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省沿海地区淡色库蚊感染沃尔巴克氏体的初步调查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了解山东省沿海地区淡色库蚊种群中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的感染情况及其分型,为蚊媒疾病防治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和理论基础.方法 2022年6月-2023年8月,利用灯诱法采集山东省的烟台市莱州市、烟台市龙口市、青岛市黄岛区、青岛市崂山区、日照市五莲县、日照市东港区、东营市河口区及东营市东营区共8个采样点的蚊媒样本,采用形态学和分子学相结合的方法鉴定出淡色库蚊自然种群样本.然后利用沃尔巴克氏体的表面蛋白(Wol-bachia surface protein,wsp)基因序列建立的PCR检测方法,对上述8个采样点的淡色库蚊样本进行沃尔巴克氏体感染率的检测.同时,从GenBank数据库中下载沃尔巴克氏体的代表株系,利用Mega5.2软件对所获基因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以分型.结果 山东省4个沿海城市均发现有沃尔巴克氏体的感染,平均感染率为80.8%(261/323);其中烟台市的感染率最高,为100%(46/46);日照市五莲县的感染率最低,为60.6%(20/33).共计发现12种wsp单倍型,其中Hap1的感染率为92.5%,Hap2的感染率为70.0%,而其他单倍型的感染率则较低.从单倍型来源来看,在8个采样点中均检测出单倍型Hap1,其他单倍型仅在部分采样点地理种群检测到.其中,东营市东营区检测出的单倍型多样性最高,为6种.经系统发育树分析得出结论,8个采样点感染的沃尔巴克氏体均属于B型.结论 山东省沿海地区的淡色库蚊种群以感染B型沃尔巴克氏体为主,但是不同地区感染的沃尔巴克氏体的单倍型存在差异,本调查可为这些地区特定蚊媒疾病的精准防控提供一定理论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沃尔巴克氏体抑制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感染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了解沃尔巴克氏体介导的抗病原体特性能否干扰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复制,探讨沃尔巴克氏体对库蚊传播的JEV复制的调控作用.方法 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RNA原位杂交检测Aa23白纹伊蚊细胞(天然感染沃尔巴克氏体)和阴性对照Aa23T白纹伊蚊细胞(以四环素处理清除沃尔巴克氏体感染),定量分析沃尔巴克氏体的生长浓度;通过病毒蚀斑滴定检测Aa23细胞(天然感染沃尔巴克氏体细胞系)和阴性对照Aa23T细胞(不含沃尔巴克氏体的细胞系)在感染JEV(P3株)后第1天至第8天的病毒复制滴度和细胞病变效应.结果 实时荧光定量PCR和RNA原位杂交分析结果表明,Aa23T细胞中沃尔巴克氏体感染呈阴性,Aa23细胞中沃尔巴克氏体的WSP基因拷贝数和靶向沃尔巴克氏体16SrDNA的荧光信号强度随细胞生长时间增长而增高;蚀斑滴定实验结果显示,携带沃尔巴克氏体的细胞系(Aa23)感染JEV后出现细胞病变的时间明显延迟,Aa23细胞中病毒复制滴度(106PFU/mL)与对照细胞病毒复制滴度(108 PFU/mL)相比明显降低.结论 沃尔巴克氏体明显延迟JEV对细胞的致病变作用,减少JEV复制.本研究证明了沃尔巴克氏体对以库蚊为主要传播媒介的JEV具有抑制作用,揭示了沃尔巴克氏体具有抗库蚊传播病毒的潜力,特别是对利用基于沃尔巴克氏体的蚊媒控制技术防控JEV的传播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江苏口岸常见蚊虫沃尔巴克氏体感染调查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调查江苏各口岸常见蚊虫中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的感染情况及其系统发育关系,为基于Wolbachia的防控策略奠定基础.方法 2015年6-9月采用诱蚊灯法和二氧化碳诱捕法在江苏省苏州、常州、无锡、南京、南通、扬州、泰州、连云港、徐州和淮安10个口岸地区诱捕蚊虫,提取单只蚊虫的DNA,PCR扩增后检测蚊虫Wolbachia wsp基因,计算感染率;并对所有wsp基因进行测序及系统发育分析.结果 共检测江苏省10个口岸地区的5种常见蚊虫,Wolbachia总感染率为26.80%,以尖音库蚊复合组感染率(47.81%)最高,其次为骚扰阿蚊(46.24%)、白纹伊蚊(34.06%)和三带喙库蚊(1.25%),而中华按蚊未见感染.这些蚊虫的Wolbachia wsp基因共享10个单倍型,其遗传距离在0.002~0.263之间.Hap-1、Hap-7、Hap-8、Hap-9和Hap-10为同种蚊虫所独有,而Hap-2、Hap-4和Hap-5在江苏不同口岸蚊虫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在2~3种蚊虫间共享.其中Hap-1和Hap-2属A大组Wolbachia,而其余单倍型属B大组Wolbachia.