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部Kimura病和上皮样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鉴别诊断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眼部Kimura病和上皮样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收治及会诊并经组织病理学诊断为眼部Kimura病的10例患者和上皮样血管瘤的3例患者的临床及病理学检查资料,对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形态学特点、免疫表型等进行分析。结果:10例眼部Kimura病患者中男性9例,女性1例;年龄7~75岁,平均年龄30岁;单眼病变6例,双眼病变4例;病变累及眼眶软组织为主3例,累及泪腺为主5例,累及眼睑为主2例;主要临床表现为眶周或眼睑皮下扪及质韧肿物,可伴眼睑肿胀下垂及眼球突出移位,运动受限;3例曾有全身其他部位淋巴结肿大病史;病程6个月至7年,平均34个月;10例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或百分比均升高。3例眼部上皮样血管瘤均为男性,均单眼发病(右眼1例,左眼2例),年龄25~60岁,病变累及眼睑和眼眶1例、眉弓及内眦部皮肤各1例,表现为眼睑肿胀、眼眶肿物或皮下结节,病程5个月至2年。10例(11只眼)眼部Kimura病患者行肿物切除或部分切除活检术,组织病理学检查均显示泪腺区或眼眶纤维肌肉脂肪组织内或眼睑皮下淋巴组织增生,反应性淋巴滤泡形成,内含活跃的生发中心,滤泡间及腺体周围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伴嗜酸性微脓肿形成,部分增生的血管内皮细胞肿胀。3例(3只眼)眼部上皮样血管瘤均行肿物切除术,组织病理学检查均显示小至中等大小血管增生,血管内衬胞质丰富红染的突入管腔的上皮样内皮细胞,均表达CD31、第八因子相关抗原、E26转录特异性相关基因等血管内皮标志物,血管周围可见中等量的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但无嗜酸性微脓肿形成。结论:眼部Kimura病和上皮样血管瘤均为男性好发,组织病理学形态均表现为血管增生、内皮肿胀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但Kimura病是一种以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良性淋巴组织增生,而上皮样血管瘤是一种以血管内皮显著肿胀为特征的良性血管性肿瘤,可以此进行鉴别诊断。 (中华眼科杂志,2021,57:689-695)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与IgG4相关眼病相鉴别的双眼眶Castleman病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女,50岁,因"双眼眼睑逐渐肿胀15年"于2020年9月11日至青岛市市立医院就诊。患者15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双眼眼睑肿胀,右眼明显(见图1),伴有眼胀,流泪,无复视,无眼痛,无明显视力下降。患者曾于外院就诊,给予口服激素治疗,自述效果有所好转。既往史:半年前因慢性鼻窦炎在鼻内窥镜下行手术治疗;3年前因阑尾炎于外院行阑尾切除术;4年前因左腮腺肿物于外院行左边颌下腺年良性肿瘤切除术,病理报告示良性淋巴上皮病变;8年前因宫颈中分化鳞状细胞癌于外院多次行宫颈癌放化疗。眼科检查:右眼视力为0.15,-2.0×85=0.6,左眼为0.8,-1.25×90=1.0;右眼眼压17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21 mmHg。双眼泪腺区扪及肿物,质韧,边界不清,无压痛。泪道冲洗通畅,双眼睑肿胀明显,上方近穹隆处可见球结膜肥厚隆起,血运丰富,球结膜轻度充血。余眼前节及眼底未见异常。33 cm角膜映光:双眼正位。眼球运动:右眼内转受限,余各方向运动到位,左眼下转受限。眼球突出度:右眼22 mm,左眼20 mm,眶距100 mm,眶压T+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乳腺原发性获得性渐进性淋巴管瘤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乳腺原发性获得性渐进性淋巴管瘤(acquired progressive lymphangioma,APL)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本文报道1例原发于乳腺的APL,广泛累及单侧乳腺区至腋下皮肤;形态学上,肿瘤主要由相互吻合的不规则或分支状的薄壁淋巴管组成,形成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的腔隙结构,腔隙内衬形态温和的单层扁平细胞,腔内淋巴细胞积聚;间质有少量稀疏纤维组织及淋巴细胞成分。免疫组织化学:淋巴管样内皮细胞D2-40、CD31阳性,管壁及间质细胞结蛋白阳性,淋巴管周围纤维组织Masson染色阳性。病变呈良性进程,局部缓慢持续性进展,病理诊断需与分化好的血管肉瘤相鉴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以支气管腔内孤立新生物表现的骨化性气管支气管病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60岁男性,因“发现肺结节10余天”到青岛市市立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门诊就诊,既往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呼吸衰竭病史,长期无创呼吸机辅助治疗。专科查体:胸廓无畸形,双肺叩诊呈清音,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入院时血气分析提示:Ⅱ型呼吸衰竭。胸部增强CT示:左肺下叶支气管内见实性结节影突出管腔,直径约8 mm,根部有蒂与气道软骨环相连(图A、B),纵隔淋巴结及肺门淋巴结未见肿大。