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介入联合药物治疗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4小时前
目的:探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Solitaire AB型(S-AB型)可回收支架取栓治疗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19年6月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92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6例采取辅助动脉溶栓(16例)、抽吸取栓(18例)、球囊扩张治疗(12例)为对照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22.8±5.2)分,病变部位:颈内动脉末端4例,大脑中动脉M1段18例,大脑中动脉M2段24例;46例采取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S-AB型可回收支架治疗为观察组,NIHSS(23.4±4.1)分,病变部位:颈内动脉末端5例,大脑中动脉M1段15例,大脑中动脉M2段26例。两组患者均采用脑梗死溶栓分级评价术中血管再通情况,于术后1个月行脑血管造影检查判断短期再通情况,NIHSS评价术前、术后4周的神经功能,病情伤残表量表评分(MRS)评价术前、术后2和4周的神经功能。结果:术前对照组和观察组NIHSS(22.8±5.2)和(23.4±4.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614, P=0.54);术后观察组NIHSS(12.2±1.6)分、对照组(7.6±1.1)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6.068, P<0.01)。观察组术中血管再通成功率91%(42/46),对照组为76%(35/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3.903, P=0.04)。观察组短期血管再通率为84%(39/46)、闭塞率为15%(7/46),对照组短期血管再通率为70%(32/46)、闭塞率为30%(14/46),两组比较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6.566, P=0.01;χ 2=6.566, P=0.01)。术后2、4周MRS观察组分别为(5.51±0.34)、(2.39±0.47),对照组分别为(6.87±0.46)、(3.26±0.3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6.125,9.661,均 P<0.01)。 结论:对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采取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S-AB型可回收支架治疗,可增强神经功能及血凝机制改善效果,提高血管再通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小时前
-
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4小时前
目的:分析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效果。方法:前瞻性选取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2020年11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AIS患者176例作为观察对象,按照患者住院顺序编号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每组88例。对照组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组在给予阿替普酶治疗6 h后静脉滴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比较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临床疗效,比较两组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差异性以及观察期间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溶栓后,联合组患者的NIHSS评分[(4.23±1.75)分]、血清IL-6[(6.42±2.05)ng/L]、TNF-α[(13.42±3.59)ng/L]、hs-CRP[(3.17±0.94)mg/L]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7.28±1.93)分、(9.58±2.79)ng/L、(22.28±3.73)ng/L、(5.23±1.25)mg/L)]( t=10.98、20.29、16.06、12.36,均 P < 0.001)。联合组总有效率[94.32%(83/88)]显著高于对照组[80.68%(71/88)](χ 2=7.48, P < 0.05)。联合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6.82%(6/88)]和对照组[11.36%(10/8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01, P > 0.05)。 结论:丁苯酞联合常规溶栓药物阿替普酶早期治疗AIS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神经功能,减轻炎症反应。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应用该联合药物方案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小时前
-
氯吡格雷致中性粒细胞减少
编辑人员丨4小时前
1例86岁男性患者因脑梗死在溶栓治疗后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口服、1次/d)和硫酸氢氯吡格雷(75 mg口服、1次/d)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并用药物包括阿托伐他汀钙、注射用纤溶酶、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注射用泮托拉唑钠和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双联抗血小板治疗26 d后,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下降,从治疗前2.44×10 9/L下降到0.49×10 9/L。先后停用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和阿司匹林肠溶片,给予利可君、芪胶升白胶囊和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治疗,中性粒细胞计数继续下降,最低值为0.03×10 9/L。考虑中性粒细胞减少可能与氯吡格雷有关。停用氯吡格雷,3 d后,患者中性粒细胞恢复正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小时前
-
丁苯酞序贯治疗急性脑梗死并大脑中动脉血流增快48例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5小时前
目的:探讨丁苯酞序贯治疗急性脑梗死并大脑中动脉血流轻中度增快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0月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孝感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并大脑中动脉血流轻中度增快患者9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静脉滴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研究组静脉滴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结束后继续口服丁苯酞软胶囊。比较两组患者基线临床资料、血流动力学、神经功能及临床转归。在治疗后90 d随访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自评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及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临床转归,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评估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共有92例患者按照要求完成所有观察指标,其中研究组48例,对照组44例。两组人口统计学、血管危险因素、实验室检查、NIHSS评分、ADL评分及病变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治疗后90 d,研究组患者NIHSS评分[(4.00±1.95)分比(4.91±2.08)分; t=-2.16, P=0.033]、ADL评分[(82.71±9.56)分比(76.25±11.47)分; t=2.94, P=0.004]及转归良好率[70.83%(34/48)比50.00%(22/44);χ 2=4.18, P=0.041]较对照组显著改善;研究组患者病变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systolic velocity,Vs)[(152.33±9.58)cm/s比(157.41±11.77)cm/s; t=2.27, P=0.025]及平均血流速度(mean velocity,Vm)[(90.00±8.30)cm/s比(94.45±9.07)cm/s; t=-2.46, P=0.016]较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搏动指数(pulsitility index,PI)[(0.97±1.06)比(1.01±1.21); t=1.69, P=0.0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转归不良组比较,转归良好组患者出院后NIHSS评分及ADL评分均降低(均 P < 0.001),且转归良好组患者采用序贯疗法比例更高[60.70%(34/56)比38.90%(14/36);χ 2=4.18, P=0.041]。 结论:丁苯酞序贯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并大脑中动脉血流轻中度增快患者,能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病变血管的血流动力学,并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显著改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小时前
