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藏仔猪致病性大肠杆菌疫苗的制备及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为了研究藏猪致病性大肠杆菌疫苗以及评价其免疫保护情况.方法 从病死藏猪体内分离致病性大肠杆菌,经生化及分子分型鉴定;用临床菌株经培养离心,收集菌体,灭活后,用生理盐水洗涤后,离心收集菌体,用生理盐水调整细菌浓度作为疫苗原液,佐剂疫苗在疫苗原液中加入重组霍乱毒素B亚单位蛋白,最后在疫苗原液中加入甘露糖,分装后冻干为不同组分的疫苗.用KM小鼠,分口服和肌注2个免疫途径,再按高、低2个剂量的佐剂疫苗和不合佐剂的疫苗结合每个免疫途径分4组,其中高剂量为9.0×1010 CFU/ml、低剂量为9.0×106 CFU/ml,对照组接种生理盐水,分别于0、14、12、42 d免疫后于不同时间检测特异抗体,免疫后用2倍LD50的临床菌株攻击.结果 小鼠免疫后,肌注组高剂量含佐剂组与高剂量不含佐剂组免疫效果相当,低剂量含佐剂组比不含佐剂组免疫效果好;口服组无论是高、低剂量含佐剂组免疫效果均好于高、低剂量不含佐剂组,且高剂量免疫效果好于低剂量免疫效果.从免疫次数看,无论是肌注还是口服组免疫4次的抗体水平明显好于免疫1、2、3次的抗体水平.结论 藏猪致病性大肠杆菌佐剂疫苗能刺激小鼠产生特异抗体,对临床致病性大肠杆菌攻击具有很好保护性,特别是口服高剂量含佐剂疫苗对致病性大肠杆菌攻击可达到100%保护,这对研究方便、可行的预防藏区仔猪腹泻的新疫苗提供了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猪带绦虫不同发育阶段14-3-3基因的差异表达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14-3-3基因在猪带绦虫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差异情况,为探讨猪带绦虫14-3-3(Ts14-3-3)基因的生长发育调控机制奠定基础.方法 自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县绦虫病流行区的猪带绦虫病患者体内采集成虫虫体,经镜下形态学观察和物种内转录间隔1区(ITS1)鉴定法确定为猪带绦虫后,感染仔猪获得猪囊尾蚴(幼虫);采用反转录PCR法检测猪带绦虫成虫和幼虫阶段Ts14-3-3基因家族成员(Ts14-3-3.1、Ts14-3-3.2、Ts14-3-3.3、Ts14-3-3.4、Ts14-3-3.5、Ts14-3-3.6)的表达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其各自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光镜下,可见采集的成虫虫体头节由4个吸盘、顶突和小钩组成,符合猪带绦虫头节典型特征;且虫体样本可经反转录PCR扩增出与ITS1基因大小一致的目的片段,确定其为猪带绦虫.Ts14-3-3基因家族成员在猪带绦虫成虫和幼虫阶段均有表达;Ts14-3-3.1(0.47±0.09比1.01±0.23)、Ts14-3-3.2(0.31±0.09比1.05±0.14)、Ts14-3-3.3 (0.64±0.23比1.26±0.23)和Ts14-3-3.4(0.30±0.09比0.79±0.23)在成虫阶段表达水平与幼虫阶段比较显著降低(t=-3.816、-7.093、-3.377、-3.481,P<0.05或< 0.01),Ts14-3-3.5(3.59±0.09比0.99±0.12)和Ts14-3-3.6(5.74±2.76比1.03±0.60)的表达水平显著增高(t=30.714、9.718,P均<0.01).结论 Ts14-3-3基因的表达具有阶段特异性,提示Ts14-3-3基因在猪带绦虫的不同发育阶段可能发挥特定的调控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藏仔猪粪便真菌菌群多样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为探究西藏地区藏仔猪粪便中真菌菌群结构,本研究采用ITS1序列分析新生藏仔猪和断奶藏仔猪新鲜粪便中真菌的多样性.结果 表明:从5头新生藏仔猪新鲜粪便中,共鉴定出5个门、13个纲、25个目、33个科和38个属的真菌;从5头断奶藏仔猪新鲜粪便中,共鉴定出5个门、12个纲、20个目、24个科和28个属的真菌.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为优势门,占门级分类的86.35%;布勒担菌科、虫草科、丛赤壳科、曲霉科、丝孢酵母菌科、肉杯菌科、酵母菌科和毕赤酵母菌科为优势科,占科级分类的54.38%.随着藏仔猪的生长,其粪便中真菌菌群的数量和优势真菌的相对丰度均发生变化,这说明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会影响藏仔猪粪便中真菌的多样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河南淅川沟湾遗址仰韶时期的动物遗存
编辑人员丨2023/8/5
沟湾遗址位于河南省淅川县上集镇西南,老灌河东岸二级台地上.2007-2009年共发掘5000 m2,出土了 7700多件仰韶时期动物骨骼.可鉴定标本至少代表5纲11目19科23个属种,包括猪(Sus scrofa domesticus)、犬(Canis familiaris)、水牛(Buballus buballus)、犀牛(Rhinoceros sp.)、亚洲象(Elephas maximus)、中华竹鼠(Rhizomys sinensis)、花面狸(Paguma larvata taivana)等.动物群统计结果表明,仰韶文化一至三期含犀牛、亚洲象、竹鼠等喜温动物,四期中无喜温动物;根据动物生境,可判断该地区仰韶文化一至三期气候温暖湿润,四期相对干冷.仰韶文化一、二期狩猎动物的数量稍多于或等于家养动物,说明该时期"狩猎采集"比"饲养家畜"的活动多或并重;三、四期家猪骨骼占比分别是90.7%和87.9%,说明饲养家畜是一项主要的生业方式,狩猎和捕捞仅起辅助作用.仰韶文化三期3个兽骨坑内各埋藏了 1具完整的成年母猪骨架,其中K15内为孕晚期母猪,怀仔猪数为7或稍多,为研究我国早期家猪繁育情况提供了十分宝贵的材料.总之,该遗址出土的丰富动物遗骸可为研究汉水中游地区仰韶时期的古环境、生业模式、动物资源利用、畜牧史等提供重要资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