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妥昔单抗治疗天疱疮的长期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编辑人员丨5天前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RTX)治疗天疱疮患者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及对免疫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2008年2月至2017年7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使用RTX(375 mg/m 2体表面积,每周1次,连续使用4周)治疗的天疱疮患者。收集基线及不同随访时间点患者的自身抗体、B细胞水平,分析其变化趋势及与疗效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方法分析疾病控制、完全缓解和复发情况,对重复测量的免疫指标(自身抗体、B细胞)计算中位数 M和 P25、 P75,绘制随访时间-免疫指标中位水平曲线。 结果:共纳入53例汉族天疱疮患者,包括40例寻常型天疱疮和13例落叶型天疱疮,男女比例为0.96∶1,中位年龄37.4岁,基线时中位病程为13.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 P25, P75)为37.5(25.0,54.7)个月。疾病控制48例(90.6%),疾病控制时间为1.7(1.1,3.2)个月。完全缓解38例(71.7%),完全缓解时间13.1(9.6,27.5)个月。随访期间完全缓解的38例中复发12例(31.6%),复发时间为12.4(4.8,19.8)个月。随访时间-免疫指标中位水平曲线显示,皮疹缓解时抗Dsg1和Dsg3自身抗体水平下降;皮疹复发时,自身抗体水平上升。最常见的重度不良反应为肺部感染,死亡率为3.8%(2/53)。 结论:使用RTX治疗天疱疮患者的长期疗效显著,最需关注的不良反应为肺部感染,自身抗体水平可作为RTX治疗天疱疮的疗效观察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小剂量利妥昔单抗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儿童落叶型天疱疮一例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编辑人员丨5天前患儿男,9岁,头皮红斑、糜烂伴瘙痒1个月,泛发全身1周。皮损组织病理:表皮内颗粒层下方水疱形成,疱内见大量棘层松解细胞,真皮浅层小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直接免疫荧光检查示表皮细胞间IgG、补体C3呈网状沉积,IgM、IgA阴性。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血清抗Dsg1抗体阳性(157.00 U/ml)。诊断:落叶型天疱疮。入院后应用泼尼松40 mg/d疗效欠佳,改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每周100 mg,共4周)联合泼尼松(20 mg/d)治疗,病情控制良好。泼尼松逐渐减量至7.5 mg/d维持治疗,随访24个月病情无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天疱疮患者皮损中CD4 +定居记忆T细胞的浸润及其临床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编辑人员丨5天前目的:探讨天疱疮皮损局部CD4 +定居记忆T(T RM)细胞的浸润及其临床相关性。 方法:2017年9月至2018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皮肤科收集天疱疮患者20例,健康对照15例。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天疱疮患者皮损和健康对照皮肤CD4 + T RM细胞的表达。比较天疱疮患者不同部位皮损处CD4 + T RM细胞的浸润情况,分析CD4 + T RM细胞比例与病情控制所需时间的关系。符合正态分布的资料采用 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者采用非参数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CD4 + T RM细胞比例和天疱疮疾病面积指数(PDAI)评分、循环中抗桥粒芯糖蛋白(Dsg)抗体滴度的相关性。 结果:20例天疱疮患者中16例为寻常型天疱疮,4例为落叶型天疱疮。所有患者均有皮肤累及,14例皮损组织取材于躯干部位,6例取材于四肢部位。