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生于特瑞普利单抗长期治疗后的大疱性类天疱疮二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例1女,63岁,全身皮疹2个月伴瘙痒,表现为红斑基础上水疱大疱。2年前因直肠肛管恶性黑素瘤行肠周淋巴结清扫术,静脉注射特瑞普利单抗预防性治疗1年,停药后2周出现全身皮疹。上肢红斑处皮损直接免疫荧光示,IgG沿基底膜带沉积;血清盐裂间接免疫荧光,IgG沿表皮侧线状沉积。血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示,BP180 > 200 U/ml。诊断:大疱性类天疱疮,PD-1抑制剂引起?予口服米诺环素200 mg/d,醋酸泼尼松龙20 mg/d,配合全身外用卤米松乳膏,半个月后水疱结痂,红斑变暗。例2女,全身水疱伴痒3月余,皮疹表现为浮肿性红斑基础上紧张性水疱、大疱、血疱,伴结痂。患者有3年阴道恶性黑素瘤史,为阴道黑素瘤术后Ⅳ期,局部复发,右髂血管淋巴结转移。静脉注射特瑞普利单抗治疗2年后出现全身皮疹。红斑处直接免疫荧光,IgG弱阳性,沿基底膜带线状沉积;血清盐裂间接免疫荧光,IgG沿表皮侧线状沉积。血清BP180 > 200 U/ml。诊断:大疱性类天疱疮,PD-1抑制剂引起?予口服多西环素200 mg/d、醋酸泼尼松龙40 mg/d,2周后水疱完全结痂,红斑变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天疱疮患者骨质疏松现状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天疱疮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骨质疏松的预防和治疗现状。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住院治疗的101例天疱疮患者资料,根据骨密度值分为骨质疏松组(21例)和非骨质疏松组(80例)。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及糖皮质激素应用时间及累积量、免疫抑制剂应用、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户外活动等因素与骨质疏松的相关风险,同时分析钙剂、维生素D及双磷酸盐的应用情况。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 t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 P= 0.001, OR= 1.08,95% CI:1.03~1.14)、糖皮质激素累积量( P<0.001, OR= 1.72,95% CI:1.18~2.52)是发生骨质疏松的高危因素,户外活动( P<0.001, OR= 0.04,95% CI:0.01~0.21)是保护因素。骨质疏松组中13例(61.9%)、非骨质疏松组16例(21.6%)接受了钙剂、维生素D及双磷酸盐的联合治疗。 结论: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天疱疮患者易伴发骨质疏松,高龄和糖皮质激素累积量是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户外活动是保护因素。天疱疮患者骨质疏松的防治措施存在不规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长期应用利福平诱发大疱性类天疱疮
编辑人员丨2天前
1例72岁男性继发性肺结核患者在使用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方案抗结核治疗10个月后出现双下肢皮肤红斑、瘙痒,继之发展为水疱和大疱,皮损逐渐蔓延至全身。皮肤活检病理检查示大疱性类天疱疮,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大疱性类天疱疮180抗体156.8 U/ml。考虑患者的大疱性类天疱疮可能为利福平诱发,停用该药,抗结核治疗方案改为异烟肼+乙胺丁醇+吡嗪酰胺+莫西沙星,同时给予醋酸泼尼松及对症支持治疗。2周后皮损较前明显好转,原有糜烂面基本结痂愈合。随访6个月,皮损痊愈,无新发皮损及水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并发副肿瘤天疱疮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副肿瘤天疱疮(PNP)是一种与肿瘤伴发的自身免疫性皮肤、黏膜疾病,1990年由Anhalt首先描述。国外文献报道,PNP常见的伴发血液系统肿瘤,其中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排在首位。除皮肤黏膜病变外,超过30%的PNP合并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O),常出现呼吸衰竭,预后差。本文报道1例以口腔、皮肤溃烂起病,诊断CLL伴发PNP,应用利妥昔单抗联合伊布替尼治疗后皮肤病变愈合,但出现反复发热及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考虑肺部感染合并BO,最终因呼吸衰竭、感染性休克死亡。通过对本例患者临床资料的回顾及分析,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淋巴瘤伴发PNP的认识及治疗的探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自身免疫性表皮下大疱病诊疗共识(2022)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自身免疫性表皮下大疱病主要包括大疱性类天疱疮、黏膜类天疱疮、瘢痕性类天疱疮、妊娠类天疱疮、扁平苔藓类天疱疮、线状IgA大疱性皮病、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抗p200/层黏连蛋白γ1类天疱疮及疱疹样皮炎,不同的疾病靶抗原和致病性自身抗体存在差异,临床表现有相似之处也有明显不同,诊断与鉴别诊断有赖临床、病理、免疫病理检查及血清抗体检测等。为规范此类疾病的临床诊疗,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组织本领域专家,依据近年国内外临床研究数据和指南共识,制订本共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天疱疮发病机制和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近年来随着对天疱疮研究的深入,在桥粒芯蛋白抗体所致的免疫反应机制的基础上,又发现了新的发病机制,同时靶向治疗也取得了很多进展。