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准分子激光消蚀联合药物涂层球囊治疗膝下动脉疾病的临床价值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联合药涂球囊治疗膝下动脉病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2年11月在两个中心接受准分子激光联合药涂球囊治疗的膝下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纳入22例患者。病变包括3例(13.6%)狭窄和19例(86.4%)完全闭塞。平均病变长度(25.6±5.7)cm。技术成功率为95.5%。限流性夹层发生率4.5%,植入补救支架。踝肱指数在每个随访时间点均较术前显著改善。中位随访时间21.5个月,1年的一期通畅率为80.3%。结论:准分子激光联合药涂球囊治疗膝下动脉病变安全、有效,显著提高一期通畅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下肢动脉疾病应用紫杉醇载药器械后风险事件的循证进展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近年来,随着外周动脉疾病腔内治疗技术的发展,紫杉醇药物洗脱支架和药物涂层球囊广泛应用于临床,国内外的研究结果均证明紫杉醇载药器械在降低血管再狭窄方面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然而,紫杉醇载药器械的临床安全性遭遇挑战,有研究结果表明,紫杉醇载药器械可能增加患者的远期病死率,但亦有研究结果肯定了紫杉醇载药器械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导致这一话题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紫杉醇涂层器械是否增加远期死亡风险,紫杉醇剂量和病死率有无相关性,以及紫杉醇载药器械的药代动力学等安全性问题仍需进一步探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球囊肺血管成形术与利奥西呱治疗不能手术的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RACE 研究):一项多中心3 期开放标签随机对照试验和辅助随访研究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背景与方法:利奥西呱和球囊肺血管成形术(BPA)是不能手术的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的治疗方案。然而目前尚缺乏比较这两种治疗方法的随机对照试验。该研究旨在评估BPA 与利奥西呱在不能手术的CTEPH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在法国23个肺动脉高压专业中心开展了3 期多中心、开放标签、平行组随机对照试验。该研究纳入18~80岁、新诊断、肺血管阻力>320 dyn·s·cm-5的不能手术的CTEPH初治患者,通过网络随机系统,采用区组随机不分层(2或4例为1组)的方式,将患者1∶1随机分配到BPA或利奥西呱组。主要研究终点是第26周时肺血管阻力的变化,以意向治疗人群中占基线肺血管阻力的百分比表示。对所有接受了至少1 剂利奥西呱或至少1次BPA治疗的患者进行安全性分析。完成RACE试验的患者继续进行为期26周的辅助随访,在此期间,肺血管阻力仍超过320 dyn·s·cm-5的有症状的患者,可以在BPA后加用利奥西呱或利奥西呱后加用BPA中获益。 结果:2016年1月19日至2019年1月18日期间,105例患者被随机分配到利奥西呱(53例)或BPA(52例)组。在第26周,BPA组的平均肺血管阻力降至基线肺血管阻力的39.9%(95%CI:36.2~44.0),利奥西呱组降至基线肺血管阻力的66.7%(95%CI:60.5~73.5,均数比为0.60,95%CI:0.52~0.69;P<0.000 1)。BPA组52例中22例(42%)发生了治疗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而利奥西呱组53例中有5例(9%)发生。最常见的治疗相关严重不良事件是BPA 组的肺部损伤[18/52(35%)]和利奥西呱组的严重低血压伴晕厥(2/53,4%)。没有发生与治疗相关的死亡。在第52周,接受一线利奥西呱或一线BPA治疗的患者的肺血管阻力有类似的降低(几何平均数之比为0.91,95%CI 为0.79~1.04)。与BPA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在用利奥西呱预处理的患者中较低(5/36,14%,22/52,42%)。 结论:在第26周,BPA的肺血管阻力降低比利奥西呱更明显,但与治疗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在BPA中更常见。与接受BPA作为一线治疗的患者相比,在后续研究中接受利奥西呱预治疗的患者,BPA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较少,这表明多模态治疗方法对不能手术的CTEPH患者具有潜在益处。今后需要进一步探索一种或两种药物联合BPA序贯治疗在不能手术的CTEPH患者中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药物涂层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伴副大脑中动脉代偿的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例报道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是指脑、视网膜或脊髓局灶性缺血引起的短暂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 [1],持续时间较短,可自行缓解。研究表明,TIA后短期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风险较高 [2],因此提倡对TIA患者进行风险分层并尽早采取干预措施。TIA的风险分层量表较多,其中ABCD 3-I评分 [3]包含年龄、血压、临床特征、症状持续时间、糖尿病、双重TIA、同侧颈动脉狭窄、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DWI)阳性等因素,临床认可度和可行性较高,应用较为广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药物涂层球囊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冠心病治疗的主要方式,不论是最初的金属裸支架(BMS),还是后来的药物涂层支架(DES),均存在支架内再狭窄可能,且对小血管病变、分叉病变等治疗效果欠佳,限制其应用。近年来,药物涂层球囊(DCB)有了长足进展,为支架内再狭窄、慢性闭塞性病变(CTO)、分叉病变及小血管变等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且可以缩短双联抗血小板时间,减少出血风险。