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菌性蝶窦炎所致视觉功能损伤的临床特征与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真菌性蝶窦炎所致视觉功能损伤患者的临床特征,初步分析其与视力预后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06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北京同仁医院眼科经影像学和病理检查确诊的真菌性蝶窦炎致视觉功能损伤患者44例55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因单眼或双眼视力下降,或双眼复视、眼球运动受限、上睑下垂首诊于眼科。患者均行视力、眼底彩色照相检查。同时行鼻窦或眼眶CT检查37例,副鼻窦、颅脑或眼眶磁共振成像(MRI)检查34例。患者均行鼻内镜下鼻窦开放联合窦内病灶清除手术;手术后行抗真菌药物治疗14例。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59.61±37.70)个月。侵袭性、非侵袭性真菌性蝶窦炎患者临床特征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选取单因素分析中 P<0.2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 结果:44例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25例;男女性别比为1∶1.3;出现视觉症状时平均年龄(61.48±12.17)岁。患有免疫功能异常性疾病23例(52.3%,23/44),其中糖尿病21例。主述视力下降33例44只眼(75.0%,33/44);双眼复视伴眼球运动障碍15例(34.0%,15/44),其中同时伴视力下降6例。就诊时患眼视力无光感~0.8。伴头痛35例(79.5%,35/44),伴鼻部症状14例(31.8%,14/44 )。蝶窦曲霉菌、毛霉菌感染分别为40、4例。行鼻窦或眼眶CT检查的37例患者,均可见窦腔内软组织填充;其中窦腔内高密度钙化影19例(51.4%,19/37 ),窦壁骨质缺损24例(64.9%,24/37 ),窦壁骨质增生硬化26例(70.3%,26/37 )。行副鼻窦、颅脑或眼眶MRI检查的34例患者中,蝶窦内病变T1WI呈弱信号、强信号、等信号分别为14、10、9例;T2WI呈强信号、弱信号、等信号分别为13、16、2例;增强后病变强化11例,无明显强化23例,病变周围黏膜增厚强化。病变累及眶尖、海绵窦分别为18、16例;同时累及眶尖及海绵窦12例。手术后6个月,视力显著提高27只眼(65.9%,27/41),视力无改善14只眼(34.1%,14/41 )。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窦壁骨质增生硬化改变与较高视力改善率相关(比值比=0.089,95%可信区间0.015~ 0.529, P=0.008 )。 结论:真菌性蝶窦炎相关视觉功能损伤相对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的老年女性患者;单眼视力下降伴持续头痛为最常见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发现蝶窦内病变是诊断的重要依据。蝶窦开放联合窦内病灶清除是其有效治疗方法,手术后多数患者视力可得到改善;蝶窦壁骨质有增生硬化改变者,视力预后相对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海绵窦炎合并多发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一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福格特-小柳-原田综合征伴眼球震颤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男,49岁,于2020年2月12日因双眼红、右眼视物变暗,夜间急诊就诊于我院眼科,当时诊断为双眼结膜炎,给予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点眼治疗。2月14日自觉双眼视力下降、视物变暗,再次就诊我院眼科。当时眼部查体:裸眼视力(UCVA)右眼0.12,左眼0.1,矫正视力右眼+3.0=0.9,左眼+3.0=0.8。双眼结膜轻度充血,其余前节未见明显异常。眼底彩照见图1,当时就诊医师认为眼底未见明显异常。诊断双眼结膜炎,给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每日4次点双眼治疗,4 d后自觉视力好转,继续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点眼治疗。2月22日患者出现头痛,头皮针刺感,自行口服羊角片,布洛芬胶囊对症治疗。2月24日自觉头痛及头皮针刺感加重,不能触摸头皮,当时患者就诊神经内科行头部CT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患者继续间断口服布洛芬胶囊对症治疗。3月2日患者出现视力下降再次就诊我院眼科,UCVA:双眼0.1,矫正视力:右眼+3.0 D=0.2,左眼+3.0 D=0.12。双眼结膜轻度充血,角膜下方灰白色的角膜后沉积物(Keratic precipitate,KP),前房清,瞳孔光反射灵敏,晶状体透明,玻璃体呈颗粒样混浊(见图2),眼底:右眼视盘边界不清,视盘周围线状出血,视网膜动静脉大致正常,后极部视网膜局部水肿,黄斑区反光消失。