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垂荡模拟联合视觉虚拟涌浪防晕动症习服训练改善认知作业能力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正弦垂荡刺激、正弦垂荡联合视觉虚拟现实(VR)涌浪刺激2种防晕动症习服训练方法对极重度晕动症者认知作业能力下降的改善作用.方法 根据海上连续航行6 h期间Graybiel评分,筛选出极重度晕动症者90名,随机分为垂荡训练组、垂荡+VR训练组和对照训练组(n=30).利用自主开发的认知作业能力评测软件对受训者习服训练前后的警觉性、记忆力、快速计算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视觉操作控制能力进行评测.结果 垂荡训练组、垂荡+VR训练组受训者在训练第1天的警觉性测试遗漏目标数增加,短期记忆、快速计算、信息处理、视觉操作控制反应时间均延长,快速计算效率下降.经训练达习服水平后,垂荡训练组、垂荡+VR训练组受训者的警觉性测试遗漏目标数恢复至训练前水平,短期记忆、快速计算、信息处理、视觉操作控制反应时间及快速计算效率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 垂荡刺激和垂荡联合视觉VR涌浪刺激引起的晕动症可导致警觉性、短期记忆力、快速计算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视觉操作控制能力下降,防晕动症习服训练对以上认知作业能力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的虚拟现实技术在疼痛管理的研究热点及趋势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分析近 2013 年—2023 年应用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VR)疼痛管理的研究热点及趋势,为护理管理者及研究人员应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护理质量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CiteSpace软件对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和知网以"虚拟现实"和"疼痛"为主题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包括年发文量、发表国家、机构、作者、共被引期刊和关键词聚类.检索时间为 2013 年 1 月至 2023 年 9 月.结果 共 2 503 篇英文文献和 328 篇中文文献纳入分析,年发文量呈上升趋势,其中中文发文于 2014 年和 2020 年呈现两次发文高峰,各国机构和学者有一定的合作;Pain为文献共被引期刊最多的杂志.中英文文献获得 8 个聚类:康复、虚拟筛选、分散注意力、生活质量、手术、幻肢痛、社会性疼痛、虚拟现实.中英文 4 个研究热点:VR技术在疼痛管理中的现状、应用效果及康复、VR技术创新和个性化心理健康干预.结论 在技术发展和政策支持下,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在疼痛管理中的研究呈上升趋势,但各国机构的学者合作交流还需提升.国内相关研究在起步较晚,学者可基于VR技术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针对不同类型的研究对象,开展虚拟现实技术干预性研究,并进行相应的疗效评价.重点关注研究对象康复的效果,以及探索更加智能化及创新的技术手段及其作用机制,推动虚拟现实技术在疼痛管理中的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虚拟现实技术对癌症患者干预效果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通过Meta分析评价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对癌症患者疼痛、焦虑、认知功能、上肢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PsycINFO和Cochrane Library中有关VR技术应用于癌症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 2023 年 3 月.由2 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的筛选、评价和信息提取,采用RevMan 5.3 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 9 篇文献,包括 72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VR技术可减轻癌症患者的疼痛程度[SMD=-1.31,95%CI(-1.96~-0.66),P<0.001],缓解焦虑情绪[SMD=-0.96,95%CI(-1.62~-0.31),P=0.004],改善认知功能[SMD=3.37,95%CI(1.74~5.00),P<0.001],提高患者生活质量[SMD=0.67,95%CI(0.38~0.96),P<0.001],但对上肢功能的影响尚不明确[SMD=-0.57,95%CI(-1.40~0.26),P=0.18].