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口岸常见蚊虫沃尔巴克氏体感染调查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调查江苏各口岸常见蚊虫中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的感染情况及其系统发育关系,为基于Wolbachia的防控策略奠定基础.方法 2015年6-9月采用诱蚊灯法和二氧化碳诱捕法在江苏省苏州、常州、无锡、南京、南通、扬州、泰州、连云港、徐州和淮安10个口岸地区诱捕蚊虫,提取单只蚊虫的DNA,PCR扩增后检测蚊虫Wolbachia wsp基因,计算感染率;并对所有wsp基因进行测序及系统发育分析.结果 共检测江苏省10个口岸地区的5种常见蚊虫,Wolbachia总感染率为26.80%,以尖音库蚊复合组感染率(47.81%)最高,其次为骚扰阿蚊(46.24%)、白纹伊蚊(34.06%)和三带喙库蚊(1.25%),而中华按蚊未见感染.这些蚊虫的Wolbachia wsp基因共享10个单倍型,其遗传距离在0.002~0.263之间.Hap-1、Hap-7、Hap-8、Hap-9和Hap-10为同种蚊虫所独有,而Hap-2、Hap-4和Hap-5在江苏不同口岸蚊虫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在2~3种蚊虫间共享.其中Hap-1和Hap-2属A大组Wolbachia,而其余单倍型属B大组Wolbachia.结论 江苏各口岸常见蚊虫共携带2种Wolbachia,其在蚊虫种内、种间分布多样,基本掌握了江苏不同口岸蚊虫Wolbachia的感染情况,是将来基于Wolbachia特性对蚊媒及蚊媒病控制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江苏省淮安市蚊虫感染沃尔巴克氏体的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淮安市蚊种自然感染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的特点及Wolbachia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为蚊媒及蚊媒传染病的生物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诱蚊灯法采集蚊虫,对采集的蚊种进行DNA提取,采用PCR扩增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mt CO1)基因及wsp基因、测序及系统进化分析.结果 在淮安市捕获蚊种5种共计1640只,Wolbachia在蚊虫样本组的总感染率为28.05%(23/82).淮安市蚊种携带的Wolbachia的核苷酸序列相似性为71.5% ~99.9%,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为70.7%~99.9%.系统进化分析显示淮安蚊种携带的Wolbachia被划分为Mors、Dei和Pip组.淮安蚊种携带的Wolbachia种群有4个单倍型,Wolbachia的单倍型多样性Hd=0.597,核苷酸多样性π=0.120,多态性位点S=151.结论 淮安市蚊虫普遍存在Wolbachia的感染,其基因型为Mors、Dei和Pip.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巴厘岛梯田景观苏巴克灌溉系统及其生态水文效应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灌溉系统通过调配水资源而改变农业景观中的生态-水文格局与过程,以便维持其稳定性.印尼巴厘岛苏巴克灌溉系统是当地人民有效调控梯田景观水生态格局与过程的智慧结晶,是巴厘岛梯田景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机制.本文以有关苏巴克灌溉系统的已发表文献为数据来源,阐述其在流域和灌区尺度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功能、保障梯田景观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并分析时空管理带来的生态水文效应.在流域尺度上,多层级水寺庙管理结构动态协调水资源的分配;而灌区尺度上,tek-tek分水制度和awig-awig管理制度保障水资源高利用率,并缓解社区用水矛盾.苏巴克灌溉系统通过灌溉设施和水资源的时空管理活动使其具有增加水文连通性、控制虫害和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生态水文效应.已有苏巴克灌溉系统的研究以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等社会科学的定性和静态研究为主,而生态学、水文学等自然科学研究相对较少,未来应加强自然科学及多学科交叉的量化和动态研究,为世界上其他梯田系统保护和管理提供启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淡色库蚊自然种群沃尔巴克氏体感染致细胞质不亲和相关基因初探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我国东部地区3个地理种群淡色库蚊由沃尔巴克氏体导致细胞质不亲和的相关基因,为制定基于沃尔巴克氏体的蚊媒病防制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正反交实验确定江苏南京、江苏无锡和山东唐口3个淡色库蚊自然种群间细胞质不亲和,应用PCR技术检测淡色库蚊沃尔巴克氏体感染情况,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沃尔巴克氏体wsp基因和沃尔巴克氏体基因组中Octomom增殖区域WD0513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江苏南京与无锡淡色库蚊自然种群双向亲和(t = 0.57、0.15,P均> 0.05),山东唐口和江苏无锡淡色库蚊自然种群双向不亲和(t = 63.81、43.51,P均<0.01),江苏南京和山东唐口淡色库蚊自然种群双向不亲和(t = 39.62、43.12,P均<0.01).3个地理种群淡色库蚊基因组均扩增出wsp基因条带.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3个自然种群淡色库蚊感染的沃尔巴克氏体wsp基因表达水平不同,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15,P>0.05).山东唐口与江苏南京、山东唐口与江苏无锡淡色库蚊自然种群WD0513基因表达水平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 = 8.42、7.84,P均< 0.05),但江苏南京与江苏无锡淡色库蚊自然种群WD0513基因表达水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 = 0.40,P> 0.05).结论 江苏南京、江苏无锡和山东唐口3个地理种群淡色库蚊所感染沃尔巴克氏体数量不同,淡色库蚊自然种群感染沃尔巴克氏体导致的细胞质不亲和可能与WD0513基因表达量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宏基因组分析冬虫夏草不同发育时期的微生物多样性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究冬虫夏草不同发育期的微生物组成与多样性,挖掘影响冬虫夏草形成的关键菌群,了解主要菌群的代谢通路及其主要活性成分的功能基因.方法:以蝠蛾幼虫、僵虫、冬虫夏草为研究对象,进行宏基因组测序分析.结果:从蝠蛾幼虫、僵虫、冬虫夏草中共鉴定出4 184种微生物,其中细菌在三个发育时期分别占25.62%、22.45%、14.35%,真菌分别占 7.86%、12.94%、38.85%.僵虫与蝠蛾幼虫相比,冬虫夏草菌 Ophiocordyceps sinensis、明尼苏达被毛孢Hirsutella minnesotensis等真菌数量有所提高,鞘脂杆菌Sphingobacteria sp.、沃尔巴克氏菌Wolbachia sp.等细菌数量有所下降.冬虫夏草与蝠蛾幼虫相比,冬虫夏草菌Ophiocordyceps sinensis、麦角菌Claviceps purpurea和明尼苏达被毛孢Hirsutella minnesotensis 等真菌数量大幅增加.致病菌分析发现僵虫和冬虫夏草中绿脓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数量较幼虫明显增加.代谢通路分析发现三者的碳水化合物代谢活动均较突出,果糖-甘露糖代谢途径和嘌呤代谢途径分别合成虫草酸和腺苷,合成两种活性成分的关键酶分别为L-艾杜糖醇-2-脱氢酶和腺苷酸(基)琥珀酸裂解酶,其功能基因分别为CCM_05393和Plim_3831.结论:本研究有助于解析冬虫夏草发育形成的菌群组成和结构,为冬虫夏草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