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CiteSpace的艾司氯胺酮的研究热点及前沿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近10年中文、英文文献中艾司氯胺酮的研究现状,对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演进趋势进行文献计量学及可视化分析,探讨该领域的研究前沿及发展方向,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选择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和维普资讯(VIP)作为中文数据来源,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作为英文数据来源,运用文献计量学及CiteSpace 6.2R1软件对2013年1月1日至2023年3月25日已发表的艾司氯胺酮相关的中文、英文文献的作者、机构以及关键词分别进行可视化分析,对可视化分析的结果以知识图谱的形式展示。总结发文量趋势、高产作者、作者合作情况、发文机构排名、机构合作情况,进行关键词共现、聚类、突现分析。在聚类图谱中,聚类模块值(Q)>0.3认为聚类结果显著,平均轮廓值(S)>0.5认为聚类合理,结合分析结果对艾司氯胺酮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总结。结果:2013年至2023年,中文、英文文献中艾司氯胺酮相关研究的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英文文献作者及机构间合作较中文多,且不乏国际合作;中文发文量最高的作者为杨建军,英文发文量最高的作者为Hashimoto K;中文发文机构主要是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部,英文发文机构主要是美国的强生公司。根据关键词共现分析结果,中文文献中热点关键词为"丙泊酚""舒芬太尼""剖宫产""氯胺酮"等,英文文献中热点关键词为"双盲""氯胺酮""难治性抑郁症""疗效"等。根据关键词聚类图谱,中文、英文文献近年研究较多集中于艾司氯胺酮药理作用、作用机制、应用群体等方向(Q>0.3,S>0.5)。根据关键词突现分析结果,发现研究艾司氯胺酮的抗抑郁作用可能成为未来热点方向。结论:当前中文、英文文献研究前沿与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艾司氯胺酮与其他麻醉药的复合麻醉效果、临床试验、适用群体以及治疗抑郁症方面。艾司氯胺酮相关研究仍有待发展,需要作者、机构间加强合作,进一步深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七氟烷吸入麻醉与氯胺酮静脉麻醉用于小儿手术的麻醉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七氟烷吸入麻醉与氯胺酮静脉麻醉用于小儿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宁波市第九医院2017年6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患儿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观察组实施七氟烷吸入麻醉,对照组实施氯胺酮静脉麻醉,分析两组不同时间段(T1表示入室安静后5 min、T2表示麻醉诱导后、T3表示切皮时即刻、T4表示手术完成)血流动力学指标、诱导和苏醒时间、肝功能指标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不同时间段血氧饱和度(SpO 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在T1时间段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但在T2、T3、T4时间段,观察组MAP分别为(67.25±1.32)mmHg、(67.52±1.32)mmHg、(66.28±1.31)mmHg,HR分别为(115.21±2.32)次/min、(112.21±1.34)次/min、(111.25±1.32)次/min,与对照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9.176、16.817、30.015、58.797、51.649、2.617,均 P<0.05)。观察组手术患儿疼痛反射消失时间(2.32±0.21)min、睫毛反射消失时间(1.26±0.32)min,均长于对照组,观察组睁眼或体动时间(3.21±1.32)min、出室时间(5.52±1.13)min,均少于对照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9.247、4.251、91.851、109.641,均 P<0.05)。术后,观察组患儿丙氨酸氨基转移酶(26.01±1.32)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22.02±1.32)U/L、碱性磷酸酶(486.32±2.74)U/L、胆红素(0.66±0.02)U/L,较对照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036、6.798、23.741、3.500,均 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00%,低于对照组(χ 2=9.470, P<0.05)。 结论:七氟烷吸入麻醉与氯胺酮静脉麻醉用于小儿手术麻醉效果比较,前者更具有优势,且安全性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氯胺酮抗抑郁作用及其机制探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氯胺酮是一种离子型谷氨酸能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glutamatergic 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 NMDAR)拮抗剂,具有快速且持久的抗抑郁治疗作用,尤其对难治型抑郁症(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 TRD)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文章对氯胺酮抗抑郁作用的机制和分子基础进行综述,介绍NMDAR及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丙酸受体(alpha-amino-3-hydroxy-5-methyl-4-isoxazole propionic acid receptor, AMPAR)在氯胺酮及对映体药物治疗中的作用,探讨氯胺酮通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mTOR)及阿片受体介导发挥抗抑郁作用的机制,并对其他可能分子机制进行总结,以期为开发安全、有效的抗抑郁药物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小剂量艾司氯胺酮对髂动脉狭窄行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呼吸循环和疼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小剂量艾司氯胺酮对髂动脉狭窄老年患者行外周血管介入术时呼吸、循环功能和疼痛的影响,为艾司氯胺酮更加合理安全地应用于老年患者麻醉提供参考。