支气管镜检查见:左肺基底段管口新生物生成(图C),予以肿物圈套切除,圈套中发现蒂部质地坚硬,圈套后发现肿物硬如枣核,肿物蒂部与气管相连处见软骨环样结构(图D)。病理回报:(左肺下叶管口新生物)骨化性气管支气管病,伴黏膜上皮鳞状化生。骨化性气管支气管病是一种特殊的以气管黏膜下多发骨质或软骨结节状增生的良性病变,结节起源于气道软骨环,因此气道后壁常未被累及。典型CT特征是气管支气管前壁、侧壁高密度影,部分呈多发结节突入管腔,严重者可致管腔狭窄或变形。结节肉眼外观由正常黏膜覆盖,质地坚硬难于取活检等特点均有助于与其他结节样疾病进行鉴别诊断。目前文献报道均为多发,单发非常罕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COX-2、Ki-67联合检测对良恶性前列腺病变鉴别诊断的价值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环氧合酶-2(COX-2)、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Ki-67)联合检测对良恶性前列腺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168例良恶性前列腺病变患者,将其中83例前列腺癌(PCa)患者设为PCa组,85例良性前列腺病变患者[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40例、前列腺上皮内瘤(PIN)患者45例]设为BPH+PIN组。检测两组前列腺病变组织的COX-2、Ki-67表达水平;分析前列腺组织中的COX-2、Ki-67表达水平与PCa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前列腺病变组织COX-2、Ki-67 mRNA表达水平对PCa的诊断和鉴别价值。结果:PCa组患者的前列腺组织中COX-2、Ki-67 mRNA及蛋白阳性表达率水平均高于BPH+PIN组(均 P<0.001);PCa组患者的前列腺组织中COX-2、Ki-67表达水平与临床分期、远处转移、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有明显相关性(均 P<0.05),与年龄、组织类型无相关性(均 P>0.05);前列腺病变组织的COX-2、Ki-67 mRNA诊断PCa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85、0.868,灵敏度分别为83.13%、78.31%,特异度分别为91.76%、92.94%;两者联合鉴别PCa的灵敏度(95.18%)高于两项单独检测,而特异度(90.59%)低于两项单独检测。 结论:前列腺病变组织中的COX-2联合Ki-67对PCa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提高诊断灵敏度,且具有较高准确度,有助于临床鉴别良恶性前列腺病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乳腺血管瘤病6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乳腺血管瘤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病理诊断。方法: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病理科及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病理科2011年1月至2023年12月诊断的共6例乳腺血管瘤病患者,分析其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6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范围25~62岁,平均年龄46岁。临床常表现为可触及的单侧乳腺肿块,肿瘤最大径7~14 cm,平均11 cm。组织学上,6例均表现为血管、淋巴管弥漫性增生,脉管腔扩张、大小不等、互相吻合、管壁薄,无/极少见平滑肌,内皮细胞扁平、无异型性,病变弥漫性浸润乳腺间质,但不破坏乳腺终末导管小叶单位。CD31、CD34、第Ⅷ因子相关抗原、Fli-1、D2-40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血管和/或淋巴管内皮细胞阳性,Ki-67阳性指数均<1%。结论:乳腺血管瘤病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脉管性病变,与低级别血管肉瘤的鉴别需要关注病变生长模式、内皮细胞形态和Ki-67阳性指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肺胎盘样转形3例临床病理学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肺胎盘样转形(PT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避免误诊以及过度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2023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确诊的3例PTL病例,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PTL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54、46、50岁。3例患者均有吸烟史。影像学显示为囊性或囊实性病灶。形态学均为类似于胎盘的绒毛状结构,包含致密绒毛状结构及水肿绒毛状结构2种不同的形态。病例2术中冷冻切片中见病变由卵圆形的透明细胞组成,绒毛状结构不明显。免疫表型:表面被覆上皮广谱细胞角蛋白、甲状腺转录因子1、细胞角蛋白7、D2-40弥漫阳性,间质成分CD10及波形蛋白阳性,CD34显示2类绒毛状结构的间质毛细血管分布存在明显的差异;Menlan A、HMB45等均阴性,Ki-67阳性指数约1%。3例患者随访6~48个月,患者均无明显呼吸道症状,未见复发或转移。结论:PTL是一种罕见的良性病变,在临床和影像表现上无明显特殊性。