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吸收支架在膝下动脉病变中的介入治疗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索可吸收支架的植入对膝下动脉球囊扩张患者术后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18年3月至2021年1月于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所纳入25例接受膝下动脉球囊扩张后植入药物可吸收支架患者(支架组)和25例膝下动脉球囊扩张后未进行可吸收支架植入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症状改善情况、踝肱指数值、卢瑟福分级及跛行距离以及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患者症状、踝肱指数值、卢瑟福分级、跛行距离及通畅率。术前及术后均数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同组术前与术后均数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通畅率采用χ 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支架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第1天踝肱指数值较术前显著增高(0.18±0.11与0.85±0.15, t=18.5, P<0.05;0.22±0.15与0.87±0.10, t=20.8, P<0.05),卢瑟福分级显著降低[(4.66±0.21)级与(2.10±0.11)级, t=9.2, P<0.05;(4.58±0.33)级与(2.3±0.22)级, t=12.9, P<0.05],跛行距离显著增加[(27±8)m与(300±43)m, t=20.8, P<0.05;(42±14)m与(320±18)m, t=32.6, P<0.05]。两组组间进行比较术前踝肱指数值及术后踝肱指数值、卢瑟福分级及跛行距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术后6个月支架组患者及对照组踝肱指数(0.72±0.03 与0.54±0.12; t=10.2, P<0.05)、卢瑟福分级[(1.72±0.17)级与(3.23±0.22)级; t=12.8, P<0.05]及跛行距离(580.00±137.00)m与(267.00±54.00)m; t=8.2, P<0.05],支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支架组6个月的通畅率为68%(17/25),优于普通球囊扩张组的通畅率56%(14/25)。 结论:植入药物可吸收支架可以明显改善接受动脉球囊扩张手术的患者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生物可降解血管支架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腔内技术已成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首选治疗方式,生物可降解血管支架作为腔内技术的一种选择受到关注。近10年,有或无药物涂层的聚左旋乳酸可降解支架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表现出良好的中远期安全性和有效性,但受试者病变相对简单。镁合金可降解支架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但有效性欠佳。铁合金和锌合金可降解支架在动物实验中表现出可观的结果;具有药物涂层的铁合金支架在膝下狭窄动脉的成功植入,标志着铁合金可降解支架正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既往生物可降解血管支架的试验数据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变特点显示,有药物涂层的聚左旋乳酸可降解支架和铁合金可降解支架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中将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药物涂层球囊治疗老年患者冠状动脉大血管原位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一项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3周前
背景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老年患者冠状动脉大血管病变的发病率显著增加.药物涂层球囊(DCB)作为一种新兴治疗手段,因其能有效减少再狭窄发生率而备受关注.然而,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小血管病变,对大血管原位病变的有效性数据较少.目的 探讨DCB治疗老年患者冠状动脉大血管原位病变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取 2022 年就诊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且年龄>60 岁老年冠心病(CHD)患者128例为研究对象.完善术前检查化验.按照PCI治疗方案分为DCB组(n=30)、药物洗脱支架(DES)组(n=64)和生物可吸收支架(BVS)组(n=34).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随访分别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AG),观察术前靶血管参考直径(RVD),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1年随访观察最小管腔直径(MLD),进一步推算术前直径狭窄程度(DS)、术后即刻观察管腔获益(AG),术后即刻与术后随访 1 年残余直径狭窄程度(RDS)和晚期管腔丢失(LLL).随访期间每月定期门诊或电话随访,记录患者院内及出院后 1 年内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采用LASSO回归分析筛选相关变量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MACE发生的影响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患者发生MACE的生存曲线,生存曲线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 DCB组、DES组和BVS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BVS组MLD、AG高于DCB组、DES组,RDS低于DCB组、DES组(P<0.05),术后1年DES组RDS低于DCB组(P<0.05).3组患者院内均无MACE发生,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478(425,538)d,共发生38例MACE,随访期间3组均无心肌梗死与心源性死亡事件发生;出血事件:DCB组有0例,DES组有3例,BVS组有 3 例,表现为牙龈出血,经评估为轻度出血.Log-rank检验结果示 3 组患者无MACE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0).LASSO回归分析筛选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介入治疗史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LDL-C(OR=12.204,95%CI=3.403~43.768)、介入治疗史(OR=0.041,95%CI=0.010~0.162)是患者发生MACE的影响因素.结论 DCB治疗老年CHD患者大血管病变与DES和BVS比较无明显差异,有效性及安全性DES和BVS相当.DCB是治疗老年患者冠状动脉大血管病变安全、有效的方式,LDL-C升高和介入治疗史是MACE发生的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可吸收药物洗脱冠状动脉支架系统治疗冠心病的快速卫生技术评估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采用快速卫生技术评估工具,评价可吸收药物洗脱冠状动脉支架系统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以期为临床医生合理使用及专家评估提供循证依据.