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40例髂动脉狭窄老年患者,择期行球囊经皮血管腔内成型术(PTA)及支架置入术治疗,其中男33例、女7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Ⅱ~Ⅲ级,采用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对照组静脉给予2 ml生理盐水,艾司氯胺酮组静脉给予艾司氯胺酮0.25 mg/kg,静脉缓慢给药(1 min内给药完毕)。患者入手术室后,动脉血压、心率趋于稳定时,收集两者的数值作为试验基础值(T0)。外科大夫扩张髂动脉狭窄前5 min,两组按试验要求给予静脉麻醉药。扩张髂动脉狭窄前5 min作为T1、前4 min为T2、前3 min为T3、第25 min为T30,以此类推一共记录25 min的血压、心率数值并分析,分别于患者入手术室后(M1)、给药后5 min(M2)、给药后10 min(M3)抽取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所有患者均在扩张髂动脉时采用口述评分法记录患者的疼痛程度,记录患者从扩张髂动脉开始到手术结束血管活性药物的用量。结果:对照组中,与M1时间点比较,M2时PaO 2升高( P=0.003);艾司氯胺酮组中,与M1时间点比较,M2时PaCO 2升高( P=0.011)。在T4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艾司氯胺酮组收缩压、舒张压升高( t=2.403、2.119,均 P<0.05);在T3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艾司氯胺酮组心率升高( t=0.789, P=0.007);与对照组比较,T6~T15时间点艾司氯胺酮组收缩压降低( t=3.143、2.403、2.272、3.460、2.610、2.568、2.453、2.367、2.282、2.187,均 P<0.05),T8~T16时间点艾司氯胺酮组舒张压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880、6.602、2.967、3.243、2.641、3.253、3.114、4.521、2.659,均 P<0.05),T7~T13时间点艾司氯胺酮组心率降低( t=2.246、3.285、3.207、2.752、2.725、2.713、2.473,均 P<0.05)。与对照组比较,艾司氯胺酮组髂动脉狭窄患者扩张痛的发生程度降低( χ2=6.140, P=0.030)。艾司氯胺酮组较对照组盐酸消旋山莨菪碱、去甲肾上腺素、艾司洛尔、尼卡地平用量较低( t=3.573、7.883、3.889、6.665, P=0.039、0.001、0.046、0.006)。 结论:小剂量艾司氯胺酮对髂动脉狭窄行PTA老年患者的呼吸抑制轻微、对循环的兴奋作用较低,同时可以减轻老年患者扩血管的刺激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MicroRNAs在各种麻醉剂诱导的神经毒性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MicroRNAs(miRNAs)是小的单链非编码RNA,与靶信使RNA(mRNA)结合导致基因表达改变。儿童在早期或晚期宫内生活中暴露于麻醉剂可能导致神经毒性和成年后长期的神经认知能力下降,这可能与多种机制诱导神经细胞凋亡和抑制神经发生有关,其中miRNAs在此环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MiRNAs是基因表达的关键调控因子,在包括全身麻醉在内的内外环境刺激反应中其表达存在差异。七氟醚、异氟醚、丙泊酚、布比卡因和氯胺酮等超过40个miRNA被证实在麻醉诱导的神经毒性中具有调节作用。旨在对不同麻醉剂可诱导miRNAs差异表达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超声引导单次髂筋膜间隙阻滞联合艾司氯胺酮对髋部骨折手术老年患者术后谵妄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单次髂筋膜间隙阻滞联合艾司氯胺酮对髋部骨折手术老年患者术后谵妄(POD)的影响。方法:择期蛛网膜下腔麻醉下行髋部骨折手术患者62例,年龄60~85岁,BMI 18~30 kg/m 2,ASA分级Ⅱ或Ⅲ级,性别不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 n=31):单次髂筋膜间隙阻滞组(FICB组)和单次髂筋膜间隙阻滞联合艾司氯胺酮组(FICB+E组)。于蛛网膜下腔麻醉前30 min行超声引导髂筋膜间隙阻滞;FICB+E组于切皮前5 min静脉注射艾司氯胺酮0.3 mg/kg,随后以0.25 mg·kg -1·h -1的速率静脉泵注至手术结束前30 min。术后采用PCIA,并采用曲马多进行补救镇痛。记录术后48 h内镇痛泵按压次数、补救镇痛次数和曲马多用量;于切皮时、手术开始后30 min、手术结束前30 min、手术结束时、离开PACU时采用Ramsay镇静评分评估镇静程度;采用意识模糊评估法(CAM)评估术后7 d内POD的发生情况;于入室、术后3 d、术后7 d时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IL-6、S100β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浓度;记录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与FICB组比较,FICB+E组术后3 d内POD发生率降低,曲马多用量、镇痛泵按压次数、补救镇痛次数减少,各时点Ramsay镇静评分升高,术后血清TNF-α、IL-6、S100β和GFAP浓度降低( P<0.05),术后7 d总POD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超声引导单次髂筋膜间隙阻滞联合艾司氯胺酮可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提供更完善的镇痛和镇静,降低术后早期(3 d内)POD的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腰椎手术麻醉方法的改良:艾司氯胺酮复合麻醉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艾司氯胺酮复合麻醉用于腰椎手术的改良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6月至12月拟在全身麻醉下行腰椎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患者94例,性别不限,年龄18~64岁,BMI 18.5~29.9 kg/m 2,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47):对照组(C组)和艾司氯胺酮组(K组)。