结论 江苏各口岸常见蚊虫共携带2种Wolbachia,其在蚊虫种内、种间分布多样,基本掌握了江苏不同口岸蚊虫Wolbachia的感染情况,是将来基于Wolbachia特性对蚊媒及蚊媒病控制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美棘蓟马体内Wolbachia感染的时空分布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明确共生菌Wolbachia在美棘蓟马Echinothrips americanus体内的时空分布动态.[方法]基于Wolbachia的外膜蛋白基因 (wsp) 序列设计特异引物构建标准质粒, 用绝对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测定美棘蓟马不同发育阶段 (卵、若虫、预蛹、蛹、成虫) 和雌雄成虫不同组织 (头、胸、腹、腹末3节) 中Wolbachia的wsp基因拷贝数, 分析美棘蓟马共生菌Wolbachia的感染情况.[结果]美棘蓟马体内Wolbachia拷贝数随美棘蓟马发育进程逐渐增大, 雌性成虫期Wolbachia拷贝数显著高于卵和若虫期;雌雄成虫不同组织中的拷贝数存在差异, 雌性成虫腹部Wolbachia拷贝数显著高于头部、胸部和腹末3节, 雄性成虫胸部和腹部Wolbachia拷贝数显著高于头部和腹末3节.美棘蓟马性别和组织与体内Wolbachia拷贝数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 美棘蓟马体内的Wolbachia感染状态不仅受宿主发育阶段的影响, 而且与性别及分布位置有很大关系, 为进一步了解该蓟马的发生、定植和扩散机理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江苏省淮安市蚊虫感染沃尔巴克氏体的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淮安市蚊种自然感染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的特点及Wolbachia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为蚊媒及蚊媒传染病的生物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诱蚊灯法采集蚊虫,对采集的蚊种进行DNA提取,采用PCR扩增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mt CO1)基因及wsp基因、测序及系统进化分析.结果 在淮安市捕获蚊种5种共计1640只,Wolbachia在蚊虫样本组的总感染率为28.05%(23/82).淮安市蚊种携带的Wolbachia的核苷酸序列相似性为71.5% ~99.9%,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为70.7%~99.9%.系统进化分析显示淮安蚊种携带的Wolbachia被划分为Mors、Dei和Pip组.淮安蚊种携带的Wolbachia种群有4个单倍型,Wolbachia的单倍型多样性Hd=0.597,核苷酸多样性π=0.120,多态性位点S=151.结论 淮安市蚊虫普遍存在Wolbachia的感染,其基因型为Mors、Dei和Pip.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wsp基因探讨白纹伊蚊种群感染沃尔巴克氏体的系统发育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本研究基于Wolbachia表面蛋白基因(Wolbachia Surface Protein,wsp)初步探讨白纹伊蚊感染Wolbachia的系统发育关系. 方法 利用wsp基因对我国23个地理种群的白纹伊蚊种群中感染的Wolbachia进行遗传距离和系统发育分析. 结果 wAlbA和wAlbB的种群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0.006和0~0.001,系统发育分析也表明白纹伊蚊23个地理种群感染的Wolbachia株系没有分化. 结论 白纹伊蚊的扩散、取食以及生境影响了Wolbachia的传播和感染途径,宿主间频繁的基因流和物理接触均为Wolbachia的水平转移提供了条件,使得Wolbachia与其宿主白纹伊蚊间没有明显的协同进化关系.这也为利用Wolbachia开展蚊媒病的防控提供了有利条件,确保防控效力不会因Wolbachia株系间的遗传差异而受到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云南省蛛蝇和蝠蝇感染沃尔巴克氏体初步调查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云南省蛛蝇和蝠蝇中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的感染状况及其基因型别.方法 2012-2017年,在云南省芒市、腾冲、畹町、孟连、勐腊、祥云、墨江、永德县和保山市隆阳区共9个采样点采集蝙蝠体表蛛蝇和蝠蝇,PCR扩增沃尔巴克氏体的核糖体小亚基16S(16S rRNA)和细菌表皮蛋白(wsp)基因并测序,对所有16S rRNA和wsp基因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 2012-2017年,在云南省9个采集点采集蝙蝠体表蛛蝇747只(48批)和蝠蝇19只(6批),检测54批标本获得沃尔巴克氏体16S rRNA和wsp基因序列各24条.