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冠状动脉CT功能学成像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已经广范应用于临床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然而对于心肌缺血的诊断尚缺乏特异性。将CT心肌灌注(CT-MPI)以及冠状动脉血流储备(FFR)等功能学显像整合到CCTA工作流程中,提高CCTA对冠心病患者的诊断准确性、改善冠心病患者临床治疗决策及对患者预后判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并有可能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但是这些CCTA功能学成像技术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辐射剂量,以及FFR-CT的准确性方面。因此,本文将对CT-MPI和FFR-CT等CCTA功能学成像对冠心病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CT-MPI与FFR-CT之间的关系以及两者面临的临床问题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膝下动脉球囊成形治疗动脉缺血导致的糖尿病足溃疡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索膝下动脉球囊成形治疗动脉缺血导致的糖尿病足溃疡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20年12月至2022年4月诊治的膝下血管病变导致的糖尿病足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接受药物球囊扩张治疗者29例,接受单纯球囊扩张治疗者30例。分析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和6个月的下肢缺血改善情况,观察指标包括病死率、保肢率、溃疡愈合情况、Rutherford分级和疼痛评分。结果:术前两组Rutherford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6个月两组Rutherford分级均较术前明显改善( P<0.05),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前两组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6个月两组疼痛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 P<0.05),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6个月,药物球囊组的伤口溃疡愈合率均高于单纯球囊组[51.7%(15/29) vs 43.3%(13/30), P=0.519;86.2%(25/29) vs 50.0%(15/30), P=0.002]。两组术后3、6个月均无死亡、截肢者。 结论:球囊扩张可以改善糖尿病足重度肢体缺血,对比单纯球囊扩张,药物球囊扩张更有助于糖尿病肢体缺血患者溃疡伤口的愈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Rotarex ® S在股腘动脉钙化性病变血管准备中的应用初期经验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Rotarex ? S在股腘动脉钙化性病变血管准备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0年3月至2021年12月收治5例应用Rotarex ? S结合药物球囊处理的股腘动脉钙化性狭窄患者的资料,记录所有操作的技术成功率、技术相关并发症,应用CT软件对比所有病例术前及术后靶病变区有效管腔面积,记录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患肢缺血分级情况。 结果:5例患者均成功完成了Rotarex ? S对钙化病变的减容处理,减容后接受药物球囊扩张治疗,技术成功率100%,无限流性夹层、血管穿孔及远端栓塞事件发生。术后靶病变区有效管腔面积提高9~15.1 mm 2(中位数:13 mm 2),所有患肢缺血程度从术前的Rutherford 2~4级提升至Rutherford 1~2级。 结论:Rotarex ? S在股腘动脉短段钙化性病变减容处理上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第二代追踪冻结技术提高CT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计算准确度的诊断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未纠正运动伪影的标准图像(STD)、第一代追踪冻结(SSF1)技术和第二代全心运动校正(SSF2)技术纠正运动伪影后的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图像,分别用于CT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CT-FFR)计算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同时行CCTA、有创性冠状动脉造影(ICA)和FFR检查的患者。最终纳入121例患者(134处病变)。分别使用标准迭代重建、迭代联合SSF1和SSF2技术对患者的CCTA图像进行重建。将所有图像分为STD组、SSF1组和SSF2组,使用Likert量表对CCTA图像质量进行评分,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各组间差异。使用Spearman相关系数和Bland-Altman图评估CT-FFR与FFR之间的相关性和一致性。使用受试者操作特性(ROC)曲线分析CCTA诊断阻塞性狭窄及CT-FFR评估缺血性病变的效能,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并使用DeLong检验比较组间差异。 结果:SSF2组的图像质量评分(中位数3.7分)显著高于STD组和SSF1组(中位数均为3.0分)。SSF2组CT-FFR与FFR的相关性( r=0.652, P<0.001)和一致性(平均差=0.03)最好。ROC分析结果显示,在病变水平上,SSF2组CT-FFR诊断缺血性病变的效能显著高于SSF1组(AUC分别为0.88、0.76, P=0.003),而STD组和SSF1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25)。SSF2组的特异度和阴性预测值最高,分别为92.72%和87.50%。在患者水平上,SSF2组也具有最高的诊断效能。 