2组静脉注射咪达唑仑、舒芬太尼、依托咪酯及顺式阿曲库铵进行麻醉诱导,K组在此基础上静脉注射艾司氯胺酮0.5 mg/kg。2组均静脉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维持麻醉,间断静脉注射顺苯磺酸阿曲库铵维持肌松,K组在此基础上静脉输注艾司氯胺酮0.25 mg·kg -1·h -1。术毕前10 min连接镇痛泵行PCIA,NRS评分>4分时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 mg进行补救镇痛。记录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术后48 h内镇痛泵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情况;记录术中瑞芬太尼初始剂量、瑞芬太尼累计用量、气管拔管时间及术后48 h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与C组比较,K组术中瑞芬太尼累计用量减少,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延长,镇痛泵按压次数减少( P<0.05),术中瑞芬太尼初始剂量、术后补救镇痛率、气管拔管时间和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艾司氯胺酮复合麻醉用于腰椎手术可减少术中阿片类药物用量,延缓术后疼痛时间,减轻术后早期疼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不同全身麻醉药物的脑电特征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y, EEG)可以探测到神经振荡信息,在全身麻醉过程中,大脑功能和有效的区域间连接、意识网络拓扑结构和区域间相互作用的时空动力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EEG结合功能影像学研究为探索麻醉药物机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文章回顾了3种静脉麻醉药[丙泊酚、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和氯胺酮]和3种吸入麻醉药(七氟醚、异氟醚、地氟醚)的神经药理学机制,分别总结了全身麻醉药物的脑电特征以及相应大脑功能的改变(如连通性下降、复杂度降低和空间网络改变等)。同时,麻醉药物的EEG特征研究对理解大脑觉醒环路的神经生理学机制提供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硬膜外分娩镇痛复合艾司氯胺酮对镇痛效果及产后抑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硬膜外分娩镇痛联合艾司氯胺酮对经阴道分娩初产妇的镇痛效果及产后抑郁(PPD)产后抑郁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2年6月湖南师范大学附属长沙市妇幼保健院经阴道分娩的300例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接受分娩镇痛分为自然分娩组(Z组,58例)和分娩镇痛组(242例),分娩镇痛组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C组,119例)和艾司氯胺酮组(K组,123例)。记录3组产妇分娩镇痛前,分娩时,产后2、24、48 h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记录3组产妇入产房时、产后2 h、产后1 d、产后7 d、产后42 d的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评分及PPD发生情况;检测3组产妇入产房时及产后1 d时的雌激素、孕激素、5羟色胺(5-HT)、皮质醇水平。结果:C组、K组分娩时VAS疼痛评分,产后1 d、7 d、42 d EPDS评分及产后2 h、1 d、7 d PPD发生率低于Z组(均 P<0.05);C组、K组产后1 d雌激素、孕激素、5-HT、皮质醇水平高于Z组(均 P<0.05)。K组产后1 d、42 d EPDS评分,产后1 d PPD发生率低于C组(均 P<0.05);K组产后1 d孕激素、皮质醇水平高于C组(均 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硬膜外分娩镇痛复合艾司氯胺酮后未改善镇痛效果,但可进一步降低PPD的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术后镇痛药物应用的临床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术后疼痛常引起一系列不良的生理应激反应,延迟术后康复。良好的术后疼痛管理是加速康复外科的重要环节。临床常用的术后镇痛药物有阿片类药物、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 anti-inflammatory drug, NSAID)/对乙酰氨基酚、氯胺酮、右美托咪定等。文章描述了以上药物各自的特点、副作用、用法用量以及应用现状。阿片类药物是最常用的全身镇痛药物,但需关注其副作用(尤其是大剂量使用时)。NSAID和对乙酰氨基酚是多模式镇痛中最常用的非阿片药物,临床使用时需注意其禁忌证和潜在危害。围手术期使用氯胺酮可改善术后镇痛效果,但大剂量使用容易产生精神症状。右美托咪定与阿片类药物复合用于自控静脉镇痛可改善镇痛效果,右美托咪定用作局麻药佐剂可延长外周神经阻滞的时间,但需注意其镇静和循环副作用。合理联合使用上述药物,有望进一步降低药物相关副作用,提供满意的术后镇痛效果,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不同药物镇痛对围手术期和远期预后的影响仍需要进一步临床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