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旋毛虫诱导的非特异性免疫对伯氏疟原虫感染小鼠小肠组织免疫反应的调节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旋毛虫( Trichinella spiralis,Ts)诱导的非特异性免疫对伯氏疟原虫( Plasmodium berghei,Pb)ANKA感染小鼠小肠组织免疫反应的调节作用。 方法:36只SPF级雌性昆明小鼠(6~8周龄,体重为18~22 g),按体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4组,分别为对照组、Ts单感染组(Ts组)、PbANKA单感染组(Pb组)、Ts与PbANKA共感染组(Ts + Pb组),每组9只。小鼠正常进食、饮水,普通饲料喂养。对照组不做任何实验处理;Ts组在实验第1天经口感染20条Ts幼虫;Pb组在实验第9天经腹腔注射感染1 × 10 6个寄生PbANKA的红细胞;Ts + Pb组在实验第1天经口感染20条Ts幼虫,第9天经腹腔注射感染1 × 10 6个寄生PbANKA的红细胞。于感染Ts后第22天和/或感染PbANKA后第13天剖杀小鼠,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形态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各组小鼠小肠组织M1型巨噬细胞标记物[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白细胞介素-6(IL-6)]以及M2型巨噬细胞标记物[C型甘露糖受体2(Mrc-2)、类几丁质酶3(Ym1)]mRNA表达水平,并比较M2/M1型巨噬细胞标记物mRNA表达水平的比值。 结果:透射电镜观察发现,对照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形态结构正常;Ts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呈现较多伪足;Pb、Ts + Pb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除呈现较多伪足外,并吞噬有疟原虫。4组小鼠小肠组织iNOS(1.000 ± 0.290、1.277 ± 0.251、3.088 ± 1.110、2.604 ± 0.773)、IL-6 mRNA表达水平(1.000 ± 0.393、2.180 ± 0.629、1.650 ± 0.612、3.242 ± 1.78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2.420、5.270, P均< 0.05)。与对照组比较,Pb、Ts + Pb组iNOS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 P均< 0.05);与Ts组比较,Ts + Pb组iNOS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 P < 0.05)。与对照组比较,Ts + Pb组IL-6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 P < 0.05)。4组小鼠小肠组织Mrc-2、Ym1 mRNA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9.890、20.500, P均< 0.05)。Ts + Pb组Mrc-2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Ts、Pb组( P均< 0.05)。Pb组Ym1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 < 0.05);Ts + Pb组Ym1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Ts、Pb组( P均< 0.05)。4组小鼠小肠组织Mrc-2/iNOS、Ym1/iNO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642、22.360, P均< 0.05)。Ts + Pb组Mrc-2/iNOS明显高于对照、Pb组( P均< 0.05)。Ts + Pb组Ym1/iNOS高于对照、Ts、Pb组( P均< 0.05)。 结论:Ts诱导的宿主非特异性免疫参与PbANKA感染小鼠肠道免疫应答的调节,并促使其小肠组织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广东省2020-2022年入境人员健康管理措施对境外输入性登革热疫情的影响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广东省2020-2022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期间入境人员健康管理措施(入境管理措施)对境外输入性登革热(输入性登革热)疫情流行特征的影响。