结论 VR技术可减轻癌症患者的疼痛程度,缓解焦虑情绪,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但对上肢功能的影响尚不确定.由于本研究部分结果存在异质性,未来仍需开展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验证VR技术对癌症患者的干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垂荡模拟联合视觉虚拟涌浪防晕动症习服训练的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研究正弦垂荡刺激、视觉虚拟现实(VR)涌浪刺激和两者联合刺激条件下的防晕动症习服时间和习服效果.方法 通过海上实航6 h筛选120名极重度晕动症者,随机分为4组(n=30):垂荡训练组、VR训练组、垂荡+VR训练组和对照训练组.采用Graybiel量表评估训练期间每日的症状严重程度,记录VR训练组的弹性踏台掉落次数,以连续3 d Graybiel评分为0分和/或弹性踏台掉落次数为0次判定为完全习服.采用比筛选时更恶劣海况条件下的海上实航验证训练效果.结果 垂荡训练组、垂荡+VR训练组的Graybiel评分及VR训练组的弹性踏台掉落次数均随着训练天数的增加而下降,并分别于训练第3天、第5天和第2天达到习服水平.垂荡训练组、垂荡+VR训练组、VR训练组的最长习服时间分别为8、8、5d,平均习服时间分别为3.6、3.9、2.7 d,5 d习服率分别为93.33%(28/30)、76.67%(23/30)、100.00%(30/30),海上实航验证期间习服训练有效人数占比分别为 86.67%(26/30)、96.67%(29/30)、66.67%(20/30),训练有效率分别为 85.19%、96.30%、62.97%.结论 3种训练方法均有明确的防晕动症习服训练效果,且习服时间仅为5~8d.垂荡和垂荡+VR训练的习服效果优于VR训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虚拟现实技术在全膝、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康复中应用效果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系统评价虚拟现实技术在全膝、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网和万方数据库中虚拟现实技术在全膝、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康复中应用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年11月25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9篇文献,共66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传统康复方式相比,虚拟现实技术可降低患者的疼痛评分( MD=-0.64,95% CI:-0.86~-0.42, P<0.001),改善关节功能( MD=-4.46,95% CI:-5.85~-3.07, P<0.001; MD=9.78,95% CI:6.61~12.95, P<0.001; SMD=1.84,95% CI:0.85~2.83, P<0.001),增加关节活动范围( MD=7.25,95% CI:6.48~8.02, P<0.001),提高患者的平衡功能( MD=6.20,95% CI:5.01~7.38, P<0.001)和生活质量( SMD=1.30,95% CI:0.90~1.71, P<0.001)。 结论: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改善全膝、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关节功能、关节活动范围和平衡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降低疼痛评分;但现有证据无法证实虚拟现实技术对患者心理功能、积极性等的影响,未来需进一步探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Wnt/β联蛋白信号通路探讨EphB2抑制剂对皮肤鳞状细胞癌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采用分子对接法筛选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B2(EphB2)小分子抑制剂,研究其对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利用Schrodinger对接工具预测EphB2蛋白的三维结构及其配体结合位点,通过分子对接进行高通量虚拟筛选EphB2抑制剂,通过体内外实验验证筛出的EphB2抑制剂山奈苷与芦荟大黄素(AE)抗CSCC的作用及机制。体外实验中,将人CSCC细胞系A431、SCL-1及人永生化表皮细胞HaCaT分别分为空白对照组、二甲基亚砜组、AE组与山奈苷组,通过MTT实验(AE浓度:20、40、80、160 μmol/L;山奈苷浓度:12.5、25、50、100 μmol/L)、划痕实验及Transwell小室实验(AE浓度:80 μmol/L,山奈苷浓度:50 μmol/L)分析EphB2抑制剂对CSCC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影响。