左眼视盘边界不清,视网膜动静脉大致正常,后极部视网膜局部水肿,黄斑区反光消失。辅助检查: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检查(见图3)提示:双眼黄斑区浆液性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层呈波浪样改变。双眼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 (见图4)提示:双眼视盘区毛细血管扩张,晚期视盘周围荧光素渗漏,荧光增强,后极部局部视网膜可见针尖样高荧光。根据患者双眼全葡萄膜炎和头痛的症状和体征,初步诊断为福格特-小柳-原田综合征(Vogt-Koyanagi-Harada syndrome,VKHS)。给予口服醋酸泼尼松片60 mg/次,1次/日,晨起口服。3月4日患者晨起后出现眩晕、耳鸣、恶心、无呕吐、双下肢无力、走路不稳收入眼科住院治疗。既往身体健康,否认家族眼病史,偶有吸烟、饮酒。否认糖尿病史、屈光不正史。全身情况:秃发,未发现白发和皮肤改变。眼部查体:UCVA:右眼0.1,左眼0.1,矫正视力:右眼+1.5 D=0.2,左眼+1.5 D=0.12,右眼眼压16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5 mmHg。眼前节及后节同2 d前查体情况。眼球运动检查:第一眼位时双眼水平震颤,向左侧注视时水平震颤较第一眼位时加重,向右侧注视时水平震颤较轻。颅脑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轻度缺血性脑白质病变,左侧上颌窦、筛窦、蝶窦炎(见图5)。化验:血常规正常,结核分枝杆菌抗体阴性,肝肾功能正常,血糖正常,梅毒特异性抗体阴性,钾离子3.47 mmol/L,超敏C反应蛋白正常,抗"O"正常,血沉正常,抗核抗体谱均阴性,抗单纯疱疹病毒I型IgG阳性,抗巨细胞病毒IgG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眶尖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临床特点及手术疗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眶尖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临床特点、手术策略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1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5例眶尖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10例肿瘤主要位于视神经外上方,行翼点入路眶尖占位切除术;5例肿瘤主要位于视神经内下方并突入蝶窦内,行神经内镜经鼻眶尖占位切除术。患者术后均行眼眶CT、增强MRI及眼科检查,以评估手术疗效;随访期间定期行影像学检查,以观察病变是否复发。结果:15例患者中,主要临床表现为视力下降8例、头痛5例、眼球突出4例、眼动障碍2例。15例肿瘤均全切除,术后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8例视力下降者,术后7例视力好转,1例无变化;9例头痛、眼球突出者,术后症状均较前明显缓解;2例眼动障碍者,术后1例恢复正常,1例无变化。15例患者术后均无脑脊液漏、颅内感染等并发症。其中4例患者行全身化疗。15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6个月至5年,随访期间患者均无远期脑脊液漏、眶内感染以及筛窦炎、蝶窦炎等并发症。至末次随访,肿瘤均无局部复发,也无远隔部位新发病灶。结论:眶尖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以视力下降、头痛及眼球突出为主要临床表现;根据肿瘤与视神经的位置关系确定手术入路;术后病变全切除率高且并发症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经鼻蝶入路显微镜下垂体腺瘤切除术后蝶窦的变化及蝶窦炎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经鼻蝶入路显微镜下垂体腺瘤切除术后蝶窦腔的改变以及术后蝶窦炎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连续性收集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医院2012年8月至2015年3月106例垂体大腺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观察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磁共振成像(MRI)蝶窦腔内积血、积液、炎症、黏液囊肿、黏膜重塑的改变。采用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术后蝶窦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MRI观察结果显示,蝶窦腔内积血、积液于术后3个月均吸收消散,鞍底骨窗缺损均由新生的黏膜覆盖,但尚不完全;鞍上残瘤均不同程度向鞍内下沉;术后6个月蝶窦黏膜重塑基本完全。106例患者中,术后3个月发现蝶窦黏液囊肿7例(6.6%),蝶窦炎症26例(24.