方法:收集并整理广东省2016年1月1日至2022年8月31日输入性登革热疫情资料、2016-2021年蚊媒密度监测数据、2011-2021年国际航班旅客年运输量及登革热年报告病例数,分析入境管理措施实施前(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3月20日)与实施后(2020年3月21日至2022年8月31日)输入性登革热疫情流行特征变化。结果:2020年3月21日至2022年8月31日累计报告输入性登革热病例52例,其输入传播风险强度为0.12,低于入境管理措施实施前(1 828例,5.29)。与入境管理措施实施前相比较,输入性登革热疫情在季节、性别、年龄、职业和来源国分布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在隔离点发现病例占59.62%(31/52),在口岸发现占38.46%(20/52),入境管理措施实施前以医院发现为主(95.08%,1 738/1 828)。在提供入境日期的51例病例中,82.35%(42/51)和98.04%(50/51)的病例在入境后7 d内和14 d内被发现,略高于入境管理措施实施前[(72.69%(362/498)和97.59%(486/498)]。2020-2021年广东省伊蚊幼虫密度的布雷图指数月均值与2016-2019年月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83, P=0.005)。2011-2021年广东省国际航班旅客年运输量与输入性登革热病例及本地病例年报告数均存在正相关性( r=0.94, P<0.001; r=0.72, P=0.013)。 结论:广东省实施境外人员入境后集中隔离14 d,绝大多数输入性登革热病例在入境后14 d内被发现,输入性登革热病例导致续发本地传播风险大幅度降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慢性旋毛虫感染对伯氏疟原虫共感染小鼠肝脏免疫病理的调节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慢性旋毛虫( Trichinella spiralis, Ts)感染对伯氏疟原虫( Plasmodium berghei ANKA, PbA)共感染小鼠肝脏免疫病理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将64只SPF级6 ~ 8周龄雌性昆明小鼠按体重(22 ~ 25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对照组,不做处理; Ts单感染组( Ts组),每只小鼠口饲感染30条 Ts幼虫; PbA单感染组( PbA组),每只小鼠于实验第121天经腹腔注射0.1 ml含1 × 10 6个感染 PbA红细胞的磷酸盐缓冲液(PBS); Ts与 PbA共感染组( Ts+ PbA组):每只小鼠于口饲感染30条 Ts幼虫后第121天经腹腔注射0.1 ml含1 × 10 6个感染 PbA红细胞的PBS溶液。每组16只小鼠,其中每组10只小鼠用于观察生存率。 PbA组和 Ts+ PbA组于感染 PbA后第3天起每隔1天取尾静脉血,制作薄血膜涂片,进行吉姆萨染色,光镜下计数外周血红细胞 PbA感染率。在感染 Ts后第135天和/或感染 PbA后第15天处死小鼠,称取小鼠体重和肝脏重量,计算肝脏指数;取感染 Ts小鼠的新鲜膈肌制作肌肉压片,光镜下观察 Ts幼虫囊包;光镜下,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肝脏组织病理改变,天狼星红染色观察比较各组肝脏组织的纤维化程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肝脏中F4/80 +枯否氏细胞表达水平。 结果:感染 Ts、 PbA后,光镜下分别观察到膈肌组织中的 Ts幼虫囊包和红细胞内的 PbA。感染 PbA后, PbA组和 Ts+ PbA组小鼠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与 PbA组比较, Ts+ PbA组小鼠外周血红细胞 PbA感染率在感染 PbA后的第11、15天均较低(%:27.104 ± 7.623比45.032 ± 9.849,60.218 ± 2.776比76.778 ± 6.351, P均< 0.05),小鼠肝脏指数和肝脏组织病理学评分也均较低( P均< 0.05)。天狼星红染色结果显示, Ts+ PbA组小鼠肝脏组织的纤维化阳性面积显著高于 PbA组( P < 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 Ts+ PbA组小鼠肝脏组织中F4/80 +枯否氏细胞的平均光密度值显著高于 PbA组( P < 0.01)。 结论:慢性 Ts感染可降低 PbA共感染小鼠外周血红细胞的 PbA感染率,增强肝脏组织F4/80 +枯否氏细胞的表达,减轻肝脏免疫病理改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蛆虫清创疗法促进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创面血管新生的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蛆虫清创疗法(MDT)促进糖尿病足溃疡(DFU)患者创面血管新生的机制。