本文综述近年来有关天疱疮的发病机制及靶向治疗药物的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寻常型天疱疮伴难辨认卡波西水痘样疹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患者男,56岁,因间断全身红斑、糜烂伴疼痛3年余,加重3周就诊。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皮红斑、糜烂、结痂,伴有轻度瘙痒及疼痛,后逐渐泛发全身,就诊外院,行皮肤活检,病理示基底层上方棘层细胞松解,表皮内裂隙,基底细胞呈墓碑样排列(图1),诊断寻常型天疱疮。予泼尼松60 mg/d口服,皮疹未控制,后予地塞米松10 mg/d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10 g/d静脉滴注、泼尼松30 mg/d口服治疗,皮损逐渐控制。出院后泼尼松改至70 mg/d,10 d后减至65 mg/d,头皮、颈部再次出现红斑、糜烂,遂就诊本院。体检:各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头、颈、躯干多发红斑、糜烂,口腔散在浅糜烂面。实验室检查:抗桥粒芯蛋白1抗体200.99 U/ml(阴性<14 U/ml,不确定14 ~ 20 U/ml,阳性≥ 20 U/ml),抗桥粒芯蛋白3抗体70.07 U/ml(阴性<7 U/ml,不确定7 ~ 20 U/ml,阳性≥ 20 U/ml),诊断:寻常型天疱疮。予甲泼尼龙64 mg/d口服;环磷酰胺首次400 mg,此后每2周600 mg,静脉滴注3次,皮损明显好转。出院后调整为口服泼尼松龙60 mg/d。患者于我院门诊规律复诊,糖皮质激素逐渐减量(3个月后减至50 mg/d,后每半月减2.5 mg/d,减至40 mg/d后每月减2.5 mg/d,减至35 mg/d后每1.5个月减2.5 mg/d,减至30 mg/d后每2个月减2.5 mg/d),并间断给予甲氨蝶呤10 mg/周,2次泼尼松龙减量至25 mg/d皮损复发。3周前患者全身出现多发红斑、糜烂,遂再次就诊。既往史:高血压、2型糖尿病、陈旧性肺结核、腰椎结核术后、重度骨质疏松症,否认特应性皮炎病史。皮肤科检查:全身多发红斑,大部分皮疹糜烂、结痂,眼睑可见较多脓性分泌物,口腔黏膜未见糜烂。再次实验室检查:抗桥粒芯蛋白1抗体>200 RU/ml(阳性≥ 20 RU/ml,阴性<20 RU/ml),抗桥粒芯蛋白3抗体>200 RU/ml(阳性≥ 20 RU/ml,阴性<20 RU/ml)。收住入院,予利妥昔单抗500 mg静脉滴注及醋酸泼尼松30 mg/d治疗。2周后患者仍有新发水疱伴糜烂及渗出,醋酸泼尼松加至60 mg/d,再次予利妥昔单抗500 mg静脉滴注及丙种球蛋白20 g/d静脉滴注3 d,全身红斑颜色变暗,糜烂面较入院时明显干涸、结痂。在皮损好转过程中(第2次利妥昔单抗输注14 d),患者头皮、面部、颈部在原有红斑、糜烂基础上突然出现疼痛性丘疱疹,部分融合成片,表面可见脐凹样水疱及破溃后糜烂面、结痂(图2),皮损于24 h内出现,伴有一过性体温升高,最高达37.4 ℃。取疱液行单纯疱疹病毒(HSV)PCR检查:HSV-1阳性,HSV-2阴性;刮取水疱基底部行Tzanck涂片,可见多核巨细胞(图3);2型HSV IgG抗体检测2次,出水疱时样本临界值指数(cut off index,COI)为3.36(<1.0),出水疱6 d即治疗5 d后COI为2.25;1、2型HSV IgM抗体样品吸光度值/临界值<0.50(<1.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斯金纳"式健康教育改善天疱疮患者社交回避、复发恐惧及生活质量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研究"斯金纳"式健康教育改善天疱疮患者社交回避、复发恐惧及生活质量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76例天疱疮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系统随机化法均分为观察组("斯金纳"式健康教育)及对照组(常规健康教育)各38例。比较两组干预4 w后疾病认知程度,比较两组干预前及干预4 w后复发恐惧程度、社交回避〔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S)〕、自护能力〔自我护理能力测量量表(ESCA)〕、生活质量〔皮肤病生活质量(DLQI)〕。结果:干预4 w后,观察组疾病认知程度高的人数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干预4 w后,观察组复发恐惧、SADS、DLQI评分水平显著低于干预前及同期对照组,ESCA评分水平明显高于干预前及同期对照组( P<0.05)。 结论:"斯金纳"式健康教育能够改善天疱疮患者社交回避情况,降低对疾病复发的恐惧,提高自护能力及疾病认知程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非大疱性类天疱疮
编辑人员丨2天前
非大疱性类天疱疮与大疱性类天疱疮相关,临床表现多样,多数伴有瘙痒,缺乏大疱性类天疱疮的紧张性水疱或大疱的典型临床表现,误诊率高。组织病理缺乏特异性,需要依靠直接免疫荧光、间接免疫荧光或盐裂间接免疫荧光明确诊断。部分无疱性类天疱疮会发展为大疱性类天疱疮,预后较大疱性类天疱疮好,但由于易被延迟诊断,使得控制症状的药物用量大,药物不良反应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EB病毒对皮肤病转归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自1964年在非洲儿童Burkitt淋巴瘤组织培养中发现EB病毒之后,人们逐渐认识了它的致瘤性及其与一系列皮肤病的关联。这篇文章介绍了EB病毒感染人体的过程,总结了EB病毒相关皮肤病的临床表现和预后;通过收集病例报道,总结常见皮肤病(银屑病、皮肌炎、天疱疮、类天疱疮、副银屑病、特应性皮炎、荨麻疹、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脂膜炎、多形红斑、血管炎)合并EB病毒感染时的临床表现、采用的治疗手段以及最终的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