该研究对DCB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可吸收支架在膝下动脉病变中的介入治疗应用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目的:探索可吸收支架的植入对膝下动脉球囊扩张患者术后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18年3月至2021年1月于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所纳入25例接受膝下动脉球囊扩张后植入药物可吸收支架患者(支架组)和25例膝下动脉球囊扩张后未进行可吸收支架植入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症状改善情况、踝肱指数值、卢瑟福分级及跛行距离以及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患者症状、踝肱指数值、卢瑟福分级、跛行距离及通畅率。术前及术后均数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同组术前与术后均数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通畅率采用χ 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支架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第1天踝肱指数值较术前显著增高(0.18±0.11与0.85±0.15, t=18.5, P<0.05;0.22±0.15与0.87±0.10, t=20.8, P<0.05),卢瑟福分级显著降低[(4.66±0.21)级与(2.10±0.11)级, t=9.2, P<0.05;(4.58±0.33)级与(2.3±0.22)级, t=12.9, P<0.05],跛行距离显著增加[(27±8)m与(300±43)m, t=20.8, P<0.05;(42±14)m与(320±18)m, t=32.6, P<0.05]。两组组间进行比较术前踝肱指数值及术后踝肱指数值、卢瑟福分级及跛行距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术后6个月支架组患者及对照组踝肱指数(0.72±0.03 与0.54±0.12; t=10.2, P<0.05)、卢瑟福分级[(1.72±0.17)级与(3.23±0.22)级; t=12.8, P<0.05]及跛行距离(580.00±137.00)m与(267.00±54.00)m; t=8.2, P<0.05],支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支架组6个月的通畅率为68%(17/25),优于普通球囊扩张组的通畅率56%(14/25)。 结论:植入药物可吸收支架可以明显改善接受动脉球囊扩张手术的患者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介入联合药物治疗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目的:探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Solitaire AB型(S-AB型)可回收支架取栓治疗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19年6月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92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6例采取辅助动脉溶栓(16例)、抽吸取栓(18例)、球囊扩张治疗(12例)为对照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22.8±5.2)分,病变部位:颈内动脉末端4例,大脑中动脉M1段18例,大脑中动脉M2段24例;46例采取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S-AB型可回收支架治疗为观察组,NIHSS(23.4±4.1)分,病变部位:颈内动脉末端5例,大脑中动脉M1段15例,大脑中动脉M2段26例。两组患者均采用脑梗死溶栓分级评价术中血管再通情况,于术后1个月行脑血管造影检查判断短期再通情况,NIHSS评价术前、术后4周的神经功能,病情伤残表量表评分(MRS)评价术前、术后2和4周的神经功能。结果:术前对照组和观察组NIHSS(22.8±5.2)和(23.4±4.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614, P=0.54);术后观察组NIHSS(12.2±1.6)分、对照组(7.6±1.1)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6.068, P<0.01)。观察组术中血管再通成功率91%(42/46),对照组为76%(35/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3.903, P=0.04)。观察组短期血管再通率为84%(39/46)、闭塞率为15%(7/46),对照组短期血管再通率为70%(32/46)、闭塞率为30%(14/46),两组比较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6.566, P=0.01;χ 2=6.566, P=0.01)。术后2、4周MRS观察组分别为(5.51±0.34)、(2.39±0.47),对照组分别为(6.87±0.46)、(3.26±0.3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6.125,9.661,均 P<0.01)。 结论:对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采取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S-AB型可回收支架治疗,可增强神经功能及血凝机制改善效果,提高血管再通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膝下动脉球囊成形治疗动脉缺血导致的糖尿病足溃疡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目的:探索膝下动脉球囊成形治疗动脉缺血导致的糖尿病足溃疡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20年12月至2022年4月诊治的膝下血管病变导致的糖尿病足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接受药物球囊扩张治疗者29例,接受单纯球囊扩张治疗者30例。分析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和6个月的下肢缺血改善情况,观察指标包括病死率、保肢率、溃疡愈合情况、Rutherford分级和疼痛评分。