体内实验中,SPF级BALB/c雌性裸鼠皮下注射0.2 ml A431细胞悬液,待成功长出瘤体以后,随机分为4组( n = 6),空白对照组、二甲基亚砜组、AE组(腹腔注射AE 20 mg·kg -1·d -1 AE)与山奈苷组(腹腔注射山奈苷25 mg·kg -1·d -1);每周测量裸鼠的肿瘤大小和体重;连续给药28 d后,剥取裸鼠移植瘤进行HE染色,qRT-PCR与Western blot分析AE和山奈苷对裸鼠移植瘤中上皮钙黏着蛋白、波形蛋白、磷酸化葡萄糖合成激酶3β(p-GSK-3β)、β联蛋白及GSK-3β表达的影响。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 t检验。 结果:筛选出对EphB2具有较高抑制活性的两个小分子化合物AA-504/20999031(山奈苷)和AA-466/21162055(AE)。MTT实验结果表明,与HaCaT细胞相比,AE对SCL-1和A431细胞具有强烈的细胞毒性,且随AE浓度升高毒性变强( F = 17.95, P<0.001),作用48 h时,IC50分别为124.59 μmol/L和80.85 μmol/L;山奈苷对SCL-1和A431细胞具有强烈的细胞毒性,且随山奈苷浓度升高毒性变强( F = 11.34, P<0.001),作用48 h时,IC50分别为119.64 μmol/L和64.96 μmol/L。划痕实验显示,与二甲基亚砜组细胞迁移距离(88.1±1.4) μm相比,AE组和山奈苷组A431细胞迁移距离[(36.7±1.0) μm和(44.7 ± 3.5) μm]显著缩短( F = 52.34, P < 0.001),而HaCaT细胞迁移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 = 1.73, P = 0.238)。Transwell小室实验表明,与二甲基亚砜组A431细胞跨膜细胞数量(195.3 ± 5.7)相比,AE组和山奈苷组A431细胞显著抑制(145.0 ± 2.5和94.7 ± 4.1, F = 72.85, P < 0.001),而对HaCaT细胞则无明显抑制作用( F = 3.91, P = 0.055)。动物实验表明,与二甲基亚砜组裸鼠移植瘤体积(841.88 ± 84.63) mm 3相比,AE组和山奈苷组显著下降[(407.42 ± 70.37) mm 3与(368.77 ± 62.7) mm 3, F = 73.78, P < 0.001]。HE染色证实,AE和山奈苷干预可改善其病理变化。qRT-PCR与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AE和山奈苷明显上调瘤体组织中上皮钙黏着蛋白与p-GSK-3β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 P < 0.001),下调波形蛋白、β联蛋白及GSK-3β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 P < 0.001)。 结论:分子对接筛选的小分子抑制剂与EphB2可形成稳定复合物,并通过影响Wnt/β联蛋白通路诱导的上皮间质转化现象来抑制CSCC进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虚拟现实技术在分娩疼痛管理中应用效果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虚拟现实技术在分娩疼痛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从建库至2021年7月的PubMed(Medline)、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CINAHL、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搜集关于虚拟现实技术对分娩疼痛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Comprehensive Meta-Analysis(CMA)V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项随机对照试验,共658例受试者。Meta分析显示:虚拟现实技术组在缓解产妇分娩疼痛( MD=-1.13,95% CI-1.59~-0.67, P<0.01),尤其分娩活跃期疼痛( MD=-1.20,95% CI-1.96~-0.45, P<0.01)、缩短第一产程时间( MD=-0.93,95% CI-1.51~-0.34, P<0.01)、减轻焦虑情绪( SMD=-1.54,95% CI-2.22~-0.85, P<0.01)方面均优于常规护理组;但2组在分娩潜伏期疼痛评分( MD=-0.41,95% CI-1.30~0.47, P>0.05)和第二产程时间( MD=-0.37,95% CI-3.27~2.53, P>0.05)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现有证据显示,虚拟现实技术能有效地缓解分娩疼痛、缩短第一产程时间、减轻焦虑情绪。