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蔓长春花对草地贪夜蛾杀虫活性成分及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为寻找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具有良好杀虫活性的化学成分,对蔓长春花石油醚、三氯甲烷、乙酸乙酯和水萃取物通过小叶碟添加法、浸叶法和浸虫法,测定其拒食、胃毒和触杀活性.结果表明:蔓长春花石油醚萃取物对草地贪夜蛾3 龄幼虫的触杀活性最好,第1、3、5和7天的LC50分别为6.11、5.43、5.27和4.62 mg/mL.采用硅胶柱层析对蔓长春花石油醚萃取物进行分离,得到 22 个馏分,馏分 5 和馏分 7 的触杀活性最好.对馏分 5进行GC-MS分析,主要化学成分为对二甲苯(17.56%)、壬烷(20.92%)和十三烷(28.33%).馏分7经小孔树脂(MCI)分离后得到8个馏分,馏分Ⅵ的触杀活性最好,经GC-MS分析,主要化学成分为壬烷(19.09%)、十三烷(53.19%)和2,2,4,6,6-五甲基庚烷(5.21%).对二甲苯的触杀活性最好,第1、3、5和7天时LC50分别为10.45、8.87、6.54和5.05 mg/mL.随着对二甲苯浓度的升高,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Ca2+-Mg2+-ATPase的活性呈现先激活后抑制的趋势,羧酸酯酶(CarE)的活性呈现先抑制后激活的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视路胶质瘤伴眼内浸润和眼球萎缩1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患儿男,4个月余。因右眼向外偏斜伴眼球突出2个月,于2021年5月21日至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眼眶病科就诊。患儿足月顺产,个人史、家族史无异常。眼部检查:双眼追光。右眼球突出,向外偏斜。双眼眼球运动正常。双眼眼前节未见明显异常,瞳孔4.5 mm,对光反射迟钝。眼底检查,右眼视盘边界不清,自视盘隆起一黄白色肿块,其周围和黄斑区视网膜下黄白色渗出,视盘表面和后极部视网膜动脉变细、静脉扩张纡曲,伴新生血管和点片状出血(图1A),黄斑颞侧视网膜血管闭塞呈白线状(图1B);左眼视盘边界清楚,颜色苍白,视网膜及血管走行正常(图1C)。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右侧眶内段视神经"梭形"增粗,大小约20 mm×50 mm×29 mm,视盘隆起;左侧眶内段后半部分视神经管状增粗、纡曲,病灶向双侧视神经管内段、颅内段、视交叉、右侧视束蔓延,T1WI呈等稍弱信号(图1D),T2WI、FLAIR等稍强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强化(图1E)。诊断:(1)双侧视路胶质瘤(OPG);(2)右眼废用性外斜视。2021年6月5日转诊至深圳市儿童医院神经外科行鞍上区占位性病变切除手术。病理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Ⅰ级(图1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GFAP(+),S-100(+),NeuN(-),Ki-67(热点区<5%+),NF(SMI32)(-),Vementin(+),Syn(+),EMA(-)。特殊染色结果显示,髓鞘染色(-),Masson染色(-);BRAF(7q34)基因异位(-)。给予患者静脉注射长春花碱(6 mg/m 2),1次/周,总疗程70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细蔓点地梅在豫西南的发现及其 微形态特征和系统演化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3/8/6
该文报道了河南报春花科点地梅属1新记录种,即细蔓点地梅(Androsace cuscutiformis Franch.).该种因其叶片显著分裂,裂片深达叶中部,具有典型匍匐茎而明显区别于该属在河南分布的其它种类,同时编制了河南点地梅属植物检索表,并对该种的叶表皮和花粉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描述.结果表明:该种上下表皮细胞都为不规则多边形,垂周壁深波状,下叶表皮具有椭圆形气孔器,上下表皮都具有坑状雕刻的多细胞毛和球状蜡质,叶表皮形态特征和毛的类型可能为点地梅属系统分类和演化提供参考.花粉椭圆形,具三孔沟,沟较狭窄,花粉外壁具有坑状雕刻,未发现有萌发孔,该种是点地梅属裂叶组内最小的花粉粒.裂叶组因叶大、具长柄、叶缘有齿或深裂而明显区别于该属的其它组,该种与其近缘种腋花点地梅(A.axil-laris)和掌叶点地梅(A.geraniifolia)间断分布的地理格局和特殊的繁殖方式表明该种很可能为点地梅属的原始类群在伏牛山、秦岭南坡及大巴山的孑遗植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