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仰韶文化人面鱼纹彩陶盆寓意与足少阴经功能相关理论渊源初探
编辑人员丨2024/3/16
天干"癸"有冬时以水平测地平之义,《黄帝内经》将其与肾及足少阴肾经相配属之理论即源于此.以水测平及重垂线测平、测直是建筑等"百工技巧"的基础,这与《黄帝内经》中"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七月少阴肾""三阳为表""二阴为里"等理论有着深厚的渊源.水平则地平,"地平天成",这是"至阴者,盛水也""四维相代,阳气乃竭""少阳为枢""少阴为枢"等理论之源.而穷本寻根,仰韶文化人面鱼纹彩陶盆口沿处"十"字状和"米"字状纹之寓意,或为《黄帝内经》所释肾或足少阴肾经主水、主藏精功能,以及与胆或足少阳胆经"中正之官""一阳为纪"等功能之间相互关系认识之滥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河南双槐树新石器时代遗址儿童的古病理学
编辑人员丨2023/10/14
本文对双槐树遗址出土的14例儿童骨遗存进行了古病理学研究,探讨了仰韶文化晚期聚落中儿童的死亡年龄、健康情况和生存压力.墓葬Ⅰ区的9例和Ⅱ区的5例儿童骨骼显示出不同程度的病理和创伤情况.Ⅰ区和Ⅱ区的死亡年龄高峰均为5~10岁.Ⅰ区儿童患龋率高达75%,乳齿患龋率21.54%,恒齿患龋率5.26%,其中臼齿患龋率较高;上颌乳齿患龋率高于下颌,而恒齿患龋率低于下颌;上、下颌臼齿龋患率和患龋程度均较门齿和犬齿高,乳齿龋损3级较常见.Ⅱ区儿童患龋率为0.牙釉质发育不全、眶上筛孔、哈里斯生长停滞线和创伤均有发现.总之,Ⅰ区儿童的高患龋率、高龋均与牙釉质发育水平、口腔卫生状况、高碳水饮食等原因有关;相比较而言,Ⅱ区儿童的口腔卫生状况和饮食条件较好;古病理学研究反映出双槐树古代社会儿童患有营养不良、贫血等生存压力,少数个体遭受虐待和暴力创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14
-
河南郑州站马屯遗址仰韶晚期人骨的颅面形态
编辑人员丨2023/8/26
站马屯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南郊十八里河镇.2009~2010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站马屯遗址进行发掘,于西区发现丰富的仰韶晚期秦王寨文化遗存.本文对此次发掘的秦王寨文化遗存中保存较好的45例颅骨(男性25例,女性20例)进行了颅面形态的观察与测量,并与史前不同考古学文化颅骨组做对比.结果表明,在颅面形态上,站马屯组颅骨与郑州地区秦王寨文化的汪沟组、西山组等最接近,与大汶口文化的西夏侯组有很多相似之处,且几组颅骨都存在枕部变形和拔牙习俗;但仰韶文化中心分布区诸颅骨组基本不见以上习俗,在颅面形态上与站马屯组也相差较远.站马屯两性之间有少许差异,男性与江淮地区的龙虬庄组、女性与北方的姜家梁组分别有较多相似性.站马屯组在颅面特征上以共性为主,并有少量差异.整体而言,站马屯遗址人群构成具有多源性和融合性,与秦王寨文化面貌复杂、因素多元的显著特点一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26
-
徐堡遗址龙山文化居民颅骨的形态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徐堡遗址位于河南省焦作市温县武德镇徐堡村东部,地处豫西北黄河与沁河冲积扇平原内,是分布在黄河北岸的一处典型龙山文化聚落,距今约4500-4000年,遗址出土的龙山文化时期人骨标本,对探讨中原地区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人群的源流关系具有重要学术价值.通过对2例女性颅骨的形态学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徐堡组的颅面部特征可以概括为:中颅型、高颅型与狭颅型相结合的颅型特点,中面型、阔鼻型、中眶型、鼻根点略有凹陷、鼻前棘不显,犬齿窝欠发达,颅顶缝发育简单;徐堡组应属于现代亚洲蒙古人种的范畴,与亚洲蒙古人种近代抚顺组(均方根值R=1.08)关系密切;在与古代组的对比中,徐堡组与宝鸡组(R=0.48)、庙子沟组(R=0.49)、大甸子Ⅰ组(R=0.55)和游邀组(R=0.59)较为接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新石器时代关中地区人类生业模式演变的生物考古学证据
编辑人员丨2023/8/6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改变了人类食物资源的获取方式.作为史前文化发展的中心,关中地区史前人类生业模式演变规律与影响因素的探索,将为北方地区农业的起源、发展与传播,文化交流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人类对环境变迁的适应等热点问题研究提供重要依据.本文对关中地区史前不同文化、不同遗址人与动物骨骼的稳定同位素以及动植物遗存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受文化的发展与交流、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气候的演变等因素影响,关中地区史前先民生业模式呈现时空差异.老官台文化先民的生业模式中旱作农业与狩猎采集并重.仰韶文化早期,旱作农业成为先民生业模式的主体,但不同区域发展水平不同;另外,家畜饲养的发展速度要滞后于农作物.仰韶文化中、晚期至龙山文化早期,水稻与小麦先后传入,形成以粟、黍旱作农业为主,兼营水稻、大豆等的多元化农业结构;水稻对仰韶文化中期先民的食谱产生影响,而同时期家畜饲养主要依赖于粟黍类农作物.龙山文化,黍、粟农业比重下降,水稻含量相对增加,并对先民与家畜的食谱产生影响;肉食获取方式以饲养活动为主,渔猎活动为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仰韶文化人面鱼纹寓意与足太阳经功能相关理论渊源初探