健康对照组年龄、性别和取材部位与天疱疮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天疱疮患者皮损局部CD3 + T细胞(72.75% ± 8.22%)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31.33% ± 8.72%, t = 14.24, P < 0.001),CD4 + T RM细胞比例(44.05% ± 14.27%)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2.60% ± 5.12%, t = 9.10, P < 0.001)。天疱疮患者躯干部CD4 + T RM细胞比例(49.57% ± 12.32%)显著高于四肢(31.17% ± 9.75%, t = 3.23, P < 0.05)。皮损局部CD4 + T RM细胞比例与PDAI呈正相关( r2 = 0.246, P = 0.026);而与血清中循环抗Dsg1( r2 = 0.137, P > 0.05)和抗Dsg3( r2 = 0.162, P > 0.05)抗体滴度无显著相关性。系统糖皮质激素治疗过程中4周内不能控制的患者皮损处CD4 + T RM细胞比例显著高于4周内可以控制的患者( t = 3.22, P < 0.05)。 结论:天疱疮患者皮损局部CD4 + T RM细胞比例显著增高,可能与病情严重程度和疾病治疗反应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国内首报落叶型天疱疮转变为大疱性类天疱疮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编辑人员丨5天前患者女,58岁,头颈、胸背起皮疹伴痒痛20 d,于2010年2月入院,皮疹表现为红斑基础上浅表糜烂,尼氏征阳性。组织病理检查示颗粒细胞层及棘细胞层上方裂隙,并可见游离角化不良细胞,直接免疫荧光(DIF)示棘细胞间IgG和C3沉积,诊断为落叶型天疱疮,予以曲安西龙24 mg/d,雷公藤多苷片60 mg/d,烟酰胺300 mg/d和四环素2 g/d治疗,皮疹逐渐消退。2017年6月,患者头颈、胸背及手部起皮疹伴瘙痒15 d再次入院,皮疹为红斑基础上紧张水疱,尼氏征阴性。组织病理检查见表皮下水疱,疱内及真皮浅层见嗜酸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DIF示IgG和C3沿基底膜带沉积,ELISA检查示BP180抗体阳性,Dsg1和Dsg3抗体阴性,诊断为大疱性类天疱疮,予以曲安西龙12 mg/d、烟酰胺300 mg/d和四环素2 g/d口服,皮损逐渐消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天疱疮或大疱性类天疱疮合并单纯疱疹病毒感染8例临床特征及治疗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编辑人员丨5天前目的:回顾分析天疱疮/大疱性类天疱疮(BP)合并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16—2021年在武汉市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天疱疮/BP合并HSV感染病例的临床特征及治疗和随访情况。结果:8例天疱疮/BP合并HSV感染患者中,男2例,女6例,年龄(50.6 ± 8.3)岁,包括5例寻常型天疱疮,1例落叶型天疱疮,2例BP。7例合并HSV-1感染,1例合并HSV-2感染。8例均因天疱疮或BP接受系统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并对治疗抵抗入院,其中7例表现为原发病灶加重或复发,1例表现为全身皮损增加。HSV感染位于躯干4例,口腔4例,头皮3例,面部2例。皮疹表现为不规则的糜烂面,伴血痂,部分为中央有脐凹的脓疱,7例伴有皮疹处明显疼痛。发生HSV感染时,6例天疱疮患者抗Dsg1抗体均下降,5例寻常型天疱疮中4例抗Dsg3抗体下降;2例BP患者中1例抗BP180抗体降低,1例升高。予足量足疗程抗病毒治疗(伐昔洛韦或更昔洛韦治疗7 ~ 14 d),所有患者HSV感染均被控制,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严重程度评分较抗病毒治疗前均下降,疼痛症状明显缓解。所有患者抗病毒治疗期间未调整糖皮质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剂的剂量。结论:天疱疮或BP复发加重且对治疗抵抗时需考虑HSV感染,对于伴HSV感染者给予足量系统抗病毒治疗,可在不调整常规免疫抑制治疗方案的前提下控制病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天疱疮患者皮损局部异位淋巴结构的病理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6 编辑人员丨2023/8/6目的 探讨天疱疮患者皮损处浸润淋巴细胞病理学特征及其与外周血抗桥粒黏蛋白(Dsg) 1/Dsg3抗体滴度的相关性.方法 对2014-2016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皮肤科93例寻常型和落叶型天疱疮患者的组织病理片进行分析.计算每例×50镜下淋巴细胞总数,定义为淋巴细胞密集程度指数.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天疱疮患者血清中抗Dsg1/Dsg3抗体滴度.