方法:检索2014年1月1日至2023年1月1日美国国家医学图书网PubMed、中国知网、万方及维普等数据库中关于患有冠心病且治疗手段为冠状动脉支架介入式手术的相关文献,对获取的210篇文献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提取文献资料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将提取的可吸收药物洗脱冠状动脉支架与药物洗脱冠状动脉支架血管内血栓形成率、心肌梗死率、心源性病死率、全因性病死率、靶病变血运重建率及血管内不良事件发生率相关数据资料,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7篇文献进行可吸收药物洗脱冠状动脉支架与药物洗脱冠状动脉支架的比较研究.采用可吸收药物洗脱冠状动脉支架的血栓形成率、全因性病死率和血管内不良事件发生率小于药物洗脱冠状动脉支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6、1.89、2.22,P<0.05);采用可吸收药物洗脱冠状动脉支架的心肌梗死率、心源性病死率和靶病变血运重建率与采用药物洗脱冠状动脉支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吸收药物洗脱冠状动脉支架与药物洗脱冠状动脉支架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无明显差异,经济性考虑可吸收药物洗脱冠状动脉支架的费用明显高于药物洗脱冠状动脉支架,患者可依据自身经济条件等实际情况作出支架的选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生物可吸收支架治疗冠状动脉内支架再狭窄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4/13
支架内再狭窄的传统治疗方案包括球囊血管成形术、切割或棘突球囊血管成形术、药物涂层球囊血管成形术以及药物洗脱支架的植入等.目前支架内再狭窄首选的治疗方法 是使用药物涂层球囊和药物洗脱支架,但两者都存在着各自的局限性,临床医生面对患者反复的再狭窄,探索之路从未停止.生物可吸收支架作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新纪元,在提供适当时间支撑力的同时避免了支架的重复植入,这项新的冠状动脉无植入技术可能会为支架内再狭窄的患者带来新的治疗策略.本文就生物可吸收支架在支架内狭窄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生物可吸收支架内血栓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发现及原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生物可吸收支架(bioresorbable scaffold,BRS)被认为是继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裸金属支架(bare metal stent,BMS)、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t,DES)之后,经皮冠状动脉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L)的第四次革命.最初,PTCA因为早期血管弹性回缩、晚期血管负性重塑等原因,再狭窄率可达30%~50%.为解决这一问题,出现了BMS,克服了血管弹性回缩,再狭窄率得到大幅降低,但仍存在血管内膜增生、血栓机化等加重再狭窄的危险因素.DES通过释放抗增殖药物而使再狭窄率降低至5%左右,是目前PCI术的主流.随着大量的应用于临床,随访研究中发现DES晚期支架内血栓发生率较高,因此BRS应运而生.目前BRS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支架研究的热点,国外里程碑式的研究主要有ABSORB研究,目前国内主要有Xinsorb支架,NeoVas支架和Firesorb支架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生物可吸收支架治疗支架内再狭窄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术后出现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 , ISR)已成为冠心病介入领域的一个难题.ISR首选治疗方式主要为药物洗脱球囊(drug-eluting balloon ,DCB)和新一代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DES),但两者均存在着各自的局限,且再次发生ISR的风险仍会很高.生物可吸收支架(bioresorbable scaff old,BRS)作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领域的第四次变革,或许能给ISR患者带来崭新的治疗策略.本文将主要介绍ISR病变的治疗现状、BRS在ISR病变中的应用探索、腔内影像学技术指导BRS治疗ISR病变及未来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下肢动脉硬化支架内再狭窄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随着社会的老龄化,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成为常见的血管疾病.介入技术已成为治疗该病的主要手段,但支架内再狭窄对治疗效果的破坏仍困扰着临床医师.近10年来,针对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机制,涌现出各种新的预防及治疗技术,尤其相关器材的研制取得巨大进步,从药物涂层球囊、切割球囊到覆膜支架、可吸收支架等,均不同程度地降低了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病率.本文对下肢动脉硬化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机制及治疗措施的相关临床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着重对各种新器材临床应用效果进行总结评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生物可吸收支架术后早期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可能因素及处理
编辑人员丨2023/8/6
生物可吸收支架(BRS)有望克服金属药物洗脱支架的诸多不足,如恢复血管舒缩功能、避免支架丝和涂层对血管壁的持续炎性刺激等.初步研究证实,BRS在简单冠状动脉病变中的疗效令人振奋.不过,近来使用发现BRS术后具有较高的支架内血栓形成风险,尤以早期为主.相关研究表明,BRS术后早期支架内血栓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而合适的患者及病变、合理的治疗策略、优化的置入过程等有助于减少支架内血栓的发生.鉴于此,本文总结了BRS术后早期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可能因素以及临床处理与预防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生物可吸收支架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近年来,大量创新的治疗方式被不断引入心脏介入治疗中,相较于金属支架,植入血管后数年内可完全吸收的生物支架因促进内皮功能修复、血管重建及减少支架内晚期血栓形成等在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中具有潜在的优势.现就生物可吸收支架(BRS)的生物学特性及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治疗中的临床经验进行详细综述.BRS不推荐运用于分支血管近端直径<2.5 mm和近、远端主支血管内径差异>0.5 mm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治疗.双支架策略治疗真性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时,BRS+BRS是否较BRS+药物洗脱支架带来更高心血管获益目前证据有限,备受关注的COBRA研究有望对此进行阐述.同时,考虑到BRS较药物洗脱支架存在更高的分支闭塞及支架内血栓形成风险,更强效的抗血小板治疗可能增加心血管获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