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鸟类分布新记录种——杂色地鸫
编辑人员丨5天前
2024年5月4日,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吉隆县吉隆镇热索村吉隆口岸附近(85°22′E,28°17′N,海拔2054 m)路边的灌丛,观察到一只停歇的鸫科(Turdidae)鸟类,并拍摄到照片(图1a),其呈黄褐色,具有白色眉纹,胸腹及两胁具有鳞状斑.根据现场观察及照片对比Birds of the World网站(Collar et al.2020)中相关物种的特征,鉴定为杂色地鸫(Geokichla wardii)雌性个体.2024年5月7日,再次返回相同地点,又拍摄到雄性个体照片(图1b),雄鸟具有显著的白色长眉纹,背部、胸部呈黑色,腹部白色,喙细长且呈黄色,有明显的白色翼斑.杂色地鸫雌鸟与国内分布的白眉地鸫(G sibirica)雌鸟较为相似,根据进一步观察,杂色地鸫有显著的白色长眉纹、喙更细长且下喙呈黄色.查阅中国鸟类记录相关文献(刘阳等2021,约翰·马敬能2022,郑光美2023)均未收录,确认此次发现的杂色地鸫为中国鸟类分布新记录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福建省一起经货轮输入的新冠肺炎病毒全基因组测序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应用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从一起经货轮输入的新冠肺炎(COVID-19)聚集性病例标本中直接测定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全基因组序列,并从全基因组水平分析2019-nCoV的基因组变异特征,追溯病毒的潜在来源。方法:采用2019-nCoV全基因组靶向扩增结合Ion S5二代测序的技术,对来源于同一艘货轮的8例COVID-19确诊病例咽拭子标本进行病毒全基因组测序。应用在线分析平台,判断病毒型别,分析病毒突变位点。利用进化分析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合病例流行病学资料,推测病毒的来源。结果:成功测序获得8条长度为29 822~29 865 bp的2019-nCoV全基因组序列,平均测序深度为11 928×~33 588×,基因组覆盖度为99.73%~99.87%;Pangolin分型结果显示8个2019-nCoV基因组均属于VOC/Delta(B.1.617.2)进化分支;全基因组突变分析显示,与武汉参考株(NC_045512.2)相比,8个2019-nCoV基因组序列核苷酸突变的中位数为35个(31个~38个),氨基酸突变的中位数为26个(24个~28个),突变位点分布于8个编码区(ORF1a、ORF1b、S、ORF3a、M、ORF7a、ORF8、N);进一步分析发现8个2019-nCoV基因组中含有23个属于2019-nCoV Delta(B.1.617.2·AY.2)变异株的特征性突变位点;但因8个2019-nCoV基因组间的突变位点并非完全重合,且流调报告显示货轮中途经停多个口岸且有人员更替,故推测该起聚集性COVID-19疫情可能有不同传播来源;进化分析显示,8个2019-nCoV序列共同处于B.1.617.2进化分支的AY.2子分支上,同Pangolin分型及突变分析结果一致。结论:本研究从一起经货轮输入的COVID-19聚集性疫情病例标本中测序获得8个Delta变异株全基因组序列,本研究所构建的测序方法和分析结果可在COVID-19防控中为2019-nCoV的变异分析和病例溯源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016-2020年黄渤海海域主要经济类海产品异尖线虫幼虫感染现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掌握黄渤海海域主要经济类海产品异尖线虫幼虫感染状况,为异尖线虫系统监测和相关疾病防治提供基线数据。方法:2016年4月至2020年9月,对山东省烟台市和威海市沿海所属黄渤海海域9个捕捞点周边海域(渤海湾、黄渤海交界中部、黄渤海交界南部、黄海北部、黄海南部)现场捕捞的海产品样本进行解剖和虫体检测,比较不同类别样本和样本体内各脏器异尖线虫幼虫感染和分布情况,以及各捕捞点周边海域间、国内不同采样点间海鱼类异尖线虫幼虫感染水平差异;同时,对各捕捞点附近居民开展异尖线虫病健康知识知晓情况调查。结果:在黄渤海海域共检测5类海产品708例,其中海鱼类581例、软体类22例、棘皮类20例、甲壳类75例、贝类10例。仅海鱼类检出异尖线虫幼虫感染(191例),检出异尖线虫幼虫4 723条,感染率为32.87%(191/581),感染强度为24.73(4 723/191)条/例;主要分布在肠系膜及肠壁(38.96%,1 840/4 723)、体腔(22.04%,1 041/4 723)和胃壁(17.95%,848/4 723)。各捕捞点周边海域间海鱼类异尖线虫幼虫感染水平比较,黄海南部感染率最高,且感染强度明显高于黄渤海交界中部和黄渤海交界南部(均 P < 0.05)。国内不同采样点间海鱼类异尖线虫幼虫感染水平比较,舟山口岸以及锦州、烟台、汕头市售感染率均明显高于黄渤海海域(均 P < 0.05),丹东、青岛市售感染率均明显低于黄渤海海域(均 P < 0.05)。共对1 805例黄渤海海域附近居民开展异尖线虫病健康知识知晓情况调查,其中,20.78%(375/1 805)的居民听说过异尖线虫病,15.73%(284/1 805)的居民知道异尖线虫病是怎么得的,12.30%(222/1 805)的居民知道异尖线虫病对人体的危害,16.68%(301/1 805)的居民知道怎么做才能预防异尖线虫病。 