诊断主要依靠组织学形态识别2种不同类型的绒毛状结构,术中冷冻切片诊断该疾病较为困难,需要与肺硬化性肺泡细胞瘤、肺细胞糖瘤以及淋巴管肌瘤病等相鉴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淋巴结内痣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淋巴结内痣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鉴别诊断要点及预后。方法:收集2009到2019年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诊断的18例淋巴结内痣,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随访资料。常规行HE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其中2例行第一代黑色素瘤4色荧光原位杂交(FISH)及9p21(CDKN2A)、8q24(MYC)基因检测。结果:患者男性2例,女性16例,年龄36~70岁(平均年龄48.2岁)。淋巴结内痣发生部位分别为腋窝淋巴结15例,腹股沟淋巴结1例,颈部淋巴结1例,髂外淋巴结1例。所有病例均仅累及单个淋巴结。镜下观察,18例淋巴结被膜上均可见痣细胞聚集,8例同时沿着被膜伸入小梁中,其中3例呈小灶状散在分布于实质内,另有1例痣细胞呈团块状大量占据淋巴结实质。所有病例最大病灶的直径范围为0.2~6.5 mm。18例淋巴结内痣的组织学类型均为普通痣,绝大多数病例细胞学形态类似良性的皮肤色素痣细胞,缺乏明显的不典型性、坏死和核分裂象。仅1例占据实质的淋巴结内痣中可见少部分富于细胞区域呈现不典型特征,包括核质比增加、出现小核仁以及偶见核分裂象。13例样本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S-100蛋白、SOX10、Melan A和p16均为阳性,仅1例HMB45有少数细胞弱阳性,所有病例Ki-67阳性指数<1%。2例痣细胞巢团累及实质内的淋巴结内痣FISH检测结果为阴性。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129个月(中位时间31.5个月)。1例淋巴结内痣患者因涎腺癌全身转移死亡,其余所有患者均无瘤生存。结论:淋巴结内痣是一种良性的淋巴结内黑色素细胞增生性病变。当淋巴结内痣累及淋巴结实质及被膜下窦时,或偶尔出现细胞不典型性时,需要与转移性黑色素瘤鉴别。寻找被膜或小梁上形态温和的痣细胞巢团,以及借助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FISH检测,可以帮助明确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经皮超声引导下肺周围型病变同轴穿刺活检联合超声造影的诊断准确性和并发症发生率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同轴套管针穿刺活检联合超声造影在肺周围型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0年10月在中山市人民医院在超声引导下同轴套管针穿刺活检,同时行超声造影的110例肺周围型病变患者病例资料,所有患者进行超声造影,同时在超声引导下采用同轴套管针对肺周围型肿物进行精确定位、穿刺活检。记录穿刺次数、取材情况、病理诊断及穿刺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110例肺周围型病变共110个病灶,病灶最大径(3.4±1.2)cm。超声引导下同轴套管针一次进针可多次、多角度、多层深度取样活检。平均取样次数为1~3次,穿刺成功率100%(110/110)。病理确诊率为95.5%(105/110),其中恶性83例(79.0%):腺癌42例,鳞癌19例,转移性腺癌7例,淋巴上皮瘤样癌4例,小细胞癌4例,非小细胞癌2例,鼻咽非角化未分化癌转移2例,低分化癌2例,横纹肌肉瘤1例;良性22例(21.0%):炎性病变10例,肺炎4例,坏死组织3例,结核2例,肺泡上皮不典型腺瘤样增生1例,肺隐球菌病1例,炎性假瘤1例。穿刺后并发症发生率:气胸2.7%(3/110);活检中咯血0.9%(1/110)。结论:经皮超声引导下肺周围型病变同轴穿刺活检联合超声造影成功率高,取材快速,造影清晰显示病灶、辨认肿块活性及坏死区域,能精确定位穿刺目标,能一次穿刺情况下,多点取材,减少穿刺时间及降低并发症发生,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淋巴结压迫臂内侧皮神经致肘内侧疼痛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女,59岁,右利手,退休工人,因“发现右肘内侧近端肿块6年伴疼痛1年余”就诊。患者于6年前无意间触及右肘内侧皮下一肿物,无症状,未予诊治。自觉肿物缓慢增大。1年前开始出现肿物处胀痛伴局部皮肤麻木,2019年12月到我科就诊。患者主诉既往无右肘神经病变、创伤等病史,以及注射或手术干预等治疗史。查体:右肘皮温正常,肘内侧无红肿、无明显隆起,皮下可触及一直径约1.5 cm的肿物,质软,边界较清晰,基底部活动可,叩击肿物处Tinel征阳性;肿物临近内上髁处皮肤麻木,压痛阳性,疼痛VAS评分为5分。与对侧肢体相比,患肢在肌力、主被动活动度方面无明显异常。颈部体格检查正常。入院常规检查显示WBC、CRP及ESR等炎症指标无异常升高。右肘X线检查显示无异常;MR检查示:右肘部内侧脂肪轻度增厚,病变区周围无区分信号。根据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及影像学资料,诊断为前臂内侧皮神经(medial antebrachial nerve,MACN)卡压,遂于臂丛麻醉下行皮下肿物切除、神经探查术。纵向切开表层皮肤,显微镜下仔细分离皮下组织,见肿物位于一根皮神经的深面并与皮神经和周围脂肪组织连接紧密。小心分离肿物与神经,同时对尺神经周围粘连处充分松解,完全切除肿物并送病理检查。为明确导致症状的责任神经的起源,探查肿块周围的神经分布(图1A)。根据探查结果以及相关的解剖研究 [1],确定受压神经为臂内侧皮神经(medial brachial cutaneous nerve,MBCN)。探查后彻底止血,4-0缝线皮内缝合伤口。肿物大小约1.8 cm×1.5 cm×1.0 cm(图1B),外缘包裹脂肪组织。组织病理学提示良性淋巴结增生(图1C)。术后随访1年,患者疼痛完全缓解,肿物无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