方法:(1)将东部战区空军医院2018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12例应用MDT(疗程为3 d)的DFU患者[男6例、女6例,年龄(56±12)岁]、12例无糖尿病的急性外伤患者[男6例、女6例,年龄(53±10)岁]分别设为DFU组与外伤无糖尿病组。应用MDT前后观察DFU组患者创面大体情况并留取创面组织,留取外伤无糖尿病组患者首次就诊时清创前创面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DFU组患者应用MDT前后创面组织中血管新生标志物CD31的表达,分别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RT-PCR)法检测DFU组患者应用MDT前后及外伤无糖尿病组患者清创前创面组织中脂肪酸合成酶(FAS)的蛋白、mRNA表达。(2)用含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的内皮细胞培养基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取第3~6代对数生长期细胞进行以下实验。取3 d龄无菌丝光绿蝇幼虫,提取分泌排泄物(ES)用于后续实验。取3个批次细胞,均分为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照组、单纯高糖组、高糖+5 μg/mL蛆虫ES组和高糖+10 μg/mL蛆虫ES组,分别加入PBS、终物质的量浓度20 mmol/L葡萄糖、终物质的量浓度20 mmol/L葡萄糖+终质量浓度5 μg/mL蛆虫ES、终物质的量浓度20 mmol/L葡萄糖+终质量浓度10 μg/mL蛆虫ES处理,各组试剂总体积相同。培养48 h,分别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和免疫荧光法检测各批次细胞中FAS的蛋白、mRNA表达情况及细胞内FAS蛋白表达与定位情况,其中mRNA表达样本数为3。(3)取2个批次细胞,均分为单纯小干扰RNA(siRNA)对照组、siRNA对照+蛆虫ES组、siRNA-FAS+蛆虫ES组,分别转染终物质的量浓度为100 μmol/L的无意义对照siRNA、无意义对照siRNA、siRNA-FAS 4~6 h,之后分别加入PBS、终质量浓度10 μg/mL蛆虫ES、终质量浓度10 μg/mL蛆虫ES常规培养24 h,各组试剂的总体积相同。1个批次细胞进行划痕试验,划痕后24 h观察划痕宽度,检测细胞迁移能力;1个批次细胞进行成管实验,培养24 h后观察细胞小管生成情况。划痕试验和成管实验样本数均为3。对数据行 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Bonferroni法。 结果:(1)与应用MDT前比较,DFU组患者应用MDT后创面新鲜肉芽组织明显增多,坏死组织明显减少;创面组织中CD31表达明显增多。DFU组患者应用MDT前创面组织中FAS蛋白表达较外伤无糖尿病组清创前明显减少,DFU组患者应用MDT后创面组织中FAS蛋白表达较应用MDT前明显增多。DFU组患者应用MDT前创面组织中FAS mRNA表达量为1.00±0.17,较外伤无糖尿病组清创前的3.87±1.02明显减少( t=9.808, P<0.01);DFU组患者应用MDT后创面组织中FAS mRNA表达量为1.85±0.31,较应用MDT前明显增多( t=-10.853, P<0.01)。(2)培养48 h,蛋白质印迹法检测显示,单纯高糖组细胞中FAS蛋白表达较PBS对照组明显减少,高糖+5 μg/mL蛆虫ES组、高糖+10 μg/mL蛆虫ES组细胞中FAS蛋白表达较单纯高糖组明显增多。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显示,单纯高糖组细胞中FAS mRNA相对表达量为0.392±0.073,较PBS对照组的1.000±0.085明显减少( P<0.01);高糖+5 μg/mL蛆虫ES组和高糖+10 μg/mL蛆虫ES组细胞中FAS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561±0.047、0.687±0.01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均较单纯高糖组显著增多( P<0.01)。免疫荧光法检测结果显示,各组细胞内FAS蛋白主要定位在细胞质中,表达情况与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相近。(3)划痕后24 h,siRNA对照+蛆虫ES组、siRNA-FAS+蛆虫ES组细胞划痕未愈合宽度明显窄于单纯siRNA对照组( P<0.01),siRNA-FAS+蛆虫ES组细胞划痕未愈合宽度明显宽于siRNA对照+蛆虫ES组( P<0.01)。培养24 h,siRNA对照+蛆虫ES组、siRNA-FAS+蛆虫ES组细胞小管生成数明显多于单纯siRNA对照组( P<0.05或 P<0.01),siRNA-FAS+蛆虫ES组细胞小管生成数明显少于siRNA对照+蛆虫ES组( P<0.05)。 