结果:术前两组Rutherford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6个月两组Rutherford分级均较术前明显改善( P<0.05),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前两组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6个月两组疼痛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 P<0.05),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6个月,药物球囊组的伤口溃疡愈合率均高于单纯球囊组[51.7%(15/29) vs 43.3%(13/30), P=0.519;86.2%(25/29) vs 50.0%(15/30), P=0.002]。两组术后3、6个月均无死亡、截肢者。 结论:球囊扩张可以改善糖尿病足重度肢体缺血,对比单纯球囊扩张,药物球囊扩张更有助于糖尿病肢体缺血患者溃疡伤口的愈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小剂量艾司氯胺酮对髂动脉狭窄行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呼吸循环和疼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目的:观察小剂量艾司氯胺酮对髂动脉狭窄老年患者行外周血管介入术时呼吸、循环功能和疼痛的影响,为艾司氯胺酮更加合理安全地应用于老年患者麻醉提供参考。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40例髂动脉狭窄老年患者,择期行球囊经皮血管腔内成型术(PTA)及支架置入术治疗,其中男33例、女7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Ⅱ~Ⅲ级,采用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对照组静脉给予2 ml生理盐水,艾司氯胺酮组静脉给予艾司氯胺酮0.25 mg/kg,静脉缓慢给药(1 min内给药完毕)。患者入手术室后,动脉血压、心率趋于稳定时,收集两者的数值作为试验基础值(T0)。外科大夫扩张髂动脉狭窄前5 min,两组按试验要求给予静脉麻醉药。扩张髂动脉狭窄前5 min作为T1、前4 min为T2、前3 min为T3、第25 min为T30,以此类推一共记录25 min的血压、心率数值并分析,分别于患者入手术室后(M1)、给药后5 min(M2)、给药后10 min(M3)抽取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所有患者均在扩张髂动脉时采用口述评分法记录患者的疼痛程度,记录患者从扩张髂动脉开始到手术结束血管活性药物的用量。结果:对照组中,与M1时间点比较,M2时PaO 2升高( P=0.003);艾司氯胺酮组中,与M1时间点比较,M2时PaCO 2升高( P=0.011)。在T4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艾司氯胺酮组收缩压、舒张压升高( t=2.403、2.119,均 P<0.05);在T3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艾司氯胺酮组心率升高( t=0.789, P=0.007);与对照组比较,T6~T15时间点艾司氯胺酮组收缩压降低( t=3.143、2.403、2.272、3.460、2.610、2.568、2.453、2.367、2.282、2.187,均 P<0.05),T8~T16时间点艾司氯胺酮组舒张压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880、6.602、2.967、3.243、2.641、3.253、3.114、4.521、2.659,均 P<0.05),T7~T13时间点艾司氯胺酮组心率降低( t=2.246、3.285、3.207、2.752、2.725、2.713、2.473,均 P<0.05)。与对照组比较,艾司氯胺酮组髂动脉狭窄患者扩张痛的发生程度降低( χ2=6.140, P=0.030)。艾司氯胺酮组较对照组盐酸消旋山莨菪碱、去甲肾上腺素、艾司洛尔、尼卡地平用量较低( t=3.573、7.883、3.889、6.665, P=0.039、0.001、0.046、0.006)。 结论:小剂量艾司氯胺酮对髂动脉狭窄行PTA老年患者的呼吸抑制轻微、对循环的兴奋作用较低,同时可以减轻老年患者扩血管的刺激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药物联合主动脉介入治疗对TA-MAS合并HFrEF患者左心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目的:探讨药物联合主动脉介入治疗对大动脉炎伴中段主动脉狭窄(TA-MAS)合并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FrEF)患者左心结构与功能的影响。方法:该研究为纵向研究。连续收集2010年1月至2020年9月因TA-MAS合并HFrEF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住院接受主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入选者的基线临床资料(包括人口统计学资料、基础治疗情况等),及介入治疗前后(术后3 d、1个月及每6个月进行随访)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血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等左心结构及功能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共入选患者10例,其中女性8例,年龄(18.4±5.0)岁,发病年龄(15.3±5.0)岁。10例患者均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抗炎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了标准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但心功能仍未改善,遂行主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和/或主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3.3(1.3,5.6)年。术后第3天10例患者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术后6个月NYHA心功能分级均恢复至Ⅱ级,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6个月患者血NT-proBNP水平明显降低( P=0.028),LVEDD明显减小( P=0.011)、LVMI明显减小( P=0.019)、LVEF明显升高( P<0.001);术后1年,患者血NT-proBNP水平仍明显降低( P=0.016),LVEDD仍减小( P=0.023)、LVMI仍减小( P=0.043)、LVEF仍升高( P<0.001)。 结论:对于TA-MAS合并HFrEF患者,药物联合主动脉介入治疗可在短期内改善左心结构与功能,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探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