结论:黄渤海海域海鱼类存在异尖线虫幼虫感染,且感染水平较高,今后应加强异尖线虫病防治知识普及力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017年天津口岸出入境人员梅毒血清学检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天津口岸出入境人员的梅毒抗体情况,为控制口岸梅毒传播提供依据。方法:从天津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信息系统中获得2017年度全部出入境体检人员人口学资料与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结果,建立出入境体检人员数据库,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对梅毒的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确定22 649个研究对象,梅毒抗体总检出率为0.51%(116例),男性梅毒抗体检出率为0.60%(102/16 491),女性为0.25%(14/5 708),50岁以上年龄组检出率最高为1.46%(25/1 712),来自南美洲地区的人员检出率最高,为4.23%(5/118),不同性别、年龄组、国籍间人员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0.668、59.072、43.601, P<0.05)。不同职业间,公务人员检出率最高为1.31%(4/305),但不同职业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7.641, P>0.05)。入境人员检出率为0.79%(41/5 175),高于出境人员检出率0.43%(75/17 474),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0.328, P<0.05)。 结论:2017年天津出入境人员梅毒抗体整体检出率较高。为了提高监测质量和效率,可将男性、50岁以上、南美洲地区的入境人员列为重点人群,加强监测,做好口岸梅毒的防控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015-2018年我国登革热暴发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2015-2018年我国登革热暴发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登革热防控策略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和分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及病媒生物监测系统上报的登革热发病及媒介监测数据,描述登革热暴发流行病学特征。应用Excel 2010和SPSS 20.0软件整理数据和分析,采用ArcGIS 10.5软件绘制地图。结果:2015-2018年全国累计报告登革热暴发111起,共涉及病例12 490例,占全国病例总数的73.7%。暴发集中在广东(77起)、云南(14起)、浙江(8起)和福建(8起)4省份,共累及85个县(区)。暴发集中在5-11月,病例≤10例的小规模暴发多于30 d内终止(28/34,82.4%),较大规模暴发多持续数月,于10-11月终止。登革病毒1型和2型为我国登革热暴发的主要流行株。疫情主要发生在人口密度大、卫生环境差的区域。主要暴发省份病例的年龄和职业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我国登革热暴发呈地域扩散、甚至向高纬度扩散态势,不同省份暴发特征各异,总体分为口岸型、乡村型和城市型,各省份应针对性调整防控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我国常态化防控阶段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本土疫情流行特点和防控经验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仍在全球流行,我国疫情防控长期面临“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压力。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后,我国陆续发生多起新冠肺炎本土疫情,大部分为零星散发,少部分发生聚集或暴发。冬、春季是疫情高发季节,边境和口岸城市是高发区,重点人群主动监测是疫情早发现的有效途径。通过采取一系列综合防控措施,包括大规模核酸筛查、追踪隔离密切接触者、分类管理风险地区和人群、增加社交距离和严格出行管理等,大部分新冠肺炎本土疫情均较快得到有效控制,为我国疫情防控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是一系列聚集性疫情的发生,暴露出我国当前疫情防控存在不足,本文为今后的疫情防控提出了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广东省2020-2022年入境人员健康管理措施对境外输入性登革热疫情的影响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广东省2020-2022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期间入境人员健康管理措施(入境管理措施)对境外输入性登革热(输入性登革热)疫情流行特征的影响。