结论:MDT通过蛆虫ES上调FAS的表达水平促进血管内皮细胞活力,从而促进DFU患者创面血管新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紫苏精油纳米乳液对非成虫期淡色库蚊杀灭活性的初步探讨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探讨紫苏精油及紫苏精油纳米乳液对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pallens幼虫、蛹的毒性活性,为开发安全有效的植物源杀蚊剂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测定紫苏精油和纳米乳液对淡色库蚊幼虫和蛹的杀灭活性、持效性以及对非靶标生物的毒性.结果 紫苏精油对一龄、二龄、三龄幼虫LC50分别为25.4、43.0、46.6 mg/L;紫苏精油纳米乳液对一龄、二龄、三龄幼虫的LC50分别为<25.0、35.1、38.1 mg/L.在幼虫的各阶段中,同等浓度下,纳米乳液的杀灭活性明显强于纯精油;在蛹期,同一浓度下,24、48 h精油组死亡率分别为1.3%、2.0%,而精油纳米乳组分别为34.7%、40%.在高浓度下,精油杀蚊幼活性仅维持1~2d,而纳米乳液的杀灭活性可延长至5 d;精油和纳米乳对于常见水生植物是无毒的;对于水中的鱼类,纳米乳包裹精油后毒性大幅度降低.结论 与紫苏精油纯液相比,纳米乳液制剂更加稳定,对淡色库蚊幼虫、蛹的杀灭活性增高,对非靶标生物毒性减弱.紫苏精油纳米乳液有望作为一种绿色、可持续、有效的杀蚊剂,应用于现场非成虫期蚊媒控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外源褪黑素对草地贪夜蛾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褪黑素作为光周期信号变化的重要生理信号物质,在生物体内普遍存在,对生物有机体的代谢活动、免疫活动、抗逆活动及繁殖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本研究旨在明确不同浓度外源褪黑素处理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方法]在室内采用饲喂法,孵化2 h内的草地贪夜蛾幼虫取食含不同浓度(0,0.02,0.2,2和20 μg/g)外源褪黑素的人工饲料后,观察了草地贪夜蛾的发育历期、体型和体重变化、卵巢发育进度、以及成虫寿命和繁殖力变化.[结果]草地贪夜蛾幼虫取食含0.2,2和20 μg/g外源褪黑素的人工饲料后,3-6龄幼虫历期和总幼虫历期较对照(取食正常人工饲料)显著延长,雌蛹历期较对照显著缩短.在20 μg/g外源褪黑素处理下,草地贪夜蛾总幼虫历期最长,比对照延长2.53 d;雌蛹历期最短,较对照缩短1.67 d;而所有浓度外源褪黑素处理对雄蛹历期无显著影响.与对照相比,2和20 μg/g外源褪黑素处理后,2-6龄幼虫头壳宽度显著减小,预蛹前幼虫体重明显下降,雌雄蛹重显著减轻;成虫寿命和产卵期显著缩短,单雌平均产卵量和单雌日均产卵量显著下降.在20 μg/g外源褪黑素处理下,草地贪夜蛾雌成虫单雌平均产卵量和单雌日均产卵量均最低,与对照相比分别下降45.12%和31.66%.生殖系统解剖观察表明:随着外源褪黑素浓度的增加,雌蛾卵巢的发育速度明显减缓.[结论]高浓度外源褪黑素对草地贪夜蛾生长发育和繁殖有着明显的抑制作用,导致其发育历期延长、体型减小、体重减轻、生殖力下降.本研究的结果为褪黑素在有害生物防控方面的潜在利用和草地贪夜蛾的综合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横坑切梢小蠹幼虫触角与口器化学感器的超微结构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了解横坑切梢小蠹幼虫触角和口器上化学感器的类型、数量和分布.[方法]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横坑切梢小蠹末龄幼虫头部形态及触角和口器上的化学感器.[结果]横坑切梢小蠹幼虫触角仅有1 节,着生有2 类6 种感器,分别为锥形感器1~2 和末梢锥形感器1~4;下颚须和下唇须均为2 节,共发现有 3 类 5 种感器,包括锥形感器 3、指形感器、末梢锥形感器 2、4 和 5.锥形感器 1~3 表面具多孔,为典型的嗅觉器官;末梢锥形感器顶端具孔,应为味觉感器;指形感器为下颚须特有,每侧仅有 1个,光滑、无孔表面可能意味其具有声音感知功能.[结论]横坑切梢小蠹末龄幼虫头部化学感器数量少,分布模式简单,且集中分布在触角、下颚须和下唇须的端部,研究将为深入理解横坑切梢小蠹幼虫取食及其相关行为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云南切梢小蠹幼虫不同发育阶段头部感器的对比观察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为探究和分析云南切梢小蠹Tomicus yunnanensis Kirkendall & Faccoli幼虫3个发育阶段头部感器的差别及其功能作用,应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触角和口器上的感器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表明:云南切梢小蠹幼虫头式为下口式,头部前方有1对1节的触角,着生有锥形感器1和末梢锥形感器1~4,且每种感器在每根触角上的数量仅有1~3个;口器分为上唇、上颚、下颚和下唇4部分,共有5类12种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1~2、刺形感器1~5、锥形感器2、指形感器和末梢锥形感器2、4、5,每种感器的数量有4~406个不等.