结论:SSF2技术改善了CCTA图像质量,进而显著提高狭窄程度评估和CT-FFR模拟计算的诊断准确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脑淀粉样血管病相关炎症的MRI表现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脑淀粉样血管病相关炎症(CAA-ri)的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20年6月在遵义医科大学附属贵航三〇〇医院(9例)、兴义市人民医院(2例)及安顺市人民医院(1例)就诊,并诊断为很可能和可能CAA-ri患者12例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12例患者中女3例、男9例,年龄57~89(71±10)岁。诊断为很可能CAA-ri 5例、可能CAA-ri 7例。病程30 min~2年,1例接受基因检测为过表达ApoE ε4/ε4基因。12例均接受头颅MR检查(包括12例磁敏感加权成像、10例DWI、9例增强MR、3例MRS,7例MRA、1例磁共振灌注成像)。结果:CAA-ri的影像表现包括脑病样表现、瘤样表现及经典脑淀粉样血管病(CAA)表现。12例呈脑病样表现,T 2加权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见累及U形纤维的斑片状白质高信号(WMH),多不对称,不同程度占位效应,DWI无扩散受限,无强化。1例瘤样表现呈单发的肉芽肿样病变,增强后不规则强化;经典CAA表现为出血性病变(微出血灶8例、脑叶出血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脑表面铁沉积7例)及缺血性病变(微梗死灶1例、扩大的血管周间隙与脑叶腔隙4例)。5例复查可见病变吸收好转及新发病灶。 结论:CAA-ri的影像特征主要为T 2 FLAIR上累及U形纤维的斑片状WMH,多不对称,具游走性,此起彼伏,临床与影像不相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基于计算流体力学的血流动力学评价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是缺血性卒中的常见病因。血流动力学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临床缺血性卒中事件的风险评估中具有重要作用。作为一种脑血流动力学评估方法,计算流体力学能直观地获取血流动力学参数,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文章就计算流体力学在评价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周围血流动力学的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PET/MR一体机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PET/MR是一种新型的有应用前景的多模态分子影像技术,一次显像可以同时评价心脏解剖、功能和组织成分。心脏PET/MR一体机在心肌缺血、心肌活力、心肌炎性病变、心脏结节病、心肌淀粉样变、心脏肿瘤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疾病诊断及疗效监测方面具有应用潜力。PET/MR的多种PET显像剂和MR多序列、多参数显像在心血管疾病的研究中具有很好的优势和应用前景,该文对此进行了总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透析患者钙化防御的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钙化防御(calciphylaxis)是一种多因素综合所致的血管性疾病,钙化缺血性病变引起伴有剧烈疼痛的皮肤损害。钙化防御好发于终末期肾病患者,其治疗面临巨大挑战,现有治疗建议主要基于临床经验和观察性研究报告,尚缺乏管理该疾病的临床实践标准或共识。因此,该文将基于国内外文献报道,对钙化防御的有效治疗手段和超说明书用药情况进行综述,为该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穿支动脉病变的影像学评估在内囊预警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内囊预警综合征是脑缺血发作的一种特殊亚型,目前关于其发病机制仍然知之甚少。本文报道了1例内囊预警综合征患者,展现了穿支动脉的影像学评估在其诊疗过程中的临床应用,充分阐明了内囊预警综合征的可能机制为穿支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其反复发作的特点可能与血管狭窄处原位血栓形成-溶解有关。这一病例为了解内囊预警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指导治疗提供了更多的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多模CT的区域软脑膜侧支循环评估在血管再通预测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多模CT的区域软脑膜侧支循环(rLMC)评分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取栓治疗后血管再通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德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首次发病6 h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颅脑CT排除出血性病变并行取栓治疗。将患者评估区域分为2个部分: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区和大脑后动脉(PCA)-MCA区,计算2个区域的rLMC总分(0~10分),0~3分为rLMC较差,4~7分为rLMC中等,8~10分为rLMC较好。患者入院后在时间窗内完成取栓治疗并即刻采用脑梗死溶栓(TICI)分级评估取栓治疗后血流再通情况,TICI分级≥Ⅱ级为血管再通成功。评估rLMC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再通的相关性。结果:80例患者中rLMC较差组患者17例,rLMC中等组患者25例,rLMC较好组患者38例。血管再通成功68例(85.00%),rLMC较好组患者血管再通成功率明显高于rLMC较差组(97.36% vs. 58.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rLMC与血管再通成功率呈正相关关系( r s=0.625, P=0.000)。其预判血管再通的敏感性为89.5%,特异性为90.9%,阳性预测值为94.45%,阴性预测值为83.3%,准确性为90.0%。 结论:rLMC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取栓治疗后血管再通成功率密切相关,较好的侧支循环状态下行血管内治疗后血管再通成功率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