方法:收集并整理广东省2016年1月1日至2022年8月31日输入性登革热疫情资料、2016-2021年蚊媒密度监测数据、2011-2021年国际航班旅客年运输量及登革热年报告病例数,分析入境管理措施实施前(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3月20日)与实施后(2020年3月21日至2022年8月31日)输入性登革热疫情流行特征变化。结果:2020年3月21日至2022年8月31日累计报告输入性登革热病例52例,其输入传播风险强度为0.12,低于入境管理措施实施前(1 828例,5.29)。与入境管理措施实施前相比较,输入性登革热疫情在季节、性别、年龄、职业和来源国分布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在隔离点发现病例占59.62%(31/52),在口岸发现占38.46%(20/52),入境管理措施实施前以医院发现为主(95.08%,1 738/1 828)。在提供入境日期的51例病例中,82.35%(42/51)和98.04%(50/51)的病例在入境后7 d内和14 d内被发现,略高于入境管理措施实施前[(72.69%(362/498)和97.59%(486/498)]。2020-2021年广东省伊蚊幼虫密度的布雷图指数月均值与2016-2019年月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83, P=0.005)。2011-2021年广东省国际航班旅客年运输量与输入性登革热病例及本地病例年报告数均存在正相关性( r=0.94, P<0.001; r=0.72, P=0.013)。 结论:广东省实施境外人员入境后集中隔离14 d,绝大多数输入性登革热病例在入境后14 d内被发现,输入性登革热病例导致续发本地传播风险大幅度降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019年云南中缅边境基孔肯雅热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阐明2019年位于中缅边境地区的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基孔肯雅热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收集病例个案调查表,采集患者急性期血清,用PCR-荧光探针法检测基孔肯雅病毒核酸。结果:2019年瑞丽市共确诊基孔肯雅热病例121例,其中本地病例98例(80.99%,包括2例孕妇及其母婴传播的3例新生儿病例即胞胎男婴2例和1例女婴),缅甸输入性病例23例(19.01%,木姐11例、南坎6例、曼德勒3例、九谷2例、腊戌1例)。疫情主要发生在瑞丽市主城区(勐卯镇)和口岸地区,主要流行期为9~11月份,高峰为10月份(74.38%,90/121)。除母婴传播的3例新生儿病例外,病例年龄最小为3月龄,最大72岁,以20~59岁组为主(77.69%,94/121)。男女性别比为1∶1.28(53:68)。职业分布以商业服务(33.06%)、家务及待业(21.49%)和离退人员(11.57%)居多。结论:2019年瑞丽市发生输入性病例和本地病例并存的基孔肯雅热流行,来自缅甸的输入性病例是引起本地流行的主要原因。此为云南省首次报道本地基孔肯雅热流行,应加强中国—缅甸边境地区基孔肯雅热跨境传播的防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构建境外输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的快速风险评估体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构建境外输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病例的快速风险评估体系,为口岸疫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21年7-8月12个关注国家的新冠肺炎疫情流行和防控情况,从12个方面构建境外输入病例的快速风险评估体系,利用风险矩阵法开展快速风险评估。结果:评估结果显示,12个关注国家均为境外输入病例的高风险地区或极高风险地区,其中俄罗斯和美国的输入风险最高。结论:基于风险矩阵法构建的快速风险评估体系能够帮助口岸工作人员判断疫情来源国从境外向我国输入病例的风险级别,2021年8月境外新冠肺炎病例输入北京市口岸的风险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云南省边境地区症状监测预警系统的开发与实践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利用信息化技术,在云南省边境地区建立持续动态症状监测预警系统,并探讨其有效性和及时性,以提升边境地区传染病防控能力。方法:选择3个边境县,以全覆盖的方式,于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持续监测医疗机构14个症状及6个症候群,收集小学每天学生缺勤信息和边境口岸入境人员发热信息,构建基于手机和电脑平台的症状监测预警系统。结果:采用EARS-3C和Kulldorff时空扫描的预警模型,发现皮疹、流感样症状和小学缺勤等多个监测信号源对手足口病、流感和水痘等常见传染病预警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可提前1~5 d预警)。系统简便易用,安全性和可行性较强,以交互式图表及可视化地图的方式展示,相关人员能够随时掌握监测数据情况和预警信号的变化,及时采取处置措施。结论:该系统科学有效、操作方便,能实时发现边境地区常见传染病的暴发或聚集事件,实现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减少本地及跨境传染病暴发的风险,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