统计淋巴细胞密集程度指数与抗体滴度间相关性.对其中8例寻常型和8例落叶型天疱疮患者的皮损样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分析CD3+T细胞、CD20+B细胞、CD138+浆细胞的分布.结果 在93例病理切片中,Grade1、Grade2、Grade3淋巴细胞聚集出现概率分别为100.00%、68.09%、10.64%,寻常型(56例)和落叶型天疱疮(37例)比较,Grade1-3淋巴细胞聚集出现概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淋巴细胞的密集程度在寻常型和落叶型天疱疮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天疱疮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Dsg1和抗Dsg3的抗体滴度无相关性.在16例天疱疮病例中,全部有CD3+T细胞出现,15例有CD20+B细胞,12例有CD138+浆细胞存在.16例切片中,Grade1-3淋巴细胞聚集区域中均含有大量的CD3+T细胞,而含有CD20+B细胞的淋巴细胞聚集占总数的52.80%±5.78%,含有CD138+浆细胞的淋巴细胞聚集占总数的34.59%±7.42%.CD3+T细胞、CD20+B细胞、CD138+浆细胞在寻常型(8例)和落叶型天疱疮(8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天疱疮患者皮损处普遍出现不同程度的淋巴细胞浸润,可能形成异位淋巴结构,参与皮损的形成和加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落叶型天疱疮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编辑人员丨2023/8/6临床资料 患者,女,47岁.因面部红斑2年,躯干、双上肢红斑、水疱4个月,复发2个月于2015年11月入我科.入院前2年,患者面颊出现火柴头大红斑,伴畏光,院外诊治20余天后出现意识丧失,入住我院风湿免疫科,完善白细胞计数:2.34×109/L(3.5~9.5×109/L);24 h尿蛋白量:0.27 g/d(<0.15 g/d);补体C3:0.1750 g/L(0.785~1.52 g/L),补体C4:0.0549 g/L(0.145~0.360 g/L),抗核抗体:(++)1:1000颗粒型,抗RNP 抗体:(++),抗SM 抗体:(+),抗SSA 抗体:(+++);胸部CT:双肺斑片、磨玻璃影;MRI头部血管增强扫描:脑实质内白质脑病可能.诊断"SLE、神经精神狼疮综合征、肺部感染".予抗感染、免疫球蛋白、甲泼尼龙 (最大剂量80 mg/d)静滴等治疗10天后好转,口服甲泼尼龙片36 mg/d出院.其后在我院风湿免疫科门诊随访,病情稳定.4个月前(甲泼尼龙片16 mg/d)患者面部原有红斑及胸前正常皮肤上出现散在针尖至绿豆大松弛水疱,迅速破溃成红色干燥糜烂面,可自行结痂,再次入住我院风湿免疫科,考虑大疱性系统性红斑狼疮(bullous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BSLE),予甲泼尼龙(最大剂量80 mg/d)静滴等治疗13天后无新发水疱,口服甲泼尼龙片28 mg/d出院.2月前(甲泼尼龙片24 mg/d)患者全身水疱再发,遂就诊于我科.家族中无类似疾病史.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查体:面颈部泛发片状淡红至暗红色斑,上覆黄褐色痂壳,躯干、双上肢散在米粒至拇指大红斑,部分红斑上覆痂壳(图1a),其下可见糜烂,眼、鼻、口腔及外阴黏膜未见异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桥粒芯糖蛋白抗体与天疱疮临床表型和疾病活动度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编辑人员丨2023/8/6目的 评估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桥粒芯糖蛋白1(Dsg1)、Dsg3抗体与天疱疮患者临床表型、疾病活动度的关系及变化规律.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就诊的天疱疮患者111例,按临床分型,采用ELISA测定患者初发时、控制阶段、维持阶段及复发时血清Dsg1、Dsg3抗体水平变化,并分析其变化规律.采用SPSS22软件,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 天疱疮初发时、控制阶段、维持阶段及复发时分别有92例、53例、33例、9例患者完成检测.92例初发患者中,36例落叶型天疱疮患者Dsg1和Dsg3抗体水平阳性率分别为100%、2.77%,10例黏膜型寻常型天疱疮分别为20%、80%,46例黏膜皮肤型寻常型天疱疮分别为97.82%、95.65%.