毛形感器和刺形感器表面光滑、无孔,位于口器的各个部位,为机械感器;锥形感器和末梢锥形感器表面具孔,集中分布于触角、下颚须和下唇须端部,应为化学感器;指形感器为下颚须和下唇须特有,每侧仅有1个,可能对声音震动有感知能力.随着幼虫龄数的增加,不同发育阶段的幼虫头部各感器的类型、数量和分布保持稳定,但各感器的大小呈指数级增加.研究结果将为理解云南切梢小蠹幼虫取食行为提供了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大豆胞囊线虫相关基因GmSBPC的克隆及表达模式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13
以黑农37(感)和东农L10(抗)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胁迫RNA-seq数据,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GmSBPC,对该基因编码蛋白的空间结构、蛋白理化性质、亲疏水性等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抗病东农L10根系cDNA克隆GmSBPC.将含有pCAMBIA1302-GmSBPC重组载体转化至大肠杆菌DH5a、农杆菌GV3101(psoup-p19)进行亚细胞定位分析.重组pCAMBIA3300-GmSBPC转至根癌农杆菌K599进行大豆毛状根侵染.线虫土种植东农L10(抗)、东农50(感),大豆胞囊线虫胁迫处理0 d、3 d、6 d、9 d、12 d、15 d分别取根、茎、叶进行qRT-PCR分析基因表达模式.结果表明,GmSBPC蛋白编码146个氨基酸,为不溶性蛋白,α螺旋区占28.08%、延伸结构占15.75%、无规则卷曲占56.16%.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基因定位在细胞核中.过表达毛状根相比野生型大豆单位面积内线虫数目减少.大豆胞囊线虫胁迫下该基因在东农50和东农L10根系的表达模式为先升高后降低,整体表达水平东农L10根系>东农50根系,东农L10根系中12 d表达量最高,该时期为线虫侵染大豆的二龄幼虫时期,因此判定该基因对线虫胁迫存在响应应答反应,推测该基因参与大豆胞囊线虫的胁迫反应.这些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探讨SBPC基因在大豆抗胞囊线虫过程中的生理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亚致死浓度阿维菌素和毒死蜱对经历寄主转换的稻纵卷叶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寄主转换经历是否会改变亚致死浓度杀虫剂对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为杀虫剂的合理使用及稻纵卷叶螟的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稻纵卷叶螟水稻种群和小麦种群中收集卵,并将其分别转换寄主植物饲养至2龄,作为具有不同寄主转换经历处理的幼虫[以水稻为食的水稻种群(R-R)、以小麦为食的水稻种群(R-W)、以小麦为食的小麦种群(W-W)和以水稻为食的小麦种群(W-R)].利用离体叶片浸渍法对这些幼虫在亚致死浓度(LC25)阿维菌素和毒死蜱浸渍下的水稻或小麦叶片处理后48 h,测定3-5龄幼虫生长发育及成虫繁殖能力和寿命.[结果]未经杀虫剂处理时,寄主转换显著影响稻纵卷叶螟3-5龄幼虫总历期、化蛹率和蛹重,但对水稻种群和小麦种群的影响相反.LC25浓度阿维菌素和毒死蜱处理2龄幼虫,显著延长3-5龄幼虫总历期,但延长程度因寄主转换经历而异.LC25浓度阿维菌素显著降低各寄主转换经历幼虫的化蛹率(R-R组除外).LC25浓度毒死蜱仅显著降低W-W组的化蛹率.在2龄幼虫暴露于LC25浓度阿维菌素后W-W和W-R组的蛹重显著降低.水稻种群化蛹率和蛹重受寄主转换的影响在LC25浓度阿维菌素处理后消失,而小麦种群化蛹率和蛹重受寄主转换的影响在LC25浓度阿维菌素和毒死蜱处理后均消失.无论是何种寄主转换经历还是LC25浓度阿维菌素和毒死蜱处理均未影响成虫羽化率、交配率和单雌产卵量.寄主转换处理只显著影响未经杀虫剂处理时水稻种群的卵孵化率,但卵孵化率均未受LC25浓度阿维菌素和毒死蜱处理影响.与未经杀虫剂处理相比,LC25浓度阿维菌素和毒死蜱处理均未影响雌成虫寿命,但LC25浓度毒死蜱处理显著增加了 W-W组雄成虫寿命.[结论]寄主转换经历会影响阿维菌素和毒死蜱对稻纵卷叶螟的亚致死效应.LC25浓度阿维菌素和毒死蜱处理经历寄主转换的稻纵卷叶螟幼虫后,其幼虫和蛹生长发育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但成虫繁殖和寿命所受影响较小.使用针对稻纵卷叶螟的杀虫剂时和进行毒理实验时应考虑到寄主植物的潜在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