云南省蝙蝠体表蛛蝇和蝠蝇中,蛛虱蝇属(Phthiridium)6批和Eucampsipoda属37批中检出沃尔巴克氏体阳性分别为2批(2/6)和19批(19/37),蛛虱蝇属(Nycteribia)(0/4)和笔虱蝇属(Penicillidia)(0/1)未检出;蝠蝇均属于蝠虱蝇属(Brachytarsina),6批中检出沃尔巴克氏体阳性的有3批(3/6).16S rRNA基因系统进化结果提示,24株沃尔巴克氏体均位于一个大的分支中,与1株来源于白蚁(DQ837204)的同源性最高达98.80%~100%.wsp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提示,24株沃尔巴克氏体位于B组和F组基因型.结论 沃尔巴克氏体在云南省蛛蝇和蝠蝇中广泛而长期存在,wsp基因系统进化分析属于B组和F组基因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河南不同地区棉蚜种群共生菌Wolbachia的检测及系统发育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本研究旨在揭示河南省不同地区棉蚜Aphis gossypii种群共生菌Wolbachia的感染情况,明确Wolbachia的感染类型及分类地位.[方法]2016-2017年间采集河南省不同地区的13个棉蚜种群,通过扩增COl基因片段对其进行种类鉴定;通过扩增棉蚜种群中Wolbachia的wsp基因片段对其进行Wolbachia感染率的检测,应用neighbor-joining法构建系统进化树进行棉蚜种群中Wolbachia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对河南省内不同地区采集的13个棉蚜种群的Wolbachia感染率而言,郑州(ZZ)种群最高(46.67%),信阳2(xY2)种群最低(6.67%),13个种群Wolbachia的感染率范围为6.67%~46.67%,平均感染率为28.35%.基于wsp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表明,安阳和信阳的棉蚜种群感染的Wolbachia株系属于B大组,其余地区棉蚜种群感染的Wolbachia株系属于A大组.[结论]河南省不同地区的棉蚜种群Wolbachia感染率差别较大,且不同种群感染的Wolbachia株系分别属于A大组或B大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发状念珠藻NfwspA3基因的克隆及其耐旱能力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水分胁迫蛋白(WSP,Water stress protein,)在植物耐干旱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发状念珠藻具有极强的耐旱、耐盐和抗辐射等能力.本研究以发状念珠藻基因组DNA为模板,利用PCR技术克隆到一个发状念珠藻水分胁迫蛋白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序列,命名为NfwspA3,其序列全长1017 bp.生物信息学预测表明,该基因可编码338个氨基酸残基,预测等电点为4.85,分子量为37.48kD,为亲水性稳定蛋白,分布在细胞质中.构建了NfwspA3基因的重组表达菌株pET32a-NfwspA3,以聚乙二醇-6000(PEG-6000)对其模拟干旱胁迫,发现重组菌株最高可忍耐60%浓度的PEG-6000,表现出较强的耐旱性,且具有较高的半乳糖苷酶活性.研究结果为探知发状念珠藻WSP蛋白逆境响应机制及其遗传改良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基因元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广州地区3种不同生境的蚊感染沃尔巴克氏体的系统发育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广州地区3种生境不同蚊种沃尔巴克氏体的分布.方法 利用沃尔巴克氏体的16S rDNA和主要表面蛋白基因(wsp)的wAlbA,wAlbB基因型序列建立PCR检测方法,对不同种类蚊虫沃尔巴克氏体感染进行检测,同时利用Mega6.06软件对所获基因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 共检测广州市3种不同生境的4种常见蚊,用16S rDNA基因PCR扩增检测小区白纹伊蚊的沃尔巴克氏体阳性率为100.0%,检测公园致倦库蚊的沃尔巴克氏体阳性率亦为100.0%.4种蚊沃尔巴克氏体核酸检测阳性率为50.0%~ 100.0%.wsp基因的检出有3种情况:仅检出wAlbA或wAlbB基因型,或同时检出wAlbA和wAlbB2个基因型.经PCR扩增,获得14条蚊感染沃尔巴克氏体的16S rDNA基因序列长度为441 bp;14条蚊感染沃尔巴克氏体的wAlbA基因序列长度为351 bp;12条蚊感染沃尔巴克氏体的wAlbB基因序列长度为481 bp.系统发育分析显示不同生境不同蚊种的沃尔巴克氏体基因型存在差异.结论 广州市学校、小区、公园3种生境的白纹伊蚊、致倦库蚊和骚扰阿蚊普遍感染沃尔巴克氏体,有wAlbA或wAlbB单感染,也有wAlbA与wAlbB共感染;不同生境不同蚊种沃尔巴克氏体基因型存在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