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良性复发性肝内胆汁淤积症2型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良性复发性肝内胆汁淤积症(BRIC)是以反复发作的自限性严重瘙痒和黄疸为特征的胆汁淤积性肝病。现报道1例BRIC 2型病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ABCB11基因突变致良性复发性肝内胆汁淤积症2型1例
编辑人员丨2024/4/13
患者,女性,29岁,因"间断皮肤瘙痒、纳差、尿黄10余年,加重10天"入院.现病史:患者2003年9月无明显诱因出现皮肤瘙痒、皮肤黄染,伴纳差、恶心、厌油、尿黄、大便颜色变浅,无腹痛、腹泻,无发热,于我院住院治疗.查肝功能异常(表1),血常规及凝血功能未见异常,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系列均阴性,诊断为"单纯性胆汁淤积".予保肝退黄对症治疗,肝功能好转后出院.2004年及2005年患者均因上述症状住院1次,2004年曾行第一次肝脏病理检查(图1A、B),提示"毛细胆管淤胆",两次住院分别诊断为"肝内胆管梗阻"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并给予对症退黄治疗,肝功能好转后出院,之后未曾复查过肝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良性复发性肝内胆汁淤积症5例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良性复发性肝内胆汁淤积症(benign, recurrent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BRIC)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1959年Summerskill和Walsh最早描述了这种疾病.直到1994年在3个患者中发现18号染色体上有相同的基因发生变异,才发现BRIC可能是遗传性疾病.1998年确认了染色体18q21上ATP8B1基因突变与此病相关.目前已知的与BRIC发病相关的基因包括ATP8B1基因和ABCB11基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良性复发性肝内胆汁淤积症1型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者,男,21岁,汉族,未婚育,主因“间断皮肤瘙痒、尿黄10月余,再发1月余”入院.既往体健,否认遗传病史;父母体健,无肝胆疾病病史.10个月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皮肤黏膜、巩膜黄染,皮肤瘙痒,小便色黄,大便颜色变浅,无发热、乏力,无腹痛、腹胀,无恶心、呕吐等不适,就诊于我院,肝功能示:T/DBil 174.7/120.6μmol/L,ALT 80 U/L,AST 38 U/L,ALP 144 U/L,TBA 98.4 μmol/L;血常规、凝血功能正常;甲乙丙戊肝抗体、自免肝抗体、ANA+ ENA均阴性;非嗜肝病毒示:CMVIgG(+),HSVI IgG(+);铜蓝蛋白、肿瘤指标均正常;肝脏彩超提示:1.肝实质回声致密;2.肝内钙化灶;3.胆囊小息肉样变并壁毛糙;4.脾大.给予“保肝、降酶、退黄”等治疗后好转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良性复发性肝内胆汁淤积1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2023/8/6
1 病例资料患者男性,25岁,因"反复肤目黄染9年,再发1个月余,加重1周"于2017年3月3日入本院治疗.2008年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皮肤瘙痒,肤目黄染,就诊于外院,查肝功能: TBil307.6 μmol /L,DBil 253.5 μmol /L,Alb 34.4g /L,ALT 17 U/L,AST 42 U/L; 查甲、乙、丙、丁、戊型肝炎抗体均阴性,入院诊断:胆汁淤积性肝炎,胆囊炎.予"抗炎退黄"等对症支持治疗,黄疸不降反升,随后自行出院服用"中药"(具体不详),黄染渐退,最后恢复至正常水平.2015年,在患者肝功能恢复正常的情况下,应曾就诊医院专家的建议,行肝穿刺活组织检查,病理未见明显异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遗传代谢相关肝内胆汁淤积症的诊治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遗传代谢相关肝内胆汁淤积症是由于代谢通路中遗传性酶的缺陷引起的胆汁酸代谢和转运障碍的疾病,因发病率低、表现多样,目前仍为临床工作中的诊治难点.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的治疗方案需根据胆汁酸分泌功能决定;良性复发性肝内胆汁淤积为良性表型,治疗的目的在于减少发作频率、预防复发;Alagille综合征为一多系统疾病,需多学科联合治疗,肝病方面旨在改善胆汁淤积相关并发症;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因异常蛋白在肝脏沉积致病,对于促进其降解、抑制聚合体形成的新药尚在研发;先天性胆汁酸合成障碍、Citrin缺乏症目前仍仅能对症治疗,对于疾病进展严重者可考虑肝移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肝细胞型胆汁淤积诊治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胆汁淤积是由于肝内外胆管阻塞或肝细胞功能障碍所致的胆汁不能到达十二指肠而在肝细胞和血液积聚的一种病理学状态.肝细胞是胆汁合成和分泌的主要场所.当肝细胞上的胆盐输出泵(bile salt export,BSEP)、ATP结合盒(ATP-binding cassette,ABC)转运蛋白、多耐药相关蛋白2(multidrug resistance-associated protein,MRP2)功能障碍或受抑制,则可导致胆汁酸或其结合胆盐在肝细胞和血清中聚积引起肝细胞型胆汁淤积[1].引起肝细胞型胆汁淤积的常见病因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感染、酒精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自身免疫性或药物相关性肝损伤、全胃肠外营养、重症相关(缺血性)肝内胆汁淤积、良性复发性肝内胆汁淤积(benign recurrent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BRIC)、进展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progressive familial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PFIC)、ABCB4基因缺乏、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霍奇金病、转移性肿瘤、肉芽肿性肝炎和肉芽肿病、血管性疾病(如布加综合征和肝窦阻塞综合征)和各种原因的肝硬化等[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肝内胆管结石术后复发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肝内胆管结石(IBDS)是临床肝胆外科常见疾病,是我国良性胆道疾病重要的致死原因.其治疗方式以外科手术为主,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手术方式呈现多样化,腹腔镜、胆肠吻合术、精准肝部分切除术、肝脏移植、微创取石等各种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降低了患者痛苦,但因其术后高复发率、多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肝内胆管结石术后复发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与胆道感染、胆汁淤积、饮食结构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该文就肝内胆管结石术后复发的病因及其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及预防术后复发提供一定的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ATP8B1基因突变致良性复发性肝内胆汁淤积症1例报道并临床及分子病理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良性复发性肝内胆汁淤积症(benign recurrent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BRIC)是一种临床较为少见的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主要由ATP8B1或ABCB11基因突变所致.BRIC的首次发病可以从任何年龄开始,持续数周至数月.疾病可以在患者的一生中多次发生,但不引起慢性肝病.发病时主要症状是严重的黄疸,肝功能检测胆红素指标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间歇期患者的生化指标和影像学检查无明显异常.本文通过对ATP8B1基因突变引起的典型临床表现分析BRIC的临床及分子病理特点,以加强临床医师对此类肝内胆汁淤积症遗传学病因的深入了解,并有助于在临床实践中及时和正确地诊断相关疾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良性复发性肝内胆汁淤积症伴干咳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5
患者男性,26岁,未婚,因"反复肤、目黄染伴瘙痒13年,再发1 月"于2019年8月27日就诊于我院感染性疾病科.2006年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皮肤瘙痒,肤、目黄染,遂至当地医院予以"保肝、退黄、止痒"等对症治疗后症状好转出院.此后因皮肤瘙痒、肤目黄染症状反复,每年住院一次.病因未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