-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联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效果.方法 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吴川市人民医院收治的AIS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rt-PA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14 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4d后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和治疗14d后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评分、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和平均通过时间(MTT),比较两组患者出院后随访1年的复发率和再入院率.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2.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d后,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为(10.34±2.27)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15±2.63)分,mRS评分为(72.64±11.40)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21±10.2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d后,观察组患者的CBF、CBV分别为(21.43±2.18)mL/(10 g·min)、(2.19±0.23)mL/100 g,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9.75±1.85)mL/(10 g·min)、(2.01±0.27)mL/100 g,MTT为(6.34±0.68)s,明显短于对照组的(7.49±0.75)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随访1年,观察组患者的再入院率为2.0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t-PA静脉溶栓联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AIS患者的疗效显著,且有助于减少短期再入院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清开灵注射液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 探讨清开灵注射液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 2022 年12 月—2023 年12 月秦皇岛市工人医院收治的 88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 44 例.对照组静脉滴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100 mL/次,滴注时间≥50 min/次,2 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静脉滴注清开灵注射液,40 mL加入生理盐水 250 mL中充分稀释,1 次/d.两组疗程 14 d.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情绪和社会功能障碍量表(ESDQ)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血小板参数[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聚集率(PAgT)]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C反应蛋白(CR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是 95.4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81.82%(P<0.05).治疗后,两组ESDQ评分、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ESDQ评分、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TAT和血小板参数MPV、PagT均较同组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TAT、MPV、PagT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Hcy、CRP、NSE水平均显著降低,而血清SOD水平均显著上升(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清Hcy、CRP、SOD、NSE水平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清开灵注射液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抗血栓形成、缓解炎症和氧化应激损害,保护神经元,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情绪和社会功能障碍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丁苯酞联合尼莫地平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对脑水肿、血流参数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研究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尼莫地平片治疗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脑水肿与血流参数的影响.方法 对2020-01/2021-01月作者医院收治的9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治疗方式不同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n=48)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尼莫地平40 mg/次,3次/天,连续给药14天;研究组(n=50)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100 ml/次,2次/天,连续给药14天.对两组总有效率、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脑水肿体积、血肿体积、平均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量进行比较.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4.00%vs.79.17%,P<0.05);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脑水肿体积、血肿体积、平均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量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研究组NIHSS评分、脑水肿体积、血肿体积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平均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量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给予丁苯酞和尼莫地平联合治疗,可以更有效地改善患者临床疗效、脑水肿和血流动力学,恢复患者缺损的神经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脑安滴丸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13
目的 探讨脑安滴丸联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 2022 年1 月—12 月北京市隆福医院收治的 146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 73 例.对照组静脉滴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100 mL/次,2 次/d,滴注时间≥50 min/次.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脑安滴丸,20 粒/次,2 次/d.两组疗程 14 d.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简式Fugl-Meyer评定量表(FMA)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栓及血小板参数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氨酸(Glu)水平.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是 95.8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86.30%(P<0.05).治疗后,两组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而NIHSS评分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FMA、NIHSS评分改善更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血浆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AP)、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和血小板聚集率(PAgT)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且以治疗组下降更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CRP、Glu水平均显著下降,而血清NO、SOD水平均显著上升(P<0.05);且治疗组血清CRP、NO、SOD、Glu水平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 脑安滴丸联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可获得良好的疗效,能安全有效地抗血栓形成,缓解炎症及氧化应激损害,促进神经及运动功能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基于属性层次模型评价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临床应用合理性
编辑人员丨2024/4/13
目的 建立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合理使用评价标准,为临床合理使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提供依据.方法 以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说明书、相关指南为依据制定评价标准,并采用属性层次模型(AHM)对亳州市人民医院 2023 年 1~7 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的 180 份出院病历进行评价.结果 180例病历都未在医嘱标注滴注时间,疗程不适宜 31 例(17.22%)、超适应证 22 例(12.22%)、用药频次不适宜 5 例(2.78%)、超禁忌证 2 例(1.1%)和未监测肝肾功能 5 例(2.78%).等级优秀病历 120 例(66.67%)、良好病历 32 例(17.78%)和合格病历 28 例(15.55%).结论 亳州市人民医院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存在不合理问题,需要多部门协作干预整治.基于属性层次模型AHM的药物合理性评价操作简单,对多因素指标评价结果较好,该方法可广泛用于其他药物合理性评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丁苯酞联合会厌逐瘀方穴位贴敷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目的:观察丁苯酞联合会厌逐瘀方穴位贴敷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 2019 年 2 月—2021 年 2 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病人 150例(河南省中医院 80例,驻马店市中医院 70 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75例,最终完成研究的病人观察组 50例,对照组 50例.对照组给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观察组给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会厌逐瘀方穴位贴敷治疗,共治疗 14 d.治疗前后,采用吞咽 X线电视透视检查(VFSS)、洼田饮水试验(WST)、改良吞咽能力评价量表(MMASA)评定吞咽障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两组外周血清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相关因子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Ⅱ(LC3-Ⅱ)、Beclin1含量,并根据 WST评分变化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 VFSS、MMASA评分及 LC3-Ⅱ、Beclin1 水平较治疗前升高,WST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6.00%)高于对照组(7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联合会厌逐瘀方穴位贴敷可改善脑梗死吞咽障碍,减轻病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