟眶象幼虫能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昆虫病原线虫在20世纪初后已发展成为生物防治领域研究热点之一,作为生防制剂被广泛使用,且可与杀虫剂混用.臭椿沟眶象Eucryptorrhynchus brandti是重要的林木蛀干害虫,对宁夏农田防护林主要树种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造成严重危害.目前臭椿沟眶象的主要防治方法之一是化学防治,但效果不理想.为了降低对臭椿沟眶象幼虫的农药使用剂量并提高防治效果,须筛选与昆虫病原线虫混用适合的杀虫剂.本研究测试了4.5%氯氰菊酯乳油、10%吡虫啉可溶液剂、5%啶虫脒乳油对小卷蛾斯氏线虫Steinernema carpocapsae All、长尾斯氏线虫Steinernema longicaudum X-7存活以及侵染率的影响,以筛选对臭椿沟眶象3龄幼虫致死效果好、能与昆虫病原线虫混用的杀虫剂和混用配比.结果 表明,3种杀虫剂对2种线虫的存活均无亚致死作用;吡虫啉对2种线虫的致死率无明显影响;不同浓度的氯氰菊酯和啶虫脒对2种线虫的致死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有效成分为88.97 μg/mL、17.79 μg/mL的氯氰菊酯和有效成分为307.89 μg/mL、61.58 μg/mL的啶虫脒对2种线虫的致死率均显著高于对照.3种药剂与X-7、All混用对臭椿沟眶象3龄幼虫均表现为增效或叠加作用,其中有效成分为8.89 μg/mL的氯氰菊酯和有效成分为7.67 μg/mL的吡虫啉与线虫X-7混用对臭椿沟眶象3龄幼虫表现出增效作用,致死率分别为41.67%、54.17%,其它浓度和其它药剂与2种线虫混用的各处理均表现为叠加作用.该结果为进一步利用昆虫病原线虫开展野外防治试验奠定了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