编辑人员丨2023/8/6
仰韶文化人面鱼纹之“人面鱼身”寓意与《黄帝内经》对足太阳经功能的相关论述存在着渊源.如彩陶鱼纹中直线三角形是“力量”的寓意,而彩陶盆人面头顶的发髻也呈三角形,这与肾主发、“肾为作强之官”理论相符;彩陶盆“人面鱼身”恰好沿足太阳循行路线下潜,而“人面鱼身”象征的“后稷”图腾崇拜到周代演变为了农历寅月祭祀“后稷”的神道设教形式,这正符合《素问·脉解》的“正月太阳寅”及《素问·阴阳类论》之“三阳为父”等有关足太阳经功能的论述;古代船舵的发明源于对鱼尾鳍功能的模仿,而膀胱之“膀”字同“方”,有船桨之意,船桨可正“四方”,故“方”又引申为与中央政权相对应的藩镇“方国”,这与《黄帝内经》所述“膀胱为州都之官”及“三阳为表”理论内涵相吻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仰韶文化人面鱼纹寓意与足太阳经功能相关理论渊源再探
编辑人员丨2023/8/6
“人面鱼身”象征的图腾崇拜到周代演变为农历寅月祭祀“后稷”的神道设教形式符合《黄帝内经》“正月太阳寅”及“三阳为父”等有关足太阳经功能的论述;像农历寅月祭祀农神“后稷”的以农为“经”的国策,足太阳经“正月太阳寅”“三阳为父”等功能则是人体“长生久视”的基础与根本,“正月太阳寅”“三阳为父”等功能也称“三阳为经”;“经”与“山”“川”通过“山川形便”的经略国土的基本原则相联系,而足太阳经恰恰有“山”与“川”一样的生理功能.其“川”一样的生理功能主要是指膀胱为“津液之腑”的功能,其“山”一样的生理功能是指其有“归藏”之“艮止”功能以及其经气通于天上之“艮维”一样的“正月太阳寅”功能.“返观内照”行“艮背”之法可激发足太阳经的这两种功能,半坡彩陶盆人面的闭目状态加上头顶之尾鳍尖上翘并沿头后足太阳经循行处下潜之态势为其在行“艮背”之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仰韶文化人面鱼纹寓意与足太阳经功能相关理论渊源三探
编辑人员丨2023/8/6
历元是历法体系中日、月、五星等天体运动的一个共同计算起点,故历元时刻具有日月合璧、五星连珠的天文意义.秦统一后颁行颛顼历法,颛顼历以甲寅年正月甲寅朔旦立春为历元.如果把《素问·脉解》“正月太阳寅”之论述与《素问·阴阳类论》“三阳为经”的观点,以及《素问·阴阳离合论》“太阳为关”的认识结合在一起分析,则可以看出:“三阳为经”包含有足太阳经在人体有如颛顼历“历元”功用一样的作用之义.这符合“经”乃织机首布经线之象,引申为事物的根本、开端之义.而半坡彩陶盆人面双目微闭寓意行“艮背”之法为之滥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汪沟遗址仰韶文化居民的肢骨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新石器时代居民体质发育情况.方法 参照《人体测量方法》,对汪沟遗址出土的108例入骨标本的肱骨、胫骨和股骨主要测量项分别进行测量,用Excel 2019软件对肢骨指数、性别二态性和身高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肱骨、股骨整体发育水平较同时期对比组强壮,较内蒙古地区对比组弱,股骨中部肌肉附着偏少;两性肱骨粗壮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11,P>0.05),股骨粗壮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3,P>0.05);男性股骨最大长变异范围在40.6~49.4 cm,在对比组中处于中等偏低水平;男性平均身高为166.22 cm,变异范围在164.47~167.68 cm.女性平均身高为158.06 cm,变异范围在154.02~160.34 cm;两性身高差异性显著(t=4.96,P<0.01);汪沟组两性差异性指数为5.7%.结论 汪沟组男性肱骨、胫骨、股骨整体比女性强壮,男性上肢发育比女性强壮,下肢强壮程度的差异不大.我们推测汪沟组男性与女性生长过程中获得的营养相差不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5000年前郑州汪沟人群的龋病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调查距今5 000年前郑州地区古代居民的龋病状况.方法:肉眼和超景深显微镜观察和统计遗址出土的174具人骨2 816颗牙齿.检查结果均通过Excel软件进行数据录入,使用SPSS 21.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结果:汪沟遗址仰韶文化居民的龋病患病率68.97%,龋齿率26.56%,龋均4.30;总患龋率72.67%,男性患龋率72.50%,女性患龋率72.84%(P>0.05);男性龋齿率22.40%,女性龋齿率30.45% (P <0.01);青年组在各年龄组中患龋率(81.48%)、龋齿率(24.68%)、龋均(5.67)最高;易发病牙位为(牙合)面(71.26%),舌面或腭面(1.07%)发病率较低;病变程度以中龋(32.35%)最多;牙位中以第二磨牙(24.60%)的发病率最高,中切牙(4.55%)发病率较低.结论:郑州汪沟遗址仰韶文化居民的龋齿罹患率水平较高,该地仰韶时期居民龋病的高发可能与种植农业的发展、聚落变迁、人口增长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