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生长激素型腺瘤( OR=2.981,95% CI 1.480~26.207, P=0.014)、术前蝶窦炎( OR=12.392,95% CI 2.927~52.462, P=0.001)、多次经鼻蝶入路手术频次( OR=14.758,95% CI 2.431~89.584, P=0.003)及术中脑脊液漏( OR=11.644,95% CI 2.175~62.344, P=0.004)是术后蝶窦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经鼻蝶入路显微镜下垂体腺瘤切除术后蝶窦腔内容物的演变有其规律;生长激素型垂体腺瘤、术前蝶窦炎、多次经蝶手术及术中出现脑脊液漏患者,围术期需加强抗感染及鼻腔护理以降低术后出现蝶窦炎的可能;分期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再次手术的时机可能以前次手术后3个月左右为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单侧非侵袭型真菌性蝶窦炎合并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一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孤立性真菌性蝶窦炎的诊断与治疗现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真菌性鼻-鼻窦炎是常见的特异性感染性疾病,虽然较少孤立发生于蝶窦,但由于其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加之蝶窦解剖位置隐蔽,缺乏简单易行的检查方法,临床上经常漏诊和误诊,易侵犯眶尖和颅内,危害较大。真菌性疾病在临床上逐年增多,且根据患者主诉往往就诊于神经内科、眼科等,首诊通常不在耳鼻咽喉科,因而明确诊断和及时治疗存在一定的难度。随着细菌学、血清学、病理学免疫组化及影像学的发展,真菌的检出率明显提高。本文就近年来该疾病的诊断、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182例真菌球型鼻窦炎临床及CT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 探讨真菌球型鼻窦炎(fungal ball sinusitis,FBS)的流行病学特点、症状及CT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182例经病理确诊FBS患者的临床资料,针对其人群学特点、累及鼻窦范围及影像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FBS患者中单侧上颌窦受累为主占79.1%(144/182),头面部疼痛为其最常见临床症状,占45.6%(83/182);CT影像学方面钙化斑及骨质增生两种影像学特征总发生率为93.4%(170/182);真菌球感染对于不同鼻窦间产生骨质增生的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真菌球型上颌窦炎及真菌球型蝶窦炎累及鼻中隔的概率相同(P>0.05),CT影像学中存在高密度影与否不会增加病理学检出曲霉菌的概率(P>0.05).结论 不同鼻窦感染真菌球,其窦壁出现骨质增生及鼻中隔骨质受累的概率相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43例真菌球型鼻窦炎诊疗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真菌球型鼻窦炎的病因、临床特点、手术方式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北京仁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3年1 1月~2017年4月收治的43例真菌球型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行鼻内镜手术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至1年,1例真菌球型蝶窦炎患者术后6个月复发,再次手术后随访6个月未见无复发.结论 真菌球型鼻窦炎根据临床表现,结合鼻窦CT检查可初步诊断,鼻内镜手术是治疗的主要方法,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后鼻腔并发症的分析及处置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后鼻腔并发症的防治方法.方法 129例患者行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统计术后发生鼻腔并发症患者,对其进行分析及处置.结果 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后发生鼻腔并发症者26例(20.1%),包括鼻出血6例(4.8%)、脑脊液鼻漏9例(6.9%)、蝶窦炎3例(2.3%)、萎缩性鼻炎2例(1.6%)、嗅觉障碍2例(1.6%)、鼻中隔穿孔1例(0.8%)、鼻腔粘连3例(2.3%)等.经鼻内镜下定期术腔清理、鼻用激素、鼻腔冲洗等治疗后疗效满意.结论 对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后并发鼻腔并发症患者应及时予以处置,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