初发时、控制阶段、维持阶段和复发时落叶型天疱疮患者Dsg1抗体水平分别为(137.43±77.74)、(13.94±14.81)、(21.50±58.33)、(121.13±86.89) U/ml;黏膜型寻常型天疱疮患者Dsg3抗体水平分别为(125.61±94.81)、(34.5±16.26)、0.6、258 U/ml;黏膜皮肤型寻常型天疱疮患者Dsg1抗体水平分别为(115.39±70.62)、(15.74±25.10)、(3.62±12.09)、(78.60±92.25) U/ml;Dsg3抗体水平分别为(137.98±81.25)、(58.14±63.46)、(29.26±64.70)、(136.9±101.47) U/ml.落叶型天疱疮Dsg1抗体水平和黏膜型寻常型天疱疮、黏膜皮肤型寻常型天疱疮Dsg3抗体水平在控制阶段、维持阶段均低于初发时、复发时(P<0.05).治疗过程中2例患者出现表位扩展现象,4例患者病情稳定期时出现Dsg抗体高滴度现象.结论 Dsg抗体谱与天疱疮临床表型相关,其ELISA值可用于监测疾病活动,并可对治疗的有效性作出评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编辑人员丨2023/8/6
- 
                                Th17相关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在天疱疮发病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编辑人员丨2023/8/6目的:探讨Th17相关细胞因子IL-6、IL-17、IL-21、IL-22、IL-23和趋化因子CXCL-8、CCL-5在天疱疮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天疱疮患者治疗前后、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及健康对照者的Th17相关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水平,并分析天疱疮严重程度及其亚型中这些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共收集天疱疮患者31例,其中寻常型天疱疮18例,落叶型天疱疮7例,红斑型天疱疮6例.另选取明确诊断为大疱性类天疱疮初发患者15例及2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天疱疮组中Th17相关因子IL-6、IL-17、IL-21、IL-22、IL-23和趋化因子CXCL-8、CCL-5水平分别为(32.31±7.98)pg/mL,(17.00±4.53)pg/mL,(491.13±72.41)pg/mL,(150.91±23.32)pg/mL,(264.89±67.84)pg/mL,(27.91±10.79)pg/mL,(47.21±17.83)pg/m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的(8.36±1.96)pg/mL,(8.41±1.36)pg/mL,(372.73±18.45)pg/mL,(93.78±9.47)pg/mL,(163.17±9.48)pg/mL,(8.89±4.13)pg/mL,(22.66±2.85)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天疱疮患者治疗后,IL-6、IL-17、IL-21、IL-22、IL-23和趋化因子CXCL-8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01).IL-21在天疱疮组(491.13±72.41)pg/mL与大疱性类天疱疮组(559.58±78.56)pg/mL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因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寻常型天疱疮、落叶型天疱疮及红斑型天疱疮患者的7种因子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IL-17、IL-21、IL-22、IL-23、CCL-5与疾病严重程度有关(P<0.05).结论:Th17相关的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可能与天疱疮的发病和疾病严重程度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成功救治伴严重感染的落叶型天疱疮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编辑人员丨2023/8/6目的 为伴严重感染的落叶型天疱疮治疗提供临床救治经验.方法 给予抗炎、抗免疫、抗感染、血浆、白蛋白等对症支持、局部清创换药等治疗.结果 治疗过程中,皮疹无反复,头面部、眼周、鼻周痂壳全部脱落,躯干、双上肢、臀部及腹股沟糜烂面全部愈合.复查肝功示白蛋白32.5g/L(40.0~55.0g/L),天疱疮抗体滴度1:80;血常规、凝血四项、D-2聚体、肾功、电解质、血糖均无明显异常.结论 落叶型天疱疮存在多项高危因素,在抗炎的同时及时抗感染治疗,据病情联合使用抗生素;重视皮损护理,避免感染加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