但因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受限,其结论还需今后更多设计严谨的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予以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我国21世纪以来机能学实验教学研究的发展脉络与研究方向可视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系统分析机能学实验教学领域文献,展示21世纪以来我国机能学实验教学的发展脉络与研究方向。方法:检索并筛选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中有关机能学实验的文献(2000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采用VOSviewer和CiteSpace可视化工具绘制知识图谱。结果:共收集1 801篇文献,2000年发文量27篇,2015年发文量119篇,2000至2005年平均发文44篇,2006至2016年平均发文101篇,2017至2021年平均发文86篇。关键词出现频次为:"机能实验室"108篇,"设计性实验"60篇,"实验教学改革"57篇,"综合性实验"50篇,"教学模式"47篇,共形成5个聚类。2021年的突现词为"翻转课堂""虚拟实验""教学方法及技术的应用","翻转课堂"突现强度最高。结论:机能学实验教学领域发文量呈上升趋势,研究发展脉络为前期建设、全面建设、平稳发展和拓展细化4个阶段。研究可聚类为"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改革""发展教学模式""三大学科实验课整合""创新能力",研究热点为"机能实验室""设计性实验""实验教学改革""综合性实验""教学模式"。研究前沿为发展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可能成为下一个研究热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不同国产自膨式人工瓣膜的参数化建模及其虚拟置入0型二叶式主动脉瓣的术前预估疗效差异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实现不同国产自膨式人工瓣膜的计算机模型并虚拟植入0型二叶式主动脉瓣(BAV)狭窄患者模拟方法,并探索该方法指导临床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TAVR)制定术前策略的可行性。方法:利用参数化建模方法构建国产不同制造商的自膨式人工瓣膜计算机模型,建立虚拟人工瓣膜模型数据库。筛选于我院经TAVR治疗的三例0型BAV严重狭窄伴钙化患者,基于其术前心脏CT造影影像进行三维模型重建。定量化分析主动脉根部解剖结构,选择并比较三款产品虚拟置入的潜在锚定效果及冠脉闭塞风险等差异,及拟选定瓣膜型号不同植入深度的潜在瓣周漏风险差异。结果:共创建12个不同规格人工瓣膜计算机模型,以适当的个体化瓣环参数压缩比为依据,选择潜在匹配的人工瓣膜型号。三款瓣膜模型(沛嘉26号、微创27号、启明26号)均可实现封堵且无冠脉闭塞风险(三例左右冠脉开口高度均>14.0 mm)。但扩张的升主动脉,造成顶部瓣架均未形成锚定,选择适当高压缩比的人工瓣膜以增强瓣环及瓣叶层面锚定效果。人工瓣膜的高位植入可减少冠窦联合处的瓣周漏风险。临床TAVR术采用高位植入,术后结果表明峰值压差显著下降且反流小。结论:对于0型BAV,两窦联合处高,且大弯侧两窦联合点高度显著高于小弯侧,宜高位且往小弯侧倾倒的植入策略。TAVR术前虚拟置入方法是可行的,并提供了一种直观地评估方法,但更精准、高效的系统仍待进一步开发,以期应用于临床常规术前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虚拟仿真技术用于流行病学教学的系统综述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系统梳理虚拟仿真技术用于流行病学教学的进展、优缺点、注意事项和未来趋势。方法:以流行病学、教学、虚拟仿真作为关键词,系统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论文检测系统,筛选并采用叙述整合法对纳入文献进行归类、整合和分析。检索国内虚拟仿真教学平台,筛选纳入现有流行病学虚拟仿真教学项目进行整合和分析。结果:共纳入22篇文章(中文7篇,英文15篇),大多为面向公共卫生专业学生的教学项目。检索到国内流行病学虚拟仿真课程国家级一流课程24项,省级一流课程21项。虚拟仿真技术用于流行病学教学仍处在起步阶段,交互程度多为中等,主要用于3类场景:提高复杂概念和结构的可视化程度,借助低风险、低成本的虚拟环境培训操作技能,作为流行病学现场调查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教学的有效补充。效果方面,利于学生理解流行病学相关现象和原理,具有突破时空限制、降低教学成本和风险、提高学生专注度和满意度等优势。但也面临起步阶段基础不足,部分学生出现抗拒心理和生理不适等问题。未来需优化开发流程、程序设计等方面,同时应对成本测算、效果评价、课程整合等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结论:虚拟仿真技术用于流行病学教学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的重要一环,鼓励结合医防融合的医疗卫生工作重